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1-19 18:41:23 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1)

5月10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当六月份手捧新课标时,便迫不及待地再读一番,受益颇丰。

新的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尤其聚焦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这无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分析,应让学生多个性品读,多个性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新课标的几点改变是我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

一、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标比起老课标,对于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除了对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外,还将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进行了整合,称为“表达与交流”,并增添了“梳理与探究”部分。

对于识字写字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就教学实践来看,现在很多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低年级学生认真写字的态度比高年级学生要好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得率先示范,写一手漂亮的楷体字,还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看字、练字。在学生练字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态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主动写好字的意愿,进而在表扬与激励中感受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阅读与鉴赏方面,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表达与交流方面,增添了学生“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我想,这既是指导学生能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与他人、社会的有效沟通,又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增的“梳理与探究”部分,除了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加注重在落实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感悟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出现了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构成,更具系统性,逻辑关联性,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即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有所侧重,这无疑为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向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新课标的以上种种改变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再也不只是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遵循新课标理念,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2)

4月22日上午,在多个微信群发送了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我看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后心情十分激动,立即开始一系列的推送工作,想让和我一样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充满期待的语文人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迅速下载,迅速阅读,看得我眼花缭乱,不舍得漏掉其中任何一个字,唯恐领悟不到课标的精髓,吃不透课标的精神,不能画一画,写一写,不解心头绵绵之痒。打印纸质版2022《语文课程标准》,在家庭、工作、这本书之间穿插游走,终于在第四天读完第一遍,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变化都很大,使我感触颇深的是识字与写字。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代表民族的历史。不是苍白的符号、空洞的外壳,而是思想的依托、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精神、灵魂,潜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汉字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间断,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自源文字。从先人结绳记事到新石器时代的图文,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真正的文字,就是商代后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到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通行于秦代的小篆,演化成隶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楷书,楷书始于东汉,行书源于东汉末年。这是我们汉字演化的历史,也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我们应从汉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所以教师作为文化的使者,应从传承的角度来培养孩子识字写字的能力,可以利用汉字构形的人文性激发兴趣,让孩子喜欢上方块字,那是文化的家园,祖先的记忆。

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要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也就是不但要重视汉字的实用性,更要关注汉字的人文性,也加入了人文性的目标指示。第一学段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第三学段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第四学段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文化语言学家申小龙说:“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解读一部分文化史。”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世界,一种历史,一段民族情感的记忆,一份民族灵魂的寄托。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在草本植物中,自然野生植物从“?”,人工种植草本植物从“禾”,这都先人劳作的智慧。

很多文字是表音文字,听其音知其意。但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够见形知意,触目会心,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性。一方面为我们创造性地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很快循着汉字表现性的因素,迅速进入汉字提示的文化语境,在意象的诉求、境界的融合中获得心灵的神会、情感的涤荡、思维方式的认同,从而缩短与先人的距离,产生民族认同感。例如读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个“楼”字,就看到了亡国之君无穷哀愁的画面,读到了“客舍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无故人。”一个“柳”字,仿佛看到王维与友人折柳依依惜别之情。

识字方法有很多,看图识字、韵文识字、加一加识字、减一减识字、随文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等,但我们更应该引领孩子字族识字和自理识字。触类旁通,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字形,探究字理。当然,我们教师就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引领孩子爱上这些富有诗意、带有意象、与生活气息相关的方块字。像“月”、“田”“鸟”一看就是象形文字。当然还有会意字,例如:“明”、“休”、“尘”等等,在教材里编者都有所设列,还有指事字,例如:“元”、“臣”、“廷”等等。可以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大胆猜字,然后查字典去验证。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让人忍不住去探寻、去感受、去品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视域审视和实施识字教学,不应只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认识、运用汉字,更应从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充分挖掘和揭示汉字的文化意味,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资源,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才能真正用汉字的特点教学汉字,将“教人以知识、育人以文化”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亲爱的老师,我们带着崇敬之情,热爱之意、怀古之幽思、畅想之未来进行方块字的传承吧。即使我们不能像书法家一样,把汉字写得如行云流水,但一定要规范、端正、整洁,更不能出现错误的板书。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奥秘还有很多,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研究中继续挖掘,继续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3)

