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函数课件推荐#】栏目小编精心准备的“函数课件”是为了传递一些重要的知识给您。为了更顺利地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希望这些指南能够对您的创业提供支持!
函数课件(篇1)
解析:设f(x)=lg x +x-2,则f(1.75)=f74=lg 74-140,f(2)=lg 20.
2.函数f(x)=x2+2x-3,x0,-2+lnx,x0的零点个数为()
解析::x0时由x2+2x-3=0x=-3;x0时由-2+lnx=0x=e2.
解析:因为f(0)=-10,f(1)=e-10,所以零点在区间(0,1)上,选C.
解析:由4x-2x+1-3=0(2x+1)(2x-3)=02x=3, x=log23.
6.函数f(x)=(x-1)(x2-3x+1)的零点是__________.
7.若函数y=x2-ax+2有一个零点为1,则a等于__________.
8.已知函数f(x)=logax+x-b(a0且a1),当234时,函数f(x)的零点为x0(n,n+1)(nN*),则n=________.
解析:根据f(2)=loga2+2-blogaa+2-3=0,
f(3)=loga3+3-blogaa+3-4=0,
则f(x)在区间(-,+)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当x=0时,f(x)=-10.当x=1时,f(x)=10.
f(0)f(1)0,故在(0,1)内至少有一个x0,当x=x0时,f(x)=0.即至少有一个x0,满足01,且f(x0)=0,故方程x2x=1至少有一个小于1的正根.
函数课件(篇2)
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
④构造方程组(如自变量互为倒数、已知f(x)为奇函数且g(x)为偶函数等)
(2)求函数的解析式应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式子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变量的实际意义。
(3)理解轨迹思想在求对称曲线中的应用。
求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若f(x)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②若f(x)是分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集;
③若f(x)是二次根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集合;
④若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⑤若f(x)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函数,则函数的定义域应符合实际问题.
3. 求函数值域(最值)的一般方法:
(1)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
(2)配方法(二次函数或可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函数);
(3)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4)关于函数单调性还有以下一些常见结论:
①两个增(减)函数的和为_____;一个增(减)函数与一个减(增)函数的差是______;
②奇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_____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_____的单调性;
③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域上有______的单调性;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6.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例1. 若集合A={a1,a2,a3},B={b1,b2} 求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的个数。
分析: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掌握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若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时对应法则f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这里要掌握关键的两个词“任何”、“唯一”。对于本例,集合A={a1,a2,a3}中的每一个元素的象都有b1或b2这两种情形,由乘法原理可知,A到B的映射的个数共有N=222=8个。
例2. 线段|BC|=4,BC的中点为M,点A与B、C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设|AM|=y,|AB|=x,求y=f(x)的函数表达式及这函数的定义域。
解:1若A、B、C三点不共线,如图所示,由余弦定理可知,
又 x2-6x+14=(x-3)2+5恒正,
2若三点A、B、C共线,由题意可知,
综上所述:
说明:第一,首先要分析三点A、B、C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由题意,A、B、C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它们也可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第二,实际问题在求解析式时要特别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例3. 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点(-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函数f(x)的表达式,并在图中作出其图象。
x4或x-1且x-3,即函数的定义域为(-,-3)(-3,-1)[4,+]
说明:求函数的定义域,我们常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若有分母则分母不为零、若有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若有对数式,则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求函数的定义域,实质上就是求由以上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4],求 的定义域。
则 或 即为所求函数的定义域。
说明:此题实质上是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我们把 看成是由y=f(u)、 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因为-1u<4,则 ,从而求出x的范围,另外,对不等式进行倒数运算时,应注意不等式两边必须同号,取倒数后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里也是学习时常常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应加以重视。
