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数学必修4教案九篇

2024-03-12 21:57:04 数学必修教案 必修教案

【#实用文# #数学必修4教案九篇#】下面的内容将会让您深入了解关于“数学必修4教案”的相关知识。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洞见和结论!

数学必修4教案 篇1

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税收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比例关系,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1)偷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2)欠税:是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是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数学必修4教案 篇2

高中必修2地理课件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地理课后,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 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布。

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问题的关系,不难 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板书】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请同学们读P2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通过这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通过这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9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强调)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 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3的“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

1、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1+2%) ×1.7%=4145

(200000×(1+2%) =243799;243799×1.7%=4145)

2、通过活动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承转)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也就是其具有时间上的不均匀和空间上的不平衡特点。

【课堂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模式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数学必修4教案 篇3

一、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植物的导管细胞是死细胞(主要运输水分、无机盐),筛管主要运输有机物。

二、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三、细胞核的结构。

2.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4.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有选择透过性,上面有载体,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mrna)出入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越多,核仁体积越大。

四、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染色质(分裂间期)和染色体(分裂时)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五、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数学必修4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 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牐牐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比如:

数学必修4教案 篇5

函数性质

一、单调性

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若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上单调递增,若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上单调递减。 例1.证明fxx1在1,上单调递增 x

总结:

1)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2)增+增=增

减+减=减

-增=减

1/增=减 3)一次函数ykxb的单调性 例1.判断函数y2.复合函数分析法

设yf(u),ug(x)x[a,b],u[m,n]都是单调函数,则yf[g(x)]在[a,b]上也是单调函数,其单调性由“同增异减”来确定,即“里外”函数增减

1的增减性 x1性相同,复合函数为增函数,“里外”函数的增减性相反,复合函数为减函数。如下表:

ug(x)

yf(u)

yf[g(x)]

增 增 减 减 增 减 增 减 增 减 减 增

例1.判断函数ylog2(x1)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一、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1.比较大小

例1.若f(x)在R上单调递增,且f2a1f(a3),求a的取值范围

3例2.已知函数f(x)在0,上是减函数,试比较f()与f(a2a1)的大小

42.利用单调性求最值

1例1.求函数yx1的最小值

x

x22xa1例2.已知函数f(x),x1,.当a时,求函数f(x)的最小值

x2

11例3.若函数f(x)的值域为,3,求函数g(x)f(x)的值域

2f(x)

练习:1)求函数yx21x在0,的最大值

112)若函数f(x)的值域为,3,求函数g(x)f(x)的值域

2f(x)

3.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 1)求定义域

2)判断增减区间 3)求交集

12例1.求函数yx2x3的单调区间

2练习:求函数yx22x8的单调增区间

4.求参数取值范围

例1.函数f(x)x22ax3在区间1,2上单调,求a的取值范围

二、奇偶性

1.判断奇偶性的前提条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例1.奇函数f(x)定义域是(t,2t3),则t

. 2.奇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其定义域D关于原点对称,如果xD,恒有f(x)f(x) ,那么函数f(x)为奇函数。

3.奇函数的性质: 1)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2)在圆点左右单调性相同

3)若0在定义域内,则必有f(0)0

1奇函数的例子:yx,yx3,yx,ysinx

x4.偶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其定义域D关于原点对称,如果xD,恒有f(x)f(x),那么函数f(x)为偶函数。

5.偶函数的性质: 1)图像关于y轴对称 2)在圆点左右单调性相反

偶函数的例子:yx2,yx,ycosx

6.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

四、常见题型: 1.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4x2例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x22

例2.判断f(x)(x2)

2x的奇偶性 2x2.奇偶性的应用

例1.已知f(x)x5ax3bx8,f(2)10,则f(2)_______

例2.已知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x2),求x0时,f(x)的解析式

例3.设f(x)是偶函数,g(x)是奇函数,且f(x)g(x)

