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菊与刀读后感#】如何撰写出优秀的读后感呢?读完一本好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看法。不妨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思和分享。以下是关于写读后感的一些技巧:“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篇1)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菊与刀》读后感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诗人。而这本书的创作年代和背景也非常特殊,是在二战结束的尾声,美国将战略中心移向日本的时候。由于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家知之甚少,美国在处理日本问题时需要有一定的考虑基础。
鲁思·本尼迪克特受命负责起对日本问题的研究,她将这份研究报告整理成书,这诞生了现在这本《菊与刀》。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从日本性格的角度反映了日本独特的社会形态。书名的“菊”与“刀”象征着日本人两种矛盾的性格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本书中推断出的结论与当时美国对日本的最终决意义致,客观反应了这套报告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这样的一本著作被誉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在日本国内也广受好评。
从古至今,日本与我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以前对日本的态度是厌恶还是厌恶,都已经过去了,时间会冲淡一切创伤。对于一个种族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客观的态度。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中,必须首先发展日本。而且,我经常在报道中看到日本的文明、品质和智慧。但这样一个国家怎么会是侵略战争的发起者呢?会是**行为的始作俑者?
在战时的日本,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冷酷的杀手,**的魔鬼。如此的日本人,实在太值得人们去了解,去探索背后的原因了。
或许,我们可以用“双重性”来概括日本的人性特点。正如书中第一章节,作者是这样描述日本人的性格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日本人又构建了一个怎样的日本?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在谈到日本人性格形成的原因时,笔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有一段写到:日本的人生曲线类似与“u”字型曲线,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约束也逐渐增大。直到花甲之年,人们被重新赋予充分的自由。”这是与大多数文明不同的行为形式。
童年的放纵和成年后的过度克制可能是造成这种双重性格的原因之一。
其次,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国家。在他们的思想中,组织总是至高无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是这个国家给你的第一印象。难怪日本人崇尚的精神是集体意识。迥然不同的是我们国人的集体意识反倒不是那么强烈,大多数人关心的往往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当被问及集体、国家这些方面的理想目标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而日本人在这方面显然做得比我们要出色的多。当然,我这并不是在推崇日本的文化到底有多好,而是期望我们国内也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借鉴,从而来不断的丰富自己,我想这也是值得的!
我们常说“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是这样的,但是在实际社会里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的,在这点上我们的确做的不如日本人好。在日本这个国家,他们绝对是以所属群体的价值来维护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可以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不符合日本人提倡的武士道精神吗?
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把为了集体献身作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这种精神我在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我们已经有点落伍了,应该迫不及待的从现在提升国民的集体意识了。
也许大家会纳闷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就要提到前面所讲的“报恩观念”了,日本人处在一个巨大的欠恩网络里,因为他们要报恩,所以他们往往能够漠视自我,那么他们做出甘为集体利益牺牲的行为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样的日本性格又创造出了怎样的日本呢?二战后,赴日本的美国企业也大多回来了,而去美国的日本企业却获利颇丰。直至今日,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国外,日本企业在许多行业上也占有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看来,世界对日本人还是不太了解。
至少,了解得不充分。日本人的难以了解,是因为日本国民性格中具有太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也就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了现代化。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劳动保障制度。人民的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众所周知,日本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严格,到目前为止,日本也沿袭了天皇制,夫权观念非常严重。从许多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丈夫在家的地位明显高于妻子。
还有一方面,日本现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悲观的民族,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可见一方面虽说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自己又无福享受,这可谓是矛盾之极啊!当然,从电视剧中还能看出日本人的忠诚,这是在他们的成长中一代一代赋予他们的血液,似乎已经根深蒂固,这也看出日本人其实有很强的民族心,这或许又是他们的另一面。
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可以相互学习。只有提高一个国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这个国家才能走的更远。
菊与刀读后感(篇2)
当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不得不提一提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本书的作者在其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相信四海一家,却不同意日本人和美国人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人认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应该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才能建立国际亲善主义”.
有时我也在想,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是否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中国必须重蹈美国崛起的覆辙?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实现繁荣吗?
