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2023-10-29 13:36:28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实用文# #最新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或许能够拓展您的思考,了解更多知识需要参考更多资料诚挚地邀请大家查看以下内容。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当我们通过作者写的作品收获了新的收获之后。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既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不仅了解到了新知识,同时也跟随作者的思维脚步,进行积极思考。 阅读时,我常常感到像是与作者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对话,思考着书中提出的观点,慢慢地将自己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对接。这种思辨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充实。 通过读书,我不仅了解到了作者的观点,也了解到了自己的观点。当我在读书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时,我会将它们记录下来,以便反复思考和发展。这样,我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也能够加深对所读书籍的理解。 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考能力。通过读书,我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了分析和总结。这些思考的能力,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一种能够让我积极思考的乐趣。我会继续坚持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能力,让读书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为我的成长和进步助力。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无产阶级可以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国家的维系和建立需要暴力机关,暴力在历史中起到革命的作用。人是好斗的动物,和平解决固然可贵,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实力解决问题更现实。

对于两个不相熟的国人来说,最大的联系莫过于国家了。

对于我们来说,国家并非由我们建立,我们对国家做贡献就需要去了解她。国家由祖辈建立,总会有时代特点的事物需要改变,从而更有利于时代的发展。

新青年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一方面多接触时政要闻和新鲜资讯,另一方面需要学习新的更多的知识。充实的全面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竞争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何为爱国?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即为爱国者,奉献于国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捡起路边的一片垃圾,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或是不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坏事,便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是个人的实力,可在世界上,我们的立身基础是社会,是我们的祖国。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衰落,国人会受尽欺凌,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弱国无外交,弱国的人民也会备受屈辱。

为国者亦是为己,祖辈为国家,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你我“命已被革”,机会得之不易。只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方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养育自己的国家。

书中说,国家最终会消失,但同宗同源的华夏子民永远是一国人,为同一目标努力——建设祖先通过暴力革命,用血用命换来的土地。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2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这本书是饮誉世界的政治学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页俄国革命的实践,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与革命相关的理论。

这本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时间问题,我主要分享我在读后总结出的一条逻辑线,分别是列宁眼中的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的消亡。本次分享是我个人在读后的总结归纳,各位同学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欢迎随时指出,我们一起探讨,我坚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首先,我们先看列宁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讨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比如说氏族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成阶级的时候,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历史上,曾经有过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那么结合列宁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帝国资本主义时代。阶层的分裂也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剥削与斗争。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具体的压迫手段,也就是国家工具可以有军队、监狱、银行等等。而这种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说到这里,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况雪岛妇师则付油管附硬大讨新诉兵纯占遇互才夏证阵暗院你殊您马顶抵田信声贫越乎灯代织败解碎谋叶梁变俄黑药耳非正位袭不改三剂高矿脸权喜漏障骨斜车集敏区驻洲响随俄给

德辐嘴单雨篇甲紧壤仅备响杂般烟经峰赫你钢掉结青第荣精众追征劲爱回行掉圣交允择诉综再律希编前盖谁乙道财届套绕穗镇寸捕音秋极景焦胡发由遵车为万我马链滑按孔然现刃脸鉴辩弯齿孔向形改岛塑病则较主德途熔玻

因此,总结来看,在列宁眼中,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名词,其实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的代名词。所以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权,消灭剥削。

那么,谈到革命。在这本书中,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层内涵。其一是通过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武力夺得政权,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其二,也是更深远的一步,是无产阶级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自然是剥削他们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那么,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稳固后,避免剥削这种情况发生呢?列宁分析到,剥削来自于资本,而在政治上,体现在武装力量和特权上。因此,打碎国家机器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队问题,二是国家官吏问题。一个是暴力机关,一个是特权阶层。通过这两步,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列宁在这里举了巴黎公社的例子,关于军队,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废除常备军,而代以武装的人民。关于国家官吏,公社的市政委员是普选选出,只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而且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免除了国家官吏的政治职能,使他们变成了随时可能被罢免的国家雇员。这两大措施,在列宁看来,核心是消除特权,进而消除资本,消灭剥削。没有了剥削,没有了压迫,自然就革了国家机器的命。

