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7篇)#】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你知道如何起草一份教案吗?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网络文章值得推荐给大家,希望您喜欢本文的风格!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1、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和探究教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操作、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本人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游戏趣味题”中“教师的评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百分数》。
数学往往给学生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和负面回忆,最终使数学与学生保持庄严、冷峻和遥远的距离,并禁锢了好奇心的张扬,压抑了创造力的萌生。《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解决数学课堂的沉闷与压抑,让学生热爱数学,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授课前确立了《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创造思维》的研究主题。下面,我就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说课:
一、说亮点与创新。
1、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这节课整体设计我都以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信息为载体:(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数,当孩子们从报纸、电视、衣服标签、食品包装等渠道获得大量的百分数的信息,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学好百分数的信心。(2)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教材的四幅主题图,因为它们从现实生活的不同侧面揭示了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分析理解,进一步感悟百分数的实际意义。(3)学生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我没有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我让学生回头选择最有价值的一条信息,和大家进行交流,使百分数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4)百分数应用于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所以课的结尾处,我经过细心地调查,设计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三条信息,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利用百分数的意义来分析显示生活中的信息,“不能买小摊上的食品,危害健康。”“我们写作业不应贪玩,应专心。”“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些话语无不显示着他们此时正在老师的鼓励下,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着周围的事物,深化了对数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感知。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让学生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带有本能色彩的数感,使学生受益终生。
2、此处无声胜有声。
跟随课改的步伐,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那真是“教师一挥手,学生凑一组;教师令一下,看谁声最大。”这些现象也频频出现在我的课堂上,素质好的学生先声夺人,素质差的学生游手好闲。殊不知,这些表面看似热闹而毫无实质地探索交流,它的效果和意义真正又有多大呢?但没有这种形式似乎就不是新课改的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的 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探索环境。”本课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教学中的探究交流方式。还学生一个清静、纯净的数学课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学生自读和分析信息的环节,这些环节我都让学生默读信息,随后和同桌轻声交流。学生默读的过程也是独立探究思考的过程,和同桌轻声交流,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同时做到不干扰其他同学的思路。
“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创新型设计,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关注了学生的的差异,避免了滥竽充数,做到了人人在思考,生生在交流。有效地节约了时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发挥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作用。
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是对知识深化和提升的阶段。需要教师从整体把握,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注重知识的类推和迁移。”在本课的教学中,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的前提下,我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在课的导入部分,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毫无根据地去“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我利用“采购乒乓球”的情境,使学生感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他们的思考和交流,利用分数的意义,引起他们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建立知识上的相互链接,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引入到百分数的学习中去。课的结尾处,我请班级戴眼镜的学生起立,很快地算出班级学生近视率,看到大家面面相觑的表情,我窃喜,因为这说明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学的“生长点”与“延伸点”。
4、字字珠玑,深入浅出。
《标准》指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为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实现“好的数学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的一些教学习惯,特别是自己怕学生听不懂而一遍遍重复知识点的毛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及时加以纠正和创新。我通过恰当的问题,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如在比较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时,我说:“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个数比较相似?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吗?老师带来了三个信息,请你们对照百分数的意义,说一说上面哪几个分数能改写成百分数?哪几个不能?”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们很快就比较出了两者的不同,事半功倍。又如在教学读分数的环节中,我没有直接教学读法,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试读,发现问题在及时纠正。之后我提出问题:“这组百分数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汇报后,我及时进行小结:”这是因为百分数的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的标准量平均分成100份,相比较的量是其中的0.6份、1份、121.7份、300份等”,这样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消除了学生的疑惑。
作为教师,我深知,有限的40分钟,我要无限地把它放大,让自己的每一个启发、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小结都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把核心问题放在学生思维的拐角处和上升点,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点上。
二、说课堂生成与存在问题。
1、教学设计全程展示。
一节优秀的数学课,需要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教学设计时,我用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充分考虑到课堂的预设生成。这节课,由于我在课前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为指导,推翻了自己的三个教学设计,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经过我不断反复推敲和斟酌的一节课。也许这是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个习惯吧,坚持写详案。对学生的整体把握还是比较胸有成竹的,所以,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个预设生成,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探究中得以呈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节课所能追求到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教师和学生的.磨合。
