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画杨桃教案

2024-03-25 09:21:04 杨桃教案

【#实用文# #画杨桃教案#】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画杨桃教案”网络文章大家一定要看看。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此页面仅供参考请以实际为准!

画杨桃教案(篇1)

1)同学们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

2)是老师巧妙的设计的教育了学生,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同学们,老师请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一个又一个,这一看,看出了什么?仅仅是看出真的是像五角星的样子吗?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是啊,“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研究的是“老师”?

老师的态度有过变化吗?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a、理解“审视”, “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

b、老师为什么审视?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是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

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一会儿)。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实事求是的做法得到了同学的认同,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 。)

4、作者作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自于谁的教导?出示父亲的话。

a、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1)什么叫“想当然”?联系上下文理解: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2)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读读老师的话,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画杨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透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潜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潜力。

4、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潜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资料,理解老师透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果实吗?这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明白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资料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状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样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就应是这样。联系课文资料,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资料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决定的潜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这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此刻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貌。(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貌,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透过提示,帮忙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样样?之后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样就叫角度不同,样貌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貌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就应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貌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资料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但是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探究活动

一、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此刻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这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一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二、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资料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三、布置作业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画杨桃教案(篇3)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习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习,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习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习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习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画杨桃教案(篇4)

课文内容分析:

《画杨桃》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题材各异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儿童故事,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同学们觉得好笑,而老师却注意观察,坐到我的位置上去审视杨桃,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杨桃确实会不一样。通过这件事情老师启发同学们: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不仅针对的是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本课共有18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把杨桃画成了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2至11自然段主要写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老师和同学的不同做法。12至18自然段写老师先让几个同学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然后教育我们: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一是老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当看到我的画时,同学们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是换位观察,坐在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二是同学们前后态度的对比。学生们开始是哈哈大笑、嘻嘻地笑,当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文本的最后虽然没有写到学生的表情,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肯定不再有笑声,而是同学们的沉思。三是老师神情的前后对比。老师神情由严肃到和颜悦色,随着同学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内容是一个横放着的杨桃和一幅像“五角星”的杨桃画。这两个内容对比鲜明,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问题进行判断时往往习惯从自我出发,就像课文中的同学一样,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就会发笑。本课教学时,要像文中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画杨桃事件受到启发: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样子是不一样的;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同时,本课的人物对话比较多,学生之前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会借助标点、人物神态、动作等进行朗读。这篇课文的对话文字不长,但很多地方省略了说话人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要想读好对话的语气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读好对话的语气。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9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0个词,能积累“靠、视、抢、悦”拓展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简单的看法。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走入人物内心。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惊喜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这是什么?(杨桃)

2、教师高举杨桃让学生观察,然后请他们说说对杨桃的了解。

(1)颜色:成熟的杨桃黄中带绿。

(2)形状:一般有5条棱。(教师补充:所以杨桃又叫“五敛子”)

(3)味道:像是葡萄、芒果和柠檬的集合体。

(4)产地:产于热带亚热带杨桃树上,所以叫杨桃,又叫洋桃,表示是进口的洋水果。

3、过渡:围绕杨桃,还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呢,故事发生在一节普普通通的图画课上,故事的主人公就和你们差不多大,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独立读。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60页,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想想:课文围绕杨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合作读。读给同桌听一听,读得好夸夸他,有不会读的字词帮一帮。

3、集体认读。

(1)检查朗读。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真好!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逐个自然段检查朗读)

(2)相机正音。出示字卡指名认读,提示注意平翘舌音:审视肃。

4、分类整合,多元识字。

第一类:联系生活识字

生字“班页”,出示班级指示牌和书中页码进行识记。

第二类:借助偏旁识字

生字“悦诲晌座”,“悦”和心情有关,所以是竖心旁。“诲”的言字旁表示说话,教导之意。“晌”可联系词语“半晌”引导学生明白“晌”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用比较法认识“座”:“坐”是动作,“座”的广字旁像房子,表示人在房子里有座位。巩固练习“填出正确的汉字”: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第三类:语境识字

(1)读好文中词语。

图画老师讲桌哈哈大笑五角星然后

神情喜悦角度抢先靠近注视嘻笑

(2)画横线的字你还会组别的词语吗?

