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在经历了搜索和整理之后,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名为“瓦尔登湖读后感”的作品,这篇作品令我产生了许多感慨。读后感不仅记录了我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是对我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提升的反思。你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作者:吴思思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经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许是在嘈杂社会中生活太久,刚翻开书的我还不太懂哈丁为何如此评价这本书,随着深入,我似乎渐渐懂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得,想象彼时的梭罗漫步在瓦尔登湖畔的田地里,闻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尝野果的甘甜,在田埂与农夫并肩坐下闲谈庄稼,眼中却眺望着瓦尔登湖,碧水蓝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赏梭罗的一种做法,“怀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给他的心思,以他开出的随便什么**买下土地”,“甚至会出一个更高的价钱把每件东西都买下来”。我想称之为“随意”,而我却做不到如此的“随意”,可以说现在已鲜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极羡慕这种“随意”。梭罗的想象力把他带到了遥远的地方,但我们被现实打破了,无法飞翔。
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维也纳森林居住,这片森林带给了舒伯特的不仅是心灵的放空,还有灵感,《美丽的磨坊姑娘》便诞生于此,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访客》中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与“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见,体验劳动带来的人生的快乐和自尊,送走严冬,迎来春天。
在他眼中“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时代的再现”,他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春天的,春季能给人带来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莱在《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人生的冬季来临,春日怎会遥远?太阳将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春天的来临重现**时代。人生的低谷自会过去,我们需要勇于挑战。
在《结束语》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体内的生命就像流动的水。新事物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世界,但我们正遭受着难以置信的愚蠢。
”我们的确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劳碌却不知心灵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们的确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种东西,是被欲望玷污,还是努力前行追随梦想,全靠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寻到梦想的地方。
雨花台烈士陵园观后感
8月20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这里有很多让人震撼的建筑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从大门进去,一进去,就看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路的两边种满了苍松翠柏,路的尽头庄严地矗立着一组群雕,它由党的工作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九位烈士的形象组成,他们充满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读过之后,九烈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
绕过庄严地烈士群雕,我们又来到了高大雄伟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这个纪念碑高42.3米,碑体为方形,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着邓小平爷爷亲手书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灿灿的大字。
碑前立有一个烈士铜像,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烈士铜像前地地上点着一盏长明灯,灯里的火种采集于泰山之巅,寓意烈士们的生命重如泰山,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看着熊熊烈火,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义无反顾的烈士。
纪念碑的对面是雄伟的烈士纪念堂。一进屋,就可以看到恽代英的铜像。恽代英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他从小就很用功。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但在1931年去世,当时他才36岁。再进去,我看到了邓中夏、罗登贤等革命烈士的传记。我很感动。
参观完后,妈妈给我买了四块雨花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块红色的,这块雨花石红红的,上面有一条条淡淡的花纹,有一个小角上是淡黄色的,透过这里差不多可以看清东西,可好看了。
今天的访问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赢得的。我们长大后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贡献。
烈士陵园观后感
宗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大家参观南京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绿化覆盖率90%以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首批aaaa旅游区之一。
这里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你阅读的烈士陵园观后感来自:范文之家)士事迹陈列馆,凭吊**常年不断。