解:令f(x)=|x-1|+2|x-2|,去绝对值把f(x)表示成分段函数后为
作出y=f(x)的图象如图,由此可知f(x)的最小值为1,f(x)>a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则a<1。
说明:该题看上去是一个不等式的问题,若用去绝对值分类讨论的方法来求解则比较繁锁,而如果注意到不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只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就很快解决了问题,这种解题思想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对于函数f(x)=|x-1|+2|x-2|只要把它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作出函数的图象,则该函数的所有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区间,值域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6. 求函数 的值域。
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t=1,又t0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y4,当且仅当t=1即x=3时等式成立,原函数的值域为(-,4)。
转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在区间[0,+)上的最值来处理。这里要注意t0的范围不能少。如:已知f(x)的值域为 ,试求函数 的值域。该题我们只需要把f(x)看成是一个变量,则求值域时仍可用上述换元法,但是如果被开方数不是关于x的一次式,而含x的平方项,则就不能用上述换元法了。如求函数 的值域,若令 ,则x无法用t来表示。这里我们如果注意到x的取值范围:-22,则-11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三角换元:令 [0,],问题也就转化为三角函数求最值了。同样我们作三角换元时,要注意的限制条件,因为当取遍0到之间的每一个值时, 恰好可以取遍-1到1之间的每一个值,若不限制的范围,则根号无法直接去掉,就会给我们解题增添麻烦。
-27,又在区间[-2,7]上函数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所以 在定义域内也单调递增。
当x=-2时, ;当x=7时,
(2)∵ 0 y2=x2(1-x2)由基本不等式可知:
y2=x2(1-x2) ,又y, 。
说明: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函数,求值域或最值时,如果我们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或运用基本不等式,问题往往会很快得到解决。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特别是要注意等号能否成立。
例8. 设a>0,x[-1,1]时函数y=-x2-ax+b有最小值-1,最大值1,求使函数取得最小值和最大值时相应的x的值。
解:
∵a>0, <0,又定义域为[-1,1]
下面分a的情形来讨论:
-1+a+b=1,a+b=2 又a=b a=1 与a>2矛盾,舍去
例9. 已知函数y=f(x)= (a,b,cR,a0,b0)是奇函数,当x0时,f(x)有最小值2,其中bN且f(1)
(1)试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问函数f(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关于点(1,0)对称的两点,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c=0,∵a0,b0,x0,f(x)= 2 ,
当且仅当x= 时等号成立,于是2 =2,a=b2,
由f(1)< 得 < 即 < ,2b2-5b+2<0,解得 <b<2,又bN,b=1,a=1,f(x)=x+
(2)设存在一点(x0,y0)在y=f(x)的图象上,并且关于(1,0)的对称点(2-x0,-y0)也在y=f(x)的图象上,则
y=f(x)的图象上存在两点(1+ ,2 ),(1- ,-2 )关于(1,0)对称
例10. 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f(x)在[0,+)上是增函数,是否存在实数m,使f(cos2-3)+f(4m-2mcos)f(0)对所有[0,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实数m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f(x)是R上的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于是不等式可等价地转化为f(cos2-3)f(2mcos-4m),
g(t)?=t2-mt+2m-2=(t- )2- +2m-2在[0,1]上的值恒为正,又转化为函数g(t)在[0,1]上的最小值为正
当 0,即m0时,g(0)=2m-21与m0不符;
另法(仅限当m能够解出的情况)cos2-mcos+2m-20对于[0, ]恒成立,
∵当[0, ]时,(2-cos2)/(2-cos) 4-2 ,
例11. 设a为实数,记函数f(x)=a 的最大值为g(a)。
(1)设t= ,求t的取值范围并把f(x)表示为t的函数m(t);
(2)求g(a);
(3)求满足g(a)=g( )的所有实数a.
要使t有意义,必须有1+x0且1-x0,即-11.
m(t)=a( t2-1)+t= at2+t-a, t[ ,2]
(2)由题意知g(a)即为函数m(t)= at2+t-a, t[ ,2]的最大值.
注意到直线t=- 是抛物线m(t)= at2+t-a的对称轴,分下列情况讨论.
当a0时,函数y=m(t), t[ ,2]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段,由t=- 0知m(t)在[ ,2]上单调递增,
g(a)=m(2)=a+2.
当a=0时,m(t)=t, t[ ,2], g(a)=2.
当a0时,函数y=m(t), t[ ,2]的图像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段,
若有t=- [0, ],即a- ,则g(a)=m( )= .
若有t=- ( ,2),即a ,则g(a)=m(- )=-a- .
若有t=-[0, ],即a ,则g(a)=m(2)=a+2.
综上有g(a)=
(3)当a- 时,g(a)=a+2 ,
当 时,-a ,,所以 ,
g(a)= 2 = .因此当a- 时,g(a).
当a0时, 0,由g(a)=g( )知a+2= +2解得a=1.
当a0时, =1,因此a-1或 -1,从而g(a)= 或g( )= .
要使g(a)=g( ),必须有a- 或 - ,即- -
此时g(a)= =g( ).
综上知,满足g(a)=g( )的所有实数a为:- - 或a=1.
