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15篇)

2024-01-09 07:42:15 流浪地球观后感

【#实用文# #最新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15篇)#】如何撰写一篇合格的观后感?观后感被认为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若要写出一篇出色的观后感,应选择自己最深刻的感受作为素材,然后简要而有力地介绍和阐述“流浪地球观后感”。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

刚刚看完了《流浪地球》,原著。因为今天上午看了电影,被感动。

原著很短,仅花了一个小时10分钟就看完了。反而还不如电影时长。

看完原著,发现电影很短,它仅仅只是《流浪地球》这本书里,短短的、小小的一段。

看完了电影和原著,发现地球很小,比起宇宙的广袤无垠,它只是一粒尘埃。发现人类很小,比起“流浪地球”一千多年的航程,比起这个世界,一个人的存在,其实无关乎大局。

让我想起一句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离了你,地球照样转。

但是,看电影时的感动,是真实的。触动在那些为了人类未来牺牲的“渺小”上,触动于那些坚持相信明天,坚持希望的身影上。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影片,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书籍。

宇宙的广袤无垠,它不会在乎太阳怎么样,地球怎么样。太阳和木星的巨大与壮硕,它们不会在乎地球怎么样,人类怎么样。

但是,我们需要在乎自己,在乎那存乎一心的希望,那万众一心的未来。

看完电影与原著,心神离开宇宙,离开木星,离开地球“流浪”的那条漫长而遥远的航线。

我回到我自己,我清楚的知道,这一切其实都理我很远很远。我也仅仅只是地球上一粒小小的尘埃。

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是一粒尘埃,就放弃希望。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新年都要过了,春天还会远吗?

——夜阑19.02.10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2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3

得知电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说看了一遍,气势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这是我的初次感觉。

今天,看了电影,前面的铺垫很长,故事也完全改变了,其实一开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渐入佳境,到了韩朵朵通过广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画面唯美深邃,苍凉悲壮,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动容。

回来后,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说中的原故事确实不适合搬上大银幕,用上这个故事,虽然是老酒,也算用了个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刘对于这个改编是否满意?

再说句题外话,得知这篇小说是《三体》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寻找它的影子。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刘的名字时,我甚至为他感到骄傲,那么多年的坚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个心中有着整个宇宙的人,应该不觉得写小说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应该不只有赚钱和买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的。

硬科幻,我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甚至已深深觉得能将自己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这小说,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4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5

看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后,真的是震撼人心,不管是剧情上还是特效上,都展现了中国的强大。

从20xx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的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木星的引力之外。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走在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坚持下来,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明。同样,如果在困难面前退缩了,那又怎能看到希望呢?只有奋不顾身的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带来光明。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6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书和其改编的电影,我认为还是先书再电影较好,尤其是科幻,根据文字你可以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构建无数个形形色色你所读到的人物形象,先看电影先入为主就把你的视野局限到了这个电影里的种种,很难再去发挥想象去构思、去畅想,很久不看科幻(可能这就是造成我想象力局限的一点原因),小时候看的科幻也已记忆模糊,前些天走进影院看了这部,应该是间隔两个小时先后我看了两次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想知道,时看时新,确实和外国科幻的崇尚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所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确实够你我深思(其实这也是我看人家影评时先入为主的思想作祟,要不我哪里想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块儿呀),昨天晚上开始看,今天早上起来又看,历时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电影虽然只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用了两个小时却还有一些细节没有说清,不过也确实可以称得上一部良心之作,话到最后希望中国科幻能够不拘泥于以往,拍出更多越来越好看的影片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7

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8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9

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0

一个初中语文老师问她的学生,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电影《流浪地球》是这样回答的。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这部电影的诞生都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牺牲的故事。

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无数人为此牺牲,还有无数人从流浪地球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爷爷韩子昂护了刘启和韩朵朵周全,自己却被困在冰封的大楼里;黄明用自己的电池维持火石正常运行最后被活活冻死;刘启的父亲刘培强为了儿子的安全,为了地球能够活下来,独自驾驶备用舱撞击木星,他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王磊老大在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最后一次命令队员:活下去看到一个个人为了亲人能够活下来,为了计划完成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天灾固然无情,人间大爱常在!

救援队拼尽全力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的时候,韩朵朵说: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回来吧,加入我们一起战斗!最后看到各地救援队们全部掉头的那一个镜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时候,希望带来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切。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被镌刻在星空下。

贝加尔湖的冰终将化成水,地球一定可以活下去。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1

太阳的光芒即将消逝。

刘慈欣的科幻**《流浪地球》,描写了在太阳即将由一颗恒星转变为红巨星之际,人类打算逃离太阳系,前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过程。

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快要死了。人类面临的问题不是地球,甚至太阳是否还可宜居住,而是它是否被摧毁。在太阳(作为恒星)寿命结束时,太阳中的所有氢都将转化为氦。在氦向内溃散的过程中,巨大的压力会使氦内部发生聚变,并向外膨胀,产生氦闪。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范围将逐渐扩大,足以包括地球,人类不得不逃离太阳系。然而,作者并没有提到在**年利用宇宙飞船逃离地球,而是试图利用地球引擎驱动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尽管整篇文章都在写如何逃离太阳系,但在逃离的背后却有着强烈的回归欲望。

