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过得刚好读后感(范例1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众所皆知的书——《伊索寓言》。
这本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它们虽短,但让我们知道了大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小偷和他的母亲》。一个小孩偷了他同学的写字板,他回到家,一副慌里慌张的样子,跟他妈妈说自己偷了写字板,可她妈妈不但没有骂他,反而鼓励他。过了一个星期,那个孩子又从外面带回来一件外套来孝敬他的母亲,这次他的母亲竟然他下次再多拿几件。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孩子渐渐长大了,从小偷小摸到惯偷,到大盗,在自己母亲的不断鼓励下,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竟然盗银行金库里的财宝,被抓后,判了死刑。再去刑场的时候,那个盗贼的母亲紧随其后,捶胸痛哭,盗贼在临死前想和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话,可没想到,当母亲凑上去的时候,儿子张开嘴,把母亲的耳朵给咬了下来,并狠狠地对他母亲说:“如果当初你打我一顿,我也不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小时候犯错不应该鼓励他,应该好好的教导他,一定要从小学会勇敢、诚实、善良,这样就是个好孩子。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2
在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并为之去奋斗、努力,而这个奋斗努力的过程就是成长。
有人说,“一年一年长大,这不也是成长吗?”对,这也是成长,但是年龄的成长,为梦想去努力是心理上的成长,前者与后者皆为成长,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后者对我们也至关重要。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我可以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与淡然,是幸福门前的走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许多人的期望很高,但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期望太高了,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期望和梦想都要合理,在愿望和实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有些人的梦想是长命百岁,我认为生死并不是胜败与否的决斗,只是无尽长河中的一环,泰然相向,生命之高下并不决定于绵长或短暂,更在于丰美和深邃。幸福是思想的花朵,和身体器官是否无懈可击并不相关。
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为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器官,会损伤你对于美好生活的仔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
幸福还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上。我以为,真诚是一门艺术,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他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实际上,他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是我们干爽清正而简洁明快。
感动也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顽强闪现着钻石般的瑰彩。
对于“每人都有一个梦,当梦碎的时候,就是认命的开始”这句话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我不想认命,命运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会有偶然的“迷路”,也必然会有许多灰暗的时刻,但是人生不会因为我们的“迷路”或灰暗,而停止流转,世间的一切也不会由于我们情境的失落而驻足不前。
幸福只要你肯认真寻找,那就比比皆是。幸福不是一种颜色,也不是七种颜色,甚至也不是一千种颜色……幸福比所有这些相加还要多,幸福是无限的。
恰到好处的幸福就是我的梦想,我会坚持这条路走到最后。我不怕“迷路”,因为我的梦想就像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道路,然后一步一脚印走到终点。
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梦想引领成长。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3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4
幸福,这两个字引出了我无数的联想。幸福要怎样才能被称之为幸福,幸福又是什么?毕淑敏则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回答了我们的这个问题。幸福人人都需要,但是也要恰到好处。我们在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而有时幸福却过了头。
这本《恰到好处的幸福》,则是毕淑敏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他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而我觉得幸福要恰到好处才是真的幸福。书中也有写过:“酒精的浓度不能太高,过了那个最佳值,结果就适得其反。幸福也一样,切不要贪得无厌。”
恰到好处的幸福,只要用心,在平常仍能看到,就像平常的事。深深地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这里面,不就已经有幸福了吗!
