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看二十四孝图有感(汇总3篇)

2023-12-19 21:07:25 二十四孝有感

【#实用文# #看二十四孝图有感(汇总3篇)#】文档的充分利用能使知识发挥巨大的效益,我们可以去挖掘一些网上写得不错的范文供自己参考。  通过研读优秀范文,我们能够更加感慨和感悟人类的变幻和失落,每个"范文"文章都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你们有没有发现?我相信这份“看二十四孝图有感”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

看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1

最早接触到二十四孝的故事,是源于鲁迅先生,他的犀利的笔触,批判的言辞,以及他笔下那些个诸如郭巨埋儿奉母、丁兰刻木事亲等鲜血淋漓的例子,让当时还年幼的笔者对于“孝”之一道深感敬畏,唯恐有一天父母为了孝顺长辈,把自己给生生埋掉或者丢掉。随着年岁渐长,知识渐长,从一系列的典籍和古今文学作品中,终于发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中,“孝”之一道早已是根深蒂固,流淌在每个人的血管里,它并不像自己当初理解的那么浅薄,也不像故事中描写的那么传奇。终于明白,“孝”和“行”的关系是何等的紧密,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留给母亲的橘子,不仅仅只是为父亲温暖被窝、驱逐蚊子,不仅仅是为了长辈的痛而痛、为了长辈的乐而乐。

但是,穷根究底,加上家长的耳濡目染,又觉得所谓的孝,似乎就只是这些,如此说来,做个孝顺的人似乎也并不难。

然而,就在不久前,笔者见到了一位老人,他的遭遇,让笔者动容,也使得心里那个“做个孝顺的人并不难”的想法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八十多岁的老人独自住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墙壁上烟熏的痕迹使得这间破旧的屋子更显得落魄,屋子里没有电灯,细看之下,才发现家里并没有通电线,在黄昏的暗昧的光线里,老人的脸时隐时现,他坐在门口破旧的小凳子上,面前同样破旧的高凳上摆着两个碗,一个碗里是熬得很稀的糊糊,一个碗里是黑色的、不知道用什么材料腌成的咸菜,老人手里的筷子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的晚饭。他的身后,为数不多的几件破旧的家具和黑沉沉的墙背景一样衬托着老人的孤寂和落寞,更显得他瘦骨嶙峋。房子被隔出一截,作为卧室。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凌乱而满是灰尘的床,诉说着老人的无忧无虑。当离开的时候,老人殷勤得把我们送出门外,笔者无意中搀了老人一把,说了句“注意脚下”,惹出了老人一把辛酸的泪,他紧紧抓着笔者的手,说了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很心疼的话:“真是比我的闺女还好啊……”同行的两位女同事早已是红了眼眶。

村民告诉我们,老人是位老党员,按规定乡里和村里每年都有定额的补助,他的儿子就和他在一个村里住,领了他的补助后,却很少管他。老人和他的邻居住在一个院子里,独自生活。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天下父母,不论贫富,无不在为了儿女的成长呕心沥血。而天下的子女,又有几个能拿出同等的爱来回馈给父母?不知在那个我们从不曾谋面的“儿子”心里,“孝心”二字还有多少分量?

“良心”里面,可还允许他对老人的现状继续不管不顾,而他的子女,是否会以他为榜样,在他老了的时候,以同样的不管不顾对待他?那时,当他感到悲伤的时候,他会感到内疚吗?

看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2

《二十四孝》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动人故事。看完后,都让人感慨和流泪,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孝道。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孝道的意义在于**。我们孝顺父母。为什么国家从古至今大力提倡孝道?

论语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反抗的人永远不会。

其次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

再者“治天下”、“治国”、“治家”的核心是要取得诸侯各国、百姓和家人的欢心。“明王以孝治天下,得万国”的欢心,他们就能来参加天子祭祀先王的典礼。这样,所有后代都履行了牺牲的义务。

诸侯治理自己的国家,得到百姓的欢心,百姓都会来参加诸侯祭祀其先父、先祖的活动。卿、大夫治理自己的采邑,得到妻室、儿女以至妾婢和奴仆的欢心,全家人上下都会协助他事奉父母亲。这样,就能使得父母在生时过得安乐,死了得到祭祀。

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对自己的双亲尽到孝道,就会出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大好局面。《诗经大雅》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治章第八》)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

强调古代圣贤统治世界,是根据人们尊重和爱护父母的本性教育和指导人民。《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尊敬)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孝”这种德行是最伟大的德行。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很自然的。圣人用这种自然的感觉去教育人,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服从也反映了君臣关系。

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又是最伟大的。父亲对儿子具有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人伦关系中,没有比这个还厚重的东西,如果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君子不作“悖德”和“悖礼”的事情,“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这样“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就“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叫做,“其政不严而治”(《圣治章第九》),对人民的统治不需用严厉的办法,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做错了事,我们服从他们吗?

做了有悖社会安定的事和君王的事那又该如何呢?

《**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

孝道在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统,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逐渐被人们遗忘,空巢老人、虐待老人的新闻屡见不鲜。。

看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3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把我们抚养长大并教育了我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女们永远报答不尽。然而,如何孝敬生养我们的父母呢?等到儿女们事业有成,给父母买豪宅、买汽车才算孝敬吗?

不,不要等,孝敬父母就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中外古今,都有孝敬父母的典范,早在我国东汉末年便有“黄香孝亲”这一历史佳话。黄香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到了夏天,十分闷热,使人晚上难以入睡,于是黄香每到睡前就给他的父亲扇凉,直至父亲睡着。他强迫父亲在睡梦中扇凉,不是孝道的体现吗?

不错的,孝敬父母其实说易也易,主动做些自己能做的小事,不让父母们烦心和过度操劳,不就是很好的“孝”吗?古人用他们的行动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一个三口之家的穷人家。父亲因病失去了工作能力,他每天离不开母亲的照顾。这个家庭依靠他的儿子为别人放羊。儿子到了10岁还一个字不识,他想上学。

母亲决定拿出全家积蓄“供给”他,孩子临走时跪着对父母发誓,他一定学成才,将来报答父母。于是,他走出了大山。他辛辛苦苦几十年,始终牢记报答父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学业,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当他觉得有能力报答父母时,父母就因贫穷而死。跪在父母的坟前,痛苦和悔恨的泪水涌上眼眶,他明白一切,但为时已晚。后来,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十分后悔。”他说。“为什么?

您如果当初不上学,今天您可能还在放羊呢!”记者问。“因为我没有做到人最基本的事——孝敬父母,后来的一切都是以牺牲父母为代价的。

”这位科学家把孝敬父母推迟到他事业有成之后,结果怎样呢?多么可惜呀!显然,他不是不想孝敬父母,而总是感觉机会没有成熟。

正是这种等待给他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孝敬父母不是一个多么远大的目标,万万不要只在心里盘算将来如何尽孝,而眼前可以为父母做的事却不做,将来不一定有机会啊!人世间没有后悔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孝敬父母。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 二十四帝 | 二十四史 | 明朝二十四藩王
上一篇:体育教师工作总结(集合五篇) 下一篇:毕业个人简历模板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