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和名师刘云娟老师去龙洲校区同课异构是荣幸的。同时我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一届学生时也上过。上一次我是以三位足球运动员罚点球的命中率引出的,但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见识面的拓宽,我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对百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这些理解不是系统、抽象的。因此我大胆尝试使用学生随处可见的两张衣服的标签。让学生从衣服面料上来挑选穿得舒服的衣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容易比较。把课堂时间节省后放到了本课重点之一——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我分两次不同层次的理解。第一次是把它放在学生自学前,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收集的百分数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是高年级学生,因此我放入了自学,让学生带找两个问题去自学。当学生自学后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来尝试说说课一开始出示的两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说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再指名来说一说。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来思考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然,这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这一点,我让学生读了这个问题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尝试做判断题,当学生遇到第一题今年宜昌的柑橘产量是89%万吨。部分学生知道是错的,但说不上原因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此时,我让学生继续做后面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做完4题判断后,在一次次的说明理由中,让学生渐渐找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到第一个判断题,说明判断错误的原因。我再适时引导,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当我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感觉刘老师的课上,学生很放松。自然学生学得就愉快也扎实。刘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是我要学习的。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不足:
1.在教学百分数的好处时,没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对于百分数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的另一种写法,我没有引导。而是把它放到了学生自学的环节。
2.对于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率的解释还不是很好。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效果不是很好。
也希望老师们能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有效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我的教学语言也欠简练。课堂调控能力也欠好。
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婴儿,需要学习模仿,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引课情景是“罚点球”------异分母分数比较(投球或罚点球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由于这个情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不大熟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教材...
查看更多与“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相关的文章
老师,如果您是天上美丽的太阳,我们就是地下可爱的小草,是您给予我们新的生命,教师准备好教案,是为了教学做准备。教师应将教案付诸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经过多次筛选栏目小编精选出了一篇题名为“中班幼儿数学认识数字教学反思”的文章,要随时查看请将此页加入到浏览器收藏夹!
中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数字7》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认识数字7》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认识数字7
中班数学活动:
认识数字7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游戏捕鱼
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老鼠
⒈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⒉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但它们只能表示20以内的数字。当数目很多时,大多数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和豆粒来记数。渐渐地人们不满足粒为单位的记数,又发明了打绳结、刻画记数的方法,在兽皮、兽骨、树木、石头上刻画记数。中国古代是用木、竹或骨头制成的小棍来记数,称为算筹。这些记数方法和记数符号慢慢转变成了最早的数字符号(数码)。如今,世界各国都使用阿拉伯数字为标准数字。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数字7》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
查看更多与“中班幼儿数学认识数字教学反思8篇”相关的文章
请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11-20的认识教学反思”。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学之中所必须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您想要更深入了解这个话题请您关注我们的主页!
背景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于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陌生,已经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或者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我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构建教学思路。为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11—20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及读写数三大块。采用“学生操作—反馈展示—评价讨论—归纳点拔”这样的基本步骤,展开教学过程。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为了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各环节的设计,我安排了大量的游戏。如“考眼力”游戏、排队游戏、猜数游戏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做到“玩中学”。另外,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数感的培养尤其重要。
1、“考眼力”游戏:分别出示四种动物,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出各种小动物的个数,并把数填在方框里。
师:是啊,比10大的数多得数也数不完,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1—20各数。
师:快乐的周末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李奶奶家帮忙做好事。(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师:你们看,这位老师正带着几个学生过马路,他们多遵守交通规则啊!赶快数一数过马路的有几人?生:(异口同声)10人。
师:我们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人?(提示:数的时候可以先数马路这边,再数马路那边)接着师生一起数。
师: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次“考眼力”游戏,看看这一次谁的眼睛最亮?
师: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样,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怎么验证呢?
师:怎么摆能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师:小朋友可以自己摆一摆,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朋友自由摆)
反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画面,然后消失。(学生有一根一根摆、两根两根摆、十根一捆的摆……)
师:(小结)对,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师:那么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个十和7个一能组成几?再加一根是多少?(18)1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再加一根呢?(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师:19再加一根...
查看更多与“11-20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的文章
在教学活动中,教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不同学科教师编写的教案不可能相同,写好教案都有哪些秘诀呢?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更多有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的知识,欢迎大家借鉴共同提高进步!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1、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例如铅笔、粉笔、文具盒、硬币等)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紧接着,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最后我设计,让学生再利用学习的毫米的知识重新测量数学书长、宽、厚。使知识的学习由感知到表象到再现逐步加深。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知”“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讨论数学。如: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第一节课我在二班上课时是让学生俩人一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虽然在引入新课前我提问: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但有一部份学生还是使用不当,不能用...
查看更多与“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相关的文章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所要的“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通用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热爱,那么身为教师,应该拥有一份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养成发散性思维。想要获取更多相关资讯请您继续往下看!
