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2024-09-06 13:00:53

【#实用文#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1

课题: 充要条件

一、课标要求: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二、知识与方法回顾: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

2、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

3、从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上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4、特殊值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往往用特殊值法来否定结论

5、化归思想:

表示p等价于q,等价命题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当我们要证明p成立时,就可以转化为证明q成立;

这里要注意原命题 逆否命题、逆命题 否命题只是等价形式之一,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化归思想.

6、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韦恩图(即集合的包含关系)来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三、基础训练:

1、 设命题若p则q为假,而若q则p为真,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设集合M,N为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若 是实数,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四、例题讲解

例1 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1)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4)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1)(3) B.(3)(4) C.(1)(3)(4) D.(2)(3)(4)

例2 (1)已知h 0,a,bR,设命题甲: ,命题乙: 且 ,问甲是乙的 ( )

(2)已知p: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q: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a = 0是直线 与 平行的 条件;

例3 如果命题p、q都是命题r的必要条件,命题s是命题r的充分条件,命题q是命题s

的充分条件,那么命题p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s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r是命题q的 条件.

例4 设命题p:|4x-3| 1,命题q:x2-(2a+1)x+a(a+1) 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5 设 是方程 的两个实根,试分析 是两实根 均大于1的什么条件?并给予证明.

五、课堂练习

1、设命题p: ,命题q: ,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p则q②若﹁r则﹁q③ 若r则﹁s

④若﹁s则q若它们都是真命题,则﹁p是s的 条件;

3、是否存在实数p,使 是 的充分条件?若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七、教学后记: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难点:

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2、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过程:

一、 集合的概念

实例引入:

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⑵ 我国从1991~20xx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⑶ 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⑷ 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⑸ 所有的正方形;

⑹ 黄图盛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

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二、 集合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⑴ 2,3,4 ⑵ (2,3),(3,4) ⑶ 三角形

⑷ 2,4,6,8,… ⑸ 1,2,(1,2),{1,2}

⑹我国的小河流 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

⑻好心的人 ⑼著名的数学家 ⑽方程x2+2x+1=0的解

三 、 集合相等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四、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

六、集合的表示方式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

例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例 2、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10小于20的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2=2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注意:(1)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2)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

七、小结

集合的概念、表示;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常用数集的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

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

(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

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

(1)方程x2―2x-3=0的解集;

(2)不等式2-x0的解集;

(3)不等式组 的解集;

(4)不等式组 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

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

(1){(x,y)| x+y = 3,x N,y N }

(2){(x,y)| y = x2-1,|x |2,x Z }

(3){y| x+y = 3,x N,y N }

(4){ x R | x3-2x2+x=0}

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

(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

(2)若-3{ a-3,2a-1,a2-4},求实数a.

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练习: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x+1=0};

②{ x|x为15的正约数};

③{ x|x 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

④{(x,y)|x+y=2且x-2y=4};

⑤{(x,y)|x{1,2},y{1,3}};

⑥{(x,y)|3x+2y=16,xN,yN}.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奇数的集合;②正偶数的集合;③{1,4,7,10,13}

五、回顾小结

(1)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

(3)集合的元素与元素的个数;

(4)常用数集的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X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XX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件、呼啦圈2个、磁性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去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报名参加数学比赛:四宫数独和六宫数独

1、师:三年级一班有3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四宫数独,4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六宫数独。

2、出示参加四宫、六宫数独比赛的学生名单:

四宫:子宜、佳琳、俊轩

六宫:子宜、晓晴、子凌、方华

3、数一数,参加四宫的有几位同学?(3人) 参加六宫的有几位同学?(4人)师:一共有几人参加比赛?

生:7人或6人。

师:究竟是6人?还是7人呢?我们请这些同学上台,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好吗? 请以上名字的.同学上台(同学们一起喊他们的名字)

四宫站在左边,六宫站在右边。(矛盾:子宜两边走)

师:子宜,为什么你要两边走呢?

同学们,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同学们在小组里小声地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办法。

4、小组讨论:请想到方法的同学上台进行调整。(把重复参赛的同学放在两圈的交叉位置,并说一说各个组的名单)

5、师:探究: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和动作,还可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

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画集合图、韦恩图)。 师生共同画出集合图(利用呼啦圈画,板书)

师:你真有创意,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 集合。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因为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韦恩最先开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了。

6、观察黑板上的集合图,让学生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师:谁来当小老师,介绍一下集合图中各个圈表示的意思啊?

7、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根据集合图,列出算式。

小组讨论:写算式,并进行汇报。(算法多样化)

8、回顾刚才的做法:(课件)

三、能力提升。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2)班也有3名同学参加了四宫比赛,4名同学参加了六宫比赛,想一想,他们班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3、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说一说规律:各项目的总人数 — 重复的人数 = 参赛的总人数。

举例:三年级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其中跳绳12人,跑步15人。问两项都参加的几人? 12+15-20=7(人)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3、小调查:本班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1)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2)只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

(3)只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推荐阅读

上一篇:40个教师节庆祝简介怎么写(通用8篇) 下一篇:2024年国庆发言稿(经典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