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竹古诗教案

2024-02-19 13:48:07 古诗教案

【#实用文# #竹古诗教案#】好工具范文网整理了一份“竹古诗教案”的详细资料以满足您的需求。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

竹古诗教案 篇1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

《四时田园杂兴》

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竹古诗教案 篇2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竹古诗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竹古诗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竹古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竹石古诗翻译 | 竹石古诗原文 | 竹影教案 | 竹石教案
上一篇:展览会邀请函精选通用12篇 下一篇:班会教案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