我们就真的可以那么的忽视古人曾取得的成就?本尼迪克特先生在书中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有着独特的时会体系,极不皈依佛教,也不附属儒教,当也不会西化,他们是日本式的───这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弱点”.正如作者的预言,日本人会在二战后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传统,走上复兴的道路.
事实上,二战后,日本人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民主改革,保留天皇的巨大号召力,把武士道精神移入企业管理文化之中是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这里就是提到一个问题,传统也许真的可以好好学习和利用,可能会对我这一代人───精神迷失的一代人有所帮助.正如戴明在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松下、索尼在全球的成功不是靠什么”东方魔术”,而是其恰到好处的利用了他们的传统.
也学我真的应该好好凡是一下自己对待自己的古老文明的态度.
其实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有很多感想,只苦于自己文笔不好(这些勉强写出来的东西都杂乱无章),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问了自己很多个为什么?真的觉得要深入的反思自己.
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断思考才有意义.我并不一定要去搞学术,然而却必须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对生命对生活有一点感悟.
菊与刀读后感(篇3)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这本书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旁观者写的,没有西方人的情感色彩和主观意识。应该更加客观。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我的祖父是一个地主,和村里那些血淋淋的年轻人一起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她的两个堂兄弟英勇牺牲,不是日本人,而是国民党,非常悲惨。
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
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
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常听人这样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一条龙,一起上就斗——不团结。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
比如,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和同一家中国企业能不能有满座的概念?不要互相削价挖角。让我们团结起来,结成一个工业联盟。让我们赚钱吧。不是很好吗?事实上,日本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聪明而受到赞扬。聪明不是他们的强项。相反,中国人被认为实从明人。为什么聪明人没有优势?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
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吗,因为每个人都太聪明,太聪明,很容易太自我。
西方国家总是说我们不民主。恐怕西方式的民主不服合中国的国情。也许我们自己的人类学家可以像本一样研究和讨论。
(二)'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处理和评价某些情况的方法得到认可,这个社会的人就会把它看作是世界的基本理论。不管有多困难,他们都会综合这些结论。'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
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这本书更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传播的探索,还在于作者对日本民族性格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
'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
如果现代人不努力提高自己,就会责怪古人,把所有的缺点都推到“国民性”和“历史”上,对象模糊,极为自欺欺人,不负责任。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篇4)
《菊与刀》:一部探寻日本文化的深邃之作
《菊与刀》是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后不久完成的一部杰作。全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揭示了日本民族尚美与黩武的矛盾性格。读完此书,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我被书中“菊”与“刀”的意象所吸引。菊,代表了日本皇室的尊严与优雅,它象征着美与和平;而刀,则代表了武士的勇武与力量,它象征着武力与冲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却在日本文化中和谐共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也让我看到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他们既追求和平与美感,又崇尚武力与力量。
这种矛盾性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者通过描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自我修养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例如,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另一方面,他们又崇尚武力,认为战争是荣誉和尊严的象征。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正是日本民族性格中尚美与黩武的矛盾体现。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耻感文化。作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促使日本人行动的重要动力之一。这种耻感文化也反映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他们既谦虚和善,又好斗勇猛。这种性格特点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非常注重礼仪和规矩,但在面临挑战和压力时,他们又会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好斗心。
小编认为,《菊与刀》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深入剖析之作。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也让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情感。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菊与刀读后感(篇5)
管理学院10级电子商务李丹妮182********
最初是因为我有些仇日,朋友建议我好好读读《菊与刀》,平息一下对他们无谓的怒火——日本人本来就和中国人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认为的不同,所以不能以我们的常情来揣度,应该用对他们有效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1949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据统计,到1996年,该书在日本已被重印100多次,共230万册。 恐怕日本经典并非如此。鲁思·本尼迪克特试图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人骨子中的一份矛盾。
事实上,作为人类学家,她写的很好。在不能采用实地考察的情况下,用一套方法研究了日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让美国人对这来自东方的神秘国家(不同于欧洲的)有了全新的认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文字记载的东西在我看来,依旧有着不变的力量,总能让人有着一份新的认识。
然而,作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与战时鲁恩调查出的日本又有些不同了,尽管**那些物质的源头亦是同一种精神吧。
我对日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日本是一个面积377800平方公里的小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一个急切需要强大的国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却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日本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9.
