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集锦12篇#】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实现多种教育理念的关键,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想了解“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内容吗编辑特别为您挑选了这篇文章,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41一14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自行探讨中总结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掌握其特征。
2.借助具体的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有关本课设计的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影笔、学具袋三套(①六张硬纸板②橡皮泥、细木条③不规则的土豆块、小刀)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
在课堂设计上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即(1)复习导入。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飞跃。如何构建知识,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画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总述平面图形的共同点(由线段围成),为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是由面围成的这一概念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借助比较,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从而导人新课。(2)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一一概括特征一一抽象图形三个层次来设计。首先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具体学习活动,认识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特征。其次借助围一围,做一做,想一想进行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再次通过对长方体立体图形各部分的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巩固,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的新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图形请画出来。
2.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平面图形)
[评析:通过让学生画出己学过的乎面圆形,利于学生体验平面圈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这一概念,为理解立体圈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3.导人新课
①出示课本第141实物图
②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为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③谈话: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④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⑤设问导题: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设疑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观察纸盒,用手摸纸盒,然后汇报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长方体面边角
(2)引导学生借助己有边、角的知识区分所发现的边、角与以往所学的不同,从而得出新的概念:棱、顶点。
(3)小组间同学互说一下各自长方体纸盒的面、棱、顶点。
[评析:借助学生的观察、触摸去发现新知,通过比较总结面、棱、顶点等概念,为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打下基础。]
2.具体研究探讨长方体各部分特征
(1)面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面的大小怎样
②小组间同学看、数、说、议,然后小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用规范的术语说面的特征。
板书: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小组成员间互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再说一下面的特征。
(2)棱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组
②学生借助数、量、涂色等活动自行探究棱的特征。然后小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数棱的条数,用规范的语言说棱的特征。
板书: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④小组成员间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互说一下棱的特征。
(3)顶点
①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②小组汇报后师板书:顶点8个
[评析:研究题的出示,使小组同学间的研究有一定的思维指向,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发现知识,突出了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探索活动由无规律到按一定的顺序;对各部分的认识由不太清晰到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1)通过以上的研究,谁能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提供材料(六个长方形硬纸板)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纸盒(学具袋①)
做后提问:
根据做纸盒的过程和做成的纸盒,小组间互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间成员再讨论)
(3)媒体再展示长方形纸盒的过程,然后闪动面、棱、顶点(相对的三组面,相对的三组棱,8个棱点)。i
(4)学生总结概括长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板书: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师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理解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师小结
[评析:在对长方体的概念和特征的总结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做纸盒、媒体展示圈纸盒等情形,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对长方体形成整体认识,既能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又利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4.抽象图形,再现表象
(1)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怎样的
(2)按要求观察长方体纸盒。
①正视一个面②一条棱③一个顶点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各能看到几个面
(3)随意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4)媒体演示看到的三个面(前面、上面、一个侧面)
师说明为表示长方体的各个面把上面和侧面都画成了什么图形。实际上是什么图形
(5)提问:哪几个面没看到(同位互说)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分别展示出虚线)并让学生分别说出表示的是哪个面
(6)看图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先指出图形中的面、棱、顶点,再说特征)
[评析:借助学生对长方体纸盒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透视图,通过对透视围的识认,进一步明确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例2
1.提供材料(学具袋②)(细木条若干根,其中有同样长的木条三组以上,橡皮泥等),小组合作做长方体框架。
2.小组汇报做的过程,然后回答例2的两个问题。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练习:指出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以xx顶点为例,说出在不同放置下的长、宽、高。)
[评析:学生自选木条做长方体框架,是学生建立清晰表象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对不同摆放位置下的长方体长、宽、高的说、指,加深了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理解。]
小结:回想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同位互说后,教师提生回答)。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第144页1题。
2.综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以第一幅图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②它的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③它的左侧面是什么形,面积是多少
(3)如下图,它表示的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3.操作性练习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用学具袋③中的材料很快切出一个较为规则的长方体形状的土豆块。
(材料:三个完整的不同大小的土豆:一个已切有两个面的土豆块;一个已切有五个面的土豆块,其中有两个面之间不是互相垂直的面。)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练习兴趣,同时又能把所学知识巩固、应用。特别是第3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培养,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欣赏大自然中的变化规律。
2.提问:欣赏完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的画面,并提取出三组物体。
2.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发现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盆花小图,并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3.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重点研究计算的策略。
5.看书。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2)指名汇报想法,重点引导为什么除以3?你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判断?
