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诸子百家感悟(集锦8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让每一分钟更加宝贵。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若是被触动了内心,就可以写篇感言发表想法,如何才能将感言清晰而有条理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推荐一篇网络上最棒的“诸子百家感悟”文章,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处请将其保存下来!
诸子百家感悟 篇1
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要求爸爸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里给她送去玫瑰和百合,但是得感谢爸爸,家里因此而变得美了,香了,更加温馨了。爸爸常常唠叨到:玫瑰虽好,却是带刺的,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我是读不懂爸爸和妈妈的故事的。
寓言好似玫瑰,在给人美感的同时,也让人警醒。所以,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一直被誉为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而《诸子百家哲理寓言》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国哲人智者的智慧结晶!平淡而不寡然,平实而不无味。宛如深山溪流,汩汩不绝,源远流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还不能像爸爸那样读文言版的诸子百家,可白话文的小故事我也看了很多,从中也可以读到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寓言,细细梳理一下,里面有关于不少关于学习态度的:
如《学奕》: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去跟大师奕秋学下棋的故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方法,而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而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很浅显的故事,却在千百年前就已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方有所成,切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拿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样坐在教室里,有的人在专心致志地听课,认真地做笔记,认真地做作业,而有的学生却在开小差,甚至上课时呼呼大睡。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曾差不齐,有的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而有的却只能半途而废。我明白了态度决定成败!
更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如《列子学射》:讲述的是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的故事,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虽已算是箭法超群,然而关尹子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射中靶子”时,列子却回答“不知道”,于是关尹子让列子回去接着练习,三年后,列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能够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和技巧……故事看似简单,然而细细体会之下,我会恍然大悟!不仅仅是是学射箭,做任何事情莫不如此!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它。渐渐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成绩不是那么的突出,不是我学习不努力和不认真,然而没有多花时间去思考、总结、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而是死记硬背,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是“事倍功半”。爸妈心疼,老师着急!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在我看来边学边玩,成绩却可以一直遥遥领先,他们父母开心,老师放心,他们自己更是轻松!让我无不羡煞!此有捷径乎?曰“此方法得当也!”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师,为什么最后我们学生的成绩相差如此之大呢?此“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归根究底,无外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其二。方法是否得当。
在体味过村上的忧郁,昆德拉的痛苦之后,我们应该多去看一看我们的先祖们讲述的轻松而又令人发醒的故事。细细去品味,找到一条轻松的学习方法,你会获益匪浅!
拿出行动来吧!还等什么。
诸子百家感悟 篇2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诸子百家感悟 篇3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之间争奇斗艳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闪耀时》通过简单浅白的话,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家们高深的知识。
因为诸子百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社会非常动荡,一些哲学家就开始思考:该怎么面对这个逐渐走向崩溃的世界?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重新恢复这个世界的秩序?就随之而来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我感悟最深的是法家。
法家的治国方式是严苛的,对百姓,君王要制定严刑峻法,用军事制度管理百姓,把百姓像牲畜一样驱使;对官员和权贵,君王要耍阴谋诡计,用计谋和策略把大臣们玩弄于掌心。
虽然法家让秦国短时间内变得强大,还统一六国。但是我认为,其他六国的百姓,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严酷的法律,百姓们自然就十分抵触,因此,秦国统一没几年,就又回到了乱世之中。
但是法家又有许多理念是值得后人提取学习的。比如说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的确,现在的法律,许多也是运用了人想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但法家也不应该把人看得太极端,在今天,即使是在那些强调私人利益的国家里,慈善机构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人们会主动敬老爱幼,救助贫苦,凭借自发的善心,同样挽救了无数生命。
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还是法家的“法”,全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而后人也在不断的把古人的思想融合到一起,最后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人类发展的体系,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诸子百家感悟 篇4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__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诸子百家感悟 篇5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商容三问老子,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魏钊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桎梏,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时,我们不难发现,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兼爱的社会理想。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犹如当时的月亮,依然为我们绽放清辉。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
诸子百家感悟 篇6
读 《先秦诸子百家》有感——以人为本
邹坤超 恭读《先秦诸子百家》,不望尽取古人之精髓,但求彻悟其一道便受用一生,学处事更习处世、研做事更究做人。人乃寰宇一个体,却无人不敢为、无人不能为之事,“以人为本”终成个人成就、公司发展、社会进步、历史变迁永恒的基石。结合自己营销岗位工作的**几点“以人为本”的感想。
1、以自己为本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顺境不得意、逆境不失意,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工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的平台。随着市场营销状况的变化、市场营销理念的更新对营销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才能紧扣市场营销的原则,掌握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战术,克服市场营销的问题,规避市场营销的误区。
立足自身,增强学习能力,激发开放思维,敏锐洞察市场,提高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
2、以客户为本
市场营销是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为消费者或顾客提供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提供的是商品还是服务这些都是客体,客户才是主体、才是关键,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将公司的商品或服务展示给他们,将公司的诚意和态度展现给他们,促成合作的成功。人们需要的是诚信,以客户为导向的是以诚信为根。
3、以对手为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通常,企业看好的客户和竞争对手也是看好的。当某一部分顾客对某一产品和服务有需求时,市场就形成了。与此相对应,欲以生产经营类似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个市场需要的竞争者所组成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
人往往得意自己的优点却容易忽视自己的弱点就像总是盯着别人的弱点却不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一样,通过对竞争者的界定、对竞争者的分析及观察竞争者的反应等来制定和调整营销方案和策略,在确定业务领域时还必须对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对手为本,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子百家感悟 篇7
让我感受最深、最有影响力的是所有学派中的第一人孔子。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自鸦片战争迄今百余年中,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空前的变化,延续几千年的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严重的冲击。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力强盛,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地感到自身责任,开始自我反思,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关注重视,在此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在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开设“国学”课。在国外,如东南亚国家、巴西、美国、德国等,皆纷纷举办“孔子学院”,并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掀起学习汉语热潮。据了解,中国在世界上至少有100所孔子学院,将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开设。