函数课件(篇3)
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此节课是以现在最热门的房产买卖为切入点,从生活中买房的例子出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在正反比例解析式及其性质的比较中,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在图象画法比赛中,许多学生能积极指出图象的优缺点,并且不断发现图象画法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画图的本领,更为后面学习图象性质做了铺垫。当对图象性质进行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反驳,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并且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应当说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使我也能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这节课变得比较充实丰富。而电脑动画更是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当然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后半节课有些紧凑等等。
函数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场的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来阐述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正弦函数的性质是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五节正弦函数的性质与图象5.3正弦函数的性质的内容,主要内容便是正弦函数的性质,教材通过作图、观察、诱导公式等方法得出正弦函数y=sinx的性质。并且教材突出了正弦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更富有启发性。并且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正弦函数图象研究和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的图象,探索正弦函数的性质,提升逻辑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得到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单调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中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复习的导入方法。
我会让学生回忆正弦函数的概念,以及上节课所学的正弦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图象思考正弦函数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正弦函数的性质》。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自己通过五点作图法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正弦函数的标准图象。
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思考如下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正弦函数的最值情况如何?
(4)正弦函数的周期?
(5)正弦函数的奇偶性?
(6)正弦函数的递增区间?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1.定义域:y=sinx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学生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发现值域为[-1,1]
3.最值:根据值域的确定得到在何处取得最值以及函数的正负性。
4.周期性:通过观察图象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函数的图象是有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让学生思考后发现是每隔2π重复出现一次,得出y=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之后通过诱导公式证明。
5.奇偶性:在刚才通过诱导公式证明后顺势提出公式,总结得到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6.单调性:最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得到的结论自己尝试总结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在探究完正弦函数性质后,利用单位圆和正弦函数图象理解和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及时巩固正弦函数的性质,并且还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的单位圆,三角函数线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第三环节是巩固环节,多媒体出示书上例题2:用五点法画出函数
的简图,并根据图象讨论它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知识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四)小结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在作业布置上,我让学生思考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什么样的。
通过比较灵活的题目呈现,能够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进而思考后续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介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函数课件(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基础上,学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中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分析,得到零点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探索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这些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了解初等函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描绘函数的图象,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探究,对函数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从教材编写的顺序来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章的开始,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章的始终,而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在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中均蕴涵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章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通过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会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体验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局部问题的思想.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1.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描绘,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渗透由具体到抽象思想,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实数根之间的关系,
2.零点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关键不在于学生提出这个概念。而是理解提出零点概念的作用,沟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体会用函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方程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4.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
1.零点概念的认识.零点的概念是在分析了众多图象的基础上,由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得到的一个形象的概念,学生可能会设法画出图象找到所有任意函数的可能存在的所有零点,但是并不是所有函数的图象都能具体的描绘出,所以在概念的接受上有一点的障碍.
2.零点存在性的判断.正因为f(a)·f(b)<0且图象在区间上连续不断,是函数f(x)在区间上有零点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学生会作二次函数的图象,但是要作出一般的函数图象(或图象的交点)就比较困难,而在这一节课最重要的恰恰就是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的零点问题.这样就在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上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认识零点的概念,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判断零点的存在或确定零点.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借助计算机工具和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能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
变式:解方程3x5+6x-1=0的实数根. (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方程的解都可以通过系数的四则运算,乘方与开方等运算来表示,但高于四次的方程不能用公式求解。大家课后去阅读本节后的“阅读与思考”,还有如lnx+2x-6=0的实数根很难下手,我们寻求新的角度——函数来解决这个方程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相关内容,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和更广泛的兴趣。开门见山的提出函数思想解决方程根的问题,点明本节课的目标。
问题1 求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并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
方程x2-2x-3=0的实数根为-1、3。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
问题2 观察形式上函数y=x2-2x-3与相应方程x2-2x-3=0的联系。
函数y=0时的表达式就是方程x2-2x-3=0。
问题3 由于形式上的联系,则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在函数y=x2-2x-3的图象中如何体现?
y=0即为x轴,所以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就是y=x2-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为平台,观察方程和函数形式上的联系,从而得到方程实数根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
初步提出零点的概念:-1、3既是方程x2-2x-3=0的根,又是函数y=x2-2x-3在y=0时x的值,也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1、3在方程中称为实数根,在函数中称为零点。
问题4 函数y=x2-2x+1和函数y=x2-2x+3零点分别是什么?
