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诸子百家观后感十篇

2024-02-06 09:03:06 诸子百家观后感

【#实用文# #诸子百家观后感十篇#】与“诸子百家观后感”有关的话题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后,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看完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将看到的影片、获得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您还在犹豫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1

周末在家听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有感与大家分享。

诸子百家主要讲了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和老子、庄子、荀子。前四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孔子,“仁”。仁就是爱人,亲亲,爱别人,发展到爱动物,有恻隐之心。讲到了南京的虐狗事件,还解释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解。人事杂食动物,要吃肉才能维持大脑思维,但人杀动物可以,但要注意方法,如若虐-待动物而死,是残忍之极,使大家不能接受的。所以虐猫、虐狗事件都一致遭到大家谴责。孔子的仁就是要世界充满爱。

孟子,虽然也是儒家,与孔子合称“孔孟”,但二者思想却有一定差别。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要靠气来支撑。要人们恶恶,讲道义,能大义灭亲。孔子有阴柔之美,孟子有阳刚之气。这和他们所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乐尚存,人们绅士、儒雅,战国混战,政治倾轧,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墨子,被孟子骂为“禽兽”,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也主张爱,但是有等级的爱,墨子则不然。墨子是行“义”的,所以是“侠”,孟子只是讲“义”的而已。虽然被骂为禽兽,但他们思想还是有共同处的,就是“义”。

韩非子,冷眼看世界,“直面惨淡人生”。韩非子主张“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告戒君王不能相信任何人。

老子,“无为”,无为而有为。哲学大家,“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庄子,虽也被人称为“老庄”,但他们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强调自由,一切自然,为了自由、活着而否定一切。

荀子,“天人结合”把自然和人结合在了一起。

“仁”、“义”“智”“慧”“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每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了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打蛇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书上说的是打蛇打三寸是因为三寸是蛇的脊椎骨最容易打断的地方,所以,一但被打断,后面的器官也被破坏。打七寸是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部位,心脏被打碎,蛇当然没命了。假期里,我经常随爸爸妈妈去山里旅游,听说山里有很多蛇,万一碰上了,就知道怎么对付它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还解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2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人性的内容上也有着同样的范围:充满温情的声音和色彩的欲望,仁义礼智的美德。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

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人性中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前提。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验的论证。因此,荀子所谓的“自然之恶”,其实其本质应该是“垂直自然”。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性的本身却是自然朴实的。不然,若以直接“受乎天”的“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恶”,荀子强调礼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

我们所常说的荀子论性恶之“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泛概念,其中包含了性、情、欲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荀子·正名》中就对“性”作了具体的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为性的实质内容,也是表现形式,因此“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温暖舒适、饥寒交迫、努力工作是人的天性,出生时会有相应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面对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有欲望。即使只是守门之徒,“欲”也是不可去除的,因为那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但欲望虽不可去除,却可以通过修习礼义使其得到有效的节制。

如果可节而不节,则“残贼”、“争夺”、“污漫”之事起,必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由此观之,人的“性”、“情”、“欲”均是本于自然的一个连锁反应,其中,欲有着充分的社会因素,具备了“恶”质(并非一定为“恶”)。所以,我们可以依此认为,荀子所谓“性恶”之“性”乃是对“性”、“情”、“欲”三者的统称,故前文所述之纵性谓恶更精确些说也即是纵“欲”谓恶。

而“性”、“情”、“欲”三者本身则具有非善非恶的自然性,从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其中也是暗蕴着“善”的可能性的。

因此,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只不过在荀子看来,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他也正是依据这一点,才对人性做出了“人性恶”的判断。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3

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4

1、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

2、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及国家任用贤能而不是任用世袭贵族这一变化,又促使了士阶层的活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战国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4、古希腊学者把从事学术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他们通过办学收费和吸引权贵的捐款过日子,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谋生方式是相同的。

5、企业管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海内内外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这本位不仅表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儒家伦理的认同,还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无所不包的文化,主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8、我们认为诸子百家普遍称引黄帝的事迹,甚至托言黄帝以自重,这正是黄帝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反映,说明黄帝传说确有真实的历史核心。

9、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10、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11、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2、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13、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14、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5、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法律思想是秦汉律学得以的一个理论基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法律的学说,是后代律学家所继受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6、二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7、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18、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对男女之道的研究是最令人看好的,这不是因为道家的学说比其它的学说更有道理,而是道家的男女之道最讲实用性,所以也就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20、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21、这些特征主要有钱币、文字、官制和爵秩制度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等,基本涉及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

22、在讨论物权和债权两者的关系时,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恐怕最能让人折服的还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为物权的重要性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23、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4、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将建立强权专制为目标的秦国为乱世打上休止符的时期,可谓是乱世之末的大儒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5、“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6、贾谊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思想颇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沾溉,同时也润泽后人。