目前,全世界有1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此举实际上是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历来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仁、礼”之道,主张“仁政”的治国理念,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学”经典—儒家学说为中华文化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正义、自强。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厚德载物”,“严己待人,宽以待人”;“和为贵”和“中庸”的思想,克己自制,和他人友好相处,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民胞物与”,“泛爱”的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等等。这些思想都洋溢着对人类乃至万物的深沉、真挚的爱,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这是使人、我,“小家”,“大家”:利益得到协调,友好相处,真诚合作的根本思想基础和保证。
中国过去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儒家文化的克己自制、睦邻友好,和平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儒家文化在亚洲一些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百姓广泛的采用,忠实遵从,对推动社会和地区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儒家倡导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智慧,对于处理现代人的关系和社会纷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儒家倡导的“正义”思想,主张正义,而且把正义看得高于生命。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可得兼”,那就“舍鱼而取熊掌”。同样,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可得兼”, 那就“舍生而取义”。事实上,正如孟子所认为的,正义和正义感可以塑造一个伟大而坚强的人格。这是义与仁不同的地方。
仁爱也能使人伟大,但仁爱的伟大在于慷慨,正义的伟大在于力量。孟子讲的“浩然正气”,就是他要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为担当,而且“不怨天,不尤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因为他有人格魅力。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我国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和英雄;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才涌现无数为“正义”而捐躯的英烈们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们。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儒家倡导的“自强”思想,这种思想和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中国人,当然毋庸置疑地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易传》虽然提出了“自强”这个核心价值观,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该“自强不息”。真正的解释是先秦第三代儒学大师荀子。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具有科学精神。他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观点,阐明了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因为统治者是什么人就会怎么样。它是荀子天人关系观的一个重要而科学的观点和总纲。
当深受荀子影响的《易传》说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为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这是荀子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人为的、科学的发展的、自力更生的、自强不息的。
这种精神鼓舞和鼓舞着我们的中国人,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感到,企业家在激烈的商战中,最终在“国学”中找到一个港湾,既让自己休息一下,又可以在其中寻道,去发现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孩子们在汉学中得到了最早的启蒙,学会了如何对待父母和老师。这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多年来,我们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华复兴、崛起,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寻找失去的民族意识,他们的目的,就是寻回久违的“道德”力量。
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发挥淋漓尽致的时候,当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技巧被人们在商战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一切社会的弊端除了制度原因以外,还出于我们本身,出于“道德”的缺失,许多人不仅忽视了自身价值,也没有看到别人的价值,结果引起社会不和谐。
通过读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感到,这些国学经典是我们祖国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看到“道德”力量的重要。这些国学经典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德育,如儒家学说经典《大学》中所言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已阐明了“道德”与个人、以及个人同家庭、国家、社会的关系。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财富,而且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我们也希望实现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这个就是“和谐”。团结在祖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共同幸福中。这就是和谐。
诸子百家感悟 篇8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
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
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
易教授不管心这些问题,所以他自己推测。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明白财富是可以获得的。贫穷和卑微也能得到吗?
惑矣。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有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怎能不被钦佩呢?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昧只是俗语,不是成语,教授也是。原意是卫国**宁武子装糊涂,不能与我们(孔子)相比。后来,意思变了,变得有趣起来。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政局不稳定。据此看来,这两个词并没有错位,但解释方法不同。
在谈到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怀疑)之间的两次争论(p52 70)。整个辩论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
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提出了一种数理逻辑的方法,即充分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
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
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
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东西,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和白箍。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
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为贵,恶人为平民。
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
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总之,所有学者的思想都非常丰富。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回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华文明上游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最丰富多彩的一页。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急遽变化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世界兴衰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所有学校的人物都为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并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著作。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三百多年来,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了我国前进的贫瘠道路;他们把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留下了应对变化的思想资源,留下了凝聚人心的价值体系,留下了指引人生的智慧结晶,使我们受益匪浅。
纵观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大流派,无论他们的论据有多不同,思想有多矛盾,始终只有两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治国,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桎梏,吸取这些思想的精髓,不难发现,墨家对社会的关注,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道家注重生活,留下了对真实、自由、宽容生活的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开放、公平、公正的治理理念。
儒家注重文化,留下仁义自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抽象地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光阴似箭,时过境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如当时的月亮,仍在为我们绽放。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思想的鼎盛世期。有成百上千的思想流派。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
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
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
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
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