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八篇#】当我们获得各种奖项或者面临毕业的时候,这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写下自己的感言,记录下来我们的感想和心得。通过写感言,我们可以抒发自己的热情和感情。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找到的相关信息:“个人作品心得感悟”。感谢您来到我们的网站,希望您的阅读体验愉快!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1)
有人说张爱玲辞藻过于华丽,他们怎么懂,他的辞藻再华丽,也已经化为无形,曼妙的修辞任是他们其中哪个也写不出来的。‘’这张脸好像写的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 她的文字绝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那华丽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就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它们是面对面的。表面上,他们对入世极为热情,但背后却有强烈的孤独感。本色出示,毫不伪装。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读她的文章确实会赞同她的说法,再隐秘的人类心理与情结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性,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她都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她那一句自评甚至是谦虚了。
张爱玲的作品琐碎华丽。但在琐碎的背后是生活的枯燥;在华丽的背景下是凄凉的底色。张爱玲的文字是有瘾的,甚于鸦片,但不同的是这种瘾是你情愿的”。
昔日旧上海的风尘,犹如黑色的胶质影带,在她灰色的文字里游戈、沉积,最后凝固在欣赏者心页,这是一条挥之不去的情丝。张爱玲相信爱情是真诚的。但结局是无人知道真相。
或许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美。**一代作家中,能以读书人身份自恃者不过七八,鲁迅式的孤愤,郁达夫式的自恋,张爱玲的拒斥,都是以纯粹的一颗心的柔弱来抗衡命运的碾压。正如胡兰成所说,她是“**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她是寂寞的,所以一份看似相知的东西便来的极其珍贵,她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企图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这花却不如她用的一个比喻,像刚蒸熟的馒头尖上的那个红点,充满喜庆的色彩,这花像鲁迅(秋夜)里那朵瑟缩着做着春天里的梦的小红花,终将萎谢了。
张爱玲的文字所带给我的感觉,第一是细腻,第二是苍凉。感悟的细腻,笔触的细腻,笔下荆棘的伤感,其实是张爱玲所经历的滚滚人间的写照。但凡提及张爱玲的文章很少能抛开其身世,因为其身世就已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冷静下蕴蓄着热烈,幽默中夹杂着伤痛。
张爱玲文章风格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敏锐的感知和细腻的笔触,气味,色彩,触感,都能被张爱玲以最生动的文字还原,这是张爱玲的天赋。她曾在《谈**》中这样写道“气味也是这样的。有很多气他人不喜欢的气味,我喜欢它们,薄雾轻柔发霉,雨淋湿的灰尘,爱洋葱,大蒜,廉价香水。
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可见其对气味独有的热爱以及敏锐的嗅觉,而在视觉的想象和描绘上,张爱玲亦天赋独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对曹七巧有这样一段描写“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有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世航凭直觉认为这是一个疯子-无缘无故,他只是令人毛骨悚然。”对于视觉的想象力堪与济慈媲美,而对闺阁,女子装束有这般详细描写的,似乎自《红楼梦》之后也是鲜有。
相关的,除了对嗅觉,视觉等感知的细致把握外,张爱玲对人际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物的独特性格也有着深刻的把握,同时她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动态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与关系。张爱玲创作深受佛洛依德及西洋**的影响,因而心理描写细腻,常用暗喻充实情节,但她受中国旧**影响更为深刻,熟稔于中国的人情风俗以及中国人的脾性,故而能把人性与人际关系把握得极为微妙。这些在张爱玲的**集《传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奇》中诸多描写当时十里洋场下的追求,献媚乃至私情,各种微妙的婚姻关系,两性关系,亲情关系等,张爱玲皆把握得精准而独到。
如《茉莉香片》中因缺乏父爱而心生妒意心理扭曲的聂传庆,如《心经》中恋上父亲的小寒。她敏锐的思想已经领悟到,当时的社会病态是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最古老、最颓废的封建文化相结合的畸形产物。一如她在《烬余录》中所述“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每个人都一样。我们都是孤独的。”
木心曾说悲观是一种憧憬。张爱玲的文字间也总透着一种悲观的苍凉气息,这种气息正是来自于张爱玲对于人情世故的看透,正如张爱玲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张爱玲的苍凉源于她对世故的看透,但她在看透之后依旧保持一颗热烈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如果仔细想想张爱玲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张爱玲凄美的话语下,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颗温柔温暖的心。所以,即使张爱玲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不布满漏洞的爱。但她也说,因为爱,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即便爱情如此艰难,生活如此残酷,她依然觉,“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木心曾说,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世一直是乱的,只不过她独钟她那时候的那种乱,例如“孤岛”的上海,纵有千般不是,于她亲,便样样入眼。张爱玲的这种热烈与凄美犹如用鲜血去鲜血浇灭燃烧的烈火,明知无可挽回,也甘愿洒尽鲜血。
张爱玲也同样善于用精致巧妙的比喻来和丰富的意象来阐释人生、社会,譬如其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于男女关系的一段经典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中对张爱玲推崇有加,其中更认为《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将主角曹七巧比喻成一个带着**枷锁的人,这**枷锁便是在封建社会环境下被财欲和情欲所扭曲的病态心理,她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她子女快乐。**的结尾“30年来她戴着**的枷。
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令人为之颤栗。