在学生自主组词的基础上,读记课后第3题提供的词语,进行积累。

(3)根据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倒不如倒下(四声:表示上下颠倒,方向相反或意思转折;三声:表示立着的东西横躺下来)

4、游戏巩固:摘杨桃。(课件出现一棵杨桃树,树上长着很多杨桃,杨桃上有生字,谁读对了,就可以摘下杨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但是老师和我们的做法不一样。)

四、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我”画杨桃的过程

1、指名一个同学读,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把写“我”看到杨桃样子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1)交流杨桃样子的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抓住“根本不像……而像……”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咦,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我该怎么画呢?是按照平时看到的?还是……)

(3)读出“我”当时奇怪、犹豫的心情。

2、“我”又是怎样画的?(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引导学生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在这里的意思,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3、齐读第1自然段,抓关键语句“根本不像”“觉得画得很准确”读出“我”的情感变化。

五、抓住关键笔画,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课、摆、哈、抢、嘻;上下结构的字:交;独体字:页;半包围结构的字:座;全包围结构的字:图。

2、本节课书写左右结构的5个字。

看比例: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写得左窄右宽。

看关键笔画:

(1)“课”右边果要注意笔顺,最后写“木”,“木”字的撇要穿插到言字旁的下面。

(2)“哈嘻”的口字旁在左上格,给右边的笔画避让位置,“哈”右边的“撇”穿插到口字旁下方,“嘻”右边有一笔长“横”也要注意穿插。

(3)“摆抢”提手旁的“横”和“提”很短,起到避让作用,便于“摆”右边的“横”和“抢”右边的“撇”穿插进来。

3、教师范写“摆”,学生书空。

4、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5、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积累语言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倒不如(多音字)严肃(平舌音)教诲(注意声调)

半晌(日字旁说明和时间有关,读shǎng)

2、读一读,像这样结构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干干净净结结实实……)

二、学习2至11自然段,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做法的不同

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读后同位交流,然后集体讨论。

(一)交流2至5自然段

1、学生的做法是什么?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问:从问号读出了什么?(杨桃不是这样的,这里是反问句,指导学生读好反问、指责的语气,声音稍大)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问:从感叹号读出了什么?(觉得我的“画”很好笑,指导读出嘲笑的语气,语调稍高)

(3)全班把2至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出了什么?(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受到同学们的指责、嘲笑)

(4)带着理解,学生练习朗读,同座配合读,读好这两个句子的语气。

2、老师的做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相关句子。

(1)交流勾画的句子,读一读。(第5自然段: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2)说说老师的做法,重点理解“审视”:“视”是一般的看吗?抓关键字“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审视”的意思是对照“我”的画和讲桌上的杨桃认真仔细比较着看)

3、想一想,老师和同学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没有弄清楚事实就随意嘲笑,而老师是什么都没有说,坐在“我”的位置上去看画,审视杨桃。)

(二)交流6至11自然段

1、导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开始和同学们对话。看6至11自然段,先自己练读,再同位合作读。

2、指名读对话中学生的三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好——笑!”)你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读出了什么?

(1)都有感叹号。

(2)他们非常肯定我把杨桃画错了。

3、指导朗读。这三个带感叹号的句子,前面两次回答读出果断的语气,后面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语气延长,学生故意拖长语音起哄。

4、指名读对话中老师的三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从老师的问话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重点读第10自然段,体会第三问: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1)前两问看不出老师的态度,第三问“严肃”看出老师的神情发生了变化。

(2)“半晌”才说的第三问,说明老师在想什么。

(3)老师在想什么呢?此处可以不急着回答,到后面再了解。

5、学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好对话的语气。

三、学习12至18自然段,了解老师的做法和说的话

学习12至16自然段:

1、读文:课文中的学生并没有明白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老师接下来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找相关句子读。

2、比较:刚才这三个同学的说话好像很熟悉但是又有些不同,请看课件。对比读,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1)老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

(2)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刚才肯定,现在结结巴巴;刚才认为“我”画错了,现在发现“我”画得是对的,心里难为情。

(3)提示学生思考文本中没有写到的内容:前面对话时发出嘻嘻的笑声,后面还会有学生发出笑声吗?