进入景区,我们首先来到庄严的革命烈士雕像前。(读后感 )在烈士们的注视下,我们凝视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共同表达对我党我军的无比忠诚和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
通过这次访问,我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起义后,雨花台变成了共产党员和革命英雄的刑场。许多优秀的中国人,如邓中夏、恽代英、罗登闲,在雨花台遇害。从1927年到1949年,大约有10万革命烈士在这里牺牲。
在烈士纪念馆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革命先列的先进事迹,**馆内陈列的文物、珍贵的**和文献资料,让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
**上他们的稚嫩却又充满坚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们的心底。
纪念馆外,是优雅的烈士陵园风景区。也许风景优美,也许气候宜人,但在这片埋葬着无数烈士的土地上,我们依然步履蹒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黑暗统治的腥风血雨中,先烈们表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们始终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顶住各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革命遗志和远大理想。
作为一名军队政工干部,我们要用先烈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一切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提高打赢能力,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
我很久以前买了一本书。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住了。大象的眼泪代表什么?读完之后猛人领悟,书中写的不仅仅是大象的眼泪,而是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流下的眼泪。
《大象的眼泪》讲叙的是一个波兰小伙子雅各 23 岁那年所发生的一些变故,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雅各,23 岁那年因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他平静的大学生岁月也戛然而止,正遇大萧条年代,父母不仅没有留下遗产,还得用兽医诊来抵还债务。这个陷入困境的小伙子变得一无所有,他满无目的地游走到铁路旁,悲观地想轻生,但这时有一辆火车经过,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上去,其实他不知道,这辆火车是一个马戏团的列车,他这一跳,即将改变他以后的生活。
他慢慢发现马戏团其实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艺术家和工人有不同的待遇。在完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他与矮子金科和老酒鬼老骆交上了朋友,而身穿粉色亮片裙子的玛丽娜则出现在一匹白马的背上,完全让他着迷。可惜,玛丽娜的丈夫正是他的上司:
看重他的兽医学历、并提拔他的奥古斯特。而大象萝西却把他和玛丽娜联系再一起,最终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却又浪漫的出路……本书运用巧妙的插叙手法,情节变化明显,虽然写的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字里行间就有一种感觉:作者要的就是这种单纯的爱情故事的感染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结局幸福的爱情原本就是这样平庸……
大象萝西在**过了三分之一的地方才出现,它并不是主角,而我觉得这只大象的到来,正是故事高潮的开始,是雅各与玛丽娜爱情的开端,是雅各与玛丽娜的丈夫奥古斯特的较量的开始。**里,淡淡地写出了雅各其实是个关心朋友的人,他不忍心看见萝西被奥古斯特无情地虐待,而故事后面部分写出雅各为了被丈夫打了的玛丽娜与奥古斯特发生冲突,这都看出他是一个有浓厚人物特色的角色。他的热情、不屈、对爱的追求和对动物的热爱与本书的主题不谋而合。
“大象的眼泪”,顾名思义,是写大象在流眼泪所引发的事件,书中几处写了大象萝西因为被脾气暴躁的奥古斯特所打,而流下眼泪。可是真正意义上,谁的眼泪在飞呢?是大象的眼泪,也是那些读者的眼泪!
尽管这些为之掬一把泪的动人也许只是一个幻觉。正如**中说的,在马戏的世界里, “一切都是幻觉,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大家就是来看幻觉的” 。而那些在底层的人从来没有为眼泪的幻觉而来。
再穷再饿也要找乐子,这就是生活的实况。在那个萧条的世道,人生存得很无助,这篇**让我感受到人性的丑恶。但更让我欣慰的是,人性也有好的一面。雅各布和玛丽娜对人们很诚实,让人们在黑暗的是界里看到一丝光明。
人无完人,但是有更多善良的人用生命中的感动去敲醒沉迷不醒的人们,有更多感动和后悔的泪水交织在一起, 我相信, 人间有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爱而生。法老的探险家读后感(一)
在参加”两岸三地读书活动”时,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法老的探险家》,名字很有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为《法老的探险家》,大概讲述了小特使米内迈斯的日记:故事发生于公元前1472年,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玛克庙的神父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好朋友。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起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一场去往彭特之地的奇妙探险之旅开始了……
故事以这个叫米内迈斯的小男孩儿的日记的形式展开,形式独特新颖,每一篇日记都相当于一个小故事,长则一页半的样子,短则十行左右,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每篇日记可以单独成文,数篇日记又汇聚成一个长篇在历史故事。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用精彩的故事再现难忘的历史,文学与历史相互交融,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我捧起书本,专心致志的看起来,并消化着书里的精华,我发现,作者十分喜欢写日记,而且完全把日记当成了自己每天必须做的事,因为他觉得写日记可以缓解他的疲劳和痛苦。
我很佩服他这种思想,把日记当成自己的朋友,不分你我的思想,我要向他学习。
看着这本书的内容,我的心情也随着变化,书里的主人公米内迈斯开心时,我也随着他,心情变得高兴;米内迈斯伤心时,我也一样跟着流泪……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快乐,我很喜欢看!
