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华

2024-03-10 15:39:06 觉醒年代观后感

【#实用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华#】从书籍中学到的知识,在影视作品里同样能学到,很多优秀的想法就是在观看的时候产生的。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之后的感触,其实观后感也是记录人生的一个过程,不断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如何正确的将感情带入作品名的观后感里呢?小编这次特地为您准备了“觉醒年代观后感”的相关内容,我们将不断努力改进和提高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观看《觉醒年代》让我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也深切体会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唯有不成。”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和光荣并存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抗争的历史。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从鸦片战争到中共建党以来,中国人经历过三次觉醒。其一为技术的觉醒,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二为制度的觉醒,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但科技、机器、西方制度移植都没有太大的效用,唯有思想的觉醒,才救得了中国。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北洋政府要求中国代表团签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学联,进行罢课抗议活动。他们走上街头,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青春的力量的蓬勃生长!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开支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一百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一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深知使命在肩。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人,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青年,唯有不断奋斗,才能不辱时代之使命!奋斗有我,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是一部由张艾嘉执导,修杰楷、陈意涵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台湾大学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的交织下,经历成长与觉醒的故事。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受触动,内心充满了各种思考和感慨。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或是带有思想激进倾向的学生领袖,或是追求梦想的艺术家,亦或是为了生计而勉强工作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人物,剧中成功展现了80年代台湾社会的多元面貌。而他们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台湾社会,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于自己人生的思索,恰如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剧中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使观众像与角色共鸣一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觉醒,是这部剧的主题之一。觉醒对于每个人而言,意味着从沉睡中醒来,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在剧中,每个角色的觉醒都有不同的原因和方式。有的是面对社会问题的冲击而觉醒,有的是因为遭遇到个人事件的触动而觉醒。他们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意义,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觉醒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和集体的觉醒。通过这一主题的展示,剧中给予观众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

觉醒也意味着责任与行动。剧中的角色在觉醒后,纷纷选择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社会。他们成立学生组织,发起抗议活动,参与社会运动。他们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梦想,而是开始思考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种责任感和行动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借鉴。我们是否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者停留在抱怨和指责的阶段,还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剧中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觉醒后的热情和努力,给予更多人以勇气和动力。

《觉醒年代》不仅是一部展现80年代台湾社会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带给观众思考和启示的作品。通过剧中角色的觉醒与行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社会。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应该对于社会的现状有更多的思考,对于自己的责任和行动有更多的关注。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最近观看《觉醒年代》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现在回想先烈们慷慨激昂的讲话,依然让我热血沸腾。如著名历史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观看《觉醒年代》真的是如饮美酒,令人沉醉,使人受益非浅。电视剧一开始就勾勒出了大人物的生活细节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明了。清晰的展现出了那个年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令人敬佩不已,反思当下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奋力向前。

《觉醒年代》以陈独秀先生,胡适先生,李大钊先生的相识到相知,再到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开始各自的理想追求为基础,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热血青年在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过程为铺垫、生动形象的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追求真理,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我对这部剧的观看,北大校长,堪称国士无双的蔡元培先生,是整个剧的灵魂,北京大学的灵魂人物非他莫属。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学府之都,就是有这些先进思想的哲学大师存在,如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扛起民族大旗,一呼百应的陈独秀先生,一代爱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利益而奔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北京大学还有胡适,徐悲鸿,刘半农,刘师培等著名学术界权威性人士,正是有了这些人,北大才得以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剧中还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使得中华民族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必然原因。剧中有一段话这样说:“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无不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等中共早期领导人,为了自己如宗教一般的信仰,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困境中,有锋芒,有探索的进行着他们的革命斗争生涯。向我们传递出了深刻的爱国情怀,传递出了中华儿女不达目的不罢休,越是在艰苦环境中越是努力奋斗的优良品格。中国正是有了这些能人志士为国家命运而忘乎自我,置之生死,前赴后继的奋斗,才使得我中国必不会亡国。

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蔡元培、李大钊、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才得以被唤醒。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些不求回报,不怕牺牲,只为救国的共产党人,中国才能在困境中走出来,从而立足于世界竞争之林,历史必将会铭记先烈们的卓越功勋,我们必将会传承他们的优良品格,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近日,笔者在北京世纪剧院一睹音乐剧《觉醒年代》的风采。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使得笔者对《觉醒年代》的这部舞台剧版充满了期待。

“歌词”与“二度创作”

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当剧中人抒情时,自然需要咏叹调,当剧中人叙事时,无疑离不开宣叙调,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音乐剧《觉醒年代》也不例外。

