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大浪淘沙观后感精华#】是否有相关的观后感模板可以供参考呢?写观后感时应选择对影片产生最深的感受并加以叙述。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特意收集的有关作品《大浪淘沙观后感》的观后感模板,如觉得有价值,请收藏这篇文章!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1
《大浪淘沙观后感》用文化的视角剖析了社会淘汰现象的本质,带给我们反思和启示。此书深入剖析了“大浪淘沙”的意义,指出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个体都要学会适应环境,积极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本书从淘汰现象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在市场竞争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状。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生活中,还涉及社交、文化等方面。作者用“大浪淘沙”这个意象来形容这种现象,警告我们不能被淘汰出局,需要在不停的竞争中寻求突破口,保持活力和动力。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淘汰现象的机制。作者指出,“强者”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壮大,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越来越有优势。相反,“弱者”常常处于劣势,容易被逐渐淘汰。然而,作者也提出了对策:培养和积累个人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适时抢占市场。
最后,本书就如何在大浪淘沙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提出了设想。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理念,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不能丧失自我,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优势,才能够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大浪淘沙观后感》是一本具有启示意义的好书。他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社会淘汰现象的内在机制,指引我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阅读此书,不仅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竞争优劣,而且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创新、进取、拼搏的信念,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2
《大浪淘沙》不仅在大方向上精准把握整体脉络,全面呈现了我党在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上的抉择,还在此基础上深刻还原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使得整个剧的剧情更加饱满。
剧集以现代审美的方式,借助现代青年视角回望伟大历史的创新表现形式,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深刻而又生动地展现继往开来、厚积薄发的中国面貌。导演嘉娜·沙哈提、总制片人兼总出品人吴家平在发布会上表示,以创作者身份打造《大浪淘沙》这样一部艺术化的鲜活教材,缅怀先烈,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亦将人文关怀烙印其中,是一次创新而有意义的探索。《大浪淘沙》深刻还原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历程,极具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
《大浪淘沙》的开篇,勾连整部剧的回溯者——现代青年陈启航登场,该剧从他的视角切入,以人物命运为叙事视角,以正面镜头和完整的戏剧篇幅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命运发展,在历史风云中塑造人物,也用人物命运折射党的发展。《大浪淘沙》着力溯源“红船精神”,展现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里程、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
《大浪淘沙》不仅在大方向上精准把握整体脉络,全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上的抉择,深刻还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历程,极具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
剧集以现代审美的方式,借助现代青年视角回望伟大历史的创新表现形式,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深刻而又生动地展现继往开来、厚积薄发的中国面貌。
剧集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里程、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紧扣“大浪淘沙”主题刻画历史褶皱之下的信仰光辉,颂扬爱国主义情怀,让观众更为具体深切地体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内涵。
回望历史,铭记初心。为了真实细致地还原建党情境,创作团队历经4年,匠心研究查阅史料,前后进行了4次研讨会,以求高质量地完成作品。
红船是理想之船,是大海航行的领航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泱泱大国几近四分五裂,辉煌文明弦崩礼坏。与之相反,随着工业化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列强迅速崛起,靠着坚船利炮,大门一次次被迫打开,一条条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国家的出路,开始考虑何以唤醒民众的意识救亡图存。期间,有的不计个人得失,有的不顾家庭社会阻挠,有的投笔从戎转战沙场,有的奋不顾身献出生命,终于在要“问题”还是要“主义”中有了抉择,终于在“独裁专制”中高举起了“民主科学”旗帜。谁曾想到,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一叶小舟,划破南湖平静水面的浆声,却似原子能量的巨大裂变声,轰鸣起一直酣睡的中华大地,引领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船一路向前。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它不仅记载了党的光辉历史,还蕴含着早期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英雄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精神。翻阅《红船精神》,通过一群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为建设新中国而做出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那些艰难但辉煌的历史画面连绵不断地浮现于眼前,让我为之震撼。
“红船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总书记高度概括“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概括精炼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发展、壮大至今的动力之源、胜利之本、政德之基,是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红船精神”都将永不过时。现今,“红船精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需要我们每一位民建人深入学习、体会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3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经典。影片通过四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实地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而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出了逃婚的余宏奎。他们四人兄弟结伴来到济南,进入山东第一师范。
靳恭绶结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余宏奎受到了全国共产党员薛健白的赏识。在老师的启发和教诲下,他们四个人经常秘密地在一起,阅读进步书籍,谈论革命原则,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
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南下,参加了北伐。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
在同反动军警的战斗中,靳恭绶非常勇敢,而余宏奎非常胆小。北伐攻占武汉后,6名青年满怀激情奔赴武昌。在大革命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和顾达明被分配到长沙军事支队训练,他们认识了他们的老师、现任军事支队指导员赵锦章。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见了顾达明和靳恭绶。他想用顾的忠心去感受清军支部共产党的情况,结果被对方骂了一顿。