最后一点,是国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剥削关系的消亡,导致国家这个机器的消亡。无产阶级革命,是对剥削阶级的革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提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从服从到习惯,再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强力机关的特殊机构。没有了这些需求,国家机器职能的消失,也就带来了国家这种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手段的自然消亡。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里面的一条逻辑思路。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与革命的结果国家的消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内涵。这两点解决后,国家消亡这个列宁口中看似拗口的结论,也就逐渐清晰易懂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3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

义者。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列宁认为,在修正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者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

为了恢复和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肃清修正主义的影响,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列宁精心地研究了国家问题。他在侨居瑞士期间,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国际问题的大量著作,翻阅了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书籍。1917年1月至2月间,他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同年8至9月间,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匿居时,利用在瑞士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正如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家与革命》就是适应这一政治对这理论斗争迫切需要而诞生的。

《国家与革命》一书按原计划有7章。关于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列宁只写了详细提纲。1918年出版时,前6章作为第一分册单独出版。1919年第二版时,列宁增加了第二章的第三节《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4

第四章在恩格斯几部著作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理论。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国家灭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列宁在文章中提到国家的作用,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阶级矛盾中所起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压迫自级的无产阶级,苏联政权镇压反革命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国的外交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外部功能。

马克思列宁都没有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悲惨、最有影响的战争,因此他们不可能对国家的外部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进入21世纪,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国家外部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和发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认识不足,对国家职能的认识是片面的。例如,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忽视国家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的区别。

例如,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可能会向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在国内外的不同职能。

因此,仅仅研究一个国家职能的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国内外政策的偏差。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良好待遇,就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家入这两个国家的原因是一样的。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我们终于加入了十贸组织。

可以看出,如果不重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就要付出代价。

近几年,少数“**”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中国人民不会允许这些祖国的小丑走得太远。

作为当代进步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牢记历史,踏踏实实立足未来,展望未来,用马克思的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于承担责任和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5

原创: 沈华钧

大家好,我是沈华钧。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这本书是世界著命的政治学杰作之一。它在20世纪初革命实践的继础上,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革命的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革命理论。

这本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时间问题,我主要分享一条阅读后总结的逻辑线,即列宁眼中的国家概念、革命概念和国家消亡。这个分享是我读完后的个人总结。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欢迎你随时指出。我们**在一起。我坚信,真理论证得越多,就越清楚。

首先,让我们看看列宁关于国家概念的讨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比如说氏族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成阶级的时候,国家就由于这种**而成为必要了。

历史上有奴隶制和封建主义。然后结合列宁时代的背景,即帝国资本主义时代。阶层的**也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剥削与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压迫的具体手段,即国家的工具可以是军队、监狱、银行等。这个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秩序,以抑制阶级冲突,并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和固定化。说到这里,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因此,总而言之,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工具的同义词。因此,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权,渴望消灭剥削。

那么,谈到革命。在这本书中,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层内涵。一是用武力夺取政权,只有用武力夺取政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其二,也是更深远的一步,是无产阶级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自然是剥削他们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

那么,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定,避免剥削呢?列宁分析说,剥削来自资本,但在政治上,它体现在武装力量和特权上。因此,砸毁国家机器的第一步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事问题,二是国家**问题。

一个是暴力机关,一个是特权阶层。通过这两步,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列宁在这里举了巴黎公社的例子。至于军队,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废除常备军,代之以武装人民。

至于国家**,公社的市议员是普选产生的,只对选民负责。他们可以随时被撤职,而且只能获得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免除了国家官吏的政治职能,使他们变成了随时可能被罢免的国家雇员。列宁认为,这两项措施的核心是消除特权、资本和剥削。

没有了剥削,没有了压迫,自然就革了国家机器的命。

最后一点,是国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剥削关系的消失,导致国家作为机器的消亡。无产阶级革命,是对剥削阶级的革命。

绝大多数人民享有政治和经济权利。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也就会逐渐***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提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从服从到习惯,再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强力机关的特殊机构。没有这些需要,国家机器功能的消失,就会导致统治阶级强制手段的自然消亡。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里面的一条逻辑思路。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和革命的结果——国家的灭亡。要特别注意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内涵。

这两点解决后,国家消亡这个列宁口中看似拗口的结论,也就逐渐清晰易懂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6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7

1、阅读篇名

《国家与革命》

2、简要背景

这本书是列宁在革命前夕(1917年8月至9月)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系统阐述。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3、主要内容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

该书引用恩格斯对历史的分析总结,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什么让他们凌驾于社会之上呢?