27、老子任周室守藏史的经历使得他得以全面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精华,也使他能够接触和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思想。

28、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29、公孙弘之阿谀取宠而缘饰以儒术,可谓儒学演变为儒术这一过程之终结,然考其开始与其过程,则可谓是儒学在当时世风之影响下,与诸子百家融合的过程,而开其端者,则即是荀子。

30、自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之书纷然并出,言天者主于虚无,言道者弃夫仁义,言俭者不知约之以礼,言刑者不知本之以德,为己者不知有人,为人者不知有己,道德之中,于斯失之。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5

三、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家崇尚法治,体现了法律对国家的约束力。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自己,还是所管理的员工,都要做一名“守规矩”“认同规矩”的人。

四、 墨家---“兼爱、尚贤”

用真诚换忠诚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的同时,去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予他适合的位置,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员工都真诚对待,员工感受到领导的真诚,他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也会对公司更加的信赖,更加的忠诚。

“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企业的管理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企业只有学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和自身的价值。

在孔子那里,我读到了爱与和谐。孔子一生求仁,然而对仁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仁就是仁爱。

这种仁爱意味着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自己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自己厌恶的,也不要让别人遭受。孔子希望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他的勤勉好学,他的坚持不懈。

当他被匡人围困时,他仍然和**谈论哲学,继续前进,却没有被理解。人们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赞他有担当、有气魄。他不仅既积加入wto,承担社会责任,而且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他并没有丧失既积加入世贸组织的态度。

我最敬他心系天下,为实现仁的理想而执著。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的是正义。义是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正义本身就是关键。只要是不道德的,孟子不仅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别人。

而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高尚精神就是精神力量。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所以孟子更富战斗性,他说话也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感情强烈,有讽刺力量。形容孟子,是一身正气平定天下。

墨子崇尚正义和骑士精神。墨子救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墨子与宋国无关。何苦步行去楚国十天?由此可见,墨子是一个纯粹的骑士,不求利。还有一个原因,是墨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提倡普遍爱和对所有人的平等爱,这与儒家的等级爱不同。简言之,用八个字来形容墨子:一腔热血救苦难。

墨子创办的墨家就充分发扬了他的品质: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

韩非子是荀子的妾,但他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法家。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赏、农、战、罚”四大政策。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算计。

因此,韩非把世界上的利益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算计无情地暴露给你。他认为建设一个好社会只有两件事:一是刑法,二是权力。

值得称道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对中国法制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讲生活辩证法,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认为世界上最弱小、最无敌的东西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

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有好的因素,好事也有坏兆头,所以你成功了,不要自满;您处于弱势地位。 不要气our。 弱者可以变强。

如果一个人想成功,他的方法不是战斗,不是战斗。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

老子讲无为是假无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他看透了生活。在庄子看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是自由。为了这种自由,庄子宁愿什么也不做,宁愿没有名气,宁愿没有利润,宁愿对自己没有用处。

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一种是一的人生观,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它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从荀子这里,我读到的是科学进取心。荀子谈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认为,自然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自然,自然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

他所说的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阅读先秦诸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生智慧。我们读诸子百家,无非是从中汲取精华,并把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在看完这部三毛的传记后,我心里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那个用生命生活的女人深深**撼了。说实话,我看三毛作品很少,《沙哈拉的故事》没翻几页,《稻草人手记》买了没翻过,《雨季不在来》没怎么看,所以对于她的作品的细品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在我平常看的各种杂书中,偶尔会看到她的那些经典篇目,我常常被吸引着。

三毛是一个矛盾的女人,她生活谦逊而敏感,但也过着高调的性生活。她的小学时段是非常卑微敏感的,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她活在别人的世界之外,紧紧地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卧室,她有一个别人没有办法进入的空间,而她在这个空间里却自得其乐,这从她**作《惑》中可以体会一二。她高调的休闲主要体现在出国留学和与荷塞一起生活。

留学时,她有点东方美人。她高调的情感生活弥补了她在中国的情感伤害。和荷西一起的日子,他们在沙漠,在小岛,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闲适,随性而又充满风趣,可谓是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生活。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女人。其实,看完传记后,她突然觉得以前读过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自传。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作品里面,真实而又不作怍。写她心中的迷茫与苦闷,写她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写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写她旅途的趣闻,写着关于她和她身边的一切,把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她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执着。我有时会想:这样的女人在生活中不会太幸福,因为她对生活太认真了。

就像手指间的沙子。握得越紧,逆流越快。

三毛还是个情绪化的女人。童年因为不忍老师的侮辱患上严重地自闭症,这虽说是三毛生命中劫难的开始,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三毛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很差的,她太情绪了,以至于太受人左右。再者,三毛在大学期间与梁的爱情无疾而终,三毛是要付一定的责任的。

