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也许是年纪相差太大,也许是他的思想太深奥,我怎么也读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没有分章节,也没有标题,一路读下来我却找不到一个主题。像散文又没有一个不散的“神”,像杂文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说是日记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陈述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许,当我们遇见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史铁生,我们不应该面对挫折、困难时,竟然还不如一个残疾!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指导老师:魏永红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躯支撑着一切充实的思想,把他的苦难写为光荣的追求。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史铁生的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通过血液透析才能存活下来。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用他的话说,我读过生活,分析过信仰,间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抱着这本书,想象自己的笔尖,经过什么样的世界变化,写出这样一句充满哲理和乐观幽默的话。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疑问、探索和解答,解答了生活之外的问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史铁生先生曾在书中笑着说,病是他的职业,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没有感到一丝痛苦的影子,却总是让读者沐浴在欢快的思绪中。
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作为人类,我们必须接受整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从中摆脱痛苦。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
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没有客观的标准。这只是一种自我感觉。因此,谁能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
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来没有贿赂过神来祈祷尸体的复原。他选择完善他的信仰。正如他所写,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但心灵的残疾却是可怕的。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把生与死的意义和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自己身体的关怀,那么它一定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但如果意义包含在无限和绝对价值之中,它就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
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但正因为如此,爱情才希望看到一条永恒的道路,而终极的关怀也不会终结。这种意义代代相传,不会因为任何尸体的毁灭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
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
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对生命的延续和轮回以及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可能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铁生先生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未知和已知,赋予爱的意义,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
这也是他一生的收获。他看不起生死的超越。他在经历和思考之后得到的本质是时间的羁绊,它将成为我生命的宝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他总是从精神的高度看我们。他的乐观开朗,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以及他亲手写下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的滋养和坚实的支持。
对史铁生先生来说,写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的创作已经超越了生命和人性,是他体验世界后的净土和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嘲讽,一种坚强而宽慰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我认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的人必须真正活着。
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
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却连贯的思想,是伤口愈合后带着墨香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梦想和理想大抵是有区别的。
梦想,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而理想,则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摘自百度百科)。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梦想”显得太过飘渺,虚幻。“理想”虽然也是一种想象,但是她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所以说“理想”实际一些。但理想这个词放在史铁生前辈身上,不免会显得有些牵强,这里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只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理想”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残忍,“梦想”却适合一些。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病症,反倒有点自嘲,这样的心态,想必这世间是极少的。
“有时侯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铁生前辈淡薄名利,世间纷繁过往云烟,看上去他没有什么留恋,你想,48年的生病,想来他是时时刻刻准备好了离去吧。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看到这句话,我不觉有些惭愧,比起铁生前辈,我们确确实实幸运不少,可我们从未感到过满足,只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圆满,是因为我们不知足,知足常乐在现下社会少之又少,我们是该反思自己了。
