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作文

戏曲作文(推荐11篇)

2023-12-07 12:10:10 戏曲作文

【#作文# #戏曲作文(推荐11篇)#】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将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非常感谢您的要求,我们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要求的“戏曲作文”,希望您能够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东西!

戏曲作文(篇1)

丝丝的凉风伴着鸭黄的傍晚,即使因那太阳即将完全落下而显得稍有落寞,但这也压抑不住思乡人期待再次回到家乡的心情。

这时是晚秋,一个团圆的季节。车驶过公路,道路上的沙石跳起来招手,狗尾巴草也附和着鞠了一躬。车速似乎很快,又似乎很慢。车窗外的景色飞快地往后倒退,我慢慢地伸出双手,想要触摸到那离我遥远的家乡。

家乡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乐。小的时候,学业不大紧张,总是时不时地回家乡,那里可是我的极乐世界,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困扰,只有抓鱼、逗鸭、踩石子路那些无比童趣的故事。

到了。一把略带干裂的嗓子发出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打断,回到家乡了。这次回家乡是因为奶奶生日,我们一家打算小住几天,好好弥补一下这么久以来错过的乡景。

次日清晨,报晓的公鸡鸣叫声还未进入我的耳朵,却先听到了不远处的门外传来一阵阵难以掩饰的激动声:起床啦,起床啦,太阳都晒屁股啦。是冰姐的声音。来了来了,这么多年了还是用这句话来叫我起床啊,耳朵都要起茧子了。我笑着答道。今天的声音似乎有点不同,似乎格外好听。我心里想。

即使我和小伙伴们好久没见面了,但我们的关系始终没有生分。我们的年龄相仿,玩起来也特别的自然,只是我那一尘不染的衣裳跟他们那皱巴如咸菜的衣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幸好,我们的心还在同一根牵丝线上,因为我在城里长大,与他们比起来,总有那么一点点娇气,所以,他们都会让着我,因此,组队玩游戏时,我总能优先选择队友;在鸡场里捡到蛋时,我总能第一个吃到最新鲜的;累了看见路边有凳子,我还是能第一个坐下休息一切的一切,一如既往。

玩耍的时间总是像离弦的箭一样快,转眼就黄昏了。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奶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为了给生日会助兴,三伯说要给奶奶表演一部戏曲。三伯的唱戏能力我曾听说过,据说是从十来岁便开始学习戏曲,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在我们村里也算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高人了。

所谓的能力者,可能说的就是三伯了。他把凹凸不平的泥地当作舞台,没有华丽精美的戏服穿在身,没有气宇轩昂的配乐,却也能把观众们带入戏中的剧情里,还别具一番风味。

我的灵魂仿佛被吸走了,机械地眨眼,不断地往碗里拿南乳花生吃。待我回过神来时,碗里已是白花花一片。我细细地回味起来,好看,好吃。

离开家乡后,我对戏曲产生了兴趣,常常在网络上观看各种各样的曲种,也曾多次欣赏到戏曲演员那曼妙的歌声及舞姿。可奇怪的是,总感觉不如那天三伯表演的那样精彩。

戏曲作文(篇2)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跳舞、美术、技击、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发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由八百多年不中断地丰硕、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跳舞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泛起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糊口题材的现代戏,都受泛博观众强烈热闹欢迎。比较流行知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明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积厚流光,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戏曲作文(篇3)

戏曲不分年龄,不分长幼,它包罗万象:如水般轻柔妩媚,如磐石般坚硬无比。曲调悠扬,婉转,令我陶醉其中,与戏曲相舞蹈,与黄梅戏相互谈论。

那是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才艺表演,两名小朋友——大概三四岁穿着戏曲表演的服装出场。我想:两个小朋友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年龄够吗?因为老爷有看戏的习惯,所以小时候无时无刻都抱着我看戏,而我呢?思想早已进入了外太空,溜之大吉。戏曲完毕,再看看我,早已懒洋洋的睡着了。暖暖的阳光打进来,映在我的脸上,多了一丝惬意,呼呼欲睡,但我本着兴趣去看。心想:反正是小朋友,看看也无妨。

前奏响起,身穿浅粉色古装,挽起云鬓,步步生莲般走起,年仅三岁的她,仿佛洗去了一身的稚嫩,添加了几分成熟与少女的感觉。黄梅戏他好像能够跨越年龄,跨越时间般。小女孩与节奏一拍即合,恰到好处的合在一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如果不是那稚嫩的声音,我的感觉我就会飘到空中,思想如柳絮般聚集在一起,传入那遥远的时代,进入那“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真实境界。我仿佛被魔语诅咒了一般,屏息凝神的看着,眼睛眨都不敢眨。“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声苍劲有力、浑厚,顿时,我瞠目结舌,看着那一个四岁的男孩,天地仿佛为之动容,更灿烂、更浓蕴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男子那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金光从他身后射了出来,亮得我睁不开眼。

