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鲁迅观后感(热门7篇)

2023-11-20 10:33:53 鲁迅观后感

【#实用文# #鲁迅观后感(热门7篇)#】这是一篇好工具范文网小编认为非常出色的“鲁迅观后感”文章,值得一读。如何在观后感中恰当地融入个人情感呢?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使人变得更加理智和善良,每个人对电影情节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些想法和观点写入观后感中。为了写好观后感,首先要从作品中获得真正的感悟,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一些参考!

鲁迅观后感 篇1

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艺术理论概论、基础科学概论、古籍整理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由xx为大家整理的“”。

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

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

然而,最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下,人们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哭声!疯子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狂,使他摆脱了封建伦理对灵魂的摧残和压迫,只有疯子才有权拥有纯洁的灵魂,我希望这个社会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

他单纯愚笨,受剥削欺负,但不敢正视现实,傲慢自大;对权贵有本能的不满,表现出一些自发的生育革命要求,深受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的方式使阿q无法正视自己的悲惨处境,沉溺于更加屈辱的奴隶生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地评论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这被称为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xx

鲁迅观后感 篇2

1、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有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2、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3、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

4、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近义词。(2分)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2分)

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1、爱惜—珍惜;

2、节省—浪费;

3、第一段(第一—二节);

4、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节省时间就可以为人类多作贡献,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不应让时间白白流逝,是我读了《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所感触到的。

《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如何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事。在三十年里,他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万字。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生病还是健康,他都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直到离开我们的`那一刻,鲁导先生都没有浪费时间。

对比鲁迅先生,我多么惭愧。每天只想着如何消磨时间,如何玩耍。对学习,总是草草了事,便去休息,睡大觉……

记得放假开始的前几周,我便匆匆做完所有的作业,剩下的时间,便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至于那些课本、作业都被我堆在一边,直到报名的前一天才去整理,上面积有不少灰灰尘。开学了数学公式,语文词汇,英语单词,因为没有复习的缘故,大多忘得一干二净。致使老师提到那些旧知识时,我总是哑口无言,第一单元考试也一团糟,那个时候,我才深深地感到时间的重要。不过你们别以为我会就此“觉悟”,没过几天,又开始放松了,下一次考试过后,又后悔,但又只是“三在热度”……唉!但鲁迅,直到逝世的前三天还替别翻译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序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他的知识和成就,也是由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中得到的,他的每一天也因此过得充实、愉快,可想而知,时间是多么宝贵。所以,我应该彻彻底底地“觉悟”了。我坚信自己不会再是“三天热度”了,而是房屋的。我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更应如此,难道你们说不是吗?

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同时也应爱惜他人的时间。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参加会议,他总是准时到达,即使下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而我呢?同学聚餐,每次不让人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我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和鲁迅先生该是一对多么鲜明的对比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么办呀?不过,我想:只要从今天起,我不再迟到,不再浪费时间,一定可以将功补过,对吗?

谢谢你,鲁迅先生;谢谢你,《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因为这让我彻底醒悟了——不应让时间白白流逝。

鲁迅观后感 篇3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作文(一)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几缕轻烟,一个微曲的背影。

房间里不时有一些动静。是飞虫撞窗玻璃的声音。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但更多的仍是安静。

房间里的人在写字。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

他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笔,朝着绿色的油灯点上一支烟,看着眼前的惨剧,陷入了沉思。许久,皱一皱眉头,轻轻叹口气,缓缓的吐出烟雾。然后我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白色的月亮,倾听夜鸟的叫声。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的书也一定是在半夜,最好抽烟。鲁迅先生抽烟是为了提神醒脑,保持头脑的兴奋,以便更好地思考和写作。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典型的是海明威在美国。

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据说,在老年,许多疾病也是由慢性咖啡中毒引起的。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文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文章的妙处。

而并非给大家找吸烟的理由。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况且,我也不必用吸烟这种方式来使大脑兴奋,因为我的大脑可以一直都很兴奋。

特别是入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文.诗全集》。

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里就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不足之处还望指点。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点涩,有点苦。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