2、抓住灵光闪现。
文本教材是呆板的,而知识是灵动的。课堂教学中,我及时抓住学生的非预设生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当任静文读出“百分之三百”这个百分数时,她疑惑的表情告诉我她内心所想:不是百分之一百最多吗?怎么?我适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帮助她分析“百分之三百”的意义,使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汇报信息时,我发现很多同学收集的是酒精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比较的资源吗?我及时利用三个学生的信息做比较,让孩子知道酒精含量的实际意义,切实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每每交流一个信息时,我都加以补充说明和引导,如一生说:“衣服面料50%是棉,50%是锦纶。”我马上说道:“老师的衬衫是100%棉,也就是纯棉的。”
作为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从学生知识获取的各种变化中作出敏锐的反应。能及时捕捉课堂的非预设生成,对我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的课堂教育机智是一个很好的挑战。我从以往的怕学生的想法超出我的预设,到现在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灵光闪现,使我的教学又迈向了一个新的目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脱离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自己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时间调控需把握。
这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精心设计的一个练习,让学生们涂格子游戏没有进行,这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我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设计的不同目的的练习,让学生练全、练到。真正发挥巩固练习的目的。
2、加强关注个体差异。
本班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都亟待提高,特别是这样的开放式课堂,个别较差的学生要克服心里的紧张,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是难上加难。在这节课中,在大量分析交流信息中,我只注重了平时敢于发言、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对胆小的学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说改进措施。
课后,我询问了班级的几个学生为什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竟如出一辙:“我想回答问题,但是我不敢。”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课标》指出:“评价是数学改革的瓶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行为,诊断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个别化教学策略。”《课标》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学生大了,但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我用鼓励、赞扬、帮助等策略,突破心理困境,使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得以释放。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给这些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落实新课标》竞赛课虽暂告一段落,但学习《新课标》的路还要扎扎实实走好,让它真正成为我教学的指南针。童心是清澈而富有张力的!许多数学家都在少年时代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数学,我想,这与他们的数学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分不开的。“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创造思维”的路还很艰辛,但我已经在路上,便只顾风雨兼程。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2.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4.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习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一开始创设“让学生找朋友”的情境,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全课的小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倒数?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想知道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
教师板书:意义、方法。
师: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我相信你们。
教师板书:发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写)。
[评析: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开门见山,有利于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反思:课始直奔主题,一是可节省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二是对本节课的旧知识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计算上的问题。同时,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想降低课始的起点,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
2.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1)自学课本。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倒数的意义,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寻找倒数的意义,用笔划词句。
(2)复述意义。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谁能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
师:看来只读一遍就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谁再来说说?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师:后面是什么,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
生3:互为倒数。
教师接着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高明的教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让给学生,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下面的教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对话。]
(3)初步剖析意义。
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部分,你认为该怎么读?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这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读法好?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这样读很顺。
师:你是怎样读的?
生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意这样读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女同学都支持第一种,男同学都支持第二种。我也支持第二种的读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条件(在乘积是1的下面划上红线)、结论(在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下面划上红线)。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条件,才有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结论。
[反思:对倒数概念的两种读法,事后细想,还是第一位学生的读法为好,因为乘积是1是两个数的定语,把它们隔开不好,另外,这句话是省略了它们两个字,完整的应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它们互为倒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论。]
3.深入探究倒数的意义
(1)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
师:那你有什么结论?
生:4/5和5/4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师:在条件前加两个字
教师板书:因为板书在4/55/4=1的前面。
师:有了因为,就有
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教师板书:所以板书在4/5和5/4互为倒数的前面。
师:谁来把条件、结论完整地说一说?
生:因为4/55/4=1,所以4/5和5/4互为倒数。
[评析:常常发现六年级学生做作业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2/3=3/2,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教师的示范表述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这是规范学生表述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