人生的愚妄是张爱玲**的题材,但张爱玲是宽容的,她的讽刺不同于鲁迅,不是惩恶扬善,只是她悲剧人生的补充,表面上写实的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有骨契诃夫的苦味,表面上鲜血淋漓,形容枯槁,内心却有着江南春水般的温婉柔情。“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小团圆》)苦难而愚妄的人生,她选择用最柔软的心去面对迎接,而不是抱怨诽腹。
张爱玲隐去了怨念和小情绪,隐去了绝望和无力感,独自飘零,宛若竹林中独自听雨的隐士。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2)
乱世中的一朵水莲花
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清丽、温婉又不乏聪慧的女子。这样一个女人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俗话说,时间造就英雄,冰心也因为她的时代给了她更多的思考和灵感。
“五四”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种种思潮涌进中国,对于“人”的思考,人性的解放,更多的受到关注。作为一个人,首先在一个家庭里,那么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冰心在《两个家庭》中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
家庭混乱,子女哭闹,妇女哭闹,生活矛盾尖锐,导致出国留学回国的丈夫经不起环境的压迫,最终死于抑郁症;另一个家庭处处干净有序,孩子们活泼礼貌,生活幸福。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不在于男性的职业能力,而在于家庭主妇的文化教养不同。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妇女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较小。
冰心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接受教育,能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接受新思潮,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
但过于透明的女人注定是痛苦的,看透了沧桑,却无奈。于是她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更多的反映在自己的作品里。冰心的**提出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封建礼教的束缚问题,教育问题,妇女问题,家庭问题,儿童问题,人才问题等等。
冰心在《去国》里,表达了爱国知识青年同腐败**的矛盾。**主人公英士学成归国,满怀热情要为国效力,然而**的腐朽无能,军阀混战,建设事业无人问津,令他大失所望,才干无处施展,最终离去。英士的遭遇是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种无奈,冰心同情他们,也为祖国感到悲哀,更多的是对当政者强烈的控诉。
而英士的离去,可能也是冰心内心迷茫无依的暗示。
冰心,她有颗敏感的心。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季节的轮换,花开花落,涨潮都能触发她的感情。她宣扬“美的哲学”,赞颂母爱美,童真美,自然美。她的小诗随心而至,不受规矩的拘束,自由洒脱,语言清新秀丽,她将沾满了诗人特殊情感的意向,浓缩为凝练的语句,仿佛有如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舒畅。
然而文字只是纾解情绪的一种形式,我认为在诗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避世情节,而冰心对母爱、童真、自然的极力描写,可能就是她逃避现实,努力为自己铸造一个美好世界的愿景。正如孩子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受污染的美好,“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冰心对童真的赞美,大概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抱着的希望吧!“风雨后/花儿的芬芳过去了/花儿的颜色过去了/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花的价值/要因着果儿而定了”花期短暂,生命脆弱,但是我们却不能因着生命的易逝而哀叹。
这也是鼓励她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要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离开!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3)
鲍照(约415-470),南宋作家。字明远,汉族,东海(今江苏)人。家世贫贱。
临海国王刘子顼在荆州时,曾是一名军人。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他的家乡是东海(东海之乡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而鲍照的家乡现在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说到上党(今山西省),可能是指东海鲍家的祖籍。鲍照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他有一个妹妹,鲍令晖,她也善长文学。
他的青春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二十六岁。据史料记载,他曾经拜访过临川国王刘义庆,并向他推荐过自己,但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
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后来,由于朝廷内部斗争,他死于混乱之中。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因病去世。他也失职了,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朝孝武帝刘军平定刘劭叛乱后,被任命为海虞令,调任太学大夫、中书郡长,成为秣陵令,后改为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文帝十一子刘子业成为明帝。
子顼响应晋安国王刘子勋与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 。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他还擅长创作七言歌,吸收民歌的精髓。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笔记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笔记没有及时出版。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荆北门行》等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
本文将对《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发表一些见解。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在这种既不神奇也不神秘的普遍自然现象中,诗人突然意识到了一些与之类似的人类社会哲学。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世界的不公,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无所事事?