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认为反革命会有行动,多次向领导人提出积极的防御建议,遭到右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
反动派还在军支部学校制造事端,企图清除军支部学校的革命势力,并搜捕军支部学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和顾达明,不顾一切地想救赵。他们怀念赵锦章临终时的嘱咐,满怀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经受住了党领导下的严峻考验。
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起义前夕,聚集在武汉的革命军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封锁道路、拦截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杀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上了工农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暴中成长。
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什么是假革命,什么是投机者?这部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和**做出了最受欢迎的诠释。如果把一些历史因素去掉,那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不是都在这里上演昨天的故事吗?这部电影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反映,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值得欣赏和理解。
建议大家看看《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4
《大浪淘沙》1966年已经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导演伊琳被剧组某些风派人物揭发批判,其实这部与陶铸本人丝毫没有关联的影片,却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导演硬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____”运动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开始后,身体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当时受到的严重打击,使他的身体健康遭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可是,当权领导和造反派却全然不顾,冷酷无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还是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革命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银幕。但他还是壮心不已,帮助导演刘欣拍摄了根据《渔岛之子》改编的儿童故事片《小螺号》、指导于得水导演了粤剧戏曲片《沙家浜》等。
1979年,蔡辉厂长传达上级的命令,任命伊琳担任珠影厂副厂长,此时,已经64岁的伊琳已在“____”中折磨得身体难以支撑,当罗戈东副厂长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时,他激动地抓住罗厂长的手说:“我们曾经去上海找朱道南、于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剧本,现在总算有了结果,我们再来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发,也是他的临终遗愿。当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别了人世,姗姗来迟的任命,最终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国电影在残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电影艺术的步履,却永远是那么的匆忙而奋进!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5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初心如磐砥砺前行。”作为浙江卫视“百年风华正美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宣传季的主题献礼剧,电视剧《大浪淘沙》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大浪淘沙》不仅在大方向上精准把握整体脉络,全面呈现了我党在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上的抉择,还在此基础上深刻还原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使得整个剧的剧情更加饱满。
剧集以现代审美的方式,借助现代青年视角回望伟大历史的创新表现形式,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深刻而又生动地展现继往开来、厚积薄发的中国面貌。导演嘉娜·沙哈提、总制片人兼总出品人吴家平在发布会上表示,以创作者身份打造《大浪淘沙》这样一部艺术化的鲜活教材,缅怀先烈,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亦将人文关怀烙印其中,是一次创新而有意义的探索。
剧集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里程、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紧扣“大浪淘沙”主题刻画历史褶皱之下的信仰光辉,颂扬爱国主义情怀,让观众更为具体深切地体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内涵。《大浪淘沙》主创们也通过赤心诠释角色,敬守历史仰望先驱,演员保剑锋在发布会上致敬,先辈们的前赴后继铸就了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历史不应忘,吾辈当自强!
《大浪淘沙》以鲜明的政论体风格,以强烈的纪实性和严谨的史实结构,循着中国共产党前进的脚步,深刻还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历程,极具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
回望历史,铭记初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大浪淘沙》这部艺术化的教材将以现代少年与革命先驱“对望”的双视角,回首那段激情澎湃,力挽狂澜的燃情岁月。
红船承初心,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征程。
经常在课文中看到或作文中用到这样一句话:“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新中国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烈士的行为让我感动。今天读《红船精神》之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领悟。在他们高尚行为的背后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
正所谓相由心生,思想教育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
作为民建会员,通过学习红船精神,接受了一次革命历史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感受到了我们党的伟大,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红船精神铭刻在心,代代传承,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6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经典。影片通过四位结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什么是真革命,什么是假革命,什么是投机分子,影片通过不同的人物、画面做了最通俗的解读,假如抽去历史的一些因素,简直就是说的我们今天的故事。我们现在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不正是在此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这部片子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写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值得去欣赏和感悟。建议大家看看《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7
