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3-10-18
1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精选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在这个充满着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有卓越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审视过去的行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那么,如何进行反思呢?接下来,我整理了关于《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已知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式——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

在练习的设计上,还采用了“问好填在哪?”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号的含义,清楚问题的提出。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存在问题,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都会自己说,而有些学生是别人说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完整地重复,看来要好好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了。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2

班级管理,说起一年级,曾经或现在仍在带的老师,怎能不产生又喜又忧,又爱又恨的感情呢?他们可爱单纯却幼稚无知,思想空如白纸,想象却可天马行空,一边读着义务教育的课本,一边想象幼儿园的游戏生活,真是快哉!

以前不曾发觉,老师,对一年级的孩子实在是太重要了。教育的向师性在一年级学生那体现无遗。今年我刚加东实验小学的教师队伍,就接过了一年级新生班级。当时在想,我也曾见识过一年级的厉害的(主要看以前有人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我该如何带好他们呢我怕我无法胜任。

一、学生的向师性。

学生很容易模仿老师,特别是思想空白的一年级学生。根据我的观察,另外一个班的班主任是个性格温和的老师,结果该班学生普遍温和、温顺,像只只绵羊。而我带的学生,像极了我,做事风来雨去,甚至有一个老师说我的学生极具“破坏力”。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上次去百禄小学上课给老师们听,发现了那班小朋友的一个好习惯: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就举手等待老师提问或夸奖,而不是吵闹或东张西望。我的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但我的学生也有个好习惯,那就是读书姿势还不错。学习习惯需要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强化练习养成,不然久而久之对不好的习惯难以矫正。

三、一年级的班风。

班风决定学风,学风是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而班风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带头人”。良好的班风需要优秀的、乖巧懂事的同学去带动。

四、系统的管理手段。

管理一个班级,真的不能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做什么,而是一套系统的自我理论来理清管理思路,教龄较长的老师,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比较系统的理论。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3

1.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

查看更多
2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8篇
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如今编写教案对于教师而言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写教案时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有哪些教案模板值得借鉴呢?本文的重心在于与“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紧密相关的讨论,希望这些实例可以为您提供更好的灵感和启示!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篇1

站在跳板上学习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习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首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但针对这样的环节,也有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正迁移,还要防止负迁移的产生,要能正确地预见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达到所谓“防微杜渐”的目的;他们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但是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劳动的成果,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有个教育专家说得好:“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正式因为如此,我们的新课堂也呼唤“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海纳百川的境界和从容应变的机智,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和权利。

其次,看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个位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0、5的数就是5的倍数。而3的倍数特征则不然,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而要看它所有所有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在教学中,我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更多的是关注两者的不同,注重让学生对两种特征进行区分,因此,教学中往往刻意对比强化,凸显这种差异。但这样的处理很明显在数论的角度上割裂了两者的共同点。实际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独特特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归纳2、3、5倍数特征的共同点。别小看这寥寥数言的引导,实质它蕴藏着深意。因为从数论角度讲一个数能否被2、3、5乃至被其它数整除,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即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被某数除,所得的余数的和能够被某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也一定能被某数整除。当然,小学生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还不可...

查看更多
3 3的倍数教学反思通用
倍数教学反思

老师们经常在上课前写好教案。教案可以更快的帮助老师提炼教学内容里的核心要点,如何让自己的教案质量更上一层楼呢?经过编辑反复调试这个“3的倍数教学反思”终于达到了我们的标准,愿您在本网站中找到您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3的倍数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习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数学学习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3的倍数教学反思【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始,创设了生活中的事例,要求用...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