我们要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不然如何去接受那幸福。
有人问过,幸福有几种颜色?毕淑敏说有无数种,数不清。也有人说仅仅只有七种。但我相比起来更喜前一种说法。不同的人在面对幸福的同时,觉得幸福的颜色也不一定会相同。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可能感觉到幸福仅仅只有七种颜色。
有些人根本就误解了“恰到好处”这四个字的含义。因为某种机缘看到了好房子,就设想以后能在这屋结婚生子。看到了豪车,就设想能开豪车,知道寿星活到90岁,就发誓自已一定要活到100岁……这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期望。目光太高,就违背了“恰到好处”这一原则。
我们并不需要有太高的目标,我们只需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它做成功了。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么?只不过需要我们适度。
幸福,在我眼中,只是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想要的却也并不过分的'生活。只需要自己不要太贪得无厌。
走过恰到好处这一条不寻常的长廊,你就已经走到幸福的门前。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就可以得到你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
读了毕淑敏的这本《恰到好处的幸福》,使我对幸福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不像以前那样苛求。
幸福,要恰到好处,才能称得上是幸福。要懂得珍惜幸福,别让它从我们的身边偷偷地溜走。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5
读完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激动不已,书中讲述怎样的教师是最好的,怎样做才算是最好的,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敬;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与其整天怨天怨地悲悲戚戚过日子,不如轻轻松松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
做最好的老师还要有爱心!“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通过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疑是我教育生涯中的加油站,给我注入了工作能量和热情。
一个人虽然永远达不到所谓的“最好”,但他相信今天的自己一定会比昨天的自己好,一天天不断地超越自己,一定会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6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那就是王小波。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来说,《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篇》和《文化篇》让我明白了许多问题,而《艺术篇》却为我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
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上英年早逝。王小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
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彼与孪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此言不谬。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机制,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所以王小波才说:"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先生的《废》,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能力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
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王小波的文化意义也极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是一篇被笑料包裹的故事,却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幽默,不仅需要学养与才具,同样也需要一个良性的氛围。这种氛围要求听者拥有同样的兴趣与机敏,更要一种积极宽容的品评。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正是基于我对后者的怀疑,真正意义上的幽默永远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当王小波调和了他的理智与情感,试图建立他的公正和谐时,许多人却将他的机智之语当成粗鄙的攻击和恶意的玩笑。因而,从鲁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种悲剧性的操作。
诸如果戈理《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安徒生《皇帝的新衣》这类政治幽默、无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传统为依托,美国电影可以拿总统、议员寻开心,而中国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环境,尚需假以时日。许多朋友为王小波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坛怪杰的过早离去黯然神伤,而我,却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7
自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安古人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老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我想读读《金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老的《资本论》,否则老想着找自己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小波杂文“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一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几个城市的人照样跟踪操控。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一本随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女友无边无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杂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一部分杂文是讲电影的,一部分杂文是讲他在国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杂文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喜欢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点也不“文艺腔”,全是俏皮话,你一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手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大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文艺片。2、美国电影人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一个路数拍烂。就像《镜花缘》里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几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一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食客。
我原来读小波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言,他喜欢现代文学,无比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还有图尼埃。他对小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过现代文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言每一句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一辈子也就能出一两个。
他还很推崇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做过演讲,他想写8个讲稿,完成5个就死了。现在剩下轻、快、精确、形象、繁复,恰好我的老师最近也在看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她现在对精确十分着迷,并迫使我也要精确。我下一本要读的书估计就是这个。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8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读后,心里极不平静,这不正是我所急需的吗,他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向做最好的我不断探索!前行!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9
上学那会就很喜欢散文,
刚好接触第一本读物就是毕淑敏老师的散文集。当时很青涩,对于那些优美的文字只是觉得很舒心读起来。于是我早上晨读都要背诵,比背诵课文还要认真。一遇到好的片段,我会专门用手抄本给记录下来。每当拿着手抄本欣赏的时候,我都很开心,而且经常在自习课上手抄毕淑敏老师的文章。如今已经上班好多年,上学那时候的习惯已经没有了,但是看见她的散文集,依然爱不释手。
《恰到好处的幸福》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被这个题目吸引。自从成人自己奋斗,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每日为生计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间,心很累,总觉得生活过的好辛苦。一直重复在奔波劳碌的路上来来回回,似乎已经忘了生活的美好,没有幸福的感动,日复一日匆忙工作,上班下班,奋斗工作。生活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过程。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忽然发现久违的欣喜和内心的平静,原来之前的那种感觉和喜欢深入骨髓,融入到我的生命里。
本书是一本充满温暖力量的灵魂读物,纵有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纵有万亩良田,一日终究只需三餐。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毕淑敏老师以烛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读者穿过漫漫长夜,把“幸福”作为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提出,教你构建合理期望,学习面对幸福把握尺度,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你,幸福吗?