**起初,有人写着孩子们去看日出,后来地球派和宇宙飞船派发生了争执。老师拿出一个太空船学生的作品——一个小型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一个小型的水生生态系统,所有的设计都很完善,能耗、转化和发电都达到了平衡。

但当这个封闭的小生态系统再次被摧毁时,里面的生物都死了,即使一切设计都很完美。实际上,宇宙飞船和地球对人类的意义。宇宙飞船也许能够满足人类所有的生理需求,但如果人类想要幸福健康地生活,延续人类文明的传奇,而不仅仅是生活,地球的意义将是不可替代的。

任何人造生态系统都无法取代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行球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当越来越多的人观察到太阳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时,人们的愤怒就会爆发到那些想逃离太阳系的人身上。越来越多的人倒戈,认为这就是一场**,甚至将坚决主张逃离的人折磨致死。可是,只是换了一个在宇宙中生存的地点而已,为什么人们要这么愤怒,甚至对那些主张逃离的人万死难解心头之恨。

我认为这是因为它是人类的诞生地,太阳系,人类诞生的地方,生命奇迹发生的地方。人们被迫与自己的根切断了联系,无论找到了多么完美的居住地,人类都始终在流浪,而且将永远无法回归。

其实,同样地在《三体ⅲ》里面也出现过这种情感。一百多岁的罗辑完成了自己作为执剑人的工作,而在选择下一任的执剑人时,获得选票最多的是程心(从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民众选择让这样一个形象的人来继任执剑人的位置,且不论之后三体人如何侵占地球,单就民众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形象——温柔、善良,充满母性的光辉,的人来担任执剑人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来说,就显示了人类在很多时候会下意识的寻求安全感,而程心这一性格和形象恰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就像一个人在受伤时蜷缩起来(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位置)寻找安全感。

一个人,最能得到安全感的地方大概就是父母在的地方了;一个民族,自信心的由来大概就是整个祖国的强盛了;而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中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大概就是地球——这颗孕育了人类以及其他许多生命奇迹的蓝色星球了。《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书中还有一位父亲,为了保护地球,甚至为了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放弃儿子和妻子。最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地球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

读完这本书,我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了爸爸的坚持和大家今天为拥有地球所做的努力,我被他为人类牺牲的精神所感动。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但是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上、地上、甚至海里都有很多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

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也是造成地球污染的原因。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为保护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热爱和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热爱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流浪地球》读后感三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

因为太阳即将有氦闪光,也就是说,太阳即将死亡。当氦闪光发生时,太阳将不再是恒星,而是由恒星产生的一颗红色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计算出,太阳氦闪光的时间约为400年。所以一种方法是在地球上安装数万个强大的推进器,首先停止地球的旋转,然后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到最近的人马座附近。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

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

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

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

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但是我觉得这部**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

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

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

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2

从文学作品上讲我还是更倾向于给4分

首先作品的一些设定存在一定硬伤例如提到宗教信仰的时候说到末日来临之时这些东西便不复存在了但是后面主角的爸爸又在说要有希望虽然是不同的语境下说的话但是从故事的设定上讲迁徙需要几千年的长度即个体生命的长度是不足以纵观全局的那么即使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可能根本顾不上宗教信仰了但缺乏了信仰和宗教带来的信念个体真的会保留希望吗?

另外信仰的缺失同上一点在对待婚姻亲情以及人类繁衍的问题上也是有硬伤的如果缺乏信念那么人类繁衍的动力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保留物种?文中似乎合理的爱情观恐怕不能培养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后代来吧?联合国采取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有生育权这也忽略了个体差异以及抚养义务的归属(因为看上去此处的生育权更像是为了保留人类物种)

最后叛乱一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只是想简单的批判一下愚昧的民众用近乎疯狂的不理智来衬托这次逃离行动然而在5000人的行动大脑被集体判处死刑后又是哪些人来负责流浪的后半程呢?这也导致了结尾有些戛然而止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我并没有去观看电影从文学作品上看其实它更像一份故事梗概想象力还是有的世界观也算宏伟并且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扩展和丰富的虽然不够完整但是电影却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其被广大观众了解并进而让科幻为人所知从这一点看它还是很有价值的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3

大刘的这篇短篇小说真的是挺短的,没用多长时间就看完了,因为是改编成了最近热门的电影,才有兴来读。说实话,看大刘的短篇小说并不会引起太多的趣味与深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完了三体这部既趣味十足又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后,再去看他的短篇小说,衬托得就会具有明显的差异,似乎带着对读三体时的感知只会带来失望吧。

尽管是一篇很短篇的小说,大刘也加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这一部分元素,最让人映像深刻的应该就是:因为人类天性对于别人的不信任,那种歇斯底里的`报复欲,而将拯救地球的那五千多人无情的冻死在冰面上,讽刺的是痛恨并处死这五千人的其他所有人,确因为他们而都活了下来。这也应该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一部分吧,重要的转折点。也许其他所有都是次要的,都是为了突出人性而做出的必要叙述,这才是一部小说的正真价值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4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5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个性自我评价(集合13篇) 下一篇:学校自查报告通用七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