法老的探险家读后感(二)
文/涵涵
某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套书,其中有一本书和我相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为《法老的探险家》,大概讲述了小特使米内迈斯的日记:故事发生于公元前1472年,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玛克庙的神父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好朋友。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起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一场去往彭特之地的奇妙探险之旅开始了……
故事以这个叫米内迈斯的小男孩儿的日记的形式展开,形式独特新颖,每一篇日记都相当于一个小故事,长则一页半的样子,短则十行左右,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每篇日记可以单独成文,数篇日记又汇聚成一个长篇在历史故事。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用精彩的故事再现难忘的历史,文学与历史相互交融,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己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接受,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接受: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知道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己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符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可以相互欣赏,“根”却要一直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可以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可以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么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后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梁汶怡我想深入生活,吸纳生活的精髓,过上简朴而简单的生活。一题记
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如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净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喜马拉雅山脚下没有蔚蓝的圣水,贝加尔湖也没有神秘,但瓦尔登湖将梭罗的哲学隐藏在湖底。梭罗是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废奴主义者和反自然主义者,来到瓦尔登湖,隐居两年。
培养和食用,体验简单自然的生活。但这绝不是消极避世,因为他创作出了《瓦尔登湖》。在书中,我们可以与梭罗交换灵魂,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梭罗曾言;“如果你手头宽裕,那就像枣树一样慷慨给予吧;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就像一棵柏树。做一个自由的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亲手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算上所用的建屋材料也才28.125美元(而且没有人工劳务费),他以此嘲笑城市里自欺欺人地逃避人类必要劳动以求得他们贪恋的闲暇和安逸的大学生,花30美元一年的住宿费让建筑公司捞了个大便宜。尽管我们不能否认不是每个人都只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贪图享乐,他们的闲暇和辛勤劳动从梭罗时代延续到今天。在《经济学》一章中,梭罗还提到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物和住所
衣服和燃料。当今社会的人们.放着营养健康的天然食物不吃,想尽各种办法烹饪,毫无营养价值甚至有害的“美食”,拼尽一生的血汗追求奢侈的大房子,或被锁在奢侈的物欲中守着空虚的灵魂,或还没来得及享受便一命呜呼 ;花上自己一半的血汗钱买上时髦的衣服,时尚早已换代更新......他们已经不单单是让自己过得暖暖和和,简直已经到了炙热的地步。
他们把自己放在一个所谓的时髦的锅里煮、炸、烤。于是,查普曼呤唱道:“啊,虚伪的人类,牺牲了天堂般的安逸,只为追求俗世的奢华”我们为何不宁愿坐在牛车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畅游地球,也不愿挤在昂贵精致的游览车上,一路闻着污浊的空气去天堂关先。
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哲学家,他们的物质比当时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要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比所有人都丰富。
梭罗曾言:“时间是条长河,我在其中垂钓,从中吸水畅饮,但在饮水的时候,我窥见了它泥沙满布的河底,才知道它原来只是条浅溪,细细的水流流过,永恒的东西得已沉淀。”梭罗在书中提到“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
”而许多人每天在数以万计的烦琐之事中穿梭,忙于毫无意义的事,追求过快的生活节奏。我们都认为应该用最快的交通工具节省时间,用节省的时间建立更快的交通轨道。如果我们不搬来枕木,没黑没白地建造铁路,而是把时间用来修补改善生活,那谁还会去建造铁路呢?