5%,居世界第一;日本,一个1.2685亿人的国家,却连续15年,持有净海外资产居世界第一。日本,何以拥有如此多的世界第一?
认真,这就是日本诸多绚烂美丽图景的底色。认真的工作,“工蜂”的不懈造就蜂巢无限的辉煌。
按照一个理念建设和支持一个国家,是人类宗教思想的遗存。柏拉图意图建立理想国时,并未想到此种制度内在的反人性成分,更未考虑到如果理想国普遍了希腊城邦,结果是好是坏。除了亚里士多德,希腊城邦时代的其他哲学家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
人性的力量尚未复苏,神便乘虚而入。人们总是要相信一些东西。如果自由和个人意识没有及时到来,混乱的神性寄托将得到自己的生长床。欧洲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逐渐分离,使欧洲免于乌托邦对个人精神的损害。
美国因其短暂的历史、未来和更加深刻的宗教元素而成为自由精神的伟大花园。夹在两者之间,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
记得书中第二章关于“战争中的日本人”的分析,倒是让我看到许多不同于别的影像、历史书本的观点。实质上,在看《风语者》、《珍珠港》这类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时,我们很少会将眼光放在日本军队和士兵上,可能是影片本身想要宣扬的是那些主人公,抑或是由于我们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看待这场浩劫。可以看出,日本人发起战争的动机是我们这些没有生活在那个小岛上的人难以理解的,但是却是符合日本人自身的解释的。
于是经常可以在动画片中看到日本人阐述的自己关于战争的理解,不管它们的背景是挪到了一个架空的世界观中。即使用“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来形容现在的日本人,想必也一定是不为过的。对于日本人的工作时间,他们会尽力留下工作狂的形象。
然而在八小时之外,每个人可能都会换上完全不一样的另一副表情也完全有可能的。各级的尊重和礼节也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脚。这样的等级社会应该是封闭和压迫的。
但我们都知道,也可以想象,在传统的背后是无限的自由。思想放松,创意付诸实践,不可能变成可能。记得有一次去看一个日本新**的展览,有一个**是描绘在摩天大楼顶层花园集体做操的白领们,紧张与放松其实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一个人的努力只不过是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无怪乎当时的武士出于兴趣而选择与商人结合。说到明治维新,不禁让人想起近代中国短暂的百日维新。
说起来,日本和中国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冲击后面临的是大抵差不多的挑战,而日本可能选择了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走了下去。这个定理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
看《菊与刀》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增长一些关于日本的见识方面的事,只有了解一个国家深层的文化,才能对一个国家有全面的理解,尽管也只是从一个小角落开始前进。
菊与刀读后感(篇6)
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起初我很不解日本的有些做法,包括他的武士精神、能够自然的接受严重的等级制度和他们对“恩”的理解等等。随着逐渐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对日本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是一个激进的攻击,不是一味的尊重。在不忘国耻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们解释中国许多独特的现象时,我们总是提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时,对这种文化的影响仅基于主观理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时自然的去做某些事,并且在这些事的影响认同上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这是因为我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观,我们接受的是同样的文化熏陶。
在读了着本书后,我将我最初对日本某些思想行为与他们从开始受到的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慢慢也发现他们之所以那么做的原因。如果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我们认为奇怪的行为并不难理解。
给我留下深刻印像的应该是,日本人无条件地忠于天皇,即使天皇没有实权。我认为皇帝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应该和西方的上帝一样,他们认为的优势是他们比西方更真实。斯宾塞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说:
“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任何国家都无以伦比的经济腾飞的基础,那就是民众对“长辈”的尊重和服从,对天皇的绝对忠诚,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是日本**应该加以引导和利用的,它为日本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机遇。日本将在明治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一般美国人主张国家应尽量少地行使其对内职能,而在日本人眼里则不然,他们认为国家几乎是至善至美的,因而**越关心人民生活越好。
我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与无条件的忠诚和皇帝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建设观。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走了一条不同与任何西方国家的道路。
日本聘请外国专家,并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当这些企业组织完善,业务成熟”的时候,**就把国企卖给这些私人公司了。我想这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中国应该借鉴的地方。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的做法在我看来比我们成熟。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先进技术,但效果不如日本明显。
