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上册教案

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05
1 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优选
九年级英语上册
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制作完整的教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对海量信息进行了整合和汇总呈现出这篇“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建议您将本页收藏以便后续阅读!

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

一、重点短语

1. 从……出来 get out of ...

2. 在……的顶上 on top of ...3. 期望…… look forward to ... 4. 穿过 go through5. 朝……望过去 look across6. 同意 agree with7. 在我看来 in my opinion8. 多于 more than9. 无数的 millions of10. 加入 join in

二、重点句型

1. be not sure... 对……不确定

2. there be nothing to do... 没有什么可以……3. there be no sign of ... ……没有迹象4. i think... 我认为……5. it’s about ...wide and ...high. 大约多宽多高。

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说: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即人或物所在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在交际场合使用。本课只教学生静态位置的表达。(动态位置以后再学)要学习be动词,介词in,

on, near, behind, under以及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的用法。

词汇学习: 掌握: of, classroom, answer, blackboard, some, schoolbag, flower, find,

window

理解: broom, raincoat, cap, hong kong, macao, sar

语音: /i:/ e /e/ e /k/ k /^ / g /s/ s /z/ s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学会表达大范围 (where is beijing?) 和小范围 (where is my desk?)

的空间关系。小范围的空间关系,可利用教室里的物品练习句型。老师可不断的变换物品的位置让学生熟悉前面提到的几个介词。

大范围的空间关系,老师可利用地图让学生确认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老师同时要以特殊的表达导入介词“特指the”与“泛指a/an”用法。

以上表达应会听、说、(包括会问回答)读,语调语、音基本正确。

辅音音标的发音不必一步到位。如; /s/, /z/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句型

a.主谓一致,即be动词的单复数。

where is/ where’s …?

it is/ it’s on/ in/behind/near/under the…

where are/ where’re …?

they are/ they’re on/ in/be...

查看更多
2 最新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或许能够给您提供灵感,建议您将本页面收藏起来以便今后再次浏览。编写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都是老师们必做的任务。设计教案时需注重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第三课时 第几

学习内容:课本20页内容 课标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5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区分基数与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2、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学习重点:能区分几个和第几。学习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任务评价:

任务1:通过提问:一共有几人排队?谁排在第5?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任务2:通过提问:5和第5一样吗?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出示挂图第20页的图画。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有几人排队?小朋友排在第几?他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2)小朋友排在第几?谁排第一?解放军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3)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提醒: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1)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2)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叔叔呢?

3、区别几个和第几

5和第5一样吗? 4和第4一样吗?

强调: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4、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个圆片和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摆?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是相对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2、做第23页的第1、2题。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作业设计:

填空:

(1)图中一共有()个小动物。

(2)从左数 是第(),从右数它是第()。(3)从右数是第(),从左数它是第()

板书设计: 第 几

排第5 一共有5人 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 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教案范文大全《小明的一天》(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阅。

《小明的一天》 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认识钟面、 区别时针、 分针, 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是学生以后学习“时、 分” 的基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精选优质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精选优质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

“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据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安排了6个...

查看更多
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锦集六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2、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加法题,它们按一定的规律排成这个样子,你能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三、练习

□ 5 □ □

3、△□△□△□

接下去怎么画?

4、小猴小兔必须沿1-10的路线回家该怎么办?

6、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先独立观察书上第6题的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观察小鸟在干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游戏?我们也去参加。你如果知道就帮动物说出答案。

学生写在书上。

四、教师总结

10=□+□

10=□+□+□

10=□+□+□+□

10=□+□+□+□+□

10=□+□+□+□+□+□

1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象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知道谜底吗?

2.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3.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4.引导学生画出本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5.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4个会写字,组织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

3.强调书写规则和要点。

4.组织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抄写4个会写字。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并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1、认识“熊、鹿、奶、答、商、量、烧、赶、紧、系”10个生字,会写“关、住、奶、想、种、爸、起、赶”8个字,学习“心字底”“走字旁”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从故事中收获“讲诚...

查看更多
4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上册教案

小编特别选择的“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一定值得您一试,敬请您留神阅读该文。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教案和课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篇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

查看更多
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给您搜集了一些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课堂上的学生反应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请仔细阅读以下提示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第四单元

庐山区实验小学 曹雅婷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珍珠鸟》告诉我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2、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29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含义深刻的句子。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提高默读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的阳光里,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

3、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句,能够熟读背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社会的人。

五、课时安排

13《钓鱼的启示》 2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 15《落花生》 2 16《珍珠鸟》 1 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单元测试

13、钓鱼的启示

教材解读:《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的一个傍...

查看更多
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8篇
小学语文上册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无字的歌谣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