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①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②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④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Ю识粒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惧色。注释: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那你还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出示《世说新语》目录,激发阅读兴趣。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4】
一、班级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二、复习内容和重难点复习内容:
七个单元23篇必学课文、听说训练、习作训练及练习
复习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
4、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5、复习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复习讲述一件完整的事,复习听写一段话的能力。
6、复习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复习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复习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复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7、熟读23篇课文,理解内容,并能按要求朗读课文或背诵、默写课文。
8、复习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记述一件事;复习留言条、信件的书写格式。
复习重、难点
1、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
3、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4、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5、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
三、每单元重难点及应知应会
第一单元:
正确认读32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写句子;写拟人句;
第二单元:
正确认读3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2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子写句子;懂得从表面文字理解深层含义;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会续写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正确认读37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子,学会写生活中的新发现
第四单元:
正确认读4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30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课文内容。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及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关于自然界动物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体悟到课文的含义。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的了解是有限的,本单元的内容一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二是了解了动物间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只要教师把文章的重点—倾听并揣摩鸟语、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蚂蚁、羚羊逃生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第七单元;
1、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含单元的处处留心,口语交际,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2、整体感知课文,感悟物人物的内心情感的精神,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复习措施
1、采取单元复习和各种归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问、多辅导。
3、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4、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5、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6、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5】
四年级下册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的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③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①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②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①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②自己练习讲述。
③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空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一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①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白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认读生字生词。
③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①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②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④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⑤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
一、学会观察
1、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学会表述
1、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抽样评讲。
(1)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三、实践运用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8】
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偶像吗?说一说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上个世纪无数中国人的偶像---梅兰芳。感受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梅兰芳)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写了五件事。是哪五件事?
课件出示: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课件: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这个“优伶”指的是什么?
(“优伶”指的是演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甘于穷困潦倒的演员,有几人呢?)
质疑:为什么丰子恺会对梅兰芳发出这样的慨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设问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三.品读感悟。
1.学习避港演出。
(1)请同学们自由地仔细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丰子恺的这句话。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者句子,待会儿请同学们说一说。
指名读。
师:哪句话让你的印象深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梅兰芳的爱国情操)
(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师:你呢?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日本人提供的是“奢华”的生活。老师有个疑问,“奢华”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奢华生活)
奢华:奢侈,豪华。奢华的生活就是舒服的生活。
B.你认为奢华舒服的生活应该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
师: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课件出示: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但面对日本人提供的奢华生活,梅兰芳是什么态度呢?
生:不屑一顾。(相机板书)
师:为什么不接受奢华的生活?
课件出示: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D.拒绝了奢华的生活,那梅兰芳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想一想。
(2)课件出示:“宁愿……民族气节。”
A.指名读。(想一想,如果你每一顿都是这么过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是啊!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不好过的,但为了民族,他甘愿过这样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梅兰芳可以拥有奢华的生活,但都被他一一拒绝。这一切都只因为他不想失去……民族气节。不想失去作为正直的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是啊!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民族。带着感动,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第6自然段。
B.齐读。
2.蓄须明志。
过渡: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日本人一次次被他拒绝。他们肯不肯善罢甘休啊?于是日本人不断的骚扰,一次又一次。(板书:不断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板书:蓄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梅兰芳蓄须部分(8-10自然段),并想一想,从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他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为什么?
师: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能有胡子吗?
生:……
(课件出示:梅兰芳蓄须前后相片)(梅兰芳舞台形象)
平时的梅兰芳蓄须吗?(如果你平常穿着十分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心情怎么样?同学会对你说什么?如果从今以后你只能穿脏兮兮的衣服,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可想而知,梅兰芳的内心也是不好受的。当孩子们问他为什么留胡子的时候,他露出(得意)的样子。他真的得意吗?你觉得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9】
一、(师)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好吗?这个故事的作者不是安徒生,也不是格林,而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二、(师)布置欣赏自己的作文:可以自己欣赏,也可以下位去欣赏你的小伙伴的。(学生开始欣赏,有的默读,有的小声读,有的读自己的,有的下位读小伙伴的)
三、(师简单小结学生欣赏情况后)谁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大家欣赏?
四、出示一篇学生习作《森林里的演唱会》(实物投影),出示欣赏要求(小黑板):
1、你最欣赏哪个词?为什么?
2、你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
3、你最欣赏哪个片段,为什么?
(一)组织欣赏:
1、齐读作文《森林里的演唱会》。
2、你最欣赏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片段?为什么?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还可以下位去找小伙伴商量。
(学生自主准备)
(二)组织反馈:把你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学生排队上台交流)
一生:我最欣赏她的再见一词,是礼貌用语。
一生:白鸽的歌声写得好,一会儿像一会儿像用了排比句。
一生:精心用得好,因为
一生:一眨眼写出了动物表演快。
一生:
一生:狮子爽快地答应了,爽快用得好。
一生:喜气洋洋写出了热闹气氛。
一生:于是小动物们写出了小动物很喜欢这里。
(三)教师小结:我也很欣赏。我能谈谈我的体会吗?
第一,一自然段中建议爽快用得好。我也欣赏刚才那个小朋友的评价。
第二,我还欣赏我要用我洪亮的歌喉,唱出动听的歌,为大家带来快乐。黄鹂的可爱不仅仅是它有美丽的羽毛,不仅仅是它有婉转的歌喉,更重要的是它要把欢乐带给大家,多么善良啊,所作所为为大家!
第三,我也欣赏布谷鸟、杜鹃,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冠军,而是为了大家,小作者笔下的布谷鸟、杜鹃多么善良啊!
