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教育著作读后感

2023-11-08 11:12:40 教育著作读后感

【#实用文# #最新教育著作读后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让我们更接近真理,生活的苦难似乎永无止境。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如何将所有的感悟和启示转化成一篇读后感呢?为了帮助大家,编辑挑选了一篇题为“教育著作读后感”的推荐读物。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著,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

“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

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

然而,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学生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在讲座开始时,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

思维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它可以成为一种真正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真正掌握知识,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的精髓,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让他们自主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去。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趣与热情。

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二)

陶行知是一位深受世人尊敬和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迪和教学效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以生命为中心、高度统一的教学理念,保证了以教育为目的的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

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三)

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假期,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职业发展目标:1。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三。热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力结构特点,并进行适当而有针对性的智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引下,我有选择地阅读了相关书籍,这让我受益非浅。现在我将简要地谈谈读完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一。清晰的教学:使重点易于理解;清晰的解释概念,使学生能够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理解;清晰、明确地表达。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

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定期检查作业,都不足以发现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问。教师应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问题的类型。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活动和材料,要力求多样化,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就越多。如果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侧中于思维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我认为,任务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开课时的三言两语上,它能简单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完成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在昨天的课上,我没有意识到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

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

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应用中思考和掌握知识。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2

读完《新教育》第二章,使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说要培养大写的人。有了特色,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考试考得好,我舞跳得好,他字写得好,谁也不比谁差。一个人有特色,就有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他的社会行为也会相应地有了自我规范。

新教育实验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行动”也是十分重视的,他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之为“有思考的行动”,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行动在反思中进行,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条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成长。

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我们很快驶入航道,并收获着充实与快乐。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3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4

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反复指出:“学习共产主义,绝不仅仅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领会一些共产主义口号,而是应当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青年团要把培养一代善于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青年共产党人作为历史任务。

”随着时代变迁,则需要开拓,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充满了机遇和威胁,这就要求共青团在教育青年的同时,在运用信息知识时,要以批判的态度吸收,以创新的态度运用。然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缺乏书本的学习,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面对各种现代社会,很容易宣扬自己的享乐主义,甚至完全违背革命时期革命者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责任应落在谁身上?

总结前人的经典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不断探索一条更势和、更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追求的道路。实践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于探索的全过程,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青年教育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大学生的我,肩负着着重大的责任。我要把责任感和求知、理论、实践的愿望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住处作出贡献!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5

第二,班主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更加关心贫困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优秀学生,对贫困学生漠不关心,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优生犯了规,要严肃处理,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处事过程中,切忌伤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会自信。

当教师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心灵深处藏着的那个先进的自我,发现打架学生脑子背后躲着的那个不想打架的自我,发现自私学生偶尔表现出的关心别人的自我。用心灵的能量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能的方式。

魏书生在谈到贫困生的转变时,有六个秘密:尊重、关心和影响。他提出的理念是培养学生人性的最佳一面,抑制顽皮细胞。

他说对待差生千万不要总提醒他“差”的那根神经,要想办法发现差生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要想办法找出他的优点。每个人心中都有真善美的一面。要学会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真善美,保持自己的真善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后进生也不例外。

后进生也可能有几点长处,有的长处还是优秀学生所不具备的,老师正确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发现后进生的长处。魏书生说:“只有找到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助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

”他还说过:差生的内心世界也有日月星辰,所谓的差生其实也有和优生一样的内在潜质。抱怨学生难以教育,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方式。

要力求在批评学生的同进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时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这不是怕学生不高兴或接受批评,而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批评孩子时,想一想糖衣良药,想一想让自己的忠言顺耳,想一想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之前,能不能先指出他的一点长处。

对过多责备孩子的家长,要跟他们谈谈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找孩子的优点,劝家长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肯定孩子几条优点,这样孩子愿听,用优点战胜缺点,取胜的希望也大。

在另一个班级里,无论男女,无论好坏,班主任都要注意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平时要深入他们,互相交谈,用班会解决一些矛盾,读一些好文章指导;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走进他的脑海。因而班主任要扮演好教师、朋友、父母等多重角色,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信赖,形成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第三,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说要培养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我认为完善的人性就是每个人既有低层次的需要——衣、食、住、行,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感、义务感,直到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