3.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

例1.设偶函数f(x)在[0,)为减函数,则不等式f(x)f(2x1)的解集是 。

例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若f(x)在区间5,5上是奇函数,在区间0,5上是单调函数,切f(3)f(1),则( )

A. f(1)f(3) B.f(0)f(1) C.f(1)f(1) D.f(3)f(5),

例3.函数f(x)axb121,1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 f()2251x1,求f(x),g(x) x11)求f(x)的解析式

2)判断函数f(x)在1,1上的单调性 3)解不等式f(t1)f(t)0

数学必修4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习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函数的性质,应用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次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也就没有了兴趣,当然就学不好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2)能根据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作出函数图象,并根据图象给出指数函数的性质.(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基本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指数函数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在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时,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规律,要求学生自己作出特殊的较为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况,类比地得到指数函数的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当底分别是 , 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五:教法: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加深对所得结论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生: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

师:有1根长 1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米,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生: ( )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

① ( )和 ( )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如果可以用字母 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

⑵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①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 , 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②若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 , 都无意义)

③若 又会怎么样?(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且 .

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 , , 。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可能存在对指数函数形式上的一种误解,即只看指数位置是否为自变量。通过以上的三个小例子,学生就完成对指数函数彻底的认识,解决的问题。

2.指数函数性质

⑴提出两个问题

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列表这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

⑵分组活动,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为三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列表利用计算器和坐标网格研究指数函数;

⑶交流、总结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它性质?

(4)交换角色

请同学们交换任务,检查一下你能否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性质。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对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到自然、完善的整合,这个过程中,学生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体现了教改“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加深的学生对所得结论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例1:已知指数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求 的值。

解:因为 的图象经过点 ,所以

即 ,解得 ,于是 。

所以 。

例2.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 1.7a与1.7a+1 (2)0.8-0.1与0.8-0.2

(3) 已知(4/7)a>(4/7)b,比较a,b的大小.

练习:⑴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和 的大致图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

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 ,② 。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课本93页习题3-1A组第4题。

九:板书设计:

数学必修4教案 篇7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生:回顾,说出自己的看法、

2、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将采用什么方法?

生:回顾、思考、讨论、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3、阅读并思考教科书上的例4,你将选择什么方 法解决例4的'问题

生:自 学例4,并完成练习题1、2、

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8、小结:

(1)利用“坐标法”解决问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利 师:指导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生:阅读教科书的例3,并完成第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题的需要准备什么工作?

(2)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易于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你认为学好“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数学必修4教案 篇8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2013年10月

数学必修4教案 篇9

课题

1.2.1投影与三视图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2.能够判断简单的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够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简单组合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自主学习

1.照相、绘画之所以有空间视觉效果,主要处决于线条、明暗和色彩,其中对线条画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在建筑、机械等工程中,需要用平面图形反映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在作图技术上这也是一个几何问题,你想知道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吗?

二、

质疑提问

下图中的手影游戏,你玩过吗?

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不透明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的屏幕上会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的光线叫做投影线,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思考1: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是有差异的,其中灯泡发出的光线与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有什么不同?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思考2:用灯泡照射物体和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分别是哪种投影?

思考3:用灯泡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灯泡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什么不同?

思考4:用手电筒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手电筒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变化吗?

思考5: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6:一个与投影面不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投影的分类:

把一个空间几何体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可以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从多个角度进行投影就能较好地把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选择三种正投影,即正面、侧面和上面,并给出下列概念: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思考1: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哪三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还是空间图形?

三、

问题探究

思考2: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其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3:圆柱、圆锥、圆台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5:球的三视图是什么?下列三视图表示一个什么几何体?

例1:如图是一个倒置的四棱柱的两种摆放,试分别画出其三视图,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四、

课堂检测

五、

小结评价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2.三视图的特点: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和正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宽度一样;

3.三视图的应用及与原实物图的相互转化。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历史必修教案 | 数学必修五教学计划 | 高中地理必修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上一篇:知识竞赛通讯稿汇总 下一篇:防汛工作总结报告大全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