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2023-10-25 11:54:23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实用文#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读完一本作品后,都能收获很多。因此,我们通常需要将自己的读书感受记录下来。关于您所需要的资料“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

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

2014----2015学年下期

————刘洪应

从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我从中体会到很深,感悟到自身很微小,从中感到了责任很艰巨。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我们都是孩子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家常便饭,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表面,或者直接看他们的错误。

而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只怕不能武断地说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断惩罚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该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惩罚没有意义。因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然而,家长和教师的反应确实是一种反馈,会迫使孩子形成相应的应对模式。

不过,父母更理性地来面对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解释,尤其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协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孩子积极行为的形成,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长期的、不断的反复,也许可以促使积极的形成p>

如:“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中讲到的熏陶孩子的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但即使是物质环境,也是成人意识之下的物质环境。有时我想象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支持孩子自主、自发的理想物质和精神环境。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发地、自主地与他人谈判。此时,他们得社会探索能力可能更强。

但事实上,孩子的环境带着我们烦恼更多,而我们成人去想各种办法来对应他们的行为去处理,于是孩子必须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把握和适应,在这个把握和适应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的是对还是错,我们都在身旁去观看,去帮助。

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每个人都有面子和爱面子,尤其是年轻学生,他们爱面子更感性和直接。其次,在批评之前,要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性。

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

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批评教育能看出家长的功力。批评教育的办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艺术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最佳的批评状态。

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敏感和悲伤,我们应该有更深的洞察力、理解和把握。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以赢得未来。希望您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和爱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公平、快乐的成功之路。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篇2】

《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作者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里既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典型的事例。在读完这本书后,能让我更加全面的认识某些儿童的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的面对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书里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成人来说,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对儿童也一样。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尚未成年,给予他们指导就异常重要。其实,成年人有时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是的,虽然学生尚未成年,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探索能力的欲望。我们对学生认识的无知造成了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们应该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指导和引导他们。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影响他们的`因素有很多,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但是,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个体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通常情况下,“自卑感”能够激发个体向上的动力,刺激人们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雄心。但是,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

对此,所以要切实了解儿童及其世界。利用多种途径所了解的情况来对他们进行改善,其中梦境也会显示孩子的发展过程,显示他们是解决问题、还是回避问题。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耐心的过程。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要注意用正确的观点去引导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发掘他们独特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篇3】

在起初的两个月里,差不多每天都要尿湿裤子,他不像其他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刚入学,还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偶尔会有尿湿裤子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孩子会因为尿湿裤子而感到羞愧,有这种自我意识。但是这位小同学就不一样了,每次尿湿裤子,反而兴高采烈。后来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因为尿湿裤子,所以老师要给妈妈打电话送裤子,而且年轻的妈妈本来就担心刚刚进入校门的孩子,所以就会经常来看他。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仍然在上学期间可以和母亲亲近,并占据母亲的时间和思维,让母亲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他自己身上。他会经常表现出软弱、撒娇来博取母亲的同情和关注。起初,我们会认为这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其实这种现象在问题儿童中,屡见不鲜,他们努力地想要获取母亲的关注,并拒绝外部世界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他们希望自己完全占有母亲,随时能够引起母亲的注意,自然就会想出各种依赖的办法。因此,母亲是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人,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会无形的影响到孩子,并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

阿德勒说: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一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看出了父母之间的不合,就会非常熟练地在他们之间挑动他们之间的战争。这样就会引发争夺,双方都想看看谁能更好的控制孩子,能够更多地宠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训练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最先学会的合作就是与父母的合作,如果父母自身的合作能力很差,那他们就不能期待孩子能够有很好的合作能力。阿德勒强调:家庭环境给与了孩子关于合作的最初印象,如果能够恰当地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许多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母亲来做的,她们中有的是工作者,有的是全职妈妈。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几乎就是挣钱养家,有的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极少陪伴孩子郊游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期得不到父亲陪伴的孩子,在性格上也会有很大的缺陷。父亲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社会的一部分,以致于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而不是挣钱的机器,也不是在家庭中充当惩罚孩子的角色。父亲在一个家庭中,通常都具有权威性,权威并非一个家庭的必需品,但是和睦协作则必须有。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意见一致,父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用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不论孩子的性格是否与父母相同或相异,都能折射出父母的人格特点。