幸福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在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还是需要守住自己一方净土。不为车房这些物质条件而不停的为难自己。日日活在比较和羡慕嫉妒中,生活就会黯然失色,过分的为难自己就会痛苦,恰到好处即可。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喜欢这本书,给自己定下第二个目标:毕淑敏老师的《拯救乳房》,希望自己成长,内心越来越平静。做一个淡淡的有香气的女子。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0
都说《伊索寓言》富有智慧与想象的魅力,看了之后,果然如此。
每个故事都源于生活,大部分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富有哲理。但在众多寓言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狐狸与狮子》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狐狸讥笑母狮子每胎只能产一子,母狮子回答:“然而是狮子。”虽然不长,但却告诉我一个道理:事物不在多,而在于精,也就是说美好的事物在质不在量。
记得二年级时,老师布置抄写1单元的词语,我一会儿就写完了,心想:1单元词那么少,把2单元词也写了,老师一定会夸我的.。谁知第二天,作业本上写着三个字——“不认真!”。我明白,虽然词很少,但我却没有认真去写,这是不好的,没有一点效果。
现在,我又明白了,狐狸虽然一胎生五子,但这五只狐狸见了一头狮子,还是照样点头哈腰,恭恭敬敬吗?学习也是一样,如果盲目的完成作业,心不在焉,一样还是毫无效果,一无所获。
无论哪种功课,哪种工艺,都不是表面上的,要脚踏实地地踏踏实实的学,深入地学,才算真正掌握这门知识,要点。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1
本学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受了作为一名教师从教30年的酸甜苦辣,既有初为人师的愧疚,也有与学生心灵相通的经验感受。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学生在课间能这么亲切地跟你玩,但在课堂里表现却很好,不会漫无纪律,而且很活跃,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以我从教两三年的教学生活看来爱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元素。在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严格要求比尊重理解还要重要。爱和严格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并行不悖。只有爱,我们必被欺负得体无完肤。
最后摘录几句镇西小语,和大家一起共勉!“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2
无意间,我发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本书的格式很奇怪,不是整一个故事,而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并且在每一段的末尾都有一句感想,它通过一个个十分简单简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大道理。就是因为这特殊的格式,吸引了我去浏览它。这一本书就是:《伊索寓言》。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公鸡和宝石。一只公鸡在田野里寻觅,后来,他捡到了一块宝石,便对宝石说:“如果是你的主人捡到你,他一定非常开心的把你捡起来加以妥善保存,但是在我看来,你一无是处。因为对于我来说,一颗麦子比世界上的一切宝石都要珍贵。”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的确有许多东西是珍贵的`,但是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金钱最珍贵,不是因为这些人贪心,而是因为,他们还未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伊索寓言》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启示。伊索通过自己的思想力来创造故事,争取自由。当我们这样来看《伊索寓言》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件事、这段历史心生一种温情、感动。我们在生活中,不会有人一一指导你做什么事,要靠自己独立完成。而《伊索寓言》这本书会带领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补充你从未具有的知识。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3
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定模式还是成长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样,自我否定,而成长型模式促进我们积极思考:怎么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有一句话说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这其实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面对任何的'困难,我们要积极想办法去做,去行动,在行动中一点一点地纠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向着目标奔进。有时候我们对未来没有设立目标,不知道想做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对我们提供大的帮助。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多读书,与书交朋友,从书中看到并学习别人是如何思考改变自己人生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设立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按计划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你的专注力会引发你的大脑思考这个问题,冥冥之中,有力量会联通你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距离,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促进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你一定会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只要你认真去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敌不过认真二字。
《终身成长》——愿我们都活到老,学到老!
过得刚好读后感 篇14
认知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选择,选择影响命运。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聪明,尖子生,三好学生”这种基于考试成绩的评价下,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很多个“我”都养成了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会努力学习,但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认可,而并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学会”带来的乐趣;我们会死抠自己,不愿意和周围人探讨,担心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我们头脑里会天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迟迟没有勇气采取行动,因为有声音告诉你:哪有那么简单,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的我正在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既有成长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这种变化更多的源自于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指数型成长”的氛围,源自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总会有人去发现你的变化提点你的成长。所以思维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则示范而非要求的。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里,如果认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的.”仅仅是第一步,止步于此便是“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真正挑战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于“制定目标和阶段性的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且去践行,直至养成循环的习惯”,以及“用俯瞰视角跳出来拥抱并观察现在的你,了解思考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教育它”。
终身,唯成长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