人**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界,因此每个人心灵世界中既有人性的成份也有兽性的因素。猿终于进化为人这一事实,又决定了人一定离至善至美的人性社会越来越近。教师的责任在于顺应这一趋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做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作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这些需要不那么强烈的同学,我们也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多么难找寻,有的甚至压迫为潜意识,也要叮嘱自己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历尽曲折,也要把这种需要找寻出来。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是增强管理意识,使班级更上一层楼。

魏老师非常重视效率自律,效率管理班级和学科教学,效率管理学校。他做每件事情都要事前想好此事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最切合实际,节省时间,效率最高。他对学生说:

“假如我们学生都懂得劳动前分析一下劳动产生的效率如何再做,就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做到四点:一减少犹豫时间,明确任务;二是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三是运用生物钟定律;四定计划做总结。全校教职工通过民主讨论后,制定出分门别类的各项计划、各种职责,然后把这些规章制度公布于众,让大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进一步提高效率。

1、完善班干部队伍。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增添新鲜血液,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明确班级努力和前进方向,营造温馨生机勃勃的学习环境。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促进班工作的发展。努力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经常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在适当的范围内放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做到事事有总结。

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以失败告终,有活动就有总结,学生自己要总结,班主任要总结,使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辨是非,积累宝贵财富。这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 3、开好班会。

第五,细心、耐心、体贴——提高班主任素质。

主观努力解决工作中的不利环境和问题时关键。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抱怨天气不好,往往我们的抵抗力太弱;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很难教,但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了。

”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熟悉和适应学生,才能改变学生,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整体,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班主任的言行有如城里高耸的大钟直接影响一大批人,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让学生钦佩,又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细心,洞察一切,先做后说:首先,班主任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身先士卒,如发现玻璃没擦干净,我先把抹布要过来,然后去擦,一直到擦干净为止,再如,地面有杂物时,我会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班主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效是无穷大的。

身教重于言教,我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2、有耐心,班主任必须有百分之两百的耐心来对待学生的点点滴滴,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尤其是差生的转变工作,要准备打持久战。

三。爱: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关爱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培养出来的一份工作,应该是神圣的。

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6

读了《教育的智慧与智慧》这本著作之一,让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深地挖掘,其中有许多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通过阅读,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到了教育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的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教育理论著作之前,通过对一百多年来教育实践的发现和反思,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智慧,他将这些智慧传授给了我们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智慧。他说:“教师的时间从来就是和教师的生活在一起的,教师应当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研究。”他还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第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身体力行、品德高尚、乐于学习、会学习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教师还应具备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掌握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能力。因而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观察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其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既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活动,如体育教育、游戏课、讲座、听课、看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又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这是读书的基础上,也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我想,要想成为一位名师,必须要有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

一是学习不是盲目的,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

三是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就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在平凡中要求学生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好。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的教育理念之一吧,我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学校争光。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7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传体教育散文集。作者何夏寿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过去的日子,以及他遇到的一位亲戚朋友。他们当中有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陌路相逢的匆匆过客。

他的散文善于写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事件中令人难忘的性格和感人的情感。他不以文辞的华美吸引读者,他写母亲,写父亲,写姐姐,写身边的师长、同事或挚友,大多用的是很日常的笔墨。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

然而,就在这些鲜有雕琢的文字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的深情或思考。大多数时候,深深打动我们的是这种情感的核心。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

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根植于学生心灵和梦想的沃土。通过上学期的两次心理教育和训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通过阅读,我明白了爱是具体的,有强烈的色彩感。

始终树立爱学生就是爱自己这一宗旨,只要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并为他操心时,那么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育工程中,我会始终记着两句话:

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情感体验会使我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要爱孩子,就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学生有四个需要值得每个教师关注:

学生有依恋的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赞许都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学生有求乐的需要,可以通过兴趣特长的培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教师的爱;学生有求德的需要,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以取信于每一个学生;学生有被尊重的需要。润物无声,爱如春雨能滋润万物。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8