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但这种苦味并不是让你尝尝,而是吸引你咬一万口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尝。尝尝吧,你会发现这不是同样的苦味熟悉,但你记不起来是在**味。

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

所以吃了这个水果后,你会觉得你的身心会舒服得多。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你的自身,你的灵魂“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有人说《野草集》这本小本子是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我这般含英咀华,确实品了些好滋味出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作文(二)这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

我看了一整天整部电影。也许我读的太慢了。也许鲁迅先生写的东西总是让我陷入思想的旋涡,但最终我受益匪浅。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论》《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歌则是《自嘲》《自题小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散文,那时总认为鲁迅先生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还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体的何首乌吃后长生不老的传所写的无过于我们现在所看的神话童话书故事,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现在却不那么认为了!鲁迅先生写了那么多有趣的事,也许并不是因为要给我们知道他的童年过得有多精彩,而是为了回忆和缅怀已逝去的人和事。这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思想的升华。

《长母草园》和《三味书店》都陪伴着鲁迅的整个童年,是她美好回忆的轴心载体。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的述说了那么多。而这篇散文却让我认为它所说的是那时中国流行的“惯病”-----虚荣泛滥,是非不分。

而这恰恰反映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爱恨分明,是非分明。那两首诗呢?我还没学会,但他们让我喜欢他们。

特别是里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是千古名句。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也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这让我想到平时的自己,自当羞愧。所以我决定今后增加阅读“爱国立志”的书籍,好萌发我的爱国情怀与奋发之志。

混乱的思绪终于用活跃的文字表达出来,虽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灵写照,但却是让我心境平浮的东西,在此,我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鲁迅观后感 篇4

杂感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文字水平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素养,我倒不是对文学有多么感兴趣,只是觉得文学对一个人的文字水平还是很有帮助的。读谁的文章,什么文章呢,我也不知道,现在人写的文章确实很少入味的,那还是“看一看五十年或百年前的所谓杰作”,“那时黄澄澄的金粉已经从粗砂石中掏出来了”。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文学开始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从小学我们就学习鲁迅的文章,尽管他的有些文章是很难读懂的,但是我们被告知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杂文就像一把“匕首”刺向敌人,当然在我们心目中,鲁迅自然而然就是一位非常可敬的人物了。可是近几年,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文章被拿掉了,我们不知道原因,只能乱猜一顿,而对我们的小学弟们而言,再也不用受“鲁迅的苦”了也许是“好事”。据说《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中,文化精英一腔爱国热情,煞是好看,却也没有鲁迅的影子,我们不知道原因,也只能乱猜一顿了。

也许,时过境迁,“黄澄澄的金粉”真的从“粗砂石”中“掏出来了”,是“糟粕”的东西被文化精英扔掉了。我也开始怀疑起来,我是不是早被灌输了“糟粕”,只是我不自觉,现在需要清理清理了。可是不管怎样,自己的样子要靠自己打扮,自己的思想要靠自己打扫,再也不能靠别人的,因为别人是靠不住的。

军人的较量在战场,文人的较量在文章。鲁迅作为那个年代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曾经和很多文化精英有过“论战”,从这些激烈的文章中,也许可以窥见那个年代文化精英的一些风貌,也可以更多地了解真实的鲁迅,并且一睹他们的文采,也帮我选择几本他们的好书。

鲁迅vs.西滢:不仅仅是“闲话”

鲁迅执笔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坚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达了对校长和部分教员的不满,西滢不以为然,随后发表《闲话(粉刷茅厕)》暗指“某籍某系”的鲁迅“暗中鼓励”,由此拉开了两人论战的序幕,斯年1925年5月末。此后,两人又围绕“流言”、“做学问”、“公理”、“三一八**”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直到1927年10月,持续了两年多。在我看来,鲁迅在这场争论中占了上风,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从文体上说,西滢的更像散文,每篇文章的主题比较突出,而鲁迅的文章就是杂文,比较杂乱但是语言犀利;从内容上说,西滢的更注重说教,而鲁迅则更多的是反驳和批评,鞭辟入里;从思想上说,西滢的重在“立”,而鲁迅的要“破”。总的来说,两人的论战虽然有不少的是基于“流言”的攻击,甚至是“骂街”,但是也不乏一些学术的争论,比如说“做学问”、节育问题、“古书与白话”等等。当然,目前关于师生态度的争论也具有积极意义。

