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指数函数教案推荐

2024-10-04 15:45:53 指数函数教案

【#实用文# #指数函数教案推荐#】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函数概念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数函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指数函数教案 篇2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通过进一步巩固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由指数函数和其他简单函数组成的复合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

通过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构建指数函数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指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建模在解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本来就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并且学生对函数模型也不熟悉,所以在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实例中让学生加强理解,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点一:平移指数函数的图像

例1:画出函数 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指出它的单调区间.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

其图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将 (x-1)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另一部分是将 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将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

解:图像由老师们自己画出

变式训练一:已知函数

(1)作出其图像;

(2)由图像指出其单调区间;

解:(1) 的图像如下图:

(2)函数的增区间是(-,-2],减区间是[-2,+).

探究点二:复合函数的性质

例2:已知函数

(1)求f(x)的定义域;

(2)讨论f(x)的奇偶性;

解析:求定义域注意分母的范围,判断奇偶性需要注意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须 -1 ,即x 1,所以,定义域为(- ,0) (0,+ ).

(2)变式训练二:已知函数 ,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简析:∵定义域为 ,且 是奇函数;

探究点三 应用问题

例3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

84%.写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设该物质的质量是1,经过 年后剩留量是 .

经过1年,剩留量

变式: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 元,每期利率为 ,设存期是 ,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 元.

(1)写出本利和 随存期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分析:复利要把本利和作为本金来计算下一年的利息.

【解】

(1)已知本金为 元,利率为 则:

1期后的本利和为

2期后的本利和为

期后的本利和为

(2)将 代入上式得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应用了指数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构建指数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指数函数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y=ax2(a>0)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

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说明】

①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指数函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指数函数教案 篇5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第2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2、 会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习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二 知识点回顾:

函数 的性质

函数 函数

图象 a0

性质

三 典型例题:

例 1:已知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例 2:(1)已知函数 在区间 上为增函数,求a的范围;

(2)知函数 的单调区间是 ,求a;

例 3:求二次函数 在区间[0,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1)已知 在[t,t+1]上的最小值为g(t),求g(t)的表达式。

(2)已知 在区间[0,1]内有最大值-5,求a。

(3)已知 ,a0,求 的最值。

四、 限时训练:

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那么实数a的取值

范围为 B

A 、a-2 B、a-2 C、a-6 D、B、a-6

2 、函数 的定义域为[0,m],值域为[ ,-4],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3 、定义域为R的二次函数 ,其对称轴为y轴,且在 上为减函数,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 B、

C、 D、

4 、已知函数 在[0,m]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5、 函数 ,当 时是减函数,当 时是增函数,则

f(2)=

6、 已知函数 ,有下列命题:

① 为偶函数 ② 的图像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3

③ 在 上为增函数 ④ 有最大值4

7、已知 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为2,求a的值。

8、已知 在[t,t+1]上的最小值为g(t),求g(t)的表达式。

9、已知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使 在[-5,5]上是单调函数。

10、设函数 ,当 时 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指数函数教案 篇6

从容说课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说明确实把知识学好了,会用了

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查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Ⅱ. 新课讲解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画积为 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清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分析: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然后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关系,若是则可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1)由p=得p=

p是S的反比例函数,因为给定一个S的值.对应的就有唯一的一个p值和它对应,根据函数定义,则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S= 0.2 m2时, p==3000(Pa)

当木板面积为 0.2m2时,压强是3000Pa.

(3)当p=6000 Pa时,

S==0.1(m2)

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 0.1 m2

(4)图象如下:

(5)(2)是已知图象上某点的横坐标为0.2,求该点的纵坐标;(3)是已知图象上点的纵坐标不大于6000,求这些点所处的位置及它们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它们要么位于第一、三象限,要么位于第二、四象限,从(1)中已知p=>0,所以图象应位于第一、三象限,为什么这位同学只画出了一支曲线,是不是另一支曲线丢掉了呢?还是因为题中只给出了第一象限呢?

[生]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因为这是实际问题,S不可能取负数,所以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

[师]很好,那么在(1)中是不是应该有条件限制呢?

[生]是,应为p= (S>0).

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 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师]从图形上来看,I和R之间可能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电压U就相当于反比例函数中的k.要写出函数的表达式,实际上就是确定k(U),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而图中已给出了一个点的坐标,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填表实际上是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

[生]解:(1)由题意设函数表达式为I=

∵A(9,4)在图象上,

∴U=IR=36

∴表达式为I=

蓄电池的电压是36伏

(2)表格中从左到右依次是:12,9,7.2,6,4.5,3.6

电源不超过 10 A,即I最大为 10 A,代入关系式中得R=3.6,为最小电阻,所以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R≥3.6这个范围内

2、如下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要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只要把A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1,k2,求点B的

坐标即求y=k1x与y=的交点

[生]解:(1)∵A(,2)既在y=k1x图象上,又在y=的图象上

∴k1=2,2=

∴k1=2,k2=6

∴表达式分别为y=2x,y=

∴x2=3

∴x=±

当x= ?时,y= ?2

∴B(?,?2)

Ⅲ.课堂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 8 m3,6 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式;

(4)如果准备在5 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 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解:(1)8×6=48(m3)

所以蓄水池的容积是 48 m3

(2)因为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所以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减少.

