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内容

2024-04-27 07:37:53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实用文#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内容#】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1

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在概念上的教学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联想、猜测、观察、对比、类推、验证过程中总结出概念,并通过实际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悟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的,同时教师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整个活动之中,不时地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从开始相知的复习,到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从例题的尝试练习,到习题的巩固深化,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处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概念的语言描述,还是方法的总结,教师都要营造一种探求新知的氛围,整节课都要为学生都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心,在不断地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知,一次次享受成功的乐趣。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2

教案背景: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插图)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cm3。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cm3。

师:请找出1dm3的正方体,与1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吗?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师:1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dm3,2盒粉笔就是2dm3。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

课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水、石块、木块、铁球、汽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看图给大家讲一讲。

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子放时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二、动手实验,引出概念

师:究竟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石块占了空间?咱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实验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记号。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拿出石块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观察: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师小结: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面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的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实验二:

拿出装满细沙的石子,把细沙倒在一边,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放入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这说明木块也占据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的空间小。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发现石块、木块都占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也能说明物体占空间呢?

(学生演示吹气使塑料袋膨胀……)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体积”的含义。[板书]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三、解决问题,引出单位

1、出示教材39页上的两个长方体,请学生比较。

刚才的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大家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得出它们的大小。对于这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看来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为什么前面几件物品你们一下子就能确定,而现在争来争去却不能确定呢?

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用线段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表示,你们猜想一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

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请你们猜一猜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2、请你们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

请找出1dm3的正方体,与1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吗?

1m3有多大?

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

3、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验证

哪些物体计算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教师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4、p40做一做第1题。

师:我们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5、p40做一做第2题。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2(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电冰箱的体积约是0.27()

数学课本的体积约是200()

2、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3、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小结: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五、情感体验,本课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想象,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可以把空间给占了的,也就是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还应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缺失的课是不完整的课。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6

一、教材说明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

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就叫做它们的容积。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例6。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 (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台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

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

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

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①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

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4、比较体积大小。

香蕉和鸡蛋。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二)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三)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10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生活入手,课件出示凯旋门的图片,接着出示小胖的凯旋门的模型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这是一个组合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数学的美。这样设计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本课知识。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体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分析、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突破单一模式,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方式。由于注重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网络成为了教育的中介,把原来教师和学生的单项面对面的交流,增加到多方面互动交流,这节课,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本篇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体积及体积单位后进行教学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意,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明白的要求,本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1、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与学法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辛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四、说教学设计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于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它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1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重要。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清楚推理,也为了兼顾学困生的学习,我采用了放映幻灯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到直观的观察彻底明白推理,并鼓励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课前认真预习,为了预防部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我在导学案中的第一步复习与生成设计了与本节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堂订正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已掌握。接下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设计导学案应该做到为新课知识作铺垫的'合理性。还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的检测训练紧密结合新知。

感悟反思

1、学生讲解算理生硬、不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课后强化训练。

2、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体积单位教案 | 体积单位课件 | 体积教案 | 体积守恒教案
上一篇:最新绽放军营演讲稿(范本十三篇)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学习计划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