人的一生并不短暂,毕竟每年有六十个春秋;说长也不长,许多人一生中也做不了几件真正有意义的事,到死也没有想明白他为何而活,活着有何价值。生命像行尸走肉,死亡轻如羽毛。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不情愿地爬下床,带着胃气,昏昏欲睡,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一天。
一日一日亦复如此,一岁一岁亦复如此......为什么不养成早睡的习惯,太阳东升时在清晨中的鸟语花香中苏醒,开始一天简简单单的生活,像大自然那样,纯真无忧呢。--在身体中间,寻找心脏。
梭罗曾言;“如果我们毕生不过是聚敛钱财,不管是为自己享用,还是为后代存储,抑或是立家建国,追逐名望,最终都难逃凡夫俗子的命运。但如果我们致力于追求真理,那么我们就是不朽的。”而书即是追求真理的天堂。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住所,不仅可以让他静心思索,还可以让他心无杂念地去阅读。诗人米尔。卡马尔曾说:
“书之益处,在于虽静坐而能畅游于世界,畅饮书之蜜液 ,犹如饮美酒一杯,吾已如痴如醉。书中的文字是作家经过千斟万酌后提炼出的精华,所以我们应该拿出一天中最为清醒警觉的时间聚精会神地去阅读。读书不能读华而不实的书,读的应是有思想内涵的书,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方可有所收获。
琦君曾在《青灯有味似几时》中有道:“案头书要多,心头书要少。”毛泽东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代言人,他在读书时不仅要留下许多阅读符号和批注,还善于独立思考,鉴取历史存亡之道,成就了传奇的一生。
所以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做一个去来无踪的旅客,而应该驻足感悟,并不断回味思考。
梭罗曾言:“现在火车已经开过去了,它承载的那个躁动不安的世界也已随之远去,我绝不会让它的浓烟迷雾模糊了我的双眼,也不会允许它嘶嘶的喷气声破坏了我的听力。”于梭罗而言,芦苇莺的鸣叫,麻雀象征着瓦尔登湖美好的自然,而火车聒噪的鸣笛则带来了城市的喧嚣。
他曾这样形容:“我听见这铁皮巨马吼声如雷在山谷中回荡,铁啼巨轮碾过,大地都要抖上一抖,它嘴里喷着火,鼻孔里吐着烟......当我们远离世俗喧嚷,来到丛林,听听那大自然的声音,听听蓝松鸦的嘶唱,潜鸟癫狂的哗叫,狐狸嗷叫。
在大自然中漫步,来去自如,并逐渐与她融为一体,我们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梭罗曾言:“大自然有时也会给予我精神上的陪伴,那是一种所有自然对象都能提供的最为甜蜜温柔,最为单纯向上的相伴。”独居瓦尔登湖畔,没有人与他聊天谈心,方圆几英里只有梭罗一人,但他从未感到孤独,因为有大自然作伴。
“每颗小小的松针都和我心意相通。它们充满了成长的能量,张开双臂向我展示好。”即使独自一个远离人类,梭罗与自然产生共鸣,与明月为伴,清风为友,反而让作者感到宁静满足。
他的心像瓦尔登湖一样平静。事实上,只要我们的心是充实的,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一整天跻身在狭小教室的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而不会感到孤独,诘高自好的隐士坚信“德不孤必有邻”而不会感到孤独。
但如果一个人身处一个他不向往、没有知己的地方,即使身处人山人海,他也会感到孤独。即使他离周围的人很近,也无法接近他们之间的精神距离。可见,真正的孤独是灵魂的空虚或灵魂的孤独。
《瓦尔登湖》犹如一汩清泉,为我们洗去心灵的浮躁,引导我们寻求新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不必像梭罗那样独自住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只要身体像菩提的智慧,心像一面镜子,不沾灰尘。
即使于浮华和喧嚷中也能坚守自我,坚守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平等相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和大自然也一样,我们只有尊重他,他才会尊重我们。梭罗对生态破坏的不满充满了对铁路的厌倦和对冰层开采的不满。
梭罗说“一颗单纯独立的心灵不会听从任何王孙公子的旨意去干活。我们为自己学习。梭罗,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最终得到幸福。 在《瓦尔登湖》中,我也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意愿,不能因为别人的强求而改变自己。
梭罗也崇尚自由。当他从瓦尔登湖到乡村和城镇修鞋时,他发现他渴往的是美国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
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他必须面对的一切。还能保持自己单纯、自然、美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他不仅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崇尚自由,而且他的文采也令我佩服,孔子孟子的名言他能信手拈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我也做不到,梭罗喜爱书,他说“读好书,就是说要读名至实归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这种累的读者筋疲力尽的锻炼,超过当今时尚的任何运动锻炼。”梭罗还认为,书面上的文字是文物珍异中的精品。与其他艺术品相比,它离我们更近,更普遍。 他是最贴近生活的。
这是读书人发出的呐喊。
做你自己,做一个自由、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让我们用心品读大自然,品读这本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什么书让我一读读了整整两个月,却一直没有放弃;什么书让我觉得作者毫无追求,却又让我领略了生活的美好;什么书让我的心不断的烦躁,却还是耐心阅读,就是这本《瓦尔登湖》。这本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书,却不是第一本阅读完的书,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过放弃,中间更是穿插读了十来本书,但是最终我挺了过来,怀着一颗恬淡的心,在深深的夜里、淡淡的灯光下,静静的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有生活的真谛、美妙的风光、超脱的智慧,真是一本脱俗之书啊。就像有句评论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真是这样,虽然我们有时不能看见。