(3)t与Q之间的关系式为t=

(4)如果准备在5 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9.6(m3)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 12m3,那么最少要=4小时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Ⅳ、课时小结

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Ⅴ课后作业

习题5.4.

板书设计

§ 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一、1.例题讲解

2.做一做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习题5.4)

指数函数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从单位圆和图像两个角度研究正弦函数的变化规律,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问题;

2、体会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在画y=sinx图像过程中的应用;

3、理解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的图像,会用五点法画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

【学习重点】

用五点法绘制正弦函数图象

【学习难点】

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像

【思想方法】

能从图形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知识链接】

1、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中的定义

2、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把握基础)

阅读课本第25~28页“练习”以上部分的内容,紧抓五点法作图的规律

1、复习:正弦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是____,所以,关键就在于画出________上的正弦函数的图像。

2、预习:

(1)正弦函数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的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2)五点作图法:

在精确度要求不太高时,我们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这个函数的简图。我们称这种画正弦曲线的方法为“五点法”,这五个关键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出这五个点后,函数y=sinx,x[0,2p]的'图像的形状就基本上确定了。

【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

二、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用“五点法”画出下列函数在区间[0,2π]上的简图。

(1)y=-sinx(2)y=1+sinx

例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3sinx,[0,2π]的图像。

三、学习体会

1、知识方法:

2、我的疑惑:

四、达标检测(相信自我,收获成功)

1.y=1+sinx,[0,2π]的图像与直线y=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的交点个数为

2、画出函数y=2+sinxx∈[0,2π]的图象。

3、画出函数y=sinx-1x∈[0,2π]的图象。

指数函数教案 篇8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通过找学生分别叙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公式及特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 展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一览表。并和学生们共同复习这些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一览表

函数

性质

指数函数

y=ax (a>0且a≠1)

对数函数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实数集R

正实数集(0,﹢∞)

值域

正实数集(0,﹢∞)

实数集R

共同的点

(0,1)

(1,0)

单调性

a>1 增函数

a>1 增函数

0<a<1 减函数

0<a<1 减函数

函数特性

a>1

当x>0,y>1

当x>1,y>0

当x<0,0<y<1

当0<x<1, y<0

0<a<1

当x>0, 0<y<1

当x>1, y<0

当x<0,y>1

当0<x<1, y>0

反函数

y=logax(a>0且a≠1)

y=ax (a>0且a≠1)

图像

Y

y=(1/2)x y=2x

(0,1)

X

Y

y=log2x

(1,0)

X

y=log1/2x

三、 同一坐标系中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合成, 观察其特点,并得出y=log2x与y=2x、 y=log1/2x与y=(1/2)x 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关系。所以y=logax与y=ax互为反函数关系,且y=logax的定义域与y=ax的值域相同,y=logax的值域与y=ax的定义域相同。

Y

y=(1/2)x y=2x y=x

(0,1) y=log2x

(1,0) X

y=log1/2x

注意:不能由图像得到y=2x与y=(1/2)x为偶函数关系。因为偶函数是指同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此图虽有y=2x与y=(1/2)x图像对称,但它们是2个不同的函数。

四、 利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去解决含有指数与对数的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及比较函数的大小值。

五、 例题

例⒈比较(Л)(-0.1)与(Л)(-0.5)的大小。

解:∵ y=ax中, a=Л>1

∴ 此函数为增函数

又∵ ﹣0.1>﹣0.5

∴ (Л)(-0.1)>(Л)(-0.5)

例⒉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解: ∵ log67>log66=1

log76<log77=1

∴ log67>log76

注意:当2个对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时,可在这2个对数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这2个数的大小。

例⒊ 求y=3√4-x2的定义域和值域。

解:∵√4-x2 有意义,须使4-x2≥0

即x2≤4, |x|≤2

∴-2≤x≤2,即定义域为[-2,2]

又∵0≤x2≤4, ∴0≤4-x2≤4

∴0≤√4-x2 ≤2,且y=3x是增函数

∴30≤y≤32,即值域为[1,9]

例⒋ 求函数y=√log0.25(log0.25x)的定义域。

解:要函数有意义,须使log0.25(log0.25x)≥0

又∵ 0<0.25<1,∴y=log0.25x是减函数

∴ 0<log0.25x≤1

∴ log0.251<log0.25x≤log0.250.25

∴ 0.25≤x<1,即定义域为[0.25,1)

六、 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8[1/(2x-1)]

2. y=loga(1-x)2 (a>0,且a≠1)

七、 评讲练习

八、 布置作业

第113页,第10、11题。并预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在物理、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指数函数教案 篇9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得分

1、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圆的半径r(cm)011.23.67.5…

圆的周长C(cm)6π9π…

在上表反映的变化过程中,你计算的依据是___________,其中_______为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即变量),________是恒定不变的量(即常量)。

2、如何理解函数的概念?