电影主要讲述四个结拜兄弟在历史洪流中分别走入不同的道路的故事。电影开始,给刘冠雄第一个特写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位有问题。大陆电影很多都是看脸的,刘冠雄的脸有点清瘦而且肤色偏白,身份是因为包办婚姻而出逃。根据成份理论,这个出身就不好而且动机不纯,看看于洋扮演的靳恭绶,则是反抗压迫并杀死坏人的通缉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另一个杨如宽则比较虚,随着现实的残酷,自然做了逃兵。主角靳恭绶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走上革命道路,还和支持国民党的同学打起来且成了死敌,说服力不够,电影里也是口号先行,表演略夸张。导演伊琳的遗孀说过,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就遭到诸多困难,一边拍一边改,还有不少镜头因为人为干预而重拍,在拍摄完毕后,剪辑方面也是困难重重,最后总算完成了。但是来了,这部电影立即成为大毒草,直到1978年才上映,而且老人说上映的版本和原来伊琳导演的相差很大,她一直反映希望能上映原来的版本,但无人理睬。最后说一下电影插曲。有两首曲子反复出现多次,一首是工农兵联合起来,另一首是打倒军阀(也就是两只老鼠的旋律)。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是大江东去浪淘沙,中间还有一首插曲是琴声悠悠唱济南。独唱王音旋,广州乐团演奏并合唱,指挥杨桦,领唱罗荣钜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革命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8
前段时间,我曾为某震惊全国的突发事件写过篇帖4102子,没想到在各大论坛发表后1653只有三个结果,一是锁帖,二是封帖,三是根本不放出来,即便收藏在自己的博客里,也被管理员给偷偷删掉了。眼见辛辛苦苦写的帖子落这种下场,直气得我大热天里手脚冰凉。想来想去,直到今天我终于大彻大悟,我虫虫在这里向各位斑竹郑重承诺:“从今以后再不写此案的任何帖子,其它任何帖子也决不出现涉案人的姓名。”
今天写的帖子和这事件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是想和大家探讨一部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电影,算是一篇影评吧。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是以前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大浪淘沙》,电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绶,是民国时山东的一个农民青年。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来他的父亲和当地的地主有某种债务纠纷,因他父亲到期未还,和地主发生了争执,也许是地主要债要得急了点,也许是靳老爹心路窄了点,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吊死了。气得靳恭绶抚尸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
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漂亮MM。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政治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杀人犯就录取了这些人。
按说靳恭绶等杀人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MM谢晖谈情说爱——“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政治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岗山。
影片从未对靳恭绶因债务纠纷杀人的事情有过任何指责和歧视,也不提倡什么“杀人偿命”、“依法治国”、“普法教育”,更未象现在某些自以为自己多么理性网友那样,动不动就很麻木地样子说什么:“凡是生命都应该珍惜”,“为什么不去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啊?”要求被压迫者单方面去体谅压迫者,以换取所谓的“和谐”。相反,这部影片却用这样一个个情节证明了一个伟大的道理并大为赞扬,那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此说明靳恭绶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天生觉悟就那么高,用刀子去处理债务纠纷,去报仇,处理得很对!
除了他的结义三弟余鸿奎而外,影片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绶这么做,认为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鸿奎在和靳恭绶吵架时,忍不住骂了他一句:“杀人犯”。而靳恭绶被骂时不仅不忏悔,反而觉得受了污辱,反而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气得凶相毕露,动手打了余鸿奎一拳。最后这个反对报私仇的余鸿奎在影片当了叛徒,被兄弟们打死,而当过杀人犯的靳恭绶从未为那些被他杀掉的人去抵命,因为他后来已经从政了,刑事责任一笔勾销。
靳恭绶在影片中被塑为英雄,可见,因一些小事去杀人放火报私仇,起码在旧社会,乃至在拍摄该影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是广为传颂并广为提倡的,是一种英雄的象征。我就不知道这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民间和官方是怎么看的?是否也一致认为,在受到冤屈时可以不经法律途径自己杀人解决,或者在寻求法律要求赔偿而不能如愿后提倡这样去自我解决呢?
我不知道人类的观念在短短时间里怎么会变得这么快?反正我是很羡慕以前的那种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么多供各路好汉的容身之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看,国家有那么多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不需户口不需身份证,更没听说过暂住证,流窜犯也可以报考大学甚至军校,由国家花钱供流窜犯读书,流窜犯还可以随时携枪潜逃去“起义”。这在我们现在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时是那样的简单……
而现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笼子里,办任何事情都要先办好无数的证件,得被人审查无数遍才能考试,就是考上了还不一定有钱去读,只好在家当“宅男宅女”。要是发生流窜犯考取大学隐藏起来的事情,会被当成奇闻登在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
想到这些,我越发感到困惑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在前进呢?还是正好相反呢?难道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才算是发展吗?难道自由越来越少是前进吗?难道法律越来越多,多得律师也记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进步吗?难道受了冤枉,法律解决不了,还不允许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吗?
我脑子有点乱了,今天借这部电影向大家请教请教,看哪位有高见呢?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9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经典。影片通过四位结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故事的大概内容是: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大浪淘沙观后感 篇10
1978年我16岁,正在辽宁凤城部队服役。那时正赶上对大量前拍摄电影的解禁,看电影成了丰富部队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一周能看两三场,还有什么豫剧、京剧、多的时候一天能看一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大浪淘沙》,让我幼小的心灵热血沸腾,发报训练的时候总走神,脑海中不时的浮现影片中的场景,连做梦都是自己参加大革命,冲锋陷阵,驰骋疆场。影片细腻的刻画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绶抚尸大哭。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好朋友。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政治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杀人犯就录取了这些人。按说靳恭绶等杀人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女孩谢晖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政治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上了井岗山。当时的我对于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了解,只是被靳恭绶为理想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而感染,我梦想着自己也跟着去闹,感觉那样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伟人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他充满了尊敬与崇拜,年轻人的思想紧紧的追随着他,愿意跟着共产党,愿意跟着。现在想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知道什么叫马列主义,但是,他们懂得一些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他们知道跟着有饭吃,也知道是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的。要发动群众,光讲一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