作者梭罗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40来岁的睿智作家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崇尚简朴、热爱自然的主题,用清新的话语来向自然致敬。
这是一本书写生活真谛的书。作者作为一个名人,却选择了出世的生活,摆脱人情世故的羁绊,独居到瓦尔登湖边的树林中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虽然是独居,但是书中体味的却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中,人们很难静下来去细细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应该坚守怎样的道德与原则。而梭罗静了下来,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特别是细致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那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呢?梭罗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外,还有一种生活,就是可以让身心更加愉悦的简朴生活。物质富足的生活带有很大的诱惑性,豪华的别墅、高级的轿车、美丽的衣服、耀眼的珠宝等等,都是人们在孜孜以求的、无限向往的生活。而梭罗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选择了带着一把斧头,去瓦尔登湖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所小木屋。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去体味树林与湖水春夏秋冬的变化,去聆听鸟儿美妙的鸣叫,去观察蚂蚁大战、鸟儿飞翔、鱼儿潜游。这样的生活肯定不能带来物质的富足,却是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有谁不会遇到这样的感叹,追来追去最终却是一场空,攒来攒去最终也花不着,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化作一抔黄土,与清风为伴。
这是一本书写美妙风光的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书中大量的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在时令交替的过程中,四季风光变化的美妙。如果我们能够静静的走进瓦尔登湖,漫步在林间小道,我们肯定也能够感受到梭罗的恬静:白天群山葱郁,曲径幽深,湖光静寂,带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午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树木伫立,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昆虫吟唱,鸟鸣啾啾,和着“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天天体味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带着一本书,静静在走在南边山脉的慢坡上,累了坐下来,打开一本书,肯定更能领略书中的文字。
这是一本书写超脱智慧的书。在文章的摘录部分,我没有摘抄什么美妙的描写性语言,而是摘抄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是对信仰、心路、时间等真理的描写,这些描写都穿插在景物描写和生活描写的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思考很长的时间。这些话不一定多么复杂,但是却很深刻,需要细细的思考才可以领会。并且他的一些智慧已经超出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程度,能脱离开现实社会去探求内在的真理。梭罗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用两年的时间去体味、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是用心而不仅仅是眼睛来观察这个社会,这更能感知到超凡脱俗的智慧。
我们可能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永远都不会拥有那样一间美丽的木屋,可是我想,我们可以在心里拥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并可以用湖水不断洗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的尘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在晨光中涤荡尘怀
第二中学205班李思玮
清晨,追随着透过云端的晨曦,踏上寻访梦境中的'瓦尔登湖'的旅程。
1845年,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活开始舒伸了。他自己在那里建了一个小木屋,独自一人住到1847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心灵沉静下来,发现自己的心在阅读时远离了纷繁的都市,随着梭罗走近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用最简朴的方式进行。
太多的感官欲望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物质,虚荣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每天都能进行一番思考的,渐渐便迷失了。也许作者的行为在人们眼中很可笑,偏偏要放弃近代文明带来的方便而隐居,但这时才真正地把欲望削弱到最朴实最基础,而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
感谢梭罗让我知道孤独是多么美丽。我记得有一个假期,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天下午,一杯清香的茶,透明的玻璃窗,和煦的微风,一个人的午后,静得那么真实,心里在沉淀。
唯有心远,地自偏。远离众多的城市,我可以读、写、亲近自然。我享受着寂寞的幸福。