函数y=x2-2x+1的零点是-1。函数y=x2-2x+3不存在零点。
提出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zero point)
2、函数零点的判定:
研究方程的实数根也就是研究相应函数的零点,也就是研究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 (Ⅰ)
问题5 如果把函数比作一部电影,那么函数的零点就像是电影的一个瞬间,一个镜头。有时我们会忽略一些镜头,但是我们仍然能推测出被忽略的片断。现在我有两组镜头(如图),哪一组能说明他的行程一定曾渡过河?(Ⅱ)
第Ⅰ组能说明他的行程中一定曾渡过河,而第Ⅱ组中他的行程就不一定曾渡过河。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动与静的关系,系统与局部的关系。
问题6 将河流抽象成x轴,将前后的两个位置视为A、B两点。请问当A、B与x轴怎样的位置关系时,AB间的一段连续不断的函数图象与x轴一定会有交点?
A、B两点在x轴的两侧。
设计意图: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合情推理,将原来学生只认为静态的函数图象,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
问题7 A、B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用数学符号(式子)来表示?
A、B两点在x轴的两侧。可以用f(a)·f(b)
设计意图:由原来的图象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验语言转化的过程。
问题8 满足条件的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一定在(a,b)内吗?即函数的零点一定在(a,b)内吗?
一定在区间(a,b)上。若交点不在(a,b)上,则它不是函数图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成数学模型时,需要一定修正。加强学生对函数动态的感受,对函数的定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上述探究,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一般地,我们有: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
例题1 观察下表,分析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否存在零点?
分析:函数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又因为,所以在区间(0,1)上必存在零点。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作图(如图)帮助了解零点大致的情况。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来判断函数零点的存在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判断函数零点的方法,通过作出x,的对应值表,来寻找函数值异号的区间,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作函数的图象分析零点问题。而且对函数有一个零点形成直观认识.
例题2 求函数的零点个数.
分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x,的对应值表和图象。
由表可知,f (2)0,则,这说明函数在区间(2,3)内有零点。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进而说明零点是只有唯一一个.
设计意图:学生应用例题1方法来解决例题2的零点存在性问题,并结合函数的单调性,从图象的直观上去判断零点的个数问题。
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指出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① f(x)=2xln(x-2)-3;
②f(x)= 2x+2x-6.
通过引导让学生回顾零点概念、意义与求法,以及零点存在性判断,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数学思想方面进行总结.
必作题:
1.教材P92习题3.1(A组)第2题;
2.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3.求下列函数的零点,图象顶点的坐标,画出各自的简图,并指出函数值在哪些区间上大于零,哪些区间上小于零:
(1) (2).
4.已知.
(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
(2)如果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的值.
(1)利用计算机探求和时函数的零点个数;
(2)当时,函数的零点是怎样分布的?
数学的学习,学生需要费很大的心思。毕竟数学并不是一门只要会背或者会说或者会写就可以学好的学科,它灵活度比较高。通常学生在学习数学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又毫无效果是什么原因呢?是方法不对?还是思路不对?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首先有一条定律:高次将次,多元消元,常数分离,变元集中。围绕这句话能够拓展出许多方法:比如解不等式恒成立题中的“常数分离法”、“换元法”。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解题其实就是转化,将所求与题设条件靠拢的过程,根据求证找到题设条件与之的关系,进而寻找证明方法。
其次便是题型与方法。方法分为数学思想与常用解题技巧,这个可以去书店里找找相关的书,应该很容易就能找到。题型则是分为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等,这些多做试卷就能掌握相关规律,每道题重要的是看它背后的方法,例如函数求和题,可以裂项相消,也可以倒序求和,题目是用来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当某种方法已经掌握透了之后,就能去找别的类型的题练习,直到掌握所有方法。
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由不同的看法最终汇聚成正确的解题过程,这是解题的必然。无论是推导、还是硬性套用、凭借经验做题,都是思路的一种。有的同学由开始思路不清渐渐转变为清楚,有的同学根本没有思路,这就形成了做题的上的差距。
数学解题思想其实只要掌握一种即可,即必要性思维。什么是必要性思维?必要性思维就是通过所求结论或者某一限定条件寻求前提的思想。几乎所有数学命题都可以用这一思想进行破解。
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这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
例如:课本在讲绝对值和不等式时,根据a-b≤a+b推出a-b≤a-c+b-c,这里运用了插值法a-b=(a-c)-(b-c)≤a-c+b-c这一思维方法,我们要弄清之所以这样想,之所以得到这个解法的全部酝酿过程。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数学解题方法技巧:如何更快答题”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高一新生学习数学该注意什么?