(3)重点比较:解决盆花问题时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这儿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呢?
(4)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选择算法了。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同桌互提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指名汇报。
(3)小结:我们要想迅速的判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只要看哪个数就行了?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按照规律算一算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
2.摆棋子活动。
3.动态中的规律问题:俄罗斯方块游戏。
4.出示练习十第1题,介绍十二生肖并提出问题。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谈收获。
2.拓展延伸:打球游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概念的教学相对其他知识要枯燥得多,而概念的复习就更显得无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进行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复习时,我注意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一、引言揭题,并板书课题
二、复习相关的概念
1.复习整除的概念。
谈话:老师今年36岁,同学们今年大都是12岁,看着36和12这两个数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有关整除、除尽、倍数、约数、质数、合数等内容。)
追问:谁能分别举例说一说整除和除尽有什么不同
2.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用卡片0、1、2、4、5按要求分别摆出下列各数:
(1)能被2整除的数;
(2)有约数5的数;
(3)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五位数。
(学生摆出相应的数的同时追问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
3.复习整除中的其他概念。
给出1、2、4、5、9、11、15、30、51、81十个数,要求学生把它们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两大类。(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概念,如奇数、偶数等。)
4.讨论1的有关特征。
提问: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关于1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小组内的同学先相互说一说。(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进行交流。)
三、练习
1.脑筋急转弯。(以竞赛形式抢答)按要求找数:
(1)在0、1、7.5、20、58中不是整数的。
(2)在1、4、8、9、17、563中是偶数的。
(3)在11、21、51、61、81、111中不能被3整除的。
(4)在30、50、60、90、120中不能同时被2、3、5整除的。
(5)在25、39、42、160、555中能同时被2、5整除的。
2.快乐大转盘。学生从下列各项中任选一项说一句话:
3.综合练习。(按要求填写电话号码)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还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化成份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想一想:小数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0.1、0.01
小数分数
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二、小数化成分数
例1把0.7、0.009、1.25、0.375化成小数。
0.7表示十分之七,所以
0.7=7/10
0.009表示百分之九,所以
0.009=9/100
1.25表示一又百分之二十五,所以
251
1.25=1----=1--
1004
0.375表示千分之三百二十五,所以
0.375=375/1000=3/8
小结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再约分。
反过来,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
15371
例2把------、------、3-----化成小数。
101001000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要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分数写成小数。
三、巩固练习第94页第1题至第4题。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牢固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二、练习
1、口答: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判断题
(1)两个互质数没有公约数
(2)两个数都是合数,这两个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7是质数,所以也是互质数。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5)两个数是互质数,,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质数。
(6)两个偶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7)1和2没有公约数。
(8)3是质数,所以3和6互质。
(9)7是7的约数有是7的倍数。
3、通过判断题让学生搞懂什么是质数、互质数。
4、改错题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实际应用题
三根铁丝,一根长18米,一根长24米,一根长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分析:1、应用求最大公约数方法的实际问题。
2、三根铁丝,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截成的每段长度,一定是18的约数,也一定分别是24、30的约数,所以必须是18、24和30的公约数。要求最长可以有几米,所以每段一定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
3、先求出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在求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四、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一、整体感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时正是圆。瞧,(教师出示一个.信封)这信封里就装有一个圆,想看看吗
生(齐):想!
师(从中摸出一个圆):是圆吗
生:是。
师:现在,老师把它重新放回信封里,有信心把它从信封里摸出来吗
生:有!
师:那当然,如果信封里只有这一个图形,谁都能摸出来。(生笑。)但问题是,信封里除了这个圆以外,还有其他平面图形。想看看吗
生:想!
