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合集#】你知道写观后感应该注意些什么吗?写一篇观后感最能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悟。为了回味这个作品,我们可以将观看作品之后有感而发的内容写成观后感,通过表达自己的具体感受可以更好地展现观后感的主旨,您所需要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感谢你的阅读期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启迪并请与你的同事分享!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看完之后我感慨良多。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 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则,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凝望最早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 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宙的某个地。人在潜意识里永远没有放弃对故土的追求,包括那个“不死的容颜”。
背朝尘埃, 山河依旧我感怀。6000多年的时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的信仰,凝望着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拍摄节目中所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令我深受感动。节目以一种多元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中国国宝价值,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以“藏书传承”的国宝为例,节目考察了书籍文化传承的价值,以书籍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发现有许多书籍被荒废,但是有些书籍却由某个家庭几代人传承下来,依然保存完好,如新。家族中第一个保存书籍的“国宝”,用自己的智力和努力,给尊敬的文物注入新的活力,使古书重现新生,传承下去,也正式此种考古学前沿科学视角保护国宝,传承文化新生,让我深受鼓舞。
节目中对于泰国佛教寺庙建筑结构和国宝珍贵艺术品的精彩介绍,使我们能够以新的视角看待国宝收藏,全面体味传统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用心感受艺术造物给予的浪漫怅惘和与众不同的极致审美惊艳。
节目令人深思地提出,传承文化不能只满足于粗略的记忆,还要让更多人能够用心体会文化的价值,以此引发大众关注和参与,让我们能够用新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加深大众对国宝文化的深度认识,继续保护好传统文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国宝的价值,以一种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国宝,使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加全面地欣赏国宝精美的艺术景象,用一种细嗅着历史文化芳香的心态,真切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自身力量去实现该节目的宗旨:传承中国国宝的精神,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的愿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3)
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仿佛让我回到那个大汉国富民强的时代,仿佛让我看到那个少年骑在马上,挥斥方遒,挥动着长矛的身影,脸上写满了坚毅,写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假期我从纪录片里学到的不仅仅有古代的历史文化,更有华夏文明传承不衰的秘密。
谢谢每一个国宝教给我的思想,教给我的温度,教给我的少年气。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4)
从已经播出的两集作品来看,节目基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选择秦汉及之前各重要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文物,通过高清的拍摄,精心的组织,生动的展示,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解读,多角度地展现文物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以简明扼要、富有诗意的语言揭示可能携带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要素。第一集中,6000至6500年前的仰韶红陶人头壶,首先映入眼帘,印象至深,随着壶身缓慢地转动,那微微扬起的头,孩童般的眼神,被誉为“人类最初的凝望”,当一滴“眼泪”由缓到急地滑过“脸面”,深深地触动我心。随后,贾胡仙鹤骨笛、仰韶陶鹰鼎、城子崖龙山蛋壳杯、凌家塘玉版玉龟、良渚玉琮、二里头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殷墟镶嵌绿松石的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鸮尊、利簋、何尊、玉组佩、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大克鼎、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错金银铜板兆域图、虎符,以及第二集中战国时期的匈奴鹰顶金冠饰、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编钟、双头木雕镇墓兽、御龙帛画,秦时的彩绘跪射俑、铜车马、里耶秦简,西汉时的南越汉玉、霍去病墓石刻、长信宫灯、素沙单衣、二十八宿圆盘、圭表、象牙算筹、错金铜博山炉,还有东汉的击鼓说唱俑陶俑、铜奔马等,原本不那么熟悉甚至陌生的文物,随着精彩动听的解说,一件件优雅而有力量地呈现在眼前,或质朴简约,或精美繁复,或日常为用,或独特迷离,极具感染力。反复观之,愈加津津有味,所以笔者有一阵是逢人便推荐。回顾之际,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其一,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历史的真实”,是“彼时彼地”真实有力的见证;亦如一面面多棱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文化创造的多元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
无论是陶器、玉器、青铜器还是漆器、石刻、简牍、织锦,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文物,都是基于自然之物的人文创造,其质、其型、其图、其文以及某些特殊的摆放或组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独特的魅力。《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与之相关时空场景的模拟,丰富形态及其情景交融的展现,简洁有力的诗意表达,让这些文物似乎在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陡然“活”了起来,栩栩如生,丰富饱满。并引导观者去思索,这些文物出自何人之手,如何制造,为谁所有,如何得以保存或者发现,有何功能和意义,这些思考自然会深化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并探寻制作者、拥有者、使用者、发现者、保护者相关的更多历史线索或者文化意味。诸如,那些相对量大实用普遍存在的陶制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技能;那些相对稀有、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玉器,反映了在古代国家治理“祀与戎”中的重要地位,或者在身份地位、修身养性中的象征意义;失蜡法、错金银、蛋壳杯等“黑科技”,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生产技能和文化创造力。