总之,阿德勒在书中强调: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改变教养方式,做到以身立教,给子女作榜样。尤其在孩子性格发展尚不稳定的儿童时期,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篇4】

且读且思且行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中心小学

近日,我阅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与对学校儿童的比对,我对儿童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面对问题,首要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

“自卑与超越”是这本书的主题基调。由于自卑情结,有的孩子或大人选择了超越,而有的孩子或大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错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错误的生活风格?

是先天的条件,是后天的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学生问题。当我还是一个老师的时候,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我的处理方法是先批评他们。随着教育经验的不断深入,我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方式逐渐趋于温和,但对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却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随着对《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阅读的深入,我知道了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它旧有的模式。例如,有一天,班上有两个孩子开始在教室里打架。一个孩子抓住另一个的脸。过去,我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两个孩子,但现在,我知道我需要做的是现平息两个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处理抓人的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抓人的孩子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追问中,我终于了解到抓人的儿童原来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并且多次存在通过打架解决问题的行为,现象背后确有原因。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始家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寻找根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因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似的现象还会发生。

第二,在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实践儿童的人格教育

针对比较常见的儿童教育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也给出了一些方法。

在前言中,彭先生总结了阿德勒的一些观点,如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关键是要继续相信孩子,首先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这一点,我尝试了通过日记本进行心灵交流的方式与班里的学生建立关系,积极给予他们认可,特别对问题儿童进行了重点关注,通过课后的聊天、课下游戏,取得这些孩子的信任,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不断的鼓励与积极的信任中携手前行。

书中还有很多可以践行的方法,适合在教学中使用,也有一些行之有效值得借鉴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人格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比不可少的,作为教师,践行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工作的需要,更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三、知易行难,且行且学,且思且获

阿德勒在书中也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深有同感的。对于学生的教育,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单纯的是学***的问题,而是学生深层次的对于人生及价值的错误认识的导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层次分析的能力以及及时止损的引导技能。

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遗憾,因为个人理论水平的欠缺,导致难以一眼看穿现象背后潜伏的问题;因为个人问题处理的欠佳,导致相同的现象一再出现……这些现象,一再的提醒着自己,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当我第一遍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的时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是晦涩难懂,而第二次拾起来再读的时候,却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对于一本好书,需要不断的去反复咀嚼,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才会有新的感悟。

阅读一本书的关键是利用你所读的东西来做出改变。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能再看一次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行动,收获。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篇5】

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故意扰乱课堂、在课堂上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屡屡惹是生非,惹得同学反感;有的屡屡违反校纪校规,小错不断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学生。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时,班主任和班主任感到很困难。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我的时间花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了,而那些学生却一点都没有改变。

”是啊,这些问题学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打破班级宁静、吸引老师和学生的眼球,挑战校规校纪。这让很多班主任心中时刻都绷着一根弦,生怕这些学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据观察,每当这些问题学生“犯事”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动辄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或者是一通冗长的简单说教。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使教师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这种做法的效果甚微。有时这个学生今天收到批评,第二天又犯了其他错误。

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让教师哭笑不得,也是许多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很多孩子的行为只是为了探索超越自卑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孩子通过正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问题的孩子通过不正当的不正常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就能明白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能懂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

因此,如果教师仍然徘徊在问题学生的心理边缘,看到各种不良现象,却没有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

“他(问题学生)的错误的优越性追求和由这种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感知图式才是问题的根源。”作为教育者,懂得了这一点,才算是揭开了问题学生内心诉求的神秘面纱。

因此,要解决儿童问题,防止简单的训诫和冗长的道德说教,应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出发,检查儿童对事实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优秀的教师会洞察孩子追求优越的方式,引导孩子反思和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生命教育读后感 | 教育著作读后感 | 感恩教育读后感 | 美的教育读后感
上一篇:汽修专业自我鉴定怎么写5篇 下一篇:小学学校运动会广播稿(系列6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