认识厘米是本章第二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从测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拓展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范围,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先学习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直尺引入,但学生并不认识直尺,以寻找直尺上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介绍直尺的时候对厘米的字母符号表示显得仓促而不足,同时没有指出1厘米亿可以写成1cm。
接下来的认识1厘米及寻找1厘米过程讲解比较详细,以及周围寻找那些五的长度是1厘米的过程,语言缺乏精炼,需进一步优化及提升。
但在直尺上寻找2厘米、3厘米及5厘米的过程中,学生讨论很好,但是我引导不够,最好是让学生上台自己指一指,数一数,认一认,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相信用学生自己的话去理解、去讲解相信效果会很好。
在最后的用直尺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观察如何正确使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或许我的提示过多,其实学生的眼睛很亮,可以自己发现,我的过多问题会成为阻碍学生发现的绊脚石,这样不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之后的讨论中由于我过多的提示,学生讨论显得会比较多余。
在最后一道题的测量线段中各有多长,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题号出现错误,幸好被一些眼明手快的学生发现,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值得学习的一位老师,他们很多时候其实是很认真的、很仔细的,反而是我比较大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步骤地开展。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对每节课做到有效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前面的老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到底说哪课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行反思。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就有很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
查看更多与“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通用版7篇”相关的文章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 “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 “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汉堡的价格,哪个物品的长度可以用0.65米表示…这样的练习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 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8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
查看更多与“认识小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的文章
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李云艳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积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而面积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含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观察黑板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的面比较大?哪个的面比较小?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我出示了面积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说说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小?仅凭直观有的学生说是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相等?我说有的时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一节课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这节课中,学生基本了解了什么叫面积。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师生配合还算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第三:在教学中渗透了爱国教育和助人为乐的德育教育。 第四: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 这节课的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第一:有关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没有真正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
面积含义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面积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去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涂一涂等,这样学生能在多种活动中去真正感悟面积。
第二:授课语速较快,而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语速慢一些较适合。 第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尚有不妥,本节课应侧重于教学面积的感性认识而非去具体度量面积的大小。具体度量面积的大小可以放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中去学习。本节课可以着重学习这几点:1.认识和感受物体的表面;2.认识和感受物体的面积的存在;3.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4.区别面积与周长。
第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环节较少,这与新课改要求极为不符。此处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中班认识厚薄教案反思
近期我们在中班对于认识厚薄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并感知物体的厚度和薄度。这些教学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对于“厚”和“薄”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首先,我们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将一些常见的物体比较起来,让孩子们观察并推测...
查看更多与“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版(6篇)”相关的文章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也是后续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计算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为学生之前在暑假大都背过乘法口诀,但这是是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没有乘法的具体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相互转化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和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乐场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分别提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上总共有多少人。我有选择地板书他们回答的三个加法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一环节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经过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从而我得出乘法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接下来我改写出第三个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2×7=14,7×2=14,并写出它们的读法,指出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里又多了一个7,这个7到底是什么意思,班上的学生反应也很快说出有7个2相加,不需要我作过多的说明,教学到这里,最后安排了学生读之前写的几个加法算式,直接感受乘法的简洁性。随后,我安排了几道习题巩固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作了总结。
这节课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材的理解上也不够透彻,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问题:首先,在导入环节,虽然我已经列举出几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但是如果这里再安排一两个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学生对由加法到乘法的过程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这样学生其实能更快的说出老师想要的结果,加快教学的进程;其次在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过程中我把2乘7口误说成了2乘以7,这是事后我才知道的,数学教学讲求准确,像这样的失误不该再犯;最后,也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上课的标题没有写,这也跟我平时不好的板书习惯有关,结果一到上公开课全都显现出来了。另外,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不够生动活泼,学生的发言也“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整节课上我的语言其实可以更生动些,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导入环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得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上课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这也跟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放得开”有关。这节课在整个流程上没有太大问题,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师的教态方面...
查看更多与“认识乘法教学反思通用”相关的文章
此处提供小编为您准备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教学前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讲课。祝你能够从这里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此,课前我安排学生试着画一画自己从家到学校上学的线路图。虽然学生可能漏洞百出,但我想,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制作线路图是经过学生的一定思考,做过一些调查之后的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中,我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时,要求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路线。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对那些比正方向稍稍偏斜一点的方向,说的不够准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看方向,应该把四个基本方向标上,然后再判断,而有些孩子图省事,一般在脑子里想,而不借助直观手段来思考。就容易出现错误。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习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有的还做出立体图形),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教材,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
《认识方程 》 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 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 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
查看更多与“认识教学反思(7篇)”相关的文章
有幸听了我校张老师的一节课《小明的一天》,这节课是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钟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的经验,在交流中认识整时和几时半。联系生活实际(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中,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能用语言总结出几时.几时半的时针和分针指向,并适时的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全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张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直观材料,创设生动的情景,为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体现在: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内心情感,建构学习平台。教学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钟表,钟表的作用大吗,然后诉说小明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与帮助别人的热情,建构起学习的平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本节课至始至终,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的机会,而且注意提供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人与人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张老师主要进行了三个步部分的教学。
1.认钟面
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自己在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从而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张老师把4幅整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认识,然后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
3、认识几时半
把2幅半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研究讨论,得出认识半时的方法。
对于有些老师来说,这样把整时和半时分开教学的方法也许不能在最后按照课本的顺序教学的时候少了一个分类的环节,但是可以在认识了整时和半时之后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再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这样也是不错的方法。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
查看更多与“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