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习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6、8、9.题。
一、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正确解方程(组),掌握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准确画出一次函数图象,已经具...
查看更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②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要求: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难点突破:
经历观察、思考、操作、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体会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学前先思
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哪些?
生: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师:请你猜测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小声议论,有人提出图象解法)
师:看来的同学似乎已经提前做了预习工作,很好!那么对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怎么会有图象?它的图象应该怎样画?
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怎么做?
师:同学们都问得很好!那你有喜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吗?
生:(比较害羞)
师:看来大家比较害羞,那么请大家把各自喜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留在心里。让我们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二元一次方程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导学
题目:
判断上面几组解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生:和不是,其余各组均是方程的解。
师:请在学案上的直角坐标系中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再标出以上述的方程的解中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的点,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
查看更多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模板”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难点:反证法不是直接以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正确,又因为矛盾的多样化,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反证法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作图、观察、分析、概括出定理.
(2)组织学生开展“找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作图能力.
(3)在教学中,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路,因此作圆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是否可以作圆以及能作多少个圆,都取决于能否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心的个数.
在第二课时反证法的教学中:
(1)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使学生理解并会简单应用,对b层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老师要精讲:①为什么要用反证法;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③精讲精练.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及掌握它的作图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简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准确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言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只许物主义观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既能体会圆的完美性(与其他图形的结合等),又培养美育素质,提高对数学中美的欣赏。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试验发现经过三点的圆,这三点的位置要进行讨论.有两种情况:①在一条直线上三点;②不在一条直线上三点,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认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能确定一个圆.怎样才能做出这个圆呢?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
例1?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
由学生分析首先得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已知:,求作:⊙ o ,使它经过a 、b...
查看更多与“一元二次方程课件8篇”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准备好课件,开展教学工作,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那要怎么写好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次函数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描述
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例4,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1.本班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的比较好,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函数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由此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4、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强调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教学难点
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出两个条件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简要阐述
通过讲授不同题型,从浅入深掌握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四个步骤。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
查看更多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 815×500=907 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习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 基数 降价 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 600 600x 600(1-x)
第二次 600(1-x) 600(1-x)x 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
a.x+(1+x)x=20% b.(1+x)2=20%
c.(1+x)2=1.2 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
3.某...
查看更多与“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精华”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例2、例3,完成第109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
会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看图列方程,解答多步方程。
教具准备:
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三个小动物,让学生围绕三个小动物提提出问题进行学习。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小老鼠的问题:
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这道题的第一个要求是“看图列方程”。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根据图意列出方程。我们学过方程的含义,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呢?
学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那么,要列方程就是要列出什么样的式子呢?
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观察这副图,从图里看出每盒彩色笔有多少支?(x支。)3盒彩色笔有多少支?(3x支。)另外还有多少支?(4支。)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40支。)那么,怎样把这副图里的数量关系用方程(也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3x+4=40。
教师:很好!谁能再说说这个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学生:每盒彩色笔有x支,3盒彩色笔加上另外的4支,一共是40支。
教师:对!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解这个方程。如果方程是x+4=40,可以怎么想?根据什么解?
学生:可以把原方程看作是“加数+加数=和”的运算,因此,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来解。
这样也可以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来解。得出3x=40-4,再得出3x=36。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解此方程的前两步,下面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得出方程的解以后,要求学生在算草纸上进行检验。请一位学生口述检验过程,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例2的解法:解答例2,先要根据图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然后解这个方程。解方程时,关键是要先把3x看作是一个数,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求出3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就得出方程的解是多少。
2.教学例3。
小猫提出的问题:
教师出示:解方程18-2x=5。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做完以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这个方程你是怎么解的?先怎样做,再怎样做,根据是什么?(先把2x看作一个数,再根据“减数=被减数-差”得出2x=18-5,2x=13,x=6.5。)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解方程的过程出示。接着,教师出示例3:解方程6×3-2x=5。
教师:例3的方程与我们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相同点是:等号右边都是5,等号左边都要减去2...
查看更多与“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相关的文章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习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习;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
查看更多与“方程课件”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解简易方程例4(课本第110页)练习二十七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⒈进一步掌握转化的思路,正确解答二步计算的方程。
2.在掌握ax±b=c的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二步计算的文字题。
3.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解下列各方程,并说明解题的思路与解法根据。
(1)3.8一x=2.9(2)5x=12.5(3)3.8一4x=2.9(4)3×7十5x=42.5
小结:(1)一⑵是最基础的简易方程。只要根据四则互逆关系,就可以求解;⑶一⑷比前二题稍复杂,只要把ax看作一个数,那么二步的问题就转成我们最熟悉的基本方程来解答。
2.用方程表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填在横线上:
(1)x的2倍与3.5的和是7.3:
(2)从30里减去x的1.5倍,差是18:
(3)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
小结:这些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来解答,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但当我们用方程列式时,却没有那种难的感觉,在方程里,逆向问题变顺向;也就不难了。
二、新授
揭示新课内容;
转化的思路,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节课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考方法,继续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1.教学补充例:
解方程x一0.8+4=9
(1)分析题意;能不能说出这个方程所表达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很显然方程表示x减去0.8的差加上4得9。
想一想怎么转化,使得这个方程解得更顺些?
让学生议一议,最后取得共识:是应当把x一0.8看作一个加数,问题就好办多了。
⑵议出了基本思路后,可由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师巡视,确定一生板演:
解:把x一0.8看作加数,那么
x-0.8=9-4
x-0.8=5
x=5十0.8
x=5.8
全班一块用口头检验一下:5.8一0.8+4=5十4=9(正确)
小结比较:前面各题,我们通常把ax看作一个数,而本题则是把(xl一0.8)的差看作一个数,把题顺利拿下了,说明转化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3)完成做一做的1一2解方程x+15一21=6和4(x一0.8)=9
想一想:这两题方程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可以把谁看作一个什么数来转化?
师巡视后,作简要的讲评。
⒉例4的教学。
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求这个数。
分析:这个问题所提供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根据课复习的第2个题组的训练,学生不难得到,这样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只要在格式上注意强调设题即可。
尝试作业后,师可规范板出:
解:设这个数是x。
6x一35=13
把6x看作被减数
6x=13+35
6x=48
x=48÷6
x=8
(口头检验)
3,把例5改成“一个数的6倍减去7和5的积,差是13”该怎样解?(即“做一做”的题练)
学生一看就明白它比例5仅是把35用7和5的积转换而已。虽然,第...
查看更多与“解方程的课件分享12篇”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经常需要准备课堂教案,编写教案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案,需要了解合适的格式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
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
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难点:反证法不是直接以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正确,又因为矛盾的多样化,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反证法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作图、观察、分析、概括出定理
(2)组织学生开展“找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作图能力
(3)在教学中,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路,因此作圆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是否可以作圆以及能作多少个圆,都取决于能否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心的个数
在第二课时反证法的教学中:
(1)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使学生理解并会简单应用,对b层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老师要精讲:
①为什么要用反证法;
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③精讲精练。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及掌握它的作图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简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准确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言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只许物主义观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既能体会圆的完美性(与其他图形的结合等),又培养美育素质,提高对数学中美的欣赏。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试验发现经过三点的圆,这三点的位置要进行讨论。有两种情况:
①在一条直线上三点;
②不在一条直线上三点,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认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能确定一个圆。怎样才能做出这个圆呢?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
例1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
由学生分析首先得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已知:,求作:⊙ o ,使...
查看更多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通用9篇)”相关的文章
第1教时
教学内容: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究新知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查看更多与“2024一元二次方程课件(汇集12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