应该说,此时此刻诗人心中的怨恨已经累积到了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可能被杀害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有一种深深的哀叹:
“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了人们的灵魂。
不难想象,寒士的郁闷已经到了敢怒不敢言的地步,这才是道路的目标!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正确的认知,读者有正确的认知。
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合理的安慰和酒精麻醉能使心脏萎缩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
“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些都说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
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是鲍照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4)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家、人民艺术家。**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引自“百度名片”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一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性格遭遇,每一部新作都有新的感受。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于一些没有乡村经验的作家不同,如果用奢华的风格来渲染乡土气息,就像蜻蜓点水,无法**其精华。赵树理的乡村生活使他更加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传递出更加原始的气息。
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无非是殴打弱势群体。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
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的和坏的原型就像比较对象和样本。相似度越高,就越好,不管样本的质量和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
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
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添了幽默和乐观。
-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强调用少量的文字和少量的特色动作,简明扼要地描绘人物;情节结构注重故事性,有一套艺术手法来组织故事,使故事流畅又曲;从叙事与景物的关系来看,应将对景物的描写融入到叙事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书写景物,等等。
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的。
很多名人对赵树理评价很高: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历过。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李家庄的变迁》。——茅盾
[采用了创作和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骨架和结构线索,娓娓动听的叙述方式,逐渐显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通过传统的白描表现人物,揭示人物的情感;它也突出显示具有当地兴趣的风景,但始终将场景融入故事的叙述中。
**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在这篇**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引】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5)
我的摄影作品《驼铃悠悠》获得二等奖,看到这一消息,多日来沉积在心头的悲情伤感得到有所缓解。感谢圈主剑兰园、月儿弯弯等家园亲人,为我们搭建了展示自我、互相交流、舒展情怀的平台;感谢评委及众多网友对我的大力支持,使我的作品脱颖而出。也许大家对“溪水西流”的网名还很陌生,但我记住了博客圈里的很多朋友,在朋友的家园里学到了很多摄影技巧和文字知识,在此,向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驼铃悠悠》于2006年9月摄于鸣沙山。那时我县政协提案组组织提案组成员到西北参观考察,作为提案组成员,我带了一部刚买不久的佳能A95数码照相机参加了这次活动。9月23日下午,我们的行程是游览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所谓鸣沙山,即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到达鸣沙山时,天气阴沉而闷热,我们骑上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约半个小时,而后爬上一座沙山,从沙山上往下看,行进中的驼队浩浩荡荡,好像古代人艰辛地在丝绸之路上跋涉。可惜天空不作美,如果是在蓝天白云下拍沙漠中驼队,那场面更为壮观。 下了沙山,我选了驼队成三角形画面的角度拍下了此照片。但受所处位置条件的限制,所选角度还不够理想。正如评委老师对《驼铃悠悠》点评所说的那样:“该片远景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三组驼队在茫茫大漠行进,再现丝绸之路的艰辛。不足之处:三只驼队在大漠行走使整体画面有些乱,如果作者调整角度拍摄就会更加完美。”在此,感谢老师的点评,使我深受启发。
2009年,我校在县博物馆举办大型文化艺术展,《驼铃悠悠》入选艺术展,得到人们的好评,后又被推荐参加省教育系统摄影展,但由于此照片像素不够,不好放成大照片,被取消入展。
近两年,本人摄影参赛作品除了《驼铃悠悠》获奖,还有一张照片参加由中学生学习报举办的首届“中报杯”书画、摄影大赛,荣获全国“中报杯”摄影比赛二等奖,获得获奖证书及一个MP5。
摄影,并不是为了参赛,参赛并不是为了获奖,只是我们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要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大家的热情,让大家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大自然的赐予,用感恩的心去记录我们生活的轨迹,记录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从中找到快乐。一位心理学家说:当你烦恼时,请翻开昔日的影集,它会给你带来快乐!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鉴于此,我于1986年在一本影集扉页写着:生活是诗,生活是画,踩进绿野,游览丹山,斑斓的世界就在身旁,留下这宝贵的一闪,载入令人回味的史册,奋搏之余,从中品尝人生的`意义与乐趣,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这,就是影集的价值。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6)