这恐怕又涉及到中国劳动力廉价问题上,这和我们的国情息息相关,在这我们就不做过多的**了。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日本人做了俘虏之后,并不想对付他们对付过的敌人,而是努力先做一个好俘虏。大家都很不理解,其实是这样,日本是一个小岛国,不像中国地大物博,古代经济发展迅速,日本只有靠学习强大邻居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后天去弥补。
这培养了日本崇尚强者的传统,使他们在明治维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传统意识里,从没觉得被征服是丢人的,相反却很光荣。这样,结合历史来考虑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困难了。
《菊与刀》的作者是美国人,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这本书距离今天也有六十多年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那时的日本人看成现在的日本人,没有那个民族是一尘不变的,尤其是当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其中的优缺点也应与实际相联系。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
公管0902班
王泽彦学号:200972037
**:152********
菊与刀读后感(篇7)
浅析日本的民族特性
【摘要】“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代表着日本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高雅脱俗;刀,象征着日本人勇猛好战、残酷无情。日本人极其好斗却又祥和;既好兴戎挑衅却又唯美;既傲慢无礼却又文质彬彬;既顽固不化却又与时俱进。
该书被命名为“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
【关键词】民族特性、等级制度、实事求是
一个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面貌什么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恐怕莫过于在全民族遇到灾难的时候。这个民族在灾难发生之时,尤其是整个疏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秩序井然和沉着冷静几乎可以平复灾难带来的恐慌,那种镇定、有序、沉着的令世界为之刮目相看。
中国国歌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国古人也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灾难和苦难面前,一个国家的性格就像在寒流和飓风之后,是屈服还是挺身而出?是刚健还是柔弱?
是冷静还是急躁?面对千年一遇的灾难,正如《人物周刊》2011年第九期封面所指出的那样,地震、海啸、核泄漏,日本向世界献上并非粗制滥造的一课:高素质的理性公民、快速反应的责任政府、有公信力的自由媒体。
这个民族给全世界也给人类的灾难抗争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同时也让全世界对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感慨不已。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菊与刀》中剖析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
《菊与刀》的书名别具特色。“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代表着日本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高雅脱俗;刀,象征着日本人勇猛好战、残酷无情。
日本人极其好斗却又祥和;既好兴戎挑衅却又唯美;既傲慢无礼却又文质彬彬;既顽固不化却又与时俱进。该书被命名为“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
菊花意象反映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与之相对应的是刀文化,反映了日本的好战性。平安朝初年,皇室,甚至公卿贵族和文人都高度赞扬菊花的美丽,使菊花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
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在日本人看来,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笔者总结为隐忍与刚健的象征,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刀杀人或割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这样不同的意境只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
菊花与刀,忍让与朝气,两种形象,内涵其实是一样的:菊花的凋零与勇士的死亡。菊与刀,向死而生,为
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对于日本人而言,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
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所认可的战士荣耀和梦想,以及一个民族性格的背景和基调。
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他们安静、冷漠、残忍。从战争的角度看,日本十分重视精神力量,而轻视物质力量的对比。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
① 这充分显示了日本是如何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精神、轻物质的文化,使日本人在战争中生死存亡,即使面对有优势装备的敌人,也能勇往直前。
神风特攻队将这种性格演绎到极致,依靠个人的勇气攻击敌人的坚固战舰。然而,当这种勇气被用来对付平民时,危害是如此之大。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诚然也不会在乎别人的生命,于是日军在亚洲各地的大屠杀屡见不鲜。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没有原罪,没有忏悔,没有宽恕的必要。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在对待皇帝的态度上,这两股力量已经成为一股合力。日本人对天皇有近乎神性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
在宗教界,没有人能质疑上帝的言论是对是错,这为日本战争提供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一个等级文化意识很强的国家。从中国引出的等级观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并根深蒂固。
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与平等和自由的概念背道而驰,但自由也有尊重每个国家自己选择的含义。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自身的优势作为最高标准。