鲁迅说:“真的倒很诧异自己之胡涂:年纪这么大了,竟不知道阳历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和一月一日之交在别人是可以发生这样的大变动”。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从今天开始,或从明天开始,我要怎么怎么样,俨然一副“重新做人”的模样,今天之于昨天,或明天之于今天,似乎“可以发生这样的大变动”。然而,在我看来,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用最好的画笔和最细心的笔触画出来的。当明亮的墨水落下是,任何试图抹去这个想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只能继续写作,也许,当最后一笔写完,一副令人羡慕的图画就写完了。这里既有得意之笔,也有勉强之笔,更有点睛之笔。在人生这条大路上,可以选择,但不能修改。

在必要的时刻,做出明智的抉择,这是人们可以做的 。

鲁迅vs.林语堂:让“寻开心”者不开心

鲁迅与林语堂的论战始于1925年底的“费厄泼赖”和“痛打落水狗”之争,此后又围绕“性灵小品”、“匕首”与“投枪”、“做文与做人”、“文人相轻”、“西崽”等展开,直到鲁迅逝世,持续11年有余。既有温和的辩论和释疑,也有激烈的冷嘲和热讽,既有文体之争,也有人品之争。在我看来,林语堂的幽默和鲁迅的愤世嫉俗都是好的。

但是林先生一方面说“我看人行径不看人文章”,一方面又说“作文,要幽默,和做人不同,要玩玩笑笑,寻开心,……”提倡的语录体,实在看不懂。也许,还是鲁迅先生看的透彻些,“这‘玩玩笑笑,寻开心’,就是开开中国许多古怪现象的锁的钥匙”。

鲁迅vs.高长虹:“出版界”的那点事

始于1926年10月的“压稿事件”,高长虹连篇累牍的《走到出版界》揭露所谓的出版界的黑幕,跟现在的“**反腐”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后经过鲁迅的有力回击,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到1927年底结束。

鲁迅vs.梁实秋:文坛巨匠的刀与影

1926年底梁实秋在他的《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中说:“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唯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卢梭论女子教育是根据于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而来。

”又说:“主张男女平等者,乃蔑视女子特有之个性,实即侮辱女子人格也。”又说:

“卢梭主张平等,但是卢梭并不否认‘自然的不平等’。”随后,鲁迅发表了《卢梭和胃口》,以他一贯的冷嘲热讽进行了回击,“一者,即使知道说‘自然的不平等’,而不容易明白真‘自然’和‘因积渐的人为而似自然’之分。二者,因为凡有学说,往往‘合吾人之胃口者则容纳之,且从而宣扬之’也”。

现在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是深入人心,甚至于男女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女子,女子早已是社会的“半边天”,如果现在再提倡“理想的女子教育就是‘贤母良妻’的教育”,恐怕是要被骂“落伍”的。然而,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文本上,这篇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对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也许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是在两个文学巨人之间展开一场争论。我认为这些辩论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紧接着,两人又围绕“文学批评”,“言论自由”与“思想统一”,“文学的阶级性”,“硬译”,“第三种人”等展开,直到1934年,持续了八年之久。当时的社会政治上军阀混战,没有统一;文化上新旧文化,承前启后;思想上各种思潮,互相碰撞。

这些争论将不可避免地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不仅是文学上的纷争,更是政治思想和民族道路上的纷争。中国只有大争年代才特有的思想解放,给“和谐年代”的人们一个多视角深度地观察历史的窗口,了解那个年代的不“和谐”和人们当时的真实追求,启迪现代人更好的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和现实中的困惑。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不因历史车轮的翻转,而离开人们的视野,一个具有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的国度,真知灼见总是到了政治崩盘时才集中迸发,这些特殊年代迸发的东西往往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这是“鲁、梁论战”的焦点。我想中国人对这些名词——“马克思”,“阶级”,“阶级斗争”……非常熟悉了,这种熟悉不是理解,而是政治宣传的耳熟和政治合格的要求。

