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2024镜子读后感(收藏9篇)

2024-03-29 14:01:10 镜子读后感

【#实用文# #2024镜子读后感(收藏9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您觉得写作品的读后感最应该注意什么?请看下面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收集的“镜子读后感”相关信息。

镜子读后感 篇1


镜子里的我,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作者通过一个平凡女孩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她对镜子的微妙感悟,从而勾勒出了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镜子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将其比喻为一个能够“看到”真实自我的存在。主人公在镜子的帮助下,穿越了自己内心的迷雾,发现了隐藏在自己背后的真实的自我。这种想法让我不禁联想到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到的“影子”的概念。他坚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被压抑的“影子”,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阴暗面并接纳它时,我们才能真正完整地成长。这本书通过镜子这个象征物体,将荣格的理论形象化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启发和思索。


与此同时,镜子里的我也探讨了自我认知与真实性的关系。主人公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了自己隐藏在脸庞背后的种种情感和矛盾。这种“映像”的存在使她反思自己对外界和内心真正感受的偏差。她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否真实地面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这使我深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把表象作为真相,而忽略了隐藏在其中的真实的自我?


在镜子的视角下,这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历程也逐渐展现出来。她发现,通过从外貌到内心逐渐了解自己,可以更加真实地和他人沟通。她无法忍受隐藏和虚伪的生活,开始拒绝伪装和虚假。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即“真实的自己是最好的角色扮演”,也让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勇敢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镜子里的我给了我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机会。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者展示了一种关于人生存在的启示。她坚信,真实的自我是每个人追求意义的核心。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着虚幻的金钱和权力。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自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不是外界的物质。


小编认为,“镜子里的我”这本书以一个小镜子引起了我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它通过一个女孩的视角,指引我在探索自我真实性的道路上有所成长。从书中,我明白了勇敢面对自我的重要性,意识到了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的启示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不断追求真实和幸福的指南。

镜子读后感 篇2

“镜子”——读《上下五千年有感》

新世纪小学五(1)

熊寅《盘古开天辟地》、《武王伐纣》、《唇亡齿寒》、《完璧归赵》……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来自于《上下五千年》。

宋襄公太傻了,就打着仁义的旗号去和楚军作战。楚军渡江时,他没有进攻。楚军组织兵力时,他不听子目夷的话进攻楚军。相反,他说,儿子目夷利用他人的危险,并不仁义。结果兵败,士兵死伤一大半。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说不清楚。既然他要讲仁义,就不应该和楚军作战。既然打仗,那么就该在楚军渡河、整队时攻击,以求战争的胜利。哎!

但他现在做的什么都不是。在战场上善待敌人,就是对自己残酷。这种人只打仁义的招牌,只会害人害己。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当时,项羽在鸿门有四十万兵马驻扎;刘邦兵马十万,扎在灞上,相距不过四十里,两军对峙,兵力悬殊,刘邦处境十分危险。项羽准备除掉刘邦,可在鸿门宴上,刘邦低声下气地讨好项羽,骗得项羽的好感和信任,于是项羽放过了刘邦,失去了除去刘邦的大好机会。

鸿门宴后,楚汉两人再战70多次,胜负互现,势均力敌。可后来项羽却听信谗言,疏远、气死了范增,失去了左膀右臂。后来又不顾钟离昧、季布的竭力反对,听信刘邦之言划定“楚河汉界”结果中了刘邦的缓兵之计,被围亥下,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结束了他英雄的一生。

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

”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

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天下。”刘邦听了,笑道:“尔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楚汉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起。经营谋划,长远眼光,我不如张良,主持政务,确保**,我不如萧何;我带兵打仗、防守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

项羽只有一个范曾,还不能用,所以我打败了他。”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

一个人不一定要全面,但要成功,就必须让有才华的人利用他们。

是呀!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做一位有心人,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学到经验和教训,把握自己,把握人生,莫让自己留下遗憾或悔恨。

镜子读后感 篇3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


《镜子里的我》是一本让我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这本书让我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困惑,也在内心深处触动了我对自我的反思。


故事的第一章就展现了主人公阿瑞尔的独特体验。他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发现了自己可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这个发现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他的太多注意,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和主人公经历的变化,镜子里的自己也开始变得重要而真实。


阿瑞尔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加勇敢、自信。这种对比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他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去改变自己,成为镜子中那个自信而勇敢的人。随着他们两个形象的不断融合和对比,他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只是他想要成为的人的幻象。


这个发现引发了阿瑞尔对自身身份和内心真正的探索。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真实,每一次与镜子中的自己的对话都增加了他的不安和困惑。他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他应该成为谁。这种内心的挣扎使我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有矛盾和迷茫的时候,都曾在镜子中看着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却在现实中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做到。


通过阿瑞尔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完全照顾他人的期待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常常被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试图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当停止试图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开始探索和接受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真实,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镜子里的我》这本书,我明白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镜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工具,更是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隐喻。需要时不时地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谁,看看是不是真正接受并理解了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平衡与成长。


《镜子里的我》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欲望。不能仅仅追求外在的好与美,更要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认知。只有真正接受并理解了自己,才能在这个多元而又充满挑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幸福。


通过阅读《镜子里的我》,我深刻理解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当认清自己的内心需求,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时,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真实的关系。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让我重新思考并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存在的真实和意义。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镜子读后感 篇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榜样有利于增强思想意识、行动意识和道路自信。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屠呦呦、邓迎香……中共**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赞歌,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线忠诚,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崇高信仰写下了光辉的注脚。