前不久,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丁玲作品集》,但一直未顾上看,这几天无事,抽空看完了。集中选有丁玲的**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部长篇**《韦护》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母亲》《阿毛姑娘》等十七部长、中、短篇。通过此次阅读,再加上以前读过的《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从夜晚到天亮》等**,基本上丁玲的主要作品我都读过了。
说实在的,丁玲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不要说80、90后们,就是对于我,也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了(这也是为什么书买来却长久未读的原因),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丁玲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受五四运动影响,曾就读于中共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开始**创作,**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手就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他在上海被国民党间谍绑架,关在家里三年。1936年9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经上海潜往西安,不久抵达中国共产党所在的陕北保安县。
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文艺副刊主编等职。丁玲也是当时的世界著名作家,陕北文化人很少。丁玲到陕北,受到欢迎。
连伟大领袖都曾写诗赞曰:“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但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因杂文《三八节有感》遭批,还是伟大领袖说了一句:
“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才得以过关(王后被冤杀)。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但好景不长,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期间深受**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
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我个人认为,丁玲的经历仍然是文人忽视的结果。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大力批评丁玲。文人相轻既不稀奇也不可怕,但一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味了,能量也就更大了。
丁玲的作品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影响广泛。著作有《
丁玲文集》五卷。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7)
在塔什库尔干旅行期间,赶上了两场塔吉克族的婚礼:新郎新娘家的亲友们从四方赶来欢聚一堂,赛马刁羊,打馕杀羊,唱歌跳舞,欢庆的场面会持续好几天。
这张片子是在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拍到的,时间是XX年10月底。
我支上架子,装好机器,构图,调焦,测好光,请这两位姑娘站在那里,并请围观的其他塔吉克人腾出空间,在磨砂屏上再做精细的调焦时,发现年长的那位在向我微笑,也许她觉得我摆弄那个大家伙的样子比较好笑,立即拆下磨砂对焦瓶,装上胶片后背,拔下插板摁下了快门一气呵成。回到北京胶片冲洗出来之后,发现严重过曝,方才想起当时可能是忘了收光圈了,过曝了至少3级。
好在胶片不会说话,胶片要会说话非得骂死我不可,好在有祥升行的小夏在,他能娴熟地驾驭易麦康,亮部的层次细节都给扫出来了,成功地救了这张片子。
那天是晴天,光比很大,能用的是在阴影里的墙,院子里的强光提供了很好的反光(漫射光),让人物面部不至于太暗。黄底绿边窗户点缀灰色的墙体,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个窗户拍出来色彩会比较漂亮,当我关上时,里面喝酒吃肉的塔吉克人开始嚷嚷,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意思能猜得到关上窗户使得屋子里太暗,他们觉得不舒服。只好作罢,让窗户半开。这是一个遗憾。
大画幅能提供高品质的影像,但用于肖像,人文、纪实是比较困难的,远远不如数码方便,瞬间的捕捉很困难,成功的几率不多,完全靠蒙,但我确实很享受这个挑战,一旦成功,收获的成果是普通数码器材(目前)达不到的。
个人作品心得感悟(篇8)
老舍先生的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聊的话每起于:1.以甲衡乙,2.
以己度人。前者,誓如说:甲乐善好施,而论者遂讥乙不如甲,不知甲为富翁,而乙乃寒士,怎能相比。
后者,自己好名,遂以为稍具名声者必都高视阔步,得意非常,故当责骂,以泄自己无名之怨。前者可以称之为善意的错误,后者则称之为卑鄙的想像。”老舍先生真是高明、深刻。
仔细想想,女人一起张长黎矮;男人们在一起吹牛皮;当一个人想找麻烦的时候,其实主要来自这两种心态。这就是老舍先生的精髓。
文中还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我怎样写《牛天赐传》”,读后挺爽。我以前读《牛天赐传》时,曾被老舍先生的幽默搞的大笑了好几次,当时觉的老舍先生太能挖苦人了,每一句话都在找乐子。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老舍先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1934年的作品,是给当时的《论语》半月刊写的特约长篇,每期只要四五千字,边写边载,即要顾及到故事连续,又须处处轻松招笑,需使每期不落空,处处有玩艺儿。老舍先生说“为了达到此目的,我只好抱住幽默死啃。艺术作品最忌讳用不恰当的手段达到效果。故意哄笑罪与无病呻吟罪相同。
幽默一放手便会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于此,我至今还决得怪对不起牛天赐的。”老舍先生连批评自己也这么尖锐、精辟。
虽然老舍先生这么批评自己,其实《牛天赐传》还是相当好看的,只是不能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样的大篇相比而已。能把人物写的那么招笑,也就老舍先生有这本事,别无二人。老舍的作品可以说是粗俗而有力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老舍先生的作品也最多,包括长篇、短篇、戏剧、散文、相声和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