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认识教学反思(7篇)

2023-11-10 14:54:40 认识教学反思

【#实用文# #认识教学反思(7篇)#】此处提供小编为您准备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教学前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讲课。祝你能够从这里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此,课前我安排学生试着画一画自己从家到学校上学的线路图。虽然学生可能漏洞百出,但我想,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制作线路图是经过学生的一定思考,做过一些调查之后的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中,我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时,要求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路线。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对那些比正方向稍稍偏斜一点的方向,说的不够准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看方向,应该把四个基本方向标上,然后再判断,而有些孩子图省事,一般在脑子里想,而不借助直观手段来思考。就容易出现错误。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习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有的还做出立体图形),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教材,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

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认识方程 》 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 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 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 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 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 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 进一步体会方程 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 概 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 , 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也为以后运用方程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北师大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上完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还可以:

1、预习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课之前,我设计了预习题:

1)、看书34页—55页,说说本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下有哪些知识?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2)、你对分数都有哪些了解?

3)、重点看书34页前两幅图,对图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一个预习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点加以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课堂上,我又及时的表扬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补充完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构建知识的体系的一个全过程,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第二个预习题我采用了练习题检测的方式,有意的提问了好、中及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而且还唤起学生脑中的知识储备区来同化新知。

第三个预习题实际上是本课的新知,之所以提前布置给学生是因为我认为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进行解答,中等水平的学生通过自己自学课本也能解答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或许无法解答出来,但通过翻看书本对新知识也有了感受和思考。这样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教师在课堂上的“导”也能更好的放在最需要处。

2、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现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当然,自己上完课后,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也有一定的困惑:

1、如何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对预习的检查环节必须在课堂上体现吗?

3、学生在预习时达到的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如何处理通过预习已经学会的学生和自己预习后仍然处于迷惑的学生这两个矛盾体。

认识教学反思 篇4

《认识路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提出的《空间与图形》范畴中《方向与位置》领域,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学生一年级学会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术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二年级上册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了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通过为小客人介绍行车的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的路线,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以谁为中心这一训练,教师可应在补充一下,个别学生仍然找不准。注意强调用手势来表示所学的八个方向,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

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

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感知角的表象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整节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了角。

认识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片段:这是一个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活动一开始该教师就以时钟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向幼儿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时钟……老师在请幼儿观察并提问幼儿这些时钟的相同点之后,该师出示了一个时钟模型教具(有钟面、时针、分针;该教具是时针要依靠分针走一圈才能动一格),边提问边给幼儿演示解说,这是钟面,上面写有1到12的数字;短的那根针叫做时针,长的是分针。紧接着就向让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针与分针是什么关系呢?老师请幼儿用手将分针拨走一圈,看看时针有什么变化?许是时针与分针相比变化确是不明显,或是这样的操作观察需要小朋友做好注意的分配之缘故;幼儿的操作的结果是:幼儿一直在忙着拨分针,却没有很好地观察到时针的变化(即往顺时针走一个数字)。后来老师只好亲自演示,许是教师演示的教具不够大,幼儿还是没办法获得感性而直观的感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的关系。因为幼儿的不明白,而使活动在这个环节折腾了不少时间……

分析:认识时钟的活动,可以说是大班幼儿数学教育中必开展的一个传统的活动内容。很明显的,该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时钟有钟面、时针和分针等主要外形结构;能看懂整点和半点;知道分针走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而知道或是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即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一个小时),这其实应是本活动的难点。在这个案例中,角色在本活动开始的不久就直接将这一难点抛给幼儿,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这一难点无法很好地如期突破,不仅意味着未能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积累相应的经验,而且也会导致幼儿自信心的受挫,从而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后续开展。按常理来讲,幼儿的情绪的激发、已有经验的唤醒是需要一个过程,在幼儿各方面还未作好较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就让幼儿去直接面对活动懂得难点,这不仅会徒增幼儿学习的难度,也是违背幼儿学习的特点。我们主张,教师在处理活动当中的难点时,最好要让幼儿作好相关的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情绪上、经验上、认知上等,让幼儿已较佳的状态来面对活动的难点,并在教师的适宜的引导下,努力将难点突破。而回到本案例,其实该角教师在出示时钟教具引导幼儿观察始终外形结构时,就有幼儿说短的那根针叫做时针,长的叫做分针,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顺着幼儿的思路展开后续的活动,比如可以这样接着说,时针和分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噢!当时针指向哪个数字,分针指向12时,就表示现在是几点了。在引导幼儿学会看整点后,再继续引导幼儿学会看半点,最后再来与幼儿一起探讨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这样处理的好处,一是可以使整个活动的展开显得自然,而且重点突出,幼儿在体验到所学到的新本领的喜悦后,会激起他们的信心去迎接难点的挑战;二是活动到了这个时候,幼儿的情绪、经验、认知等各方面也已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有利于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去突破难点。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 1120认识教学反思 |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上一篇:广播稿校园安全(精选四篇) 下一篇:高温补贴通知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