《爱的教育》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学生的日记,但他写出了人间最朴实、最平常、最感人的真情,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有安利柯的许多同学,有助人为乐的卡隆,有学习优秀的代洛西,无赖的弗兰谛,可怜的贝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助人为乐,保护弱者的卡隆,因为卡隆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生活中,有许多人十分可怜无助,像有困难的学生,为了孩子乞讨的母亲,他们是多么的痛苦,我以后要多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就给人一句安慰,一块钱,别人也会万分感谢你。我不由得想起文圣孔子的一句名言:爱人者人人爱之,敬人者人人敬之。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啊!我还喜欢卡隆的行为,我对他十分敬佩。书中有一段关于卡隆的故事:弗兰谛欺侮克洛西,笑话他的母亲驼背,克洛西忍无可忍,飞起墨水瓶砸向弗兰谛,没想到砸向了老师,老师生气地问是谁干的,卡隆竟然站起来为克洛西顶错。多么勇敢高尚的行为啊!一般人犯错都是不敢承认,而他舍身为人,为克洛西顶错,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所以我很喜欢卡隆。

从这本《爱的教育》中,我悟到了真爱。让我感受到人们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多奉献一点爱吧!让更多无助的人感受到爱的温暖!我们要抱有一颗爱心,对痛苦无助的人多一点关心,对他人多一点诚心。这就是我读《爱的教育》最大的体会。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9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尽量面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活跃的学生。他们很难用自己的表情唱歌。为了让这些学生不伤自尊,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里,但他们有表现的能力。这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正如德国教育家德斯道威所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唤醒和激励。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尊重、信任、宽容、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0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工作了近十年。我经历过几次测试。每次考试后,好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知不觉中,我觉的老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人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与教育打交道的这一辈子。

当自己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的时候,怀抱着你的家人便会教你说话、认识事物,让你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最初接触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经过几年的家庭教育后,自己已经会嗲声嗲气地说话,了解了许多生活必须,这时候,我们所需要学的东西已经不是家庭教育能够满足的了。

为了促进他们的进一步成长,使身体的成长与知识的成长成正比,我们开始了学校教育。狭义上讲,我们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因此,从入学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活。

当自己三岁被送入幼儿园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待那么多年,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后生活在这里的时间会比家里的时间多上好几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算日子,已经十多年了。曾今坐在课堂上,看着讲台上的老师讲课,总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老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那时,单纯地以为只要长大了,就能当老师。

进入大学后,为了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逐渐进入了科研大军的行列。什么英语证书,电脑证书,导游证,秘书证,教师证。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看到周围很多学生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书培训。一开始,我去拿一张申请表,但填好后,我想了想,没来。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我想先看情况再做决定。而且,很多学生被要求证书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当老师,而是为了给自己拿到更多的证书。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想当老师。

基本上,每位同学小学的时候都创作过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还记得那时老师把每位同学的梦想都念了出来,而其中“老师”是大多数同学的梦想。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选择这个梦想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级又一级的学习中,作为一名教师的那种努力,心里也明白了。

暑假的时候,趁着有时间也有精力,便去图书馆泡了泡,在寻寻觅觅好几圈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学》。每本书的布局基本上没有多大出入,特别是理论方面的书,在最初的章节中,介绍的总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所以,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总觉得很累,所以眼前的内容很慢。

后来,当我看到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我的兴趣被激发了。史实上,我国去学习的时候,书中有一些相关的史实,但不在其中,所以我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不太了解。也是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会去看《教育学》的书。

看看你自己国家的教育,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我国现在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起源却比西方要早。

在我国史料记载中,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估计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对这三种学校做了相关的叙述——“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学派、殷曰序、周曰庠、学是三代之共,故明朝也。”这是我过最初的教育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业跟着发展。但总线路总是围绕着儒学。