他还说“反对“安乐死”,看身患绝症者饱受折磨与屈辱而听之任之,大约都是因为不大过问生命的意义。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当有人身患绝症,生命惟饱受折磨而无任何意义之时,其他人却以顺其自然为由而袖手一旁,人间爱愿岂非自寻其辱?上帝的期待岂不就要落空?“安乐死”还是不应该吗?还是要“自然而然”地任那绝症对人暴施折磨和侮辱吗?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神命难违,神不单给了人生的权力,还给了人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铁生前辈不怕死,他认为一个人,生和死的权利是一样的,不能剥夺一个人死的权利,死绝非是取消生的权力,而是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安乐死”不是什么坏东西。这也许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来,却也是对的。也许是他对死亡的坦然使他有了这种想法吧。
笔者愚钝,不敢妄自揣测大师想法,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看法。铁生前辈的确是一个标杆,于我来说,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若是把铁生前辈比做天使,我想,也许会有人暗笑我矫情,但在我眼中,前辈就像折翼的天使,虽然他的身体不能飞翔,但是,他的梦想飞得更高且更好,给有翅膀却不愿飞的人以目标和动力。
《病隙碎笔》我虽然没能完全读懂,但着实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拜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翻开《病隙碎笔》, 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 “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病隙碎笔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1】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他总是从精神的高度看我们。他的乐观开朗,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他亲手写下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的滋养和坚实的支持。
对史铁生先生来说,写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的创作已经超越了生命和人性,是他体验世界后的净土和乐园。
在他的作品中,语言总是乐观幽默的,他经常调侃自己的病情。这是一种勇敢的嘲讽,一种坚强而宽慰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我认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的人必须真正活着。
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扞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先生显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却又连贯的思想,是伤口后带着墨香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即使这个世界是奥吉斯的牛栏,我也敢于坚持,宁愿做清洁的苦工。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安慰着厌倦了在凡人世界里开车的灵魂。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2】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包括了要看书写读后感,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做《病隙碎笔》。
这《病隙碎笔》的作者就是史铁生,以前我从未听到过,直到学过了他的课文我才知到有这么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
在刚开始读《病隙碎笔》的时候,我总觉得很拗口,很难令人理解,总觉得史铁生在天马行空的写一些怪怪的,令人听不懂的。但我也被作者神奇的笔尖征服了。作者一生瘫痪。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接触世界,但是他可以写很多东西,画出许多令人震惊的事实。
史铁生在生病中也领悟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 “ 更 ” 字。
原来史铁生与其他作家也一样,只不过他不是在写平时我常看的记叙文,而是有感而发,这必须得常想到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心境去写的。例如,在最后一章中,虽然每一个案例度有所不同,但是铁生对现行社会制度的不满就显露出来。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需要完善,每个人都应该感到满意。(这一点我也认同)
读到这儿我才觉得《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史铁生用它那神奇的笔尖,写出了一件件自己从小时候到瘫痪前的种种事例,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瘫痪了才能做到的,而史铁生却做到了。他不仅不埋怨上帝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公平,而是去感谢上帝:虽然上帝把他的门关了,但是上帝在临走前也不忘将他的窗打开了。
读完整本书后,有时我会想: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或读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了很久很久。
终于在一次我想通了:我从中并不是要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应从作家的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就像史铁生一样,虽然瘫痪了,
但却一直坚持写作,身残志坚,不放弃,不退缩。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咽了一口口水,仿佛全书的精华都被我吸收了一般……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皈依:一种行走的姿态
皈依简单看来是佛学中的一种行为。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下士的方式是希望他能得到保护,从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道中士希望自己能从六世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到今生的幸福。上士道则不但要求自己解脱,而且是为了造福一切众生。由此可见,皈依的目的多是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造化弄人”我想说的是不错的,而“人定胜天”在当今社会或许也只能沦为一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的口号,真正要付诸行动之时才会发现这是一句多么虚妄的言论。都说上帝六天创造了万物,第七天是他的休息天,其细想看来,除去前六天之后的无数漫长,上帝都将陷入无止尽的假期。于是无聊的上帝便随手在人间播撒一些苦难,调皮地为你关上一扇门或者一扇窗。
毕竟矛盾与冲突使得人间戏剧精彩纷呈。有趣的游戏自开始便不会停止,而不幸被选中参演的人,自知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困窘的现实,无法在物质上弥补苦难造成的巨大伤害,于是便有了皈依的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战胜,这便是皈依的由来。
如果说皈依就仅是其字面上的理解:依靠的话,那恐怕世界上就再**苦的灵魂,天堂与地狱也失去了其价值。因为所有人只有遁入佛门,或干脆禁闭房门,投身于各种信仰流派的教义,便可轻松一生。