很显然,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词作者王怡娃、孙浩程,为全剧逐步迈向高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作用。虽然该剧的诸歌词既有时代语言,又有口语化特征,但“一音多字”与“跑动型”的“词曲结合”,不论是对于演员的字正腔圆还是观众对提词器的依赖,都提出了难度不小的挑战。这在该剧诸角色的叙事——宣叙调中表现尤甚。令人欣慰的是,演员们以整齐划一的面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挑战,令笔者对该表演团队赞赏有加。

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曲作者是陈琪丰、魏虎虎,为全剧创作出合适的旋律。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觉醒年代》中两位女角高君曼、赵纫兰的唱段,无论是一度创作——旋律还是二度创作——歌唱,都非常出彩。其中,以高君曼一角的创作、表演尤为突出。饰高君曼的演员之表演,堪称全剧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演员的基本功展示,还是对声音的控制,也无论是音色之漂亮,还是对剧中人的沉浸式诠释,都有压倒两位男主角的“抢戏”之嫌。当然,此种“抢戏”是笔者求之不得的。换句话说,此种“抢戏”恰恰是现在的舞台表演较为缺乏的。真诚地希望此种“抢戏”的演员越来越多。

笔者注意到扮演辜鸿铭、吴炳湘的是同一位演员,两个角色虽戏不多,但同样较出彩。首先是一度创作者赋予了该角色亦庄亦谐的戏份,其次是该二度创作者——演员帕赛,对角色的拿捏、演绎较适度。一句话,这位青年演员应该有着一个无量的前途。此外,“打更人”这个角色显然是编导希望借助其对全剧起到一个穿针引线、无缝衔接的作用,然,窃以为,如果没有“打更人”这个角色,该剧既能瘦身,又能更加凝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通唱式”与“简约”

音乐剧《觉醒年代》节目单上标明:全剧采用了“通唱式(Sung-through)”的表达方式(就像“全唱型”歌剧一样)。此举意在传达出一度创作者“用音乐本身来说话”的美好愿望,说明至少在创作理念上,一度创作者对音乐还是比较重视的。然,也许恰恰是因为太重视了,全剧的音乐(含无歌唱部分)贯穿始终,呈奔流不息状,让人似有不易寻觅“句读”的感觉。其实,当演员在进行“话剧念白”时,音乐作短暂的休止亦未尝不可,或许还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就像国画一样,留白是很重要的,如果画面都画满了,没有留白,那么国画的意境之美、想象空间又在哪里呢?另外,全剧音乐的编曲有过于追求“简约”的倾向,几乎从头至尾都是钢琴在独奏(个别地方加入了少许的弦乐),虽然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们从来不否认“简约”也是一种美。

“音乐”与“剧”

毋庸置疑,将43集的电视剧改编、浓缩为一部同名音乐剧,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细节无法回避。将如此风云变幻的历史瞬间,寄希望通过两个半小时时长的音乐剧来讲清楚,对编剧、导演从创作伊始便提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就此而言,笔者必须向音乐剧《觉醒年代》的编剧王怡娃、程乐儿、李文贤和导演高瑞嘉致敬。

就剧本来看,全剧似有着“前松后紧”的节奏。如剧情在开篇之时讲述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与其他中国留学生论辩中国未来出路的部分,就略显过于详细。如能将该部分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或直接从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开启,好像也不是不可以。这样“日本论辩”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也就不会使下半场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令人目不暇接。相应地,诸剧中人的歌唱也就有着同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最终使得下半场的部分角色的人物性格、音乐性格无法充分展开,难以做到个性鲜明而令人记忆深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音乐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剧”上,“音乐”不过是音乐剧的呈现手段、表述方式而已。换言之,只有剧本先立起来,音乐剧的音乐才能站在“剧”的肩膀之上而唱起来。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剧本先入为主的原因,该音乐剧的剧本对电视剧底本难以彻底割舍,故音乐剧的出场亮相“角色”太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从而为该音乐剧作曲家创作的“留白”不够充分,令作曲家不易抓住全剧的精髓。笔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部音乐剧或歌剧要想站得高、唱得响、立得住、传得远,最好要有旋律片段能够令观众在散场后走出剧场之时便能随口哼唱出,最好要有一两个选段能够脱离该剧的母体并被之后的演员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唱——虽然这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