教师先后从信封中取出一些图形(如图1),让学生一一辨认。
师:现在,要从这一堆平面图形中把圆摸出来,有难度吗
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
生:很简单呀,圆是弯弯的,而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直直的。
生:圆没有角,而其他图形都有角。
师:奇怪,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有角,而圆却没有呢
生: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
师:不够专业。
生:哦,是由线段围咸的。
师:这就对了!我们把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直线图形。直线图形都有角。圆是直线图形吗
生:不是,它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所以,圆看起来特别一
生:光滑。
生:圆润。
师:感觉真好!那么,该给这类由曲线围成的,光滑、圆润的平面图形,取个怎样的名称呢
生:曲线图形。
师:没错!那现在,要从这一堆直线图形中把圆这个唯一的曲线图形摸出来,难不难
生:不难。
生:找最光滑的摸就行了。
师:不过,问题可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信封里,还有几个图形呢。(生颇感意外。)
教师出示图2。
师:怎么样,它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吧
生:是呀。
师:看起来也特别光滑
生:是的。
师:看来,你们一定会把它也当做圆模出来。
生:不会!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很圆,但它不那么圆。
生:因为它有的地方凹,有的地方凸。
师:噢,这个图形看起来有些凹凸不平。而圆呢
生:圆不会凹进去,一直向外凸着。
生:圆看起来特别饱满。
师:这个词儿好!不过(教师接着从信封里取出图3),这儿还有一个图形,它可没有凹凸不平。怎么样,够光滑、够饱满吧
生:嗯。
师:看来,这一回你们一定会把它当做圆摸出来了。
生: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图形看起来扁扁的,不像圆那么鼓。
师(将椭圆旋转90后):现在看起来呢
生:感觉这个图形瘦瘦的。
师:那圆呢(教师出示圆片,并不停旋转。)感觉怎么样
生:怎么转,看起来都一样。
生:而且,圆看起来特别匀称。
师:小小的一个游戏,无非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和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的确生:很特别。
师:没错,和这些直线图形相比
生: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师:但是,和这些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特别
生:光滑、饱满、匀称
师:难怪2000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完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而且,2000多年过去了,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家乃至普通大众的认可。那么,圆究竟美在哪儿更进一步地,究竟是什么内在的原因,使得圆这种平面图形看起来这样光滑、饱满、匀称,以至于成为所有平面图形中最美的一个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深入地认识圆;研究圆。
二、寻根究底
师:圆的美,光靠看是不够的,咱还得动手来画。因为,画圆的过程,正是我们体会它的特点、发现它的美的过程。(教师简单介绍圆规的构造后)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试着用圆规画过圆。现在,请大家试着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学生用圆规画圆,教师巡视。)
师: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画得都很棒。不过,也有失败的作品。瞧,这个圆显然变形了,这个则咧着嘴。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生:可能是画圆时,圆规的脚移动了。
师:不动,怎么画出圆呀
(生笑。)
生:是装有针尖的脚动了!
师:那你得说清楚呀。同学们,你们觉得,针尖所在的脚能随便动吗
生:不能!一动,画出的圆一定会咧开嘴巴。
师:你试过
生:是的!我失败过好几次呢。
师:经验之谈呀!当然,也有同学画圆时,圆规两脚都没动,但也画出圆来了,你们猜
生:我知道!一定是圆规不转,纸转。
师:奇怪,你怎么知道
生:我就这么试过。
师:看来,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得固定,这是宝贵的经验。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也可能是他们画圆时,圆规两脚的夹角的角度变了。
师:角度变了,也就意味着
生: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了。
师:看来,用圆规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现在,掌握了这些要求,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得更好
生:有!(不少学生拿起圆规急着要画。)
师:别着急!数学学习光会动手还不够,咱还得
生:动脑。
师:心有灵犀呀!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时,请大家边画边思考:如果方法完全正确,用手中的圆规会不会画出这样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曲线图形或者是扁扁的椭圆
(教师依次指图2、图3。)
生:不会!
师:先别忙着下结论,还是带着这些问题,边画边细细体会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感受与思考。)
师:为什么画不出这样的曲线图形,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有了答案。不过,为了使大家感受更鲜明,我打算在黑板上也来画一个。(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
生:不会。
师:会画出扁扁的椭圆吗
生: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
师: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没有变
生:就是从这儿(手指圆上的点)到这儿(手指圆心)的距离没有变。只要距离不变,就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了。
师:光这样说好像有点抽象。你能不能把这一不变的距离用一条线段表示出来(学生上台,连接圆上任选一点与圆心,得到一条线段。)
师:可别小看这条线段,在这个圆里,它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有谁了解这条线段
生:这条线段叫做半径,可以用小写字母r表示。
(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圆内画出一条半径,标上字母r。)
师:有没有补充
生:半径的一端连着圆心,另一端在圆上。
师:说得好!圆心是圆规画圆时针尖留下的,可以用字母O示。更准确地说,半径的另一端在圆上。(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及字母O。)
师:关于半径,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圆应该不只有一条半径。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
生: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看来,关于半径,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但是,没有经过思维考量的数学直觉,算不上真正的数学知识。刚才有人说,圆有无数条半径,同意的请举手。
(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不过,为什么呢(一只只举起的手慢慢放了下来。)
师:原来,大家都是蒙的!不过还好,至少还有几只手直到现在还举着。要不,先来听听他们的声音,或许你会从中受到启发。
生:刚才我只画了一条,但如果我们继续画下去,永远也画不完,所以应该有无数条。
师:都同意
生:同意!