但这不是皈依,充其量只是一种逃避现实,一种与不负责任的事情无关的隐士态度。这样的态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解脱。
所以说皈依是一种行走的姿态。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他不是坐视不管,自我封闭,而是积极前进,在大道上奔跑,皈依也不是无止尽的争强,为了所谓关于天堂可以一劳永逸的承诺,而挤得头破血流。
一条充满贪婪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皈依的道路,它只会导致一个黑暗的地方,滋生腐朽的东西。如果你不面对,生活便仅余抱怨,只有在苦难之中敢于积极的继续前进,哪怕你的身体已被封印,寸步难行,但若是你仍然心有希望,拥有生活的热情,你的灵魂定将在皈依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的前进。
天堂是一条路,皈依是心归宁的一个过程。心中有爱的步伐,那么就不用担心困死在痛苦之中。“上帝相比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把游戏摆弄个没完。佛陀谙熟此道,所以思之无极。”
“谢天谢地,皈依是一种心情,一种行走的姿态。”人间总是喧嚣,但天堂却永世宁静,人间总是污浊,但上帝却主张清洁,人们看似永远无法达到天堂的标准,也无法做好上帝的主张,便只能于人间的苦难中永世轮回。但是皈依已经在污秽中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条通往心灵平静的和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他虽然剥夺了 ‚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 《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让我深有感受。
史铁生在我们学习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中,他是一个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也不理解他的母亲,让我对史铁生的第一印象不是非常的好,但是学到课文的最后,他也能理解他的母亲对他的照顾让我对他的印象稍微有了改善。再看了《病隙碎笔》的第一章的“一”之后,我认为他对生命,对生活,对命运的理解与《秋天的怀念》里他的理解完全没有相似的地方,在《病隙碎笔》中他似乎已经可以放开了。
他把命运比作一场“人间戏剧”,把人们的生活比作在戏剧中扮演着的各种各样的角色。史铁生在第一章的“三、四”中已经对生病没有以前的自暴自弃了,他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说明他已经习惯了生病的生活,在“四”中,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满足,让我深有体会,在冬天我的鼻炎又犯了之后,才会想到夏天的时候鼻子可以通顺的呼吸的舒服。
史铁生对神,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他反对无神论,他认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上帝,无神论也只是一种推测,为何不猜猜看呢?他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因为现在的“真理”也是以前的科学家对以前的“真理做出猜测才得来的。”
从史铁生身上我们感觉到他对生活充满希望,非常乐观,他这样的残疾人都可以乐观的生活对自己的梦想去追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也可以,像史铁生这样的人很多,但我们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呢,自己向他们学习了么,我会说,我以前没有,但我以后要向他学习,向他一样向着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努力学习,上好高中,好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是我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有向它去拼搏吗?只要每个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打梦想才能实现。
中国梦,我的梦,我一定要向梦想去拼搏,努力让它实现。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0
共话核心价值引领南工风尚
《圣经》里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就必然会再给你开一扇窗。”
上帝让史铁生平静地生活了21年后,玩笑似的赠予不健全的躯体,干脆利落地折断了这个少年刚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毁坏一个生灵的梦想。
书中第一句写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这便是他的一生的写照,平淡又意味深长。
如今,他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抱着这本书,想象自己的笔尖,经过什么样的世界变化,写出这样一句充满哲理和乐观幽默的话。
史铁生笑着说,病是他的职业,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他说: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是啊,人要学会接受现状,懂得满足,别总是在失去后才想起珍惜。
痛苦和幸福没有客观的标准。这只是一种自我感觉。因此,谁能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身体残疾不可怕,精神残疾可怕。
“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这种对死亡的达观态度,让人想到了庄子的洒脱。他强调“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史铁生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回答了“为什么而生”的疑问。而且,他还指出: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我们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即使这个世界是奥吉斯的牛栏,我也敢于坚持,宁愿做清洁的苦工。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种苦难,也是人类的福祉。:"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
当它登上地球时,它看到了限制的必然性,产生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超越的感觉,这就是智慧。当它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美,因身体的局陷而追求超越。这就是信仰。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
因此,史铁生说:“皈依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
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有外在的看得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只能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对于坚持走在路上的人来说,走的坚定就是信心的确立。人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他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史铁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