【编者按】数学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学科,也是高考科目中最能够拉开分数层次的.学科,因此学好数学,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以后学习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高一新生在学习上刚刚踏入新阶段,如何去除初中时养成的不适宜高中学习的习惯,又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别非常大,从原本的实际思维转入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大幅度转变。这就需要重新整理初中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高中知识特点,较快的吸收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认真理解,反复推敲思考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各种表示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仔细辨识、区别,达到熟练掌握,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理论本质与思考方法,切忌急于求成。
(3)通过学习,要努力培养自己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运用知识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我们应试时,时常发现厌试心理,有时会有些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但过分紧张也会导致考不好,所以平时应把练习当作考试,但考试时则平视为练习,心态好了,成绩自己就上去了。
如何减少解题失误,这是一个考高分的关键。失误少了,分数就会溅涨。这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与认真阅读题目,抓住题目重点、题心,并围绕重点、题心考虑其他条件与答案。其次,考虑要周全,避免出现遗漏情况,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这需要平日思考事物的长期积累。
考试考得不好,这是常遇到的问题,心情沮丧是正常心理,但不能持久下去。要将答案听彻底,记下,并与自己的解题思路相比较,发现不同之处,或不要之处并记于心里,这样对于下次考试则很有好处。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 A,且x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 A,或x 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A (CuA)= Φ.
在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条件。以下我分别从、上课、作业、、、课外学习、实验课等七个方面,谈一下的常规问题。应当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谈的是各科学习的一般规律,不涉及具体学科。
一、预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所以,预习就是自学。预习要做到下列四点: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给学习新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二、上课。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5、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8、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高二,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三、作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
1、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只有先弄懂课本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作业中的错误,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作业之后,认真检查验算,避免不应有的错误发生。
4、作业要独立完成。只有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从而克服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扎实的基础。
5、认真更正错误。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懂得,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6、作业要规范。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使作业涂改过多。书写要工整,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作业时,各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7、作业要保存好,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随时拿来参考。
四、复习。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要做到:
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特别是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更应彻底解决。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对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能准确阐述,并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基本公式应会自行推导,晓得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搞清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性。
2、单元复习。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有些需要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
3、期中复习。期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前,要对本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5、假期复习。每年的和,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这样可以避免边学边忘,造成总复习时负担过重的现象。
6、在达到上面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做一些习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考试。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考试时应做到:
1、要正确对待考试。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考得好,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所以,考试并不可怕,绝不应当产生畏考,造成情绪紧张,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2、做好考试前的准备。首先是对各科功课进行系统认真的复习,这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另外,考试前和考试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
3、答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 ①认真审题。拿到后,对每一个题目要认真阅读,看清题目的要求,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然后再动手答题。②一时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题目做完了,再去解决遗留问题。③仔细检查,更正错误。答完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进行检查和验证。先检查容易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题目,后检查难的、费时间的、错误率低的题目。④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
4、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复习时查对。然后分析丢分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做对了的题目也要进行分析,检查自己对题目的表达是否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简便等。
5、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
6、杜绝各种作弊现象。
六、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学习,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课外学习应注意:
1、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
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
3、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宁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滥,切忌好高鹜远、贪多求全。
七、实验课。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有效地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形象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课要做到:
1、实验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
2、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
3、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同时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注意安全。
“充要条件”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理解“充要条件”具体概念”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中总有那么一两道问题难度系数很低的,问题难,以拉开来不同考生的差距。遇到难题一时想不出来,可以考虑换一种,换一种思路,如果仍然没有头绪,不妨先放一放,记下题号,等后面的解答完了再回来看看,你可能会获得新的解题。最后如果仍然没有想出来的也不能放弃,是选择题就要猜测答案了,填空题也不能空着,猜测答案往上写,是大题,就要分步写,只要与问题有关,能写多少写多少。
遇到了难题,我该怎么办?