“阶级”的出现,曾经鼓动了无数处在底层的老百姓起来“闹革命”,摒弃了职业和地域的区分,怀着巨大的热情互称着“同志”,为了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国家,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 。“阶级斗争”的背后是无数血淋淋的头颅和白骨,以及无数段心酸悲凉的故事。然而,多年后的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多年前人们所梦想的,阶级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现在社会,淡薄了“阶级斗争”,强调依法治国,反而社会的秩序和人民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所谓的“文学的阶级性”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把政治经济上的阶级性搬在文学上的反映,如果没有政治经济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性”就无从谈起,然而,假如存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性”就是存在的吗? “阶级”概念出现的时候,就充满了政治的气味,它的前世今生和不断异化,对整个社会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很值得研究清楚的。

限于我目前的认识,我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再说说“硬译”,这个话题要比前面的轻松多了,也好说多了。可能是鲁迅先生多据日译本的缘故吧,所以要“硬译”。如果我选择阅读外文译文,我可能更在乎译文的流畅性、舒适性和美感——当然,正确的译文是前提。

我已经读完这本书了。我总觉得梁实秋是唯一能和鲁迅一样的人。和前面几次不同的是,这次论战是鲁迅先放的“箭”,而梁实秋每次都能抓住要点,有的放矢,从容应对,有力回应。譬如说,鲁迅说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样的“骂”近乎骂街了,梁实秋借用鲁迅的文章,说鲁迅是“丧家的乏牛”,借着他自己的话把他“骂”回去,似乎更高一筹。

当然这些“对骂”只是有趣,没有多大意思的,研究他们,更多的应该放在他们的文学观点上。我以为,鲁迅是把文学看作对敌人“斗争”的工具的,因而敌我分明,囿于特定的“阶级”了;而梁实秋是把文学看作对“人性”的探查的,因而注重人文情怀,认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的文字很流畅,观点很明晰, 特别是对于论争的话题,不意气用事,能尽量引到对话题本身的探讨上,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一些政治家对文艺者总是饥其酸腐,而对“反动的文学”,又充满了恐惧,禁止不跌。从某种方面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被政治附加上阶级性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梁实秋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现在他的地位已经慢慢恢复,独自一人,历时38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可以名垂矣!

鲁迅vs.穆木天:还是“翻译”那点事

穆木天认为,“人要各尽所能”,间接翻译——由他国译本转译,是“一种滑头办法”,最好有能力的人能够直译——由原著翻译。鲁迅则说:“对于翻译,现在似乎暂不必有严峻的堡垒。

最要紧的是看译文的佳良与否,直接译或间接译,是不必置重的;是否投机,也不必推问的。”我想,现在的翻译界应该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吧,各种语言的教育和通行,使得直译是现实了的。现代人看译著,可能有更高的要求了,不仅是直译的,而且译者的名望,名人的推介和译文的精良,可能都会是选择某种译著时要考虑到的。

鲁迅vs.施蛰存:对“旧文学”的一次“围剿”

施蛰存因应《大晚报》的编辑的邀请,介绍给青年两本书:《庄子》、《文选》,并且附加注脚:“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引来鲁迅的冷嘲热讽了,和文艺界的“围剿”,真是不怕更热闹,只怕没热闹。

我认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因为暂时的浮尘而消失。浮尘还是金黄色的。

鲁迅vs.郭沫若:“文化旗手”间的“误会”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和矛盾、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郭沫若说过这样的话:“我自己究竟要比先生年轻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隔得很远,对于先生便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纠纷吧,……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的。

”再也不用提什么“鸳鸯蝴蝶派”、 “才子+流氓”、“阿q式的逻辑”……的了。这就是“阶级”的情谊。

鲁迅vs.沈从文:“京派”和“海派”

沈从文是这样完成他的《文学者的态度》的:首先是援引了“一个近在身边的俗例”,通过对他家中厨房的大司务老景的描写,轻松地阐述了文章的主题,伟大的作品的产生,有赖作家的态度,“同我家大司务态度一样”——“对于工作尽他那份职业的尊严”。 以前也看过他的文章,似乎也有这种特点,这是很有趣的,不知道能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生活的艺术”是也!