师:有人就不同意。这是我自己班上的小陈同学在学完《圆的认识》后回去做的一次小实验(教师呈现在半径5厘米的圆上画得密密麻麻的半径)。瞧,他在这么大的圆里画满了半径,最后一数,才524条。不对呀,不是说无数条吗
生:我觉得他的圆太小了,要是再大一点,那么画的半径就更多了。
师:哦,你是说大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而小圆的半径则未必(生一时语塞。)
生:不对,大圆小圆的半径都应该是无数条。我想,主要是这位同学用的铅笔太粗了。如果用细一半的铅笔画,应该可以画一千多条;如果用再细一半的铅笔画,半径就有两千多条。这样不断地细下去,最终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
师:多富有想象力呀!半径可以不断地细下去,直到无穷无尽。这样想来,半径当然应该有
生:无数条。
生:我还有补充。因为半径是从圆上任意一点发出的,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什么叫任意
生:随便。
师:那么,在一个圆上有多少个这样随便的点
生:无数个。
生:有一个点,就能连出一条半径。有无数个点,就能连出无数条半径。
师:回过头来看看,同样是无数条半径,经过我们的深入思考,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更清楚了。
生:原来只是种感觉,现在真正理解了。
师:数学学习可不能只浮子表面,或停留于直觉,还得学会问为什么。只有这样,数学思考才会不断走向深入。关于半径,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生: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师:同意的举手。(全班学生又一次都举起了手。)了不起!不过
生:为什么(话还没说完,一大半学生就放下了手。听课教师大笑。)
师:有这样的追问意识挺好!不过,光等着别人来回答也不是个办法。这样吧,我稍作提醒:课前,数学老师让咱们都带了直尺,猜猜为什么
生:可以量。(学生操作后,发现圆的半径的确都相等。)
生:其实根本不用量。因为画圆时,圆规两脚的距离一直不变,而两脚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的长,所以半径的长度当然处处相等。
师:多妙的思路1看来,画一画、量一量是一种办法,而借助圆规画圆的方法进行推理,同样能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关于半径,我们已有了哪些结论
生:半径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师:其实,关子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也得出过和我们相似的结论。只不过,他的结论是用古文描述的,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课件出示:圆,一中同长也。)生:一中,应该是指圆心。
师:没错。圆心,正是圆的中心。那同长
生:应该是指半径同样长!
师:这样看来,墨子得出的结论和我们刚才得出的
生:完全一样。
师:不过,也有人指出,这里的同长除了指半径同样长以外,还可能指
生:直径同样长。
师:没错。(板书: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那么,怎样的线段叫直径呢(少数学生举手。)我猜,多数同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会用语言来描述,是这样吗(多数学生连连点头。)那么,你们能用手比画出一条直径吗(学生比画。)
师:刚才的半径是同学们画的。这回,我自己来试试。(教师故意将直尺摆放在偏离圆心的位置,提笔欲画。)
生:老师,您的直尺放错位置啦,应该放在圆心上。
师:哦,,原来是这样。(教师调整好直尺的位置,并从圆上某点开始画,画到圆心时停下。)
生:错!
生:这是一条半径呢,还得继续往下画。
教师继续往下画,眼看就要画到圆上时,不露痕迹地停下了笔。
生:对!
生:不对!是错的。我们上当了。
师:怎么又反悔了
生:还没到头,还得再往前画一点点。
教师继续往下画。就在学生喊对时,教师又悄悄地往前画了一小段。
生:对!
