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班科学纸教案汇编#】尊贵的用户,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面对每一堂课,作为老师,我们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并认真地规划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手段。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已经整理好了以下的信息:“小班科学纸教案”。希望您能大力支持并喜欢我们的内容,记得收藏并关注哦!
小班科学纸教案 篇1
大班科学:《螳螂与蟑螂》活动设计
201 活动设计背景
我所教的孩子都生活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带孩子去野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至于农村的孩子都不知道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的螳螂和蟑螂是什么,长什么样,是害虫还是益虫,结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引发了本次活动的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螳螂和蟑螂,并能够分辨出来。
2、知道螳螂是益虫,蟑螂是害虫。
3、使幼儿从小懂得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螳螂和蟑螂并能够分辨出来。
教学难点:知道螳螂是益虫,蟑螂是害虫。
活动准备
1、螳螂和蟑螂、胖胖和芳芳、抓住螳螂和放掉螳螂的图片
2、螳螂和蟑螂的塑料模型以及飞蛾、虫子、柜子、米袋等小模型。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个有趣的小动物给大家认识。小朋友们想知道是哪两个小动物吗?它们都生活在我们家附近的田野里。大家一定要认真看我手中的图片哦。
二、传授新知
1、出示胖胖和芳芳的图片:
今天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客人,我们来看一看是谁?
一个脸胖胖的是胖胖,脸方方的是芳芳,他们俩是好朋友。
有一天,他们要玩捉虫子比赛了,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捉住了谁?
2、出示螳螂图片,这是谁呀?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呀?
(出示螳螂模型,让小朋友摸一摸。)
总结:螳螂会捉虫子、飞蛾等害虫,他是人类的朋友是益虫。
3、出示蟑螂的图片:
这是谁呀?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呀?
小朋友们可能还不知道,它可是一个大坏蛋,常躲在角落里毁坏粮食,钻进电器里咬断电线;它还到处散布细菌,危害人类的健康,它是害虫,你们喜欢他吗?
(出示蟑螂模型,让小朋友摸一摸。)
巩固:
螳螂是什么?蟑螂呢?谁是益虫?谁是害虫?
抓虫子的游戏:捉呀捉捉到了谁?(用模型游戏)
4、学习绕口令:
胖胖和芳芳捉螳螂和蟑螂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
让我们来听一听绕口令《蟑螂和螳螂》
(在说的过程中,边说边贴图片,注意速度!)
5、理解内容:
这个绕口令有趣吗?里面都讲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谁能把这个绕口令,用这些图片来表示出来的,这些图片是什么意思?看看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所说指出图片的意思)
三、巩固延伸
1、游戏:老师把图片拿掉几张(由易到难),然后由小朋友说出,少掉了哪几张,并请幼儿贴上去。
2、同上,但拿掉以后请幼儿说出缺了拿几张,但不贴上,请幼儿看着缺少的图片把绕口令讲出来。
现在来听一听我是怎么念的!快速的念!可请幼儿一起拍节奏。
四、活动小结
今天的活动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不但认识了螳螂和蟑螂,知道了螳螂是益虫,蟑螂是害虫,小朋友们还懂得了要保护小动物。
小班科学纸教案 篇2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
【教案一】
主题:情报科学导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认识情报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对情报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1. 情报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情报科学的发展历程;
3. 情报科学的应用领域;
4. 情报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情报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中情报相关的例子,并讨论情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Step 2:讲解(30分钟)
结合PPT和教材内容,讲解情报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情报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实例解释情报科学的应用领域,并强调情报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Step 3:活动(20分钟)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从事实上的社会问题中选择一个主题,比如环境污染、健康问题等,并讨论在这个主题下情报科学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一起总结讨论不同主题下情报科学的应用和重要性。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讲述他们认为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下情报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用实例说明。
教学辅助工具:
1. PPT
2. 教材
3. 纸张和笔
评估方式:
1. 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
2.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说理逻辑。
【教案二】
主题:信息检索与利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
2. 检索技巧与策略;
3. 信息评估与利用;
4.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Step 2:讲解(30分钟)
结合PPT和教材内容,讲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检索技巧与策略,并介绍信息评估与利用的方法和重要性。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各类工具和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Step 3:活动(20分钟)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比如某个国家的历史、某位科学家的贡献等,然后要求他们制定信息检索的策略和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信息检索和收集。
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信息检索结果,并与全班一起总结讨论信息检索与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讲述他们的信息检索过程、评估和利用结果,并总结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辅助工具:
1. PPT
2. 教材
3. 计算机、网络
评估方式:
1. 小组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