毫无疑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自诞生之日便站在了一个令人仰视的制高点——熔思想性、学术性、可看性于一炉,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巨人的肩膀。有了如是坚强的肩膀,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后来者一路高歌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安徽合肥,在我的家乡有一条路,它的名字叫延乔路,路的尽头连接的是繁华大道,清明节时,有很多的叔叔阿姨会给延乔路的路牌下放上各种鲜花.......,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问起妈妈时,妈妈只是告诉我,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浪漫,我不懂,似懂非懂。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细说觉醒年代这本书,我看了,爱不释手,一下就明白了,妈妈口中的情怀为何、浪漫为何。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华夏大地,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家岌岌可危,鲁迅亲眼目睹人血馒头事件,看客的冷漠无情,民众的愚昧无知......如此种种,当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很震撼,这里的描述均是历史而非故事,我不敢相信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是这样的贫弱,我们的国人是这么的无知,我们的先人是那么的无助。

看到陈独秀送两个孩子出国,上一秒延年乔年面朝阳光,下一秒便身向绝境,满身伤疤,脚带铁铐,英勇赴死。青年毛泽东身着布衣,脚踏泥泞,但目光坚定,心向光明。血水里开出的花,凋零在最美的年纪,正因为有了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有了当下这盛世繁华,才有了我们的和平安宁。正应了书中说的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国,它定会证实我今天的观点,守常先生,百年后的中国,如您所愿,山河雄伟,天下安宁,百姓亦安居乐业。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五月向上,一切河流滚滚向前。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看这部书之前我根本无法想像,那些历史课上让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曾经被一群先辈当作一生的信仰,并且用尽毕生去追寻,哪怕付出生命他们也义无反顾.......

寥寥数语讲述了百年沧桑,民族复兴,华夏巨变,先辈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觉醒年代》是一部严肃的党的萌芽、建立的正史剧,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镜头充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十分接地气,在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里,让我们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让观众在紧张、沉重之余也不禁哑然失笑。比如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无处不在,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一生能获得多少名利,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关键在于生命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当然我也绝不否认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就和名利没有关系。)陈延年和陈乔年都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陈延年牺牲的时候29岁,因为不肯向反动势力下跪而被乱刀砍死。而陈乔年在牺牲的时候才26岁,临死前喊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我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不是豪言壮语,却字字震荡我们的灵魂,让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对两个高贵的灵魂肃然起敬。我们不能不说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也不得不说陈独秀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如何才能成功教育呢?我们从先烈身上即可见一斑。

首先,教育的成功在于以身作则。陈独秀一生投身革命,寻找救国之路,他创办《新青年》为唤醒沉睡的国人,接受新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内心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这一切都在悄悄地影响着延年和乔年。虽然他们怨恨父亲的做法带给了家人莫大的伤害,但是在心里是敬佩这位把救国当成自己责任的父亲的。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被潜移默化着。延年和乔年毅然从家里走出来,他们俩不要家里的钱,勤工俭学;他们也像父亲一样和一群热血青年一起探索救国之路,他们信奉无政府主义,和同学们组织了互助会,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些幼稚、可笑,但又何尝不是一位肩负责任的青年对救国之路的热情探索呢?最后延年和乔年都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年轻的生命被毁灭了,但这一身铮铮铁骨却在人间永留。这一切又怎能说没有父亲陈独秀深深的影响呢?俗话说:谁家的孩子像谁家的大人。就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成功的教育在于尊重。我说的“尊重”是指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孩子对于家长而言,你给他(她)生命,给他(她)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这一切都不是你驾驭他(她)的理由和条件。他(她)是个独立的生命的个体,你可以对他(她)进行教育和影响,但绝不是把你的意志、思想、甚至是未竟的事业和理想强加给他(她),而是尊重孩子的做法和想法、个性。记得“爸爸去哪儿了”这档节目,林永健的儿子林大俊在一次活动中,到了一个地方看到茶几上有几盒饮料,他就偷偷地把饮料一个又一个地放进了自己的小背包里。镜头下的林永健觉得十分没有面子,他差点失控,生气地责备着自己的儿子。能看得出来,他强压着自己的怒火把大俊叫到外面坐在地上责问大俊:“你为什么要把饮料装进自己的背包呢?你在家里没有喝过这个吗?你很稀罕这个吗?”(能看出来林永健的生气不是因为儿子拿饮料,而是因为儿子拿饮料这件事是在镜头下让他觉得没有面子了)没想到林大俊一脸茫然,然后弱弱地说:“我是怕别的小朋友没有。”(他们一起做节目的还有几位别的小朋友,因为一起做节目,他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林永健听完儿子的话后怔住了,他把儿子一把搂在怀里流下了眼泪。