生:不对!出头啦。
师:一会儿对,一会儿错,都给你们弄糊涂了。画直径到底得注意些什么呢
生:得通过圆心。
生:两头都要在圆上。
生:还不能出头。
师:这就对啦!数学上,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板书:d)。请在你的圆上画出一条直径,标上字母d。(学生操作。)
师:半径的特点已经研究过了,直径又有哪些特点呢大家可以和半径比较着研究。半径有无数条,那么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师:半径的长度都相等,那么
生: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必去探讨了,原因和半径差不多。直径的长度都相等,为什么呢
生:我们是量的,发现直径的长度都是6厘米。
师:瞧,动手操作又一次帮助我们获得了结论。
生:不用量也行。我们发现,每一条直径里面都有两条半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那么,直径的长度当然也都相等。
师: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条直径,但在他的眼里,还看出了两条半径,多厉害!尤其是,他的发现还帮助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是有关系的。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挺好。还能更简洁吗
生:半径x2:直径。
师:的确又简洁了些。还能更简洁吗(无人举手。)想想它们的字母
生:我知道了,d=2r。
师:这就是数学语言的魅力!同学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结论。(教师课件出示图4)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圆里,圆的半径不是都相等的,而是有的长、有的短,最后连起来的还会是一个光滑、饱满、匀称的圆(指着图4)吗
生:那样的话,就会凹凸不平了。
师:是什么内在的原因,才使得圆看起来这么光滑、饱满、匀称
生: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正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处处相等,才使得圆看起来如此光滑、饱满、匀称。圆的美,其内在原因也正在于此。
三、沟通联结
师:在同一个平面图形中,具有这样等长线段的不是只有圆。瞧,这是一个正三角形(见图5中的第1个图形),从它的中心出发,连接3个顶点,这3条线段的长度
生:都一样。
师:这样的线段一共有3条。再来看正方形(见图5中的第2个图形),这样的线段有几条
生:4条。
师:正五边形(见图5中的第3个图形)呢
生:5条。
师:正六边形(见图5中的第4个图形)呢
生:6条。
师:正八边形(见图5中的第5个图形)呢
生:8条。
师:圆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难怪有人说,圆其实是一个
生(底气不足):正无数边形。
师:多有意思的描述呀[刚才,我们是一个一个来观察的,下面,我们再完整地来看一看(呈现图5)。
师:从正三角形到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一个比一个更像圆。
师:哪个图形最像
生:正八边形。
师:不过,毕竟离圆还有一些距离。要怎样,才能更接近圆
生:边数要再多一些,一定会更接近。
师:真会这样吗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教师借助简化后的几何画板依次画出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一百边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边的变化。当画出正一百边形时)
生:哇,真是太圆了。
师:这才是正一百边形呢。想象一下,如果是正一千边形、正一万边形,甚至正二亿边形直到无穷无尽,这时
生:它就是一个圆了。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正多边形排成一排,正三角形站第1个,正方形站第2个,正五边形站第3个这样排下去,猜猜看,这个队伍的最远方站着的应该是谁
生:圆。
师:不对呀,这些都是直线图形,圆是曲线图形,跑来干嘛
(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里涉及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到了中学、大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师:这个圆片没有标出圆心。既然圆心都没有标,它的半径是多少呢能想办法测量出来吗(学生操作,随后交流。)
生:我们组把一个圆对折,折痕就是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后再除以2,就求出了半径的长度。半径是3厘米。
师:可别小看这一方法。正是这一对折、一重合,还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圆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圆其实还是一个
生:轴对称图形。
生:而且,;圆还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也就是说,和其他轴对称图形相比,圆还具有无穷对称性。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把一个圆对折后再对折,一展开,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找出圆心后,半径就能量出来了。我手中的圆半径是5厘米。
生:其实不用展开,直接量出这条边的长,就是半径的长。我们组的圆半径正好是4厘米。
师:不是说圆的半径都相等吗同学们手中的圆,半径有的是3厘米,有的是4厘米,还有的是5厘米。这是为什么
生:说半径相等,指的是在同一个圆里,大家的圆大小不同,半径当然也就不等了。师:那么,同学们手中的圆,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生:半径5厘米的最大,半径3厘米的最小。
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举起来,互相看看,比比。(生举起手中的圆)。看来,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和半径有关。
师:半径越长,;圆
生: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师:刚才,有同学悄悄地说,这些圆的圆心都没标,应该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你们觉得呢
生:是的,如果用圆规画的话,应该会留下一个针眼;
师:那不用圆规,我会是怎样画出这些圆的呢
生:用一只碗扣在白纸上,然后沿着碗边描一圈画出来的。
师:依葫芦画瓢有想象力!但很遗憾,不对。
生:可能是用一根绳子的一端拴着铅笔,另一端固定,然后把铅笔绕一圈画出来的。
师:很有创意的想法,简直就是一把简易的圆规。但很遗憾,还是不对!