2.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信息检索效果。
以上是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的两个主题范文,第一个主题是情报科学导论,第二个主题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导入、讲解、活动、展示与总结、作业布置等步骤进行教学。教学辅助工具包括PPT、教材、计算机和网络。评估方式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以及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成果。
小班科学纸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远古的几种恐龙,并知道霸王龙的形态。
2、学会简单的霸王龙的结构的搭建。
活动准备:乐高零件、恐龙照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很久很久以前啊,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到处是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很多巨型的动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谁来和大家说一说?(展示图片)
2、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大、重、长)
二、观看视频
1、这么大、这么重、这么长的恐龙来到城里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会给城里的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和不方便?)(幼儿自由发言)p:小朋友说的真棒,今天这位又大又重,身体长的恐龙真的来到城里了!(播放视频)
2、真的如你们所说,人们受到了伤害,房屋都倒塌。
三、介绍恐龙
师:小朋友们,你们除了知道恐龙很大、很重、很长之外,还知道哪些有关恐龙的知识吗?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一下。p:你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啊!
1、现在就由老师来向你们介绍一下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生存于2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出现于三叠纪早期,消失于白垩纪末期。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在大约2.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地球上的环境发生了大干旱,很多似哺乳爬行动物因为没有办法保存水分,而被环境所吞灭。而恐龙的皮肤却很少排除水分,而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并且恐龙的踝骨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恐龙家族是第一批地球上可以直立行走的居民。双足的行走与奔跑可以使恐龙比别的生物更加有竞争的优势。做为一种新物种的新型掠食者。恐龙家族开始漫漫的统治了地球。成为今后1.6亿年的终生霸主。
2、师:小朋友们知道在2亿年前都有些什么恐龙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展示ppt)
四、观察“恐龙”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恐龙,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请小朋友用你们自己语言来进行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恐龙看上去很凶猛,它有着大大的脑袋,而且有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五、动手操作
师: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出和老师一样的恐龙。
注意要让恐龙能够站稳,并且在选择砖块的时候选对砖块的长度。
六、创意搭建
师:属于我们自己的恐龙已经搭建好了,你们认为你们自己搭建的恐龙怎么样?(很棒)那你们能不能把恐龙改装成其他的恐龙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搭建好的恐龙上进行改装
七、介绍作品
让幼儿将自己所改装好的恐龙向大家介绍,说说有什么厉害的地方。p:你们的小手真的好能干,我们一起来评出今天的最佳设计师。(小能手、建筑师、创意王、发明家、小天才、点子王、智慧星)
八、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做出各种各样的恐龙,而且这些恐龙还各有各的特点,还知道了恐龙这么多的知识。
小班科学纸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我班开展《祖国妈妈的生日》的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很大很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四川、成都、温江的地方,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当然是温江,于是我们又生成了《可爱的家乡——温江》这一主题活动,和孩子们认识了家乡的好吃的好玩的,看到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搜集的温江土特产——大蒜这一资料时,作为土生土长的温江人,温江的孩子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家乡的特色,这是温江人的荣耀。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幼儿能够观察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等等。生活是课程内容产生的有机联系的背景和根源,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化的,幼儿的课程就应该进一步回归生活。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情绪体验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班幼儿安排的活动内容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家乡的土特产——大蒜作为活动的载体,引导幼儿感知大蒜的特征,激发其探索种植大蒜的兴趣,进行科学活动《种大蒜》。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孩子进一步热爱家乡和生活。
二、班况分析:
我班作为蒙氏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天生具有好奇心的他们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正处在语言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和表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喜欢在实际的操作探索和亲身体验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对于大蒜,他们多数是在家里的厨房里见过,可是由于**的“阻挠”,总是望而却步,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却没有玩弄的机会,自然而然心生好奇,为了认识了解我们温江的土特产,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了充分体现幼儿玩中学、学中乐的活动《种大蒜》来满足幼儿**的愿望。
三、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从新《纲要》各领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3个目标:
(1) 观察了解大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大蒜的知识和发现。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3) 愿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大蒜的呵护和关注大蒜的生长发育。
最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进行一些更细致的动作练习,培养他们的手部合作能力。因而把幼儿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作为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在种植大蒜的愉悦中,进行了“按、压”的基本动作练习,发展了幼儿小肌肉和双手的协作性。
蒙台梭利教育中提到,3岁是儿童语言、细节和秩序发展的敏感时期。班级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需要老师的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不断的鼓励,于是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储存和发现大蒜的知识经验。
在仔细观察了科学的大蒜种植方法后,尝试用语言表达老师的大蒜种植方法,实现了大蒜种植的顺序和顺序。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服务于活动的目标。同时,儿童在与环境和物质的互动中发展。为了使活动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育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体验准备:家长和孩子收集大蒜信息,对大蒜有初步了解,了解种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物质准备:
(1)种大蒜过程的***
(2)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种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个,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颈的塑料瓶等)每人一个,事先贴好幼儿的标记,小洒水壶、
(3) 利用步行时间和儿童选择放植大蒜罐的平台(平台应便于儿童观察,并让大蒜在阳光下暴晒)
环境营造:展示种植区儿同和家长收集的大蒜信息;每个时期将大蒜的生长粘贴在墙上,以帮助儿童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五、“如何教”与“怎样学”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加探索活动,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那在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幼儿“怎样学”?
1、幼儿多感官参与法与教师引导性提问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大蒜发生了兴趣,也便于幼儿在观察大蒜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但在活动中,为了解决这个活动的难点,让孩子们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在幼儿对大蒜进行多感官了解后,老师采用很多关键性的提问,激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大胆猜测讨论表达,如:怎样把大蒜种到土里?
猜测讨论、谈话中幼儿就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练习说话的的轻松氛围,这样的好机会是幼儿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要保证。
2、课件与直观演示法: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本次活动的演示一是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演示,又可激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避免幼儿感觉枯燥无味。演示二:
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3、幼儿动手操作与多元渗透的理念: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幼儿独立**,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当中,幼儿进行两次操作,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大蒜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把大蒜头掰开的操作做好铺垫。
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在获得种植大蒜方法后自己亲手种植大蒜,感受真实的劳作过程,习得初步的种植技能。在幼儿操作中,结合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操作中渗透语言教学:
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大胆、完整地表达;让孩子在操作蒜瓣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字的概念;在最后一个环节,感受种植的喜悦,培养孩子们的爱劳动意识。
4、师幼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为了让孩子们对种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采取了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会到种植劳动的乐趣。在我与幼儿的互动中,幼儿主动、快乐的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而我也在轻松的情况下完成教学活动,做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
六、活动过程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学的过程分三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是幼儿全面感知阶段——大蒜的特征
因为在活动前幼儿已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直接看到今天活动的主体——大蒜,直接激发发幼儿内在的探索的兴趣,然后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的?有点像什么?
”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时候老师引导非常关键,及时鼓励或肯定幼儿的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小结大蒜的外形特征。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词语类比想象大蒜的外在特征,如:灯笼、橘子、球等。
仔细观察后,请把大蒜打碎,看看它是什么样子?在数一数有几瓣?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动手操作,也帮助幼儿了解一个圆溜溜的大蒜头可以掰成一瓣一瓣的大蒜瓣,丰富词语“蒜瓣”。
这样既增强了这个环节的趣味操作性也潜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和也肯定了幼儿的大胆表达。
第二部分是孩子的提问和解决阶段-学习种植技巧
这也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点所在,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运用即将获得的种植技能,解决本节活动的难点问题,在本个环节我采用了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探索讨论的方法来进行。在*****了解种植的方法技能之前,先提问:“你会种大蒜吗?