小朋友们多会编故事啊,多会欣赏故事啊,我真希望今天的小作者能变成今后的大作家。
五、出示第二篇学生习作《激烈的拔河比赛》。
1、齐读。
2、布置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自主欣赏。
3、组织学生上台谈自己的感受。
一生:二、三自然段中,天气的描写好。
一生:拿出吃奶的力气写得好,写出了
一生:把汗珠比作珍珠,比喻好。
一生:一马当先用得好
一生:屡屡夺魁写出了
一生:一年一度用得好
一生:齐心协力写出了
一生:描写陈阳很细致,神态、动作很具体
4、(师)听到同学们的交流,我也很受启发,屡屡夺魁、齐心协力写得多好啊!
5、学生齐读最精彩的决赛部分。这部分决赛是不是最精彩?还可不可以让它更精彩?帮他补充。
4、学生自主讨论。
5、组织反馈,你要觉得他精彩就肯定他,不够精彩就补充。
一生:加上欢呼雀跃的表情就更好了。
一生:把其他同学的表现也写一写就更好了。
师:他怎样把陈阳写具体的?(学生念动作、神态的词,教师在上面加着重号。)
一生:应写一写人浪。
一生:把加油声写具体。
一生:写出他自己怎么加油的,自己的内心活动。
师:同学们是怎么拔的?先怎样,再怎样,接着怎样,最后怎样,把同学们拔的动作写具体就更好了。如嘘哨声一响(学生纷纷往下补充)
六、教师总结:欣赏了这两个故事,不管是编童话故事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编得都很好,说明了大家都留心观察了周围的事物。
开课用故事会紧紧吸引学生,并把他们与安徒生、格林相提并论,对学生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欣赏用得多好啊,比检查、复习好多了,体现了对学生的肯定。这一环节的安排也注重了学生的自主。
欣赏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细化它,使师生的可操作性都更强。
齐读是否是最佳选择?不如学生本人读,其他学生听。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
刚开始学生较胆怯,教师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学生的顾虑。
第一个学生评得并不好,但教师同样给予了肯定,激起了后面更多学生评的愿望。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于无声处润育思想教育,多么巧妙啊,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这一环节应放在学生评价描写陈阳的动作神态很具体时进行就更好了。
总结时上升到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是有力的指导。
反思: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作文欣赏课,充分体现了执教者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精神。《课标》上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梁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教学中,不管是对自己习作的欣赏还是对两篇例文的欣赏,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对学生的尊重,如可以自己欣赏,也可以下位去找同学一块儿欣赏,谁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大家欣赏等等。提出欣赏要求时,可以是词,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片段,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当第一个学生只谈到再见时,教师没有不屑的表情,没有批评的话语,而是尊重学生的看法。当教师要进行小结引导时,是这样说的,我也很欣赏,我能谈谈我的体会吗?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地位,正如《课标》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肯定、欣赏中。教师多次把学生们与童话大师相提并论,对学生是多么大的鼓舞啊!教师的导语体现了教学语言的较高艺术,优美、生动的语言叙述中包含了对学生的欣赏、肯定,同时又寓要求于其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得多么充分啊!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梁老师对黄鹂、杜鹃的欣赏于无声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多么高明啊!正如《课标》所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4、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一开始故事会就紧紧吸引了学生;欣赏又是一个多么巧妙的教学设计啊,它不仅有读的体会感悟的训练,更有写的具体的指导,写中也学了读;两篇例文的处理,第一篇是欣赏为主,第二篇在欣赏的基础上指导改,最后在总结时提出了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训练有层次,步步落实,真正做到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现了较高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执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1】
我一直记得一句话你还是很聪明的,其实你不笨的啦,这篇作文写的那么好!,这是余老师对我说的,那时,我正是一个看不见的小石子从余老师说了这句话后,我的语文开始进步,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了!我的心里对余老师可以说的上是感激不尽!
原本,我一直羡慕邓希琳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羡慕马仕强聪明机灵的头脑,羡慕常常被表扬的同学,常常受到老师鼓励的同学,羡慕班上的干部,羡慕李海欣,能唱出动听的歌曲......而我却像无人知晓的小草,就这样被冷落,使我感到寒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班上学习,同学们又好像看不见我一样,寒!后来,我试着跟同学们讲话,广交朋友,就像《走向生活》这篇课文一样!可还是不怎么样,尽管比以前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好像来到了孤岛,一个人独自学习......好像落伍的小鸟,没有飞翔的力量!
这些都比不上余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变得坚强,使我感觉,其实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关心着我,使我感到班级还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天地,只是我不会寻找快乐罢了!我感谢这句话,更加感谢余老师说了这句话!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这句话会在我有困难的时候,遇到......的时候在我耳边回响!这句话将伴随我度过一生!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2】
教学要求:
能读懂例文,感知作文介绍自己家庭的方法。
能凭借习作要点提示,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写作要领。
能像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并突出家庭的主要成员。
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仔细观察加重的每一个人,看看个人有什么特点、爱好,你们做到了吗?
指名2~3人说一说。
今天,老师让你们介绍自己的家庭,你们愿意吗?
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怎样写好今天的文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例文。
学生阅读例文。
指名说说例文的主要内容。
1,共有四个自然段。
2,先告诉我们全家一共几口人。
3,接着重点介绍爸爸、妈妈的爱好和特点。
4,最后简单介绍了字的爱好。
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阅读习作要点提示。
讨论,介绍自己家庭的要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写爸爸妈妈的呢?
再读例文,体会。
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作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8将心比心
阿姨奶奶将心比心
母亲护士将心比心
人人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