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古诗元日教案通用十三篇

2023-10-28 11:42:26 古诗教案

【#实用文# #古诗元日教案通用十三篇#】笔者为读者整理了一份名为“古诗元日教案”的合集。教案和课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每天老师都会准时准质地编写好教案和课件。制作合理充实的教案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方法。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多关于该领域的深入报道!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四、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一、目标直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两个多音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关键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要点分析: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蕴涵深刻和特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学习重点:

1、字词记忆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随、潜、润、细、晓、眠

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乃至、随便、潜水、润滑、细节、揭晓、冬眠

乃发生、随笔、潜力、润物、细小、家户喻晓、失眠

随时、潜伏、利润、细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随(随风)潜(潜入)润(湿润)

及(及时)隋(隋朝)替(代替)闰(闰月)

细(精细)晓(报晓)眠(睡眠)

组(组词)浇(浇水)民(人民)

3、多音字:觉jué(知觉)jiào(睡觉)、处chù(到处)chǔ(相处)

4、近反义词:

近:时节——季节闻——听落——掉

反:无——有来——去多——少

5、词语讲解: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到。

乃:于是,就。

潜:本文指悄悄地,不为人所觉察。

眠: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

啼鸟:鸟的叫声。

6、难句解读:

A、当春乃发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这既是前一行中“知时节”的具体化,也为后两面行做了铺垫。

B、随风潜入夜: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张扬,却充满温情。下一行中“无声”与此相应。

C、处处闻啼鸟: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表现雨后清晨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题思想: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七、课堂流程:

1、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古诗。

2、听写生字词。

3、解题、知作者。研究学习古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去背诵古诗。

5、课外延伸。

第一课时

名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导入:孩子们,现在是春天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孩子们接着背完)……

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有关“春天”的诗。

2、教师向孩子们解说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教师范读文,学生领读文。

2、组长领读文。

3、对子间合作读文。

4、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组展示读生字词的拼音、偏旁、结构、组词。

2、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名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2、对子间批改。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对子互读文。

2、组内讨论诗意。

3、教师点评、补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2、全班背诵展示课文。

3、点评反馈。

4、课外延伸有关春天的诗。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二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课后反思:本课有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为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来。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另一首为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因为“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我把本课放在了本单元最后来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9 个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9 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法、诵读法、想象法等。

学法:诵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导入。

1.人们对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人所作的两首赞春古诗。

4.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未: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3.指导书写。

古诗元日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元日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古诗元日教案 篇7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七、试背全诗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古诗元日教案 篇8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元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古诗元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泊” )及新词。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绝句》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绝句》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出示“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鹏,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3)听写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

(1)说一说每一句写的是什么情景?这个景色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为什么?

(2)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古诗元日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初步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

课前准备:将两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上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诗

(一)《碛中作》

1.释题,简单介绍诗人岑参。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简单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我远远地离开了家乡,来到西地边陲。广阔的沙漠一直延伸到天边;骑着马儿向西走,仿佛就会走进蓝天。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离家不觉已有两月时间。今天夜晚,我们将在哪里宿营?平坦地沙漠一眼望不到边,没有绿树,没有鲜花,更没有人家居住地袅袅炊烟!

6.小组读

7.同桌读。

8.指名试背

(二)《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1.读题目,理解题意,告诉学生丘员外就是指丘丹。

2.自读古诗,注意属的读音。

3.指名读,理解幽人就是指隐居的人,即丘丹。

4.逐句理解诗意: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想起了在山间隐居的老朋友.思绪万千。在凉爽宜人的秋月下.我边漫步边低吟着诗句。料想远方的山中,也应是秋色满目:黄叶洒满了一地,松果扑、扑地落下。隐居避世的朋友恐怕还未安睡吧?也许他也在思念着远方的我。

5.多种形式读

6.试背

7.作业布置

8.背诵这两首古诗

古诗元日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元日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当堂完成练笔,写完以后修改。

推荐阅读

上一篇:社会实践部工作总结分享7篇 下一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教案收藏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