而同类文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诞生以及流变,彼此对照,也有助于了解彼此之间的异与同,交流与影响,继而更好地理解中华大地上文明发展的“满天星斗”和“多元一统”,甚至也会了解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代的相近技艺、创作与思考。如此,一件件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思想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门;也像“一束束光亮”,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见祖先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诚如孙机先生在《孙机谈文物》(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后记中所言:
现今尊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话。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她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独特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
其二,文物的.选择和文本制作既关注过去,讲解历史,又能由古及今,从今溯古,前呼后应,贯穿古今,在历史与当下及未来之间搭建更多的连接,极富启发性并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力。
文物的选择和文本的制作既在于“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也在于尽可能地通过“前世今生”的考察和解读,梳理发展演变的线索,揭示与千百年之后人们生活之间依然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文明的发展脉络”。那些来自远古的物质性创造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和意义的表达,可能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陶器、青铜、玉器、器乐、纺织品等,即使形态、技艺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从古今演变之中发现诸多的“历史的根脉”或者“未来的可能”。节目通过不同时期文物形态的对比、工艺仿制、动态模拟、数字化展示、研究阐释,更好地展示其间的关联和演变,拉近古今之间的距离。如此贯穿过去当下,甚至中外对比,讲述关于文物的“故事”,既有助于人们理解过往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也有助于理解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某些今人难以领会的神秘奥妙和精神世界,有助于探寻历史的源头和文脉的延续,并激发人们去思考更多的关联性议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5)
今天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其解读了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文物,很有趣。鹰顶金冠饰,其中的动画和游牧角度很有意思。镇墓兽在云雾背景的环绕下美轮美奂,截屏作为壁纸也没问题。帛画与生死观宇宙观的介绍升华很自然,介绍了一般人很难看到的情景,生动活泼的动画更给人真实的感觉。商鞅方升反应了标准化的意义,从商鞅到秦始皇展现了一个标准的普及化过程。里耶秦简的介绍鹤现实的身份证联系在一起,引人入胜,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枚竹简,具体的数据令人联想起当代,从而贯通古今。南越王玉器令人惊艳,将玉器的文化很细腻地表达出来。霍去病墓的石刻流出鲜血,发出老虎的声音,代入感很强。五星出东方织锦的文案颇有诗歌的感觉。熹平石经更是给人一种文脉传承的感觉,令人感动不已又感叹不已。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讲述了其工艺,艺术形象和用途。狸猫纹漆食盘的讲解最为有趣,一句“这个猫咪是一定是个狠角色”,“君幸食就是吃好喝好”,“汉代女子的小确幸”都令人发出自然的微笑。博山炉加上烟云给人以仙气之感。看完了一想,大部分文物都是战国秦汉的,大概是从这一时期刚好开始的吧。
文案更加亲民,是一个不错的讲解词,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通俗角度来说都优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得很自然,能够很好地俘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相对于专业讲解,其优点在于能够给每一个观众一个完整的器物和参观环境,不会有拥挤的现象。其次,文案更加全面和简练,能够另人听懂且不缺乏专业知识,引领观众进入这个高清的世界,另外他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够控制观众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从而带来稳定的效果,如“弋射”的介绍。南越王为“待机时间最长”也很有趣,当然,其精美的画质,音质和动画效果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些三维试图比实物更加震撼。
而现场的讲解优点在于,能够有现场感和自主感,这是一般的科技实际无法弥补的,当然,现场的拥挤环境往往不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欣喜之情。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6)
看完之后,被国宝的魅力深深震撼住了。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有“质量保证”,文案精致优美,故事悠远动人。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了8000年的历史,在短短5分钟内,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国宝》中的文案非常精彩,尤其是《青州龙兴寺佛像》片尾的那句话“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成为本季流行的解说词,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别看文案“文绉绉”的,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形式灵活多变,科普也不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国宝第三季,结合前两季的优势和补充动画、情节动画、声音塑造等待,让每一件文物都动起来。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萌点”,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呈现是本季的`亮点,堪称金字招牌!
虽然国宝不会说话,但由于它的出现,它的存在仍然让我们震惊,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那段历史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7)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8)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透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9)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0)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