生:我知道了,你是先画一条线段,然后换一个方向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然后再换方向画下去,最后把这些线段的端点连起来,就画咸了一个圆。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待会儿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来验证你的这一想法。行了,不用再猜了,答案其实就藏在这里。(教师打开WORD文档,并利用画图工具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
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用电脑画的!
师:可问题又来了。这样画圆,大小很随意,半径怎么可能正好是3厘米、4厘米或5厘米呢难不成,我是用直尺在屏幕上量的
生(笑):不可能!
师:别着急,继续往下看就知道了(教师双击画图工具里的圆,出现了一个对话框,其中有高度和宽度两个项目。)想一想,对于圆来说,高度意味着什么
生:它的直径。
师:现在,要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高度得调整为多少
生:3厘米。
生:不对,应该是6厘米。
教师将高度调整为6厘米,电脑里竟然出现了一个椭圆。
生:还得调整宽度。
教师将宽度也调整为6厘米,画出一个圆。
师:用同样的方法,能画出半径4厘米、5厘米的圆吗
生:能,只要依次把高度和宽度都调整为8厘米、10厘米就行了。
师: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初的意思是说,没有圆规是画不出圆的。现在看来,不用圆规,真的就画不出圆了吗
生:不对,画圆其实还有很多种方法。
师:当然,话还得说回来,在所有这些方法中,用圆规画圆仍然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在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等于半径的长。)
四、审美延展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平面图形的世界,感受圆与其他图形错综复杂的关系。瞧,这里有一个正三角形,现在,我们沿着它的中心把它稍作旋转(出示图6)。旋转以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没有完全重合
生:没有。
师:不行,我还得再旋转一次。
生:还是没有。
师:再来看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沿着圆心把圆也旋转一下,情况又会怎样
生:不管怎么转,都会重合。
师:是不是这样呢来,拿出刚才的圆,用铅笔尖抵住圆心,并按在桌面上,轻轻转一转。(学生操作。)我们把圆的这一特点叫做旋转不变性。那么,三角形具有旋转不变性吗
生:没有。
师:不过别遗憾。如果我们按照特定的角度继续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下去,情况又会怎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课件演示,最终呈现图7。)
生(惊讶):哇,太棒了,居然是一个圆!
生:不对,是一个近似的圆。
师:瞧,直线图形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圆,真有意思。不过,刚才我们是绕着平面图形的中心点旋转的。如果绕着其他点旋转,还会出现这样近似的圆吗
生:应该不会
生(声音很小):可能会。
师:会还是不会,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瞧,这是一个正方形。现在,我们绕着它的一个顶点旋转(课件演示旋转过程,最终呈现图8)
生(不可思议):居然也行!
生:好漂亮!
师:更漂亮的还在后面呢!
(课件呈现图9、图10。)
生:哇!
师:别光顾着感叹,能看出这两幅图是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吗
生:椭圆。
生:线段。
师:想不想看看线段是怎样旋转成图10这样美妙的图案的
生:想!
师:观察时,请大家牢牢盯住线段的两个端点,看看线段旋转时,这两个端点是沿着怎样的轨迹移动的。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线段旋转的完整过程,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形,用手比画线段端点移动的轨迹。
师:其实,所谓圆,就是某个点沿着特殊路线运动后留下的轨迹。到了中学,同学们就会明白。我们还接触了其他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不规则的曲线图。这些图形如果绕着其中的某一点旋转,会不会也出现和圆有关的美妙图案呢课后动手去试一试吧!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第二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今天吴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算式的知识,好吗?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2、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3、(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分类)汇报交流:你们认为他这样分类有道理吗?为什么?其他同学是怎么分类的?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整除。
1、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3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2、揭示概念。
①提问: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同时指出:当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②追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能想个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启发:请字母来帮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表示,除数用b表示,商用c表示,可以怎么表示这个整除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c,追问:在这个整除算式中a、b、c有什么特点?