会做的题目要力求做对、做全、得,而更多的问题是对不能完整完成的题目如何分段得分。下面有两种常用方法。
一、面对一个疑难问题,一时间想不出方法时,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子问题,然后在解决会解决的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如从最初的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可能一时获得,因而获得解题方法。
二。有些问题好几问,每问都很难,比如前面的小问你解答不出,但后面的小问如果根基前面的结论你能够解答出来,这时候不妨先解答后面的,此时可以引用前面的结论,这样仍然可以得分。如果稍后想出了前面的解答方法,可以补上:“事实上,第一问可以如下证明”。
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来确定选择支。
在几个选择支中,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择支,以确定符合要求的选择支。
就是取满足条件的特例(包括取特殊值、特殊点、以特殊图形代替一般图形等),并将得出的结论与四个选项进行比较,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可能会否定三个选项;若结论与某一选项相符,则肯定,可能会一次,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其它方法的不足。
函数课件(篇6)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
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 分析和评价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以为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本章学习的函数的概念、基本性质与后续将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i)和(ii)是函数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在选修系列导数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函数及其表述这一节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的思想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学好这章不仅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函数思想、方法方面,将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本小结介绍了函数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我将本小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函数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函数图象的教学。这里我主要谈谈函数概念的教学。
函数概念部分分用三个实际例子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探寻变量和变量对应关系,结合初中学习的函数理论,在集合论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建构出函数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1)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韩式是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经步入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函数的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并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函数概念,体验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函数课件(篇7)
本节课讲述内容是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画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探索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同时也是下一节反比例函数应用的基础,有了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处理问题和解释问题。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观察,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自学及学法指导:
2、结合P41函数 和 的图象和黑板所画图象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完成)
(1)所画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4)图象与x轴、y轴能相交吗?为什么?
(1)反比例函数 (k为常数,k≠0)的图象是 .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分支分别位于 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 .
(3)当k
(三)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答疑解惑:
1、课本P43-P44 1. 2.
1、①若点A(-2,y)B(-1,y2)C(1,y3)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
②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的点,
且x1>x2>0,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 .
③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的点,
且0>x1>x2,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 .
④若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的点,
且x1>x2,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 .
A、y1>y2 B、y1=y2 C、y1
2、利用函数 的图象探究长方形面积与K的关系.
①.如图,点A是 的图象上一点,AB⊥y轴于点B,则有△AOB的面积是( )
②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上的一点,且长方形PEOF的面积为3,则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是
1、填空题:
①反比例函数 的常数k= .它的图象是 当x>0时,图象在 ,当x
②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位于二、四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
③如图:P是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一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则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是
2、选择题:
①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②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过P(2,m)Q(1,n).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 )
A、m>n B、m
③如图所示:点P是函数 的图象上一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满意的地方有:
1、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学生尝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前和后都安排了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又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体会树形结合的思想。
2、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自己的观点,使我看到学生的智慧,听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让人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数学的简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更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这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例题的展示将会更快,整节课将会更加丰满。
[反比的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课件(篇8)
二次函数复习课件
二次函数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数学建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是指具有以下形式的函数:f(x)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实数且a ≠ 0。这里的a决定了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当a > 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当a
其次,我们来探讨二次函数的特征。二次函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顶点坐标。对于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f(x) = ax^2 + bx + c,它的顶点坐标为(-b/2a, f(-b/2a))。顶点坐标有着很重要的几何意义,它代表了二次函数的最值点,也就是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此外,二次函数还有着其他一些重要的性质。例如,二次函数的零点是指函数图像与x轴相交的点,求解二次函数的零点可以使用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等方法。另外,二次函数还可以通过平移、伸缩、翻转等变换来产生不同的函数图像,这些变换对应着二次函数的参数a、b、c的取值。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次函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物理、经济、生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描述;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等问题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建模;生物学中的种群增长、病毒传播等问题也可以采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因此,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起来,二次函数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的定义、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学习和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在数学建模中运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和分析各种问题。希望本文对读者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函数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并能结合图形,认识函数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论的教育;
3.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等现象.
教学重点:
用图象直观地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并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如图(课本37页图2-2-1),是气温关于时间t的函数,记为=f (t),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渐升高的或是下降的?
问题: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间段内“随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二、学生活动
1.结合图2―2―1,说出该市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
2.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函数的性质,并画图予以说明;
3.结合右侧四幅图,解释函数的单调性.
三、数学建构
1.增函数与减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A,区间IA.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I是单调增函数,区间I称为=f(x)的`单调增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I是单调减函数,区间I称为=f(x)的单调减区间.
2.函数的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f(x)在区间I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I上具有单调性.
单调增区间与单调减区间统称为单调区间.
注:一般所说的函数的单调性,就是要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四、数学运用
例1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性.
1.=x2+2x-12.=2x
例2 求证:函数f(x)=-1x-1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
练习:说出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
1.=-x2+22.=2x+1
五、回顾小结
利用图形,感知函数的单调性→给出单调性的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4页1,3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