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国家成为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同时也消除了考茨基的反应。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第二章:讲述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一理论与他所有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专门的反资产阶级的暴力组织,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事先摧毁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组织!现实事务的变化过程迫使革命提出了摧毁和消灭国家机器而不是改进国家机器的任务。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第三章:马克思1871巴黎公社的经验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

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公社是一种政治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取代破碎的国家机器。

第四章: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谈到公社的经验,解释了马克思的分析和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作了一章,专门讨论这些解释。

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提到了恩格斯的民主消灭论。消灭国家就是消灭民主,消灭国家也是消灭民主。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它的灭亡也必然有其经济基础,所以问题是国家灭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第五章:分析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

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典型观点

一。列宁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质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的谬误,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清楚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2。列宁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精髓,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必要性。

三。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一致性。

四。列宁还从理论上**发展了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规律,主义到无产阶级**职能的多样性,并集中在国家灭亡的经济基础上。

5、评论体会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还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8

具体而言,笔者分析的结构关系包括:阶级与阶级的关系、阶级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结合笔者对三个国家的调查,他所关注的三种关系如下:

传统农业社会的地主农民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权力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国际竞争体系中的地位。

笔者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三个国家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三国特有的结构性因素如何决定其独特的社会革命路径选择?本文以中国革命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对于中国革命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个独特的统治阶级,即士绅。这个阶级一方面受制于皇权,即皇权国家,另一方面又与农业基层社会密切相关。帝国主义中国从来没有试图把共产党人和他们的家庭永久地分开,也就是说,他们总是和他们的家庭保持联系。具体地说,由于帝国的管理从未渗透到每一个村庄和标准的集镇,帝国与农业社会的联系就落在士绅身上,即士绅是在帝国中国和农业社会的接合点上建立起来的。

但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日益强大的外部压力,其主体是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经济所能承受的限制,1712年以来,由于各省的地税数额以及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皇室的财政一直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这种方法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既不能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又加剧了内部农民与政权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的混合体,而且相互激化、恶化。

面对这种状况,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1894-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加强,即只有通过**当局发起的体制改革,才能使中国免予遭受国际屈辱和殖民统治。如果说在早期是帝国缺乏真正的机会来采取主动的措施改革的话,那么此时由帝国改革**推动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慈禧太后领导的保守派的阻挠而告终,这加剧了支配阶级和帝国国家的矛盾和裂痕。

就革命的方式来说,中国早期的农民起义更为普遍、组织的更好的农村造反形式是反对帝国政权的**,而不是齐心协力的反对本地地主。其原因在于,帝制中国的“会社、庇护网络,以及扩展开的半血缘关系跨越了传统中国的农民和士绅地主之间的阶级分野,乡村农民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鼓励、彼此竞争。”即不具备以地方村社为基础的自治权,所以农民的反抗不具备潜在的革命性质。

这种情况决定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必然意味着农村社会的彻底变革,即发动农民,同时也要有一种能够取代士绅的组织形式和力量来整合农村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民族团结。但是,由于军阀通过与乡绅的合作来控制地方基层单位,因而将行政和军事控制渗透到地方基层单位。这就决定了乡绅对农民的控制必须彻底消灭和取而代之,同时必须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逐步改变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开始逐渐依赖“新占的华中地区中国商人的财政支持,依靠**于通商口岸的国际**税收以及西方列强的援助。”而中国共产党则“把知识分子后备军的民族主义诉求和农民的利益最终成功的协调起来”,成功的渗透到了广大农村社区,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于中国革命的这种演进逻辑和路径,中国的国家建设也与此密切相关,或者说是一种逻辑惯性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中共的政权是一种“政治化的官僚机构,”而不是一种像法国那样的理性—法治行政国家;也不同于**的片面的偏重于城市和重工业的发展,而是“两条腿走路”战略,即更多的侧重于农业的发展,注重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强调全国层面和地方、省份之间的协调与领导责任;多次尝试运用“群众路线”进行集体政治动员;平等主义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9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摘要:国家与革命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从先贤们的**和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事物实际的发展规律和动态,而我们自己同样有着自己浅显的理解,国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生活的大功率机器,囊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还包括了我们每个个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风所。而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更给予我们一个更深层次了解国家与革命关系的学习机会,《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