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一同讨论需要的材料和器皿、土、洒水壶等,再看***加以确定。其次再看第二步:
“大蒜哪头朝下埋到土里?”帮助幼儿明确找出大蒜根部的位置。
接着又将难题抛给幼儿:“怎么把大蒜种到土里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说、大胆的说,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猜测。
接着看看老师是怎么种大蒜的?幼儿观察教师示范种植大蒜的方法,解决刚刚的疑惑,在**时,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要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在浇上一点水。
展示课件,引导孩子观察,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由上到下来帮助幼儿观察,以达到看、想、说的三合为一幼儿观察画面,很自然的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环节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在与小朋友分享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第三部分是儿童大蒜种植阶段
现实的大蒜种植使幼儿从画面回到了自然的生活中,融入与幼儿已知经验,让活动更真实、更贴近幼儿。在经历了质疑和解决环节后,孩子们自然过渡到种植这个环节。在幼儿自由种植大蒜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大蒜的尖头朝上,并请幼儿按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准备好的平台上。
把大蒜种好后,引导孩子们自由猜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蒜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
这为以后幼儿兴趣依旧认真、顺利的进行延伸活动,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以免让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
延伸活动:
1、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每个1—2天浇一次水,让幼儿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大蒜先发芽,长得好。
2、等幼儿的大蒜叶已经长的很长很长的时候,可带领幼儿将长叶剪下,送到厨房做材料,让幼儿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七、活动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小班科学纸教案 篇5
设计思路: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溶解”现象在孩子的生活中其实经常可见,喝糖水、的时候,冲奶粉、果汁的时候。。。。。。只是未引起孩子的关注。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引起孩子对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关注,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在操作中培养合作能力。
3、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小石头、沙子、白糖(分别每组一份)、一次性筷子、装好水的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三个)、调羹(分别盛沙子、白糖),干净的抹布。
2、记录材料:大记录纸若干张(包含猜想部分),小记录纸(只记录验证部分)人手一份贴纸(笑脸与苹果形状)。
活动重难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教师出示一包板蓝根:你们认识它吗?是什么样子的?
2、告诉孩子,这是板蓝根,可以预防咳嗽、感冒。并把它倒在透明杯里,引导孩子观察它是颗粒状,一颗一颗的。
3、师:板蓝根说今天要给我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可看仔细喽。
4、教师加入水到杯子里,再用筷子慢搅,边搅边说:搅一搅,搅一搅,慢慢地搅一搅,变、变、变,咦,板蓝根怎么不见了?(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用方言说“洋了。”)
5、师:“洋了”用普通话说叫“溶化了”。原来板蓝根跑到水里搅一搅后,就会溶化掉,看不见,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叫“溶解”。
6、师:板蓝根在水里看不见了,是因为它在水里怎么样了?
引导孩子再次感受“溶解”现象。
二、认识操作材料
1、师:想玩吗?好,我们先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
2、猜猜谁在水里会溶解?
3、教师出示大记录纸,介绍记录方法后,把部分孩子的猜想记录下来。
三、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不太一样,那到底谁会在水里被溶解呢,我们来动手做一做,就会知道了。
2、交代操作规则:每人拿一块石头,一小勺白糖、沙子,分别装在3个装水的杯子里,一个杯子只能放一种东西。放好后,慢慢搅,看看它会不会被溶解,会的,在记录表里给它贴个笑脸宝宝,不会的给贴个苹果宝宝。
3、师:对了,白糖和沙子的碗里都只放了一个调羹,可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呢?
提醒孩子学会等待,学习合作,大家轮流用。
4、孩子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实验结果
把孩子的记录卡贴黑板上,请个别孩子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如实验结果有异议处,教师再次操作记录,集体验证,得出结论:石头和沙子不会被水溶解,白糖能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1、寻找与发现生活中其物品的溶解现象。
2、探索溶解的快和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