看了2022年的课标,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的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作为一线老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这次的课程标准距离2011年经过了11年,距离2001年,经过了21年,可见每过10年课标就要进行修订,2001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的课标改革,经过了10年语文教育改革,2011进行了修订,又经过了11年经过了比较大的调整,2022年4月21日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代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的开始。

这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1、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2、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3、优化了课程目标

4、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5、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1、1那么对于课程性质的新表述我开始不太明白课程性质做了哪些调整,也不太明白为甚么做这些调整?后来我把这三次的课程标准做了一个对比,我发现2001年开头强调“语文”,2011年和2022年开头强调“语文课程”那么可以看出对语文概念的界定越来越重视。

在2001年知识宽泛提出语文工具的特点,只是从语文学科角度界定,2011年开始重视语文课程的建设,但是语言文字这个概念并没有说清楚,2022年对语文课程研究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提出了语言文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可以看出是对前二十年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语文人一直研究一直追求的话题,既然做了这些调整也就意味我们的课程也就要发生变化。

2、1探索完了以上问题,接下来我们看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什么第一条就强调了“育人导向”,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次课程标准,无论语文还是英语、数学所有学科都是把育人放在了第一位。以前的学习目标都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了育人的方面;都说语文学科要“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最具有代表价值的特征,把“立德树人”放在终极目标,是一大解放!我们国家教育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要对应这一中心任务。我们的课程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从课程确立的,也要对应国家的中心任务;再者语文“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是对语文本质的解释,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其中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尤其是“学科育人”,我觉得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是学科的应有之意,“课程思政”是指向了语文应该有的概念。这几个词可以融合在一起,以“立德树人”做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学科育人”课程路径出发,融合“课程思政”的功能,共同完成语文这一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平时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真善美,以及社会责任感。

3、1那么这次课程目标变化很大,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

我们前面说了性质以及理念,接下来我们就要往哪里走。

从2011年和2022年语文课标可以看出的变化就是凸显了“文化自信”

2011年课标说的是“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

2022年课标说的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

从中可以看出2022年的课程目标内涵变了,提出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

并且可以看出阅读做了整合,强调了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十个目标变成了九个,表面是数量的变化,实际内涵也变化,尤其是提出了“核心素养”。

以前目标要素是三个,这次目标要素变成了4个——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就要有文化自信!所以大家发现这目标要素放在了第一个。也对应着“立德树人”。从知识本位转向了素养本位。

4、12022年课程目标变了,课程内涵变了,那么课程内容也必须围绕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2022年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很好的架构和充实,相对比2011年内容没有那么虚泛,2022年课程内容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三种类型学习群。(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和高中课标18个任务群接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语文的本质特征,一起按注重于线性的知识点的排列,语文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更适合于任务群的学习。

比如以前习惯于单篇学习,后来是单元的学习,现在是学习任务群,也就是所谓的“大单元”的学习,也就是由点到面到一系列的转变。

5、1课程标准根据“六三制”“五四制”分别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标准分为四个阶段:1—2;3—4;5—6;7—8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进行了描述,这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相对于以前做了规范,教学评就可以达到一致性的目标。

我想接下来我首先要熟悉学习内容,因为知识可教,素养不可教。

紧接着我应该关注教学提示,因为教学提示很值得研究,这样才知道我们课堂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以前关注终结性的评价,现在我们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比如档案袋,互评。

最后我要认识学习任务群,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6个任务群,它是一个从集合体到个体的概念,具有统筹性,是整体到局部。它可以很好的带着我们从知识到技能最后到素养,那么这样一个完整的人就可以立住。总而言之,作为语文人,我们每一个都任重而道远!

推荐阅读

上一篇:岗前护士培训心得体会9篇 下一篇:师德建设月心得体会精选(8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