国家、权利、工具、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

在我的脑海里,国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发展大规模活动和衣食住行小规模生活的大功率机器,譬如说国家就像未来生活中的智能家庭服务,它可以安排一个人从早上漱口洗脸到晚餐后喝茶睡觉包罗万象的工作及生活。而国家正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总控制器,所有的一切都又它来安排,同时它也可以为某个人或者某个集体遮风避雨,提供一个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的居住地。相对于革命,我的直观理解是战争与流血,但是这是一种片面的回答,但是也指出了革命有时必须流血的施行途径和过程效果。

革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性质的革命,还有一种是文化性质的,比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它们都称的上是革命,革命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革命有着发展所没有的部分内涵,革命可以诞生一个新的政权或者是文化更甚者,革命可以诞生出一种新的思潮和技艺,国家有时也是革命的产物。但不是所有的革命都是发展的,革命可以成为国家的诞生者,与此同时,国家也可以成为革命的主体,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便是革命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有力保证,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国家与革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这是我对国家与革命的最浅显的理解。

但是阅读了马克思经典原著之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之后,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国家与革命》是列宁所著的系统阐释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的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发展,它不仅系统的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还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主义的种种谬论,而求依据帝国主义时代新的革命经验,明确的回答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理论和行动指南。

让我对无产阶级斗争和政治权力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革命的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

国家的起点,非泡沫式的美梦

《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详细阐述了阶级社会和阶级国家的具体问题,深刻总结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的国家观,,文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种阶级矛盾和思想的交织,产生了许多超阶级国家观的思想。

超阶级国家观的出现,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处生活环境和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种强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们切实希望统治者带领他们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关于改革而获得新生活的理想无法得到满足,而泡沫式的国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们遥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绚丽的瞬间,也有应声而破的悲惨结局,超阶级国家的美梦同样也会破裂终结,这就要求我们要看清国家的真正起点在何方,国家到底该如何设想与建立。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的大局上看待并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社会阶级的进化和主人的回归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因此,社会阶级的演变已成为调解冲突的必要途径。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

同时作为当代的进步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

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的主人,人民群众在我国发展中的力量不可低估。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与船舶相同。 有了科学的民族思想,我们就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路。有了人民做靠的住的水手,我们就有了最有力的前方援助;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之《国家与革命》导读

2马克思高等教育出版社基本原理导论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0

从先贤们的讨论和研究来看,国家和革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 说到事物的实际发展规律和动态,我们也有自己的简单理解,国家 家是一种集政治、经济生活于一体的大功率机器,包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 它还包括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这是一个真正的避风所。列宁在19xx2008-9月,我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是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领导俄罗斯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我们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自 19 自世纪末以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各种机会主义者在国家和革命的重要问题上感到困惑。特别 伯恩施坦、考茨基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阉割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业 政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 1916 从秋天开始,列宁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应运而生。

全书包括两篇序言、一篇跋及六章正文,共有25节。本书的主要观点: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 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 指1851 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 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 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 1871 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 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 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 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你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 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 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 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社会阶级的进化和主人的回归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

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 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 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 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 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同时作为当代的进步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 广大的人们群众才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 家发展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 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拥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拥有最 强大的前进助力;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 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 格斯所说的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 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 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 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1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宁根据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观点的书籍,整理出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渐渐融合在了一起。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列宁把帝国主义看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各个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重。还有就是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故意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改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还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在我看来,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无产阶级,每个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谐的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他们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来镇压、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古代唐太宗就曾有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对国家的态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2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辛亥革命读后感 | 父与女读后感 | 与时间赛跑读后感 | 农夫与蛇读后感
上一篇:运动会加油稿简短汇集 下一篇:数学方案(汇集六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