鲁迅观后感 篇5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部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

文中的老栓相信用蘸有人血的馒头可以治好病人的痨病,自然是无效的,愚昧的。然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并不只是只有老栓一个人在做,他只不过是所有愚昧的平民百姓的一个代表罢了。这样的药,反应的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与僵化。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意义绝不会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浅浅的层面上。

在这篇小说当中,老栓所买到的药,是一个人血馒头。而这个馒头上人血的来历很值得去探讨。文中在老栓拿到药前,有一段对于处决犯人的场景的描写。而这些犯人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明。但是联系到本文结尾作者署下的时间,19xx,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当时的革命背景,自然而然,那些被处死的犯人就是当时被捕的革命者。由此可见,老栓买的人血馒头上所蘸有的人血,竟然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革命者的鲜血!老栓这样愚昧的行为,是对于革命者的极大的不尊重。相比较于他对革命者的不尊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老栓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毕恭毕敬。这样的行为,都是对革命的不理解。

这样的行为并不只是老栓一个人的行为。文中来到了老栓的店内的不只是只有康大叔一个人,还有一些普通的民众。这些民众对于革命者的态度与老栓相比别无二致。他们甚至于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讽刺道“真是不要命了,不要就是了”。这不仅仅是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更是他们对于革命的不支持。

如果说局外人对于革命者的革命事业不支持,还不算十分过分,然而若是连家里人都不支持革命者的革命事业,就是很令人无法理解了。清明节的时候,华大妈去给儿子上坟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是来上坟的夏瑜的母亲。但是夏瑜的母亲即使是在儿子的坟墓之前仍然对儿子选择革命表示了不理解,甚至于认为是其他的革命者将自己的儿子引上了歧途,从而害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家人却也不能理解和支持革命者的,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了。

鲁迅的“药”,不仅仅代表了那个人血馒头,在深层次上更是反应了当时人民的思想的愚昧和封闭,也揭示了民众愚昧的对革命者的不支持和质疑的现象。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当时的中华民族在一步一步地衰退。

然而“药”的含义也许还不只是只有这些。鲁迅先生更希望的是找到一种“药”,而这种药可以治好人们的心灵,乃至于整个社会。

鲁迅观后感 篇6

郁达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名作家,他是一位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曾经深受怀鲁迅的影响,而他所写的《怀鲁迅散文》更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受启迪和感动,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郁达夫对怀鲁迅的敬意和钦佩可以从每篇文章中得到体现。他以自己的角度和理解,对怀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在他的笔下,怀鲁迅的文学作品流露出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风格。同时,他也深刻地阐述了怀鲁迅所表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郁达夫对怀鲁迅的敬意和赞美,更加彰显出怀鲁迅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我深深感受到郁达夫的散文文笔之美。在阅读郁达夫的文字时,我能够感受到他那精准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他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和象征,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和感人。他将怀鲁迅散文的思想内涵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怀鲁迅那深刻的思想和理念。郁达夫的散文文笔,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功力,也让我们陶醉在他那优美的文字之中,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怀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最后,读完《怀鲁迅散文》让我更加认识和了解怀鲁迅,也更加热爱中国文学。怀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在当时可能被误解和批判,但他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对怀鲁迅的敬意和倾慕,也体现出中国文学中的友爱和协作精神。读完《怀鲁迅散文》让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更加深刻、更加想要去探寻更多的类似作品,在其中汲取更多灵感和思想。

总之,读了郁达夫的《怀鲁迅散文》让我对怀鲁迅和中国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郁达夫的散文文笔之美更是让我陶醉,散发出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无论是对怀鲁迅的意思和思想,还是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认知,我都从《怀鲁迅散文》中收获到了很多。

鲁迅观后感 篇7

2019 年鲁迅《药》的读后感 1000 字范文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非个人的世界里,过着冷漠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

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

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时,农民除了干农活外,干得更多,也许整天都在讲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

悲!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太重了。太重了。他们负不起。我们的社会负担不起。也许他们感觉不到。他们不感到痛苦或悲伤。

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推荐阅读

上一篇:敬老活动总结22篇 下一篇:教学教案8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