三毛的情绪化导致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梁毕业前夕才会一再强迫梁对他们的未来做出承诺,而这份感情也在一再的纠葛争执中破碎。还有就是在荷西去世后的三毛,那时候的她我想应该是肝肠寸断的,但是她寻死未遂后竟回台生活三年。这三年对于情感,丧亲的三毛来说应该是极其漫长的。

在《沙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她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破灭对于充满浪漫情怀的三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的爱情无处安放。情感化的三毛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并在大陆各地旅行,试图减轻她的情感痛苦和失落。

然而,当情感深入骨髓时,无奈的三毛最终选择了在医院结束自己的生命。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生是痛苦,死是最好的解脱。

事实上,三毛的一生相当戏剧化,充满了文艺的悲剧色彩,也充满了浓厚的文艺浪漫情怀。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女人有了爱他的父母,拥护她的挚友,一段幸福的婚姻,几段起伏的生命插曲,再加上一点点的功成名就,三毛的一生,其实也不是那么悲剧。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的。礼,保*行为符合道德;乐,保*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知识

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xx.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10)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7

(二)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易建联先生在其逻辑性和幽默性的论述中,对这些中国圣贤的思想脉络、争论焦点和因果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3) 在我看来,哲学曾经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四大流派。无论他们的论点有多不同,思想有多深刻,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由于他们共同的问题所引发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理论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奇迹,成功地创造了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inspirational quotes 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看来,在百家争鸣的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史高峰。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些灵感。青年时代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吸收先秦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可以求同存异

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8

这几天,我读完了《诸子百家故事》这本书。

《诸子百家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的孟子、孔子、墨子、荀子、庄子、列子等人优秀品德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先善己身》、《民心最重要》、《恩怨分明的守门人》、《不同的态度》等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乐正善听》,故事讲的是:鲁王想让乐正子管理政事,孟子知道了,很高兴。公孙子听说这件事问孟子:“乐正子刚强吗?”孟子摇摇头说:“不。”公孙子又问:“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吗?”孟子又摇摇头。公孙子进一步问:“那他见多识广吗?”孟子依然摇了摇头。公孙子感到很奇怪,问孟子:“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说:“乐正子这个人,能够虚心听取好建议。”公孙子还是不明白。孟子解释说:“爱听好建议,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呢?”公孙子听了孟子的话,信服地点点头。后来乐正子果然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从这个故事中我领会到:凡事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多听取别人的好建议,这样作出的决定才会正确,才能实现最终目的;聪明、勇敢、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都具备优秀的品质,尤其是要善于倾听、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成为栋梁之才。

读完全书,我认为要学习诸子百家的优良品质,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只要拥有一个优秀的品德,大家都愿意跟你交朋友!。

我很喜欢这本书,请大家也学习和阅读一下这本书吧!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9

读《诸子百家》有感

管理的艺术

近日拜读《诸子百家》,感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乱世起,圣人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学派,而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学派竟能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不禁为先人所折服。

书中着重讲解了诸子百家对当时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通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学派的治国之术都不同,但都是各自的精妙之处。当我合上书本沉思时,我发现治国之道和现代管理有一些共通之处

一、 儒家--- “德治”

榜样的力量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所谓“德治”,意思是作为君王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此主张对现代管理学同样适用,而体现就在于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线员工有很多要求,诸如礼仪礼貌、仪容仪表、对接标准等等,而在要求员工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先在每个早晨来到项目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经常要求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一个懒惰的领导,他们怎么能努力工作呢?

因此,所谓“德治”,就是榜样的力量,做一个勤奋、敬业、高标准的管理者,有道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员工哪有不出众的道理?

二、 道家---“无为而治”

授权与放权

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有的时候我们太过亲力亲为,这既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又无法让员工快速的提升能力。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你已经把控了大局的基础上,懂得授权与放权。

曾经在一次公司培训中,老师说过一句话:“项目时刻离不开的管理者,是低级管理者;而在项目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管理者,才是越来越高级的管理者。”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玩笑,当你能够熟练应用授权与放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员工会提升飞快。

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之所以我现在好像并没做什么,是因为我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

三、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家提倡法治,法治体现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约束力。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自己,还是所管理的员工,都要做一名“守规矩”“认同规矩”的人。

四、 墨家---“兼爱、尚贤”

用真诚换忠诚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管理者,在平等对待员工的同时,要观察人才,给他们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当员工感受到领导的诚意时,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信任公司,更加忠诚。

“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管理企业和治国一样,只有借鉴百家之言,取百家言论只所长,才能让企业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与自身的价值。

诸子百家观后感 篇10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班有趣的图形的教案合集十五篇 下一篇:2024《一面》读后感(热门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