3、体验:请三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体验,然后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实物杨桃,把一端给全班看,进一步体验原来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是不一样。

4、思考:

(1)为什么学生态度前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这几个学生经历了坐在“我”的座位上看杨桃,再来评价“我”的画,进行了换位思考)。

(2)回扣前面的疑问“半晌”“严肃”,体会老师这样做的用意?(引导学生站在我的角度看杨桃,学会换位思考)

5、再读:师生角色体验读对话,要求读出结结巴巴、难为情的语气,语调稍低与之前说话的语气不同。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读得很好,看来经过老师的耐心引导,同学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刚才我们读的都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文中画杨桃的我呢?他在这件事情上有收获吗?

1、出示句子:“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体会“教诲”的意思?(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

2、老师的教诲是什么?出示老师的话。

(1)读一读。

(2)说说你的理解。(老师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结果会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指导朗读。

(1)通过扩词的方法理解“和颜悦色”这个词语的意思。“和”是和气,“悦”是喜悦,“和颜悦色”指态度和气高兴。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老师的耐心,读出他为学生认识的转变而感到欣慰、高兴的语气。

4、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还有更多的收获呢!联系第1自然段想。

(1)当时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样实事求是去做事是正确的。

(2)当已有的经验或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实际不一致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去面对。

(3)文本补白。这篇课文的作者叫岑桑,在老师的影响下,他最后成长为一个作家,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80年代在他出版的《岑桑作品选》后记中曾经这样写道:“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小时候父亲和老师对我的教诲。”

四、总结全文,结合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画杨桃的故事学完了,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谈谈简单看法。

学生角度: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结果会不一样;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老师角度:这是个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我”的角度:当已有的经验或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实际不一致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去面对。

(2)我们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于“画杨桃”这样的事,和大家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发现规律。在田字格中呈现四个生字:图、交、页、座,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四个字结构有什么特点?

(1)“图”是全包围,书写要领:要把国字框写得方正,框内部分的大小合适,先里头,后封口。

(2)“交”上下结构,上部稍小,下部撇、捺要舒展。

(3)“页”是独体字。起笔横写在田字格上格的中间。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最后一笔是点。

(4)“座”是半包围结构。

2、重点指导。教师示范“座”:广字旁的撇写得舒展,藏住里面的“坐”;“坐”字上面两个“人”的捺笔都变成了点,最后写“土”,注意最后一笔横写得长一点,这样半藏半露才好看。

3、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4、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同学:哈哈大笑,嘻嘻的笑

老师:严肃,和颜悦色

画杨桃教案(篇5)

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透过自读自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观察实物帮忙理解。

3.借助实物、插图想象描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潜力训练点:

2.透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潜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潜力。

4.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潜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资料,理解老师透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杨桃实物,重点句子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果实吗?(板书:杨桃)

2.谁能来和我们介绍介绍杨桃吗?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这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明白什么?

二、初步感知,了解资料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反馈预习状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样理解的?(交流)

四、置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资料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课后深化发展。

1.熟记生字新词,上作业本。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目标转化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这天我们继续学校课文。

二、逐段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A、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此刻看到的杨桃就像五角星一样。

B、出示图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C、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貌。

(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貌,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

D、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E、“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是透过提示,帮忙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A、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副画画得怎样样?之后又有什么变化?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什么就叫角度不同,样貌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貌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就应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

(板书:要……不要……;是……就……)

(4)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目标转化

这节课,将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说话练习,并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二、直接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此刻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这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小黑板出示:在你身边每一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还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三、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资料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四、深化发展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貌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个人离婚协议书合集 下一篇:教师实习周记(锦集五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