③揭示:当a、b、c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板书:ab=c(b0)]
举例说说。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
④追问:第二组、第三组算式为什么不是整除?那该叫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清除尽和整除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这样的图表示他们的关系,该怎样填写?
3、学会叙述。
①说明:按照a能被b整除的意义,在153中(师指黑板上的第一组中一个),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么说?
②谁来说说其他算式?
4、组织练习。
①口答练一练第1题。
提问:其他三个算式为什么不能说第一个数被第二个数整除?
请大家根据能整除的算式,说说每个算式里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概念初步形成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基础题后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小结、激励:(略)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
1、过渡:如果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其实a和b还有着很大的关系。
并揭示课题:倍数和约数
2、那到底什么是倍数和约数呢?指明学生读第39页的最后一段,
(学生看书后交流汇报。)
[针对该段内容的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教师介绍说明:如果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那么我们就说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接前面板书: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4、举例说明:例如,153,因为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领学生说一遍)
生填书上练习。
判断:能不能说15是倍数,3是约数?
强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光说谁是倍数,或谁是约数是不完整的。
5、其他算式?这些算式能不能这样来说?必须在什么条件下?(整除)
6、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
(1)426=7,所以42是6的倍数,6是42的约数
(2)426=7,所以42是倍数,6是约数
(3)429=4┄┄6,所以42是9的倍数,9是42的约数
(4)4.20.6=7,所以4.2是0.6的倍数,0.6是4.2的约数
(5)4.20.6=7,所以4.2是0.6的7倍。
通过检测,你对倍数和约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此处的设计,在知识的重难点适时点拨,关键处启发,点有所通、导有所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多次举正、反例,这样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最后突破难点。]
7、认识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
出示:□1=□想一想:□里可以填怎样的数,它就能被1整除?
8、了解研究数的整除一般是指不包括0的自然数。
(学生自学第40页上面第二节)看了这一节,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9、练习:①练一练第2题。
②做练习七的第4题。
三、小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什么是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本课内容回顾的必要环节,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反思。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拓展。
1、出示:4530532
要求:选2个数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造个句。
2.填一填:看谁填得多!
①6()=(),所以6是()的倍数。
②()1=()()是1的倍数,1是()的约数。
③0()=(),()是()的倍数,()是()的约数。
3、猜一猜:
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老师可能是多少岁?同时又是3的倍数?
4、找朋友游戏:
游戏准备: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编号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老师说的以下条件,符合的请你举起你的卡片,你就是老师的好朋友,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并给予正确的评判。
(1)我是5,谁是我的约数?
(2)我是5,谁是我的倍数?
(3)我是24,我找我的约数?
(4)我是2,我找我的倍数?
(5)我是1,我是谁的约数?
[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无限喜悦。通过比较、判断、游戏等开放性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更是为后继学习埋下了一个伏笔。]
[教后反思]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尽管内容枯燥抽象,而且内容较少,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1】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中,公倍数和公因数研究两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一单元的要求与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小数。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
数的运算中,学生在第一学段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由于方程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单元,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中,也相机安排一些含有分数的方程。
第五单元的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2】
《倒数》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这是什么字?这呢?(吴、杏、)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你们能把“吴”字上下这两部分换一下位置变成另外的字吗?“杏”字上下两部分换一下位置会变成什么字呢?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倒数。(板书课题)导入自然。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点。
1、认识倒数。
(1)出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并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③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④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
(预设:老师问xx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呢?请站起来。我们可以说xx是好朋友吗?应该怎么说呢?“xx是xx的好朋友,xx的好朋友是xx。互为是指互相成为。)
(3)针对第一组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4/5×5/4=1,所以, 4/5是5/4的倒数,5/4是4/5的倒数,也可以说4/5和5/4互为倒数。
(4)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1)出示表格,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这些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那么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具有怎样的关系?(面积是1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互为倒数。)
①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②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随机练习:2/9的倒数是多少?7/4的倒数是多少?5/6的倒数是多少?……
①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仍然是1?那么它们的长和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谁来说说括号里填几?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②求一个整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总结为:这个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①这里该填几?为什么?
②1的倒数是多少?为什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是1,它的宽是几?求它的长其实是求这个数的什么?想一想,该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小组讨论。)
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再调换分数的分子、分母。
0有没有倒数呢?为什么?
练习题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也有拓展延伸,给学优的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的考察。
(四)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