在“两学一做”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向先进对照学习,自觉与榜样齐步前行,真正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转化为立志大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把真心爱民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把为民服务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以典型为镜查找不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一名党员,时常保持思考状态,就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标典型,熟知自己的不足,便于在日后的工作生活学***意识的改正提升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勤勉的反思和良好的反思,我们才能在面对金钱、权力、美丽等面前不迷失自我,我们的信念才不会动摇。同时,常虑不足、常思忧患,自觉用党纪、国法和反面典型告诫自己,坚守道德防线、廉洁底线和法纪红线,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性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作风上的纯洁性。

以典型为镜争当行业排头兵。屠呦呦、贾立群、彭永臻等行业领导和优秀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优秀党员的标准。在新世纪和平年代,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作为一名党员,要下定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充分发挥各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作为共产党员都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到尽善尽美,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攻坚拨寨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成为行业的权威。成功的与否在于“三个关键”: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关键在于思路的突破、关键在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以典型为镜树廉洁新风。党纪是党员不可逾越的红线。虽然十八大以来,一些恃权轻法、丧失信念、腐化堕落的“老虎”“苍蝇”不断浮出水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中共**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对腐败最完美的回应。

党纪作为一种硬约束力量,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绳,党员干部要沿着榜样的足迹,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崇德修身,严格自律,在纪律面前保持戒惧心,在名利面前保持淡泊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当以典型为镜,深学、细照、笃行,严格以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唱响“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镜子读后感 篇5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镜子读后感 篇6

我喜欢镜子,每天早晨,我总是习惯性的走到镜子前梳梳头,可是对于镜子的来历我却一无所知,自从读了《镜子小史》,我对镜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想不到镜子也有这么漫长而有趣的历史。

《镜子小史》告诉我们:最早的镜子是平静的水面,人们常趴在河边,照照究竟自己的脸是什么样的,人们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青铜镜,在中国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随着生活需要,人们又制造出了昂贵的眼镜,结实的铜镜,时髦的水银玻璃镜。直到100多年前,才发明了现在的镜子——镀银的玻璃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镜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理发店了,装着一面面宽大的镜子,让人们欣赏自己的发型;汽车上的反光镜,提醒司机要注意安全;舞台排练厅有大镜子,让舞蹈演员选择最美的舞姿,商店的试衣间有试衣镜,让人们把衣服穿的更漂亮,把生活点缀的更加美好。

人们在思想中有没有镜子呢?我觉得,人们在思想中不能没有共产主义道德这面镜子,人们就不能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正确,像雷锋叔叔,张海迪阿姨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做错了,就照照这面镜子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知道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面镜子是我们忠实的镜朋友,也有不忠诚的,你看那凹凸不平的哈哈镜,你对他一照脸歪歪扭扭的,一副怪模样。当我们以这样的人为镜子时,不仅不能明得失,还会断送自己的前程。

读了《镜子小史》,我明白了:我们应与忠实的镜子交朋友,用它来照我们的一言一行,学习那些好的品质和精神,那些欺骗我们走向黑暗的镜子,一定要避而远之。相信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你拥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目标,奋发的精神,那么胜利的果实终会属于你。

镜子读后感 篇7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镜子读后感 篇8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镜子读后感 篇9

今年暑假,我拿起了一般新书——《周末与爱丽丝聊天之镜子里的小姑娘》这本书虽然是刚买的,但我却爱不释手。

《周末与爱丽丝聊天之镜子里的小姑娘》,这部作品细微地探索灵魂的深处,从容不迫地用一种美丽、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场景。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出版的好书,适合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周末与爱丽丝聊天之镜子里的小姑娘》,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中国女孩——米兰。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的黑头发不如同学金灿灿的黄头发;自己的眼睛太小,最好像奥黛丽·赫本那么大的眼睛;皮肤不够白……后来,她无意中找到了爱丽丝,爱丽丝与米兰与问答的形式,并告诉米兰:一个人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美丽。随着一个人的阅读,思考和经历,慢慢的形成优雅的`气质,会给人带来一种超越岁月的美丽。

同学们,我想问你,美不美,你到底在和谁比呢?其实,罪魁祸首就是——芭比娃娃。我相信,很多女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玩芭比娃娃。当然,这也包括了我。从前,每到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会给我买一个芭比,到现在,我有5个芭比了。可是,芭比是一个世俗的女人,她引导时尚,她追求财富,她让很多女孩子心里充满了没完没了的欲望……记得我小时候,好不容易攒钱个芭比买了新衣服,可没多久,芭比又出了新鞋子,买了新鞋子,芭比又出了新耳环。那时候,我真希望有花不完的钱。看!芭比的头发金黄色、长长的、像波浪一样;眼睛大大的;鼻子高高的、挺挺的……你们能比的过芭比吗?——不能。芭比只是一个商品,而我们是一个人,因为爸爸与妈妈的结合,才生下我们,这是不能和芭比比的!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美与不美,不是注重你的外表,不一定大眼睛、黄头发就美,而是来自于你的心灵,心灵散发出美,你才会美!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看不见的收藏读后感 | 读后感 | 夏感读后感 | 镜子观后感
上一篇: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精选 下一篇:大学介绍信(精华八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