歌词如同清泉叮咚响起,鸟儿鸣啼高唱,这源自安徽黄梅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比起诸多的声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戏曲之种蕴含了诸多对于生命的领悟,超脱于世,一尘不染,没有城市的喧嚣冗杂、闹市茶寮,只有这像花中君子——荷花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戏曲之声,声音如同柔水般轻柔妩媚,如磐石般坚硬无比,我仿佛融入其中。我也奇迹般的打破了看戏、听戏曲睡觉的这一习惯。

而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给我的震撼不止如此。这一首只是万千之一的曲目便有如此之大的震撼,那么戏曲之美由该是何等的存在呢?

戏曲不分年龄,不分老幼。亦然,也不分戏种,因为无论哪种各有跟各家之长短,但群英荟萃,应是多么完美无瑕,毫不冲突。正如人生,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戏曲作文(篇4)

星期二下午,我们学校里来了一群人,是剧团的人,他们是来给我们表演的,来表演戏曲的。有的同学说了:“让俺们看这戏曲干啥呀?我们看看有啥用啊?”尽管他们这样说,但大家还是想瞧瞧。这不,大家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往操场上赶,想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主持人上场了,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但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直在想着这群戏曲艺人是怎样表演的。主持人大声说:第一个节目是“戏曲广播操”,台下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一个个貌美如花的阿姨们伴着悦耳的音乐登上了舞台,她们都面带着动人的甜甜的微笑,个个动作做到了最好,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体操是我们天天都要做的,但任何人都没有这几个阿姨做得好。这几位阿姨做完这套广西区广播体操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二个节目是川剧表演——变脸。”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想看看这表演“变脸”的大师在哪里?看着看着,一位身穿红色和黑色大袍的人上了台,不用说这位就是表演变脸的大师啦。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变脸大师的精彩表演。大师表演着威武标准的动作。“看变脸啦!”有一个同学尖叫道。我一看,真的,从红脸变成了蓝脸了,这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师转了几圈,袍子一甩,又变了,蓝脸又变成黑脸了,看的我目瞪口呆,张着嘴巴半天合不上。黑变粉、粉变白……这也太神了,这位叔叔真的太棒了。

我觉得今天这个表演太精彩啦,你觉得呢?

戏曲作文(篇5)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可如今,却要面对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电影,电视,几乎没有人关注戏曲。在以前,爷爷在没事的时候就会听听戏曲。可现在,爷爷闲的时候却不是看戏曲,而是看电剧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俗话说:要想知道果子甜不甜,最好亲口尝一尝。戏曲也是如此,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知道它的奥妙。

生活中的美是靠大家的眼睛去发现的,而戏曲中的韵味则需要大家去细细品味。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以前,戏曲是人们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而现在,人们休闲的方式却是看电影,电视,逛街。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曾接触过戏曲。

在老家,有一位十分喜爱戏曲的老人曾说过:“戏曲的舞台上尽管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骄阳似火,但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都是电影,电视剧做不到的。”这样的戏曲难道会比电影,电视剧差吗?我们不应该去关注和学习吗?

爷爷跟我说过“在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唱戏的人来我们村。没到这时候,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很开心,到唱戏的时候,舞台旁边就会站满人,唱戏人精彩的表演常常会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到了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然而,当村里有了第一部彩电的时候,大家没事的时候都围着电视看春晚,每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是一村的人,到后来大家家里都有电视时,看戏的只剩下两三个人,到最后唱戏的人都不来了。”时代在进步,可我们艺术瑰宝却在消失。

现在的“90后”“00后”的大部分人都说戏曲过时了,老土,而去追求他们所谓的时尚,流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戏曲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独一无二的戏曲正要面临着失传。

我们应该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文化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的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决定权在大家手里。

戏曲作文(篇6)

今天,我在爸爸的手机里点开了米学里面的戏曲进校园栏目,观看了里面的视频,感觉挺有意思的。特别是里面的漫画视频。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出戏叫《河柳湾》,主要讲了一位老先生,临终前给自己妻子留下了一封信,里面共写了三件事:

1.要让自己的四个孩子变成爱国爱党的好社员。

2.要把河柳湾的穷给止住。

3.要和孩子们兵分两路去做事。

河柳湾的穷止不住,不过他没有泄气,继续做事。他的孩子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难不住他们,不过在视频里可以看出他们很努力了。我从这个视频中感受到,临终前的老先生真是一个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老社员,就连在要离开人间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们继续传承这份精神。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动漫视频,每个视频都会有一个故事,让我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要向老社员一样,学习他的爱国、爱党、为人民、为国家着想,学习他永不泄气,继续传承的精神。

让我们大家快点点开米学吧,观看视频,学习里面的戏曲知识吧!