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书上说:“无论你的生活多么卑鄙,你都必须面对它,活下去。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大谈奢饰品,大肆炫耀,物欲像一只八爪鱼占据着人们的大脑和灵魂,而我,想少一点物欲,多一点清爽,多一些心灵上的自由。
我们当然不需要像作者一样,到瓦尔登湖,自己建一个小木屋,但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多探索自己的内心,在浮躁的现实中丰富自己的内心。我们都是独立的人。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真诚的指示找到自己的路。我们从梭罗辽阔丰盛的精神可以领悟,获取的实在太多,徜徉在这种安静的文字里,在文字中寻找原始,宁静而致远的景致。
《瓦尔登湖》在文字间穿透的,正是如水般温柔的恬淡。把恬淡带给读者,弥补我们的寂寞。
【蒋梦香老师评语】第一, '题好一半文',一看题目,便有远离尘世纷扰,世事喧嚣之感,与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意境颇为一致。第二,行文时,重在感悟思考,作者联系社会现实,探求内心,发出了'寂寞美丽''心灵自由'等人生感悟,立意深刻,思路清晰。其三,语言优美,营造出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情。
如水之心
——读《瓦尔登湖》有感
文/黄炜城七(五)班讲师:李少妮
这也是一个难得的休闲周末,走进书店,来到书架前,弯腰,希望能挑一本让你满意的书。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黄色,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面是一行艺术英语,看起来有点舞蹈,但优雅。下面是一行小字:
'(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和一种避讳。他隐居在大自然中,享受着清新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
——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
有一天,梵志给佛祖带了两束花。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只手都空了,还有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无人可接的境界,也就是说,可以避开另一个生死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这句话也写得很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事实上,他可以更平静、更平静地享受生活。'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在瓦尔登湖清新的春日晨光中冥想,在夏日虫鸣的小路上漫步,记录秋天五彩缤纷的秋天,空气清新,描绘冬天雪花飘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这是梭罗笔下的世界,是《瓦尔登湖》中的世界。宁静的村庄,寂静的瓦尔登湖,五颜六色的夕阳,雪白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气,没有任何噪音,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安宁。
仿佛我怀念的从前。
从前……
是了,我开始想念从前,想念乡下的外婆家,那时的天空在清晨是鱼肚的白色,黄昏是令人心醉的玫瑰红,有可能刚刚放晴,有可能雨还未落下。那时,我喜欢晚饭后在寂静的河边散步,在水中看鱼和虾,听虫和鸟的啁啾,享受清风明月,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浮躁中的宁静。
也许是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吸引,今年暑假,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很纯粹的地方。岁月在泛黄的灯光中漂洗,照亮了墙壁的颜色,时光已经松动了门框,但一切还是那么亲切,走在石板路上,听着老木匠叮当的声音,仿佛从未离开。人们,迎面见了,不管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是笑眯眯的。
那种温暖纯朴的感觉就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像一阵细雨洒入我心底。鸣叫的鸟儿,茂盛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这一切美好至极的景物都被作者以柔缓的笔法叙述了出来。虽然乡村没有城市的繁荣、现代和舒适,但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冷漠、没有背叛、没有欺骗,这可能是梭罗鼓励人们简单生活的原因!
来到外婆家的院子里,墙上攀爬着可以勾住光阴的牵牛花,那株被我种下去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院子里还有那一口老石磨,隔那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豆香,白白的豆汁淌下来,像纠缠的雨水,在心中柔柔地搅着漩涡。白豆汁,不含任何添加剂,纯天然。这时,奶奶可能听到了声音,颤抖着柱着拐杖走了出来,时间在老人的沧桑面前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外婆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道:“瞧,我孙女从城里来看我了。”街坊邻居听到了也都乐呵呵地过来帮忙张罗饭菜。
几盘菜,一张圆桌,几张木椅,就是一桌晚餐。人们围坐在树荫底下,呷几口白酒,尝几粒花生,聊几句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就像梭罗所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现代多变的女人,那么农村就是一个单纯的农妇。在农村,有纯净的风景、纯净的生活、纯朴的农民和纯净的情感。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
是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都是那么简单。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这样的生活怎能帮助一个人在干热如火的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净土越老,情结越深。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