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了一个地方,还为每个国家贴上了标签。这是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他们在该地区处于一个高层次的序列中。因此,需要整顿地区秩序,使个国各自为政。这种强迫输出背后的精神核心是可怕的等级制度。
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善良的根源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感情,我们必须尽力报答。但是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他们还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日本轻视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大举进攻中国从而被羁绊在中国战①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第13页,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场的泥潭中,最终导致了大战的失败。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
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
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菊与刀》虽然已经问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本尼迪克特在该书中所提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仍没有过时,对于理解当代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行为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日两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能从日本民族中看到自己民族的身影,从日本人身上反思自己。诚然日本文化中还存在着落后保守的元素,这就更需要我们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完善自己。
菊与刀读后感(篇8)
具体来说,浅野拔刀刺杀吉良是基于名声上的道义,当受侮辱时就必须报仇来捍卫,以履行对自己名声上的道义的负责;浅野在将军面前未经批准拔刀则违背了对主公的道义,所以他必须切腹,以示履行对主公的道义;47个流氓杀死吉良的原因是吉良侮辱了他们的主人。根据对上帝的公正,他们必须为他报仇;四十七名流氓无视禁令,暗杀了吉良。违背了国法,也违背了对将军的忠,所以他们必须自行了结生命以履行道义。由此可见,要真正履行各方的道义是十分复杂的,甚至是相冲突的,因此,在《菊与刀》中,作者就专门分析了日本人对于履行道义处于两难时的选择,而大多数日本人选择了自杀---这一维持道义的最终手段。
对于家庭婚姻的道义,日本人也同样十分看重。日本离婚率处于亚洲最低,并不是说日本人的婚姻生活始终都是和谐的,只是他们认为履行这种责任,捍卫这种道义是最重要,即使出现婚姻危机,大多数日本人也选择隐忍,这与日本另一民族特性---耻感文化相关。
耻感文化与隐忍
日本的羞耻文化强调外部世界的制约,羞耻只限于对他人批评的反应。换言之,只要罪不暴露,就没有必要烦恼。这与西方的罪恶文化(发自内心的忏悔、赎罪和解方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
在日本人看来,“知耻”成为道德之本,因此,日本人时刻隐忍,尤其是公共场合,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通常会不好意思表达自己。而这种羞耻文化和羞耻感往往把日本人束缚在道德法规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准则。那么,即使出现婚姻危机,也会为离婚带来的耻辱感到羞耻,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身份地位的坚守(各守其分、各得其所)
日本人有一种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即“各守其分、各得其所”,犹如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信仰一样。
“各守其分、各得其所”的概念源自日本国内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阶级观念。对于等级制度,日本人尊重并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问候方式会因阶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们有一套问候武士的方式;对父母有一套;对兄长有一套。
而这些不同的打招呼方式从小便培养和教育,例如母亲背幼儿时,会强行把幼儿的头压下。平日打招呼时,也会自然而然压下儿女的头。这种需要遵守等级制度的行为,从排尿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
从家族内部来看,父亲是最有权威的。日本人会认为他们把权力交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有责任保护家庭荣誉。因此,日本社会便形成了一种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式”社会结构。
日本社会上下级的纵向关系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认同体系之上的。等级制度中最高的人是皇帝。因此,由于日本有皇帝的传统,日本人都极度崇拜皇帝,把对皇帝的崇拜与忠孝思想结合起来。
即使后来天皇只是一个政治傀儡,任人摆布,日本人民仍然保持着对天皇的崇拜。对于这点,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对等级的恪守并非仅仅依存权力的存无,而是基于在等级制度中,角色本身的定义。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本书本身存在争议的的问题,鉴于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到过日本,许多学者认为其中观点缺乏亲身经历与实地研究,不能反映真实的日本。而在笔者看来研究某一民族民族性问题,真的去亲身经历,融入其中的话,反而会造成当局者迷的局面,受到当地文化的冲突反而使学者在做研究时,产生抗拒,从而融入主观情感。受文化影响并带有主观情感的研究结果不能保证其客观性。
因此,总的来看,《菊与刀》对于研究日本国民性,甚至研究整个东方的民族特性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这也是文化人类学家研究日本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更有必要借此书来审视比较自己的民族性问题,对比找到其借鉴意义,让此书的价值真正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