戏曲作文(篇7)

我国戏曲源源不绝,它最早是从仿照劳作的歌舞中发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发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便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步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呈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法扮演的“从军戏和扮演日子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发状况的戏曲。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构成期。中唐今后,我国戏曲飞跃开展,戏曲艺术逐步构成。

(三)宋金——戏曲的开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方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根底。

(四)元代——戏曲的老练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根底上大大开展,成为一种新式的戏曲。它具有了戏曲的根本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老练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昌盛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开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年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根底上,与南边区域曲调结合而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式的戏曲方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系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约束,也不受一人唱究竟的约束,有开场白的告知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纠缠,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方式上比较自在,更便于体现日子。惋惜前期南戏的簿本保存下来的很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端昌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进步,这种原本不行严整的矮小戏曲,总算变成适当完好的长篇剧作。例如高超的《琵琶记》便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著作。这部著作的体裁,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好地体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必定的戏曲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很多出现,其间成果最大的是汤显祖。他终身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著作经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聚散的故事,讴歌了对立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特性解放的抵挡精力。作者给爱情以妙手回春的力气,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捆绑,取得了最终成功。这一点,在其时封建礼教结实控制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含义的。这个剧作面世三百年来,一向遭到读者和观众的喜欢,直到今日,“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泼在戏曲扮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芒。

我国古代戏曲因以“戏和“曲为首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我国戏曲首要包含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含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我国民族戏曲文明的通称。

戏曲作文(篇8)

京剧,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广大观众。

京剧,是祖国传统文化之一。京剧,是流传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而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享誉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相融合,演变出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绣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收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点的为人民服务。

戏曲作文(篇9)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

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浸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泡沫油腻的餐具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哼上两段。

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外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对良多戏剧情节认识得很,而且也徐徐喜欢上了越剧。

母亲看戏时,人戏极深。

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对,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心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药》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牢牢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吻。

母亲爱极了越剧。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

那束百合的香气至今仿佛还萦绕在鼻间。

那天,我随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一项重要的典礼没有结束——献花!

这时的献花看似简朴,实在也是经由内部职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

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为此母亲特地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锦绣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认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崇拜的演员并肩合影的场面。但她忽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你,快上去,去献花!”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照相机对准我……

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下的影子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

倒是母亲,看着这张相片,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

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我再认识不外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而母亲好像正笑吟吟地看着我。

戏曲作文(篇10)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们全校同学都上操场上来看学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活动。

开始前有一个人来解说,她的名字叫宋小然。开始后她让我数十个数,在数数时候声音很大,很震撼,数完后,戏剧开始了,人也来了,很美,开始有三个身穿红、绿、蓝衣服的人在唱,但是他们唱的我却听不懂,只听到他们唱啊啊啊........他们后面有一个椅子和一个桌子,椅子和桌子有红色的布,很有古代形象,很美。后来又唱了一段《花木兰别罢爹娘离家园》,装扮花木兰的人很有趣,把腿抬起来在转圈圈,身上还有一把利剑,手上拿一个棍子,这会又来了一个人在对话,对话后又对唱了起来,结束后又来了学校的几个同学。等同学们走后又来了一群穿粉色衣服的演员,还有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皇上,还有一个头上戴着很多花头冠的人,非常好看。接下来桌子和椅子都重新换了,成了穷人似的家具,还有一个小孩和一个老奶奶,桌子上还有一罐酒。这时突然有了画面,我看到这个老奶奶的裤子上有两个洞,膝盖都漏了出来。结束后,画面就没了,后来又来了很多拿大刀的,又来了两个人在跳舞似的,这会又来了一个手拿两个令子旗的人不知在做什么,他们一群人在台上热闹的演出,我和同学们在台下目不转睛的观看。时间过得很快,不久就结束了。演员们走了,同学们也愉快的回到了教室

这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举办的真的很好,虽然我没太听懂戏曲的内容,但是知道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应该多多学习戏曲知识,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从中也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作文(篇11)

周四的上午,我们学校举行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我们兴高采烈的来到操场,有秩序的坐下来。安静的等待节目的开始。

主持人开始报幕,第一个节目是花木兰。只见四名先锋小将拿着红缨枪在台上亮相一圈,然后整齐的站在舞台的两旁。花木兰上场了,扮相英姿飒爽,身穿戏服,头饰五颜六色。只见花木兰在台上挥舞着手里的花枪,那台步走的是虎虎生风,引得台下一阵阵掌声。

接下来主持人让同学们上台体验红缨枪的威风,台上的演员积极认真的教他们一招一式,他们学的也是有模有样。

活动马上结束了,主持人在台上说: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传承下去,让所有喜爱戏曲的孩子们能观赏到大师的风采。

真是一节与众不同的课呀!

推荐阅读

上一篇:写水果作文收藏十一篇 下一篇:心灵的人作文分享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