正是由于儒学在历史上的强势地位,中国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眼看着西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时候,总是其他国家不远千里地来到中华**学***的先进文化,后来,泱泱大国却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而落后。想想呀片战争后的顿悟,再想想曾经古朝的辉煌文化,实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经过一场长期的战争,我国的教育已跌至谷底。在我们还在为教育出路发愁的同时,西方国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阶段。由于我国现代教育起点较低,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美国学生的学***,总是十分羡慕,羡慕他们学的内容,羡慕他们学***度,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与他们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的学***显得十分死板。然而,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是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结果。所以,现在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

而且很多学生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于是,一股留学热情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掀起。中国当代社会,更是将出国留学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留学生的头号成了能力的一种权威性的象征。

虽然横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并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学》这本书后,我认为这块瑰宝将来总会闪烁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单单只放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会更多地注视在我国当代教育的成果上。在书店选书的时候,我将几本讲教育学的书的目录对比了一下,虽然在关于如何讲述这门学科的定义上,几本书各不相同,但每本书后面的内容都大相径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德育和素质教养,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多元化。并且**方面也在积极地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后,将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鉴,去己糟粕,取尔精华。

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对我国的教育不是很满意,但我们可以说他很失望,但他并不绝望。因为它由始至终都是人们心中的重点,不会被人们轻视,所以不会被放弃,所以不会绝望。我期待我国教育在经过社会多方的努力后,能够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学方面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指导,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再次以让人仰之生叹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业的大森林中。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

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

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

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

“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

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

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

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

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

(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

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当我读它的时候,不自觉自己就拥有了一种读书的欲望。书籍能给你巨大的力量。

不读书的人是不会进步的。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读最基本的书,从头学起。我选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

这个月,我读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虽然这些文章是在20世纪40年**的,但我仍然认为它们很有启发性。我的体会是: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所谓教育,我认为就是“替学生定个方向,使他们对准方向,充分发挥他们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有一个真实而清晰的人生观。”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好,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好,都是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要我们这群教师“着眼学生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阅读能力,必须真正开卷,认真阅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自然就是“不必刻意地去付出任何痛苦,就好像它的意思一样”。例如,“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越养成,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各种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是养成各种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叶圣陶说:“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仍然需要在许多方面接受教育,我们需要教育自己。目的是养成习惯,提高我们的能力。习惯越自然,能力越强。 他一生的“孔子永不厌倦”证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

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道德教育也被密切地看作是知识转移的过程。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的优势在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分工,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分工,任务非常明确。但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这只能渗透到和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完成教学生做人的任务。

因此,养成教育应该能够掌握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艺术。从多个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可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多读书、读好书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胡苗苗

2012年2月24日

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2

摘要: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教师的教学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本文结合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关键词:爱满天下;师生关系;学生行为

“爱满天下”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满天下”的核心是爱,学校要把这种爱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浇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学校更应深刻领悟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师德精神,在工作中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对于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来说,同学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同学的力量比老师强。一旦同学之间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就无话可说了。同学是学生的益友。

在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太直截了当,特别是在批评他们时,他们太严肃,无法接受。因此,班主任让问题学生与其它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学生的信任,感受到学生是自己的有益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学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细致、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第二课堂”。但事实上,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不重视对子女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

特别是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任由孩子自己摆布,未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师要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了解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教师共同努力。实施好家庭教育:

第一,家长要管好,不要失去信心,让它发展。家长要事实求是,帮助孩子树立改造的恒心,每天关心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第二,家长要严格教育,但不能简单粗暴。

面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家长要严格要求,帮助他找到解决改正错误的方法,并经常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式教育,矫正孩子的心理,让他在家长的正确教育方法的引导下,慢慢的改正不良的习惯,且不能简单粗暴的体罚和训斥,使孩子的心理扭曲,对学***失去兴趣。第三,家长要协同老师共同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和班主任老师沟通,保持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形成学校、家庭的两股教育力量,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使他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1]王永颜. 陶行知有教先学思想探析[j]. 理论月刊,2015,04:64-68.

[2]程振理.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j]. 江苏教育研究,2015,z4:54-57.

[3]魏波.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97-104.

[4]黄书光. 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j]. 教育发展研究,2015,18:1-7.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最新教育片观后感 | 生命教育读后感 | 感恩教育读后感 | 美的教育读后感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作总结(精选14篇)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