无独有偶,我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里要举行一次朗诵活动,要求穿黑色皮鞋。因为儿子没有黑色皮鞋,所以我就带着他去买。因为是夏天,所以都是凉鞋,黑色皮鞋就不好找。我们走到一家鞋店说明来意后,店员就会给我们一通找,每一次我都发现儿子都会跑到人家的柜台里面去。头两次我没有说他,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责问他:“你为什么要跑到里面去呀?知不知道人家柜台里面放的有钱物,不愿让外边的人到里面去!”儿子也是一脸蒙圈儿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在帮他们找啊!”我一下子语塞,真是想一口吃了一把虫子似的。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这就是孩子的心灵,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被世俗沾染的灵魂去玷污这个纯净的世界呢!是不是应该尊重孩子的世界呢?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他们行为不当也不加以引导,但是要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做决定也不迟。

《觉醒年代》中,开始的陈延年和陈乔年信奉无政府主义,陈独秀也多次和他们辩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儿子和父亲一样的执拗,所以陈独秀选择的是尊重,他让两个儿子去尝试,他们尝试失败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探索。这就启发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但要尊重他们,而且还要有勇气、有耐心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调整。我们千万不要再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用“爱”的理由剥夺孩子触摸生活的权利了!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革命剧还停留在那种硝烟弥漫的战争印象中,我也不例外,但是就在今年,建党一百年的今天,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打破了我对于革命剧的陈旧印象。在过去,我总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已经了解的清楚了,但是现在的我却知道那些了解只不过是浮于表面。在《觉醒年代》之中,我受到了不止一次的内心触动,又仿佛心中有一把火焰被点燃,在这里,我看见了历史的缩影,那些革命先烈的身影好像就在我的面前,那身影,是鲜活的、是炙热的。

曾几时,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书上随笔划过的文段,课堂上老师口中考试会考的重点,从明媚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再到史书上的寥寥几语,却是历史上真实的革命先烈的一生。彼时的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个鞠躬、一句先生,是尊师重道、追求真理的礼节,一番畅谈,一场慷慨激昂的宣讲言论,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与痛惜,是终其一生誓要救国的坚定信念。是的,我看见,他们在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我看见,他们在那样一个剧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人物是李大钊先生。历史上,李大钊先生牺牲很早,而教材中、历史课本上除了他简短的生平简介以及名著介绍外,便没有介绍更多了,而我对李大钊先生的`了解还是从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始的,这是一篇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李星华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中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那时我看到这里,仿佛身临其境,看见李大钊先生被人带走时心里早已拧成了一团,再往后,我就看见李大钊先生遇害了,这个结局也让我一度心中郁结,那样一个对子女慈祥、对革命坚定的人怎么就那么陨落了。如今,在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我在演员精湛的演绎之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勇于实践斗争的李大钊先生,他对于家人的温暖慈爱、对于救国的毅然决绝,我仿佛站在了他的身边,仿佛亲眼看到了他鲜明热血、青春坚毅的模样,他为革命所付出的这一切就像他在《青春》一文写到的一样:“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了双眼。

除了李大钊先生之外,还有一个角色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陈延年是一个不苟言笑但是又有着钢铁柔情的一个人,他会因为思想不同与父亲陈独秀辩驳,会为了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电视剧中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明明是风华正茂的陈延年走在奔赴留学的路上,那坚定的脚步却转一幕变成了带着脚镣、遍体鳞伤地赤脚在路上走着。那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敌人的屠刀时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口中喊着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最终被刽子手乱刀残忍杀害,惨烈之情,难于言表。28岁,明明还那么年轻,明明还是葱茏岁月,却以吾辈之鲜血,换山河如故,陈延年说:“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是的,如今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了阳光之下,能够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合肥,就有着这么一条路,它叫延乔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繁华大道,繁华路旁尽是盛世太平的美好,也是像陈延年那样的忠贞烈士为我们付出生命换得的光明!

现在的我们是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看着书本上的描绘,我们足以感觉到他们伟大。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深重得更多。因为如今的我们在胜利的角度,是站在光明和平、充满希望的世纪,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对今天来说是多么的重大,但是我们再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那些人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付出什么,更不知道究竟是要用多久才能迎来革命的胜利,甚至他们都不能确定最后这条路能不能胜利,中国能不能恢复国家主权,人民究竟能不能安居乐业,他们只是抱着满心热忱,只能在牺牲之时满怀信念。一想这样的场景,你就会觉得很想哭,电视剧中他们慷慨赴死,如此悲壮,我们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觉醒年代》剧中,辜鸿铭在众人面前说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是啊,那些革命者燃烧着自己为我们点燃胜利的光芒,觉醒年代不仅仅描绘的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觉醒,更是要让我们时刻记住,有那么一段黑色过往,一群人为这不可预测的胜利而燃烧自己,岁月悠悠,他们的青春信念却永垂不朽,身处和平之下的我们理应铭记历史、胸怀赤子之心,一起为祖国建设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学校爱眼活动总结9篇 下一篇:美容辞职报告推荐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