3、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设行驶的路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则s与t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自变量是______。

4、下面由火柴棒拼出的一列图形中,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形组成,则所用火柴棒根数y(根)与正方形个数n(个)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从甲地到乙地,坐在匀速行使的列车上,小明、小丽、小亮

和小华谈论着车速、路程和时间,谈论着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探索活动:

(1)列车在行使,位置在改变,因此与位置有关的数量在改变,这里有不变的数量吗?

(2)除了小丽、小明所说的那些不变的数量外,在这个问题中还有不变的数量吗?

(3)除了小亮和小华所说的那些变的数量外,在这个问题中还有变的数量吗?

探讨: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常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量: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要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

练习: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

②若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

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式是什么?

2、函数的.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三点为依据。

3、尝试:

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

练习:书P142

三、小结: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四、巩固练习(小黑板)

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2、在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中,变量是,常量是,若用C来表示R,则表达式是_________

3、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长的5倍,若长为a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

指数函数教案 篇10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使f(x)=0 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的意义:方程f(x)=0 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零点定理: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至少有一个零点c,使得f( c)=0,此时c也是方程 f(x)=0 的根。

4、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y=f(x)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f(x)=0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5、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f(x)=ax2+bx+c(a≠0).

1)△0,方程f(x)=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f(x)=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f(x)=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二、二分法

1、概念: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确度ε;

⑵求区间(a,b)的中点c;

⑶计算f(c),

①若f(c)=0,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②若f(a)f(c)0,则令b=c(此时零点x0∈(a,c))

③若f(c)f(b)0,则令a=c(此时零点x0∈(c,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a-b|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为a(或b);否则重复⑵~⑷

三、函数的应用:

(1)评价模型: 给定模型利用学过的知识解模型验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几个增长函数模型:一次函数:y=ax+b(a0)

指数函数:y=ax(a1) 指数型函数: y=kax(k1)

幂函数: y=xn( nN*) 对数函数:y=logax(a1)

二次函数:y=ax2+bx+c(a0)

增长快慢:V(ax)V(xn)V(logax)

解不等式 (1) log2x x2 (2) log2x 2x

(3)分段函数的应用:注意端点不能重复取,求函数值先判断自变量所在的区间。

(4)二次函数模型: y=ax2+bx+c(a≠0) 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在求函数的对称轴,看它在不在定义域内,在的话代进求出最值,不在的话,将定义域内离对称轴最近的点代进求最值。

(5)数学建模:

指数函数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显然,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

(五)演练反馈,巩固深化

公式应用之一:

1.试判断与与2的大小关系?

问题:如果将条件“x>0”去掉,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试判断与7的大小关系?

公式应用之二: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用一个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一样物品,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秤一次,将两次所称重量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觉得这种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2)甲、乙两商场对单价相同的同类产品进行促销.甲商场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p折的基础上再打q折;乙商场的促销方式则是两次都打折.对顾客而言,哪种打折方式更合算?(0≠q)

(五)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从各种角度对均值不等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根据情况完善如下:

知识要点:

(1)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意义

思想方法技巧:

(1)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2)归纳与类比思想

(3)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

(七)布置作业,更上一层

1.阅读作业:预习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书面作业:已知a,b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3.思考题:类比基本不等式,当a,b,c均为正数,猜想会有怎样的不等式?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阅读作业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思考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五、评价分析

1.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使思考和提问持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和加深。

2.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在数与形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特别强调数与形的统一,教学过程从形得到数,又从数回到形,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对基本不等式得以深刻理解。“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提一提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会用的,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它的好处之后,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时去尝试使用,只有通过不断的使用才能促进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再理解,从而达到掌握它的目的。

指数函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

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例:小丽是一个近视眼,整天眼镜不离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镜配制的.原理,很是苦闷,近来她了解到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的焦距为x(m)成反比例,并请教师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以她写不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大家正好学过反比例函数了,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呢?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间的关系?你能举例吗?

二、例题精析

例1、见课本73页

例2、见课本74页

例3、某气球内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球体积V(米3)的反比例函数(1)写出这个函数解析式(2)当气球的体积为0.8m3时,气球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练习课本P74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课本P75习题9.3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更多初二数学教案,请点击

指数函数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幂函数教案 | 公式与函数教案 | 二次函数教案 | 对数函数小班教案
上一篇:注销公司简约承诺书分享 下一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总结模板七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