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爱教育读后心得汇总8篇

2023-11-16 12:18:47 教育读后心得

【#心得体会范文# #爱教育读后心得汇总8篇#】随着自己逐渐长大,领悟了更多感悟时,当我们回忆起难忘的事情时,可以将过程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过程,怎样写一份合格的心得体会呢?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1)

好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个人关心的是前几章的内容。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教学实践中学习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孔子、荀子等中国古代学者就进行过学习和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

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以上是学习的广义定义。教育背景下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教育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它是根据教育目标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

因此,教育语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由经验所产生的、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

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1.

物理知识学习:指物理系统知识的学习及其实际应用。2.

物理技能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3.

能力发展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

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5.

科学态度研究主要是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事实求是、遵循科学规律的态度。此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的学习。

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发现一般教学原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起点。因此,该书接着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西学习理论。

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各种学派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

其学习方法是:学为先,学、思、学、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所有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觉和知觉为指导的。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开始,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知觉,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

首先,从感知到的物理现象的角度来看,它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强度定律)。例如,在演示实验中使用了大型演示电流计,在一些演示实验中使用了投影仪投影,在讲解关键句子时改善了声音。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

如果用试管盛水进行相关实验,试管中的水一般会被染成红色,以区分试管中的玻璃。第三,通过使被观察对象在静态背景下适当地呈现运动状态,可以增强知觉效果(活动规律)。第四,两个不同的物体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

如颜色对比度、形状对比度、声音对比度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物理现象的形式(变化规律)。

第七,多个感官同时参与的感觉活动效果良好(一致性)。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2)

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实践者福禄贝尔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可以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上帝的灵魂,即他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本质在他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意识,使这种意识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现在自然中的东西”。

本质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

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体现和发展这些性质。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今天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兴趣班、暑期班和培训班越来越多。

为了强调某些能力和肢体的使用,牺牲其他能力和肢体是不可取的。

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是福罗贝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

”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当没有其他活动物体时,不应让孩子单独躺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削弱身体,还会产生心理上的柔弱和脆弱。儿童床从早期开始就不应该太软,也不应该使用羽毛枕头。

食物的唯一目的是促进身体和智力活动。孩子们的是物应该尽量简单,以维持他们的生活需要,使他们能够达到同样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教孩子们站立和行走时,我们不应该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有行走和站立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些技能。

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不允许他们在最佳状态下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

这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锻炼,使他们独立、坚强、自信。

福禄贝尔把人类教育的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儿期和青少年期。幼儿期分为一般婴儿期和幼儿期,青春期分为青春期和学生期。在幼儿时期,幼儿将他们以前内化的东西重新外化。在这个阶段,感觉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春期,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东西,也就是学习。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是他们所学的。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家庭生活是孩子们的榜样,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而担任学生期的人的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在这一节里,福禄贝尔对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论述。

“恩物”是福禄贝尔设计的一套活动玩具,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因为他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享受快乐。

但可惜的是,作为**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快乐。对于孩子们的游戏,他们不仅不积极参与,而且采取各种行动加以预防。觉得玩泥巴太脏了,玩水衣服其实会湿的,这些游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而往往只有这些孩子自发地选择这些游戏,才能展现他未来的内心世界。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此外,他还倡导为孩子们的活动创造条件,比如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并组织他们手工制作。

我认为在幼儿园设立的植物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他未来生活的预演。因此,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在这一时期关注游戏并给予全力支持。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3)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年的教学经验并不短。通过阅读,结合目前小学的教学经验,我感触良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无穷力量,感受到做一名好教师的责任和困难。

这本书里有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都令人难忘和感动。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应该向中学学习吗?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我刚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现在令人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

“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

”“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

”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跟前,仔细问他怎么了,或者伸手去摸他的额头,看看有没有热。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还粗暴地骂他,都是因为他是个后进生。

阅读了教育奇迹之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事实上,越是贫困的孩子,越需要老师的关爱,他们的心也越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你能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更多地关心后进生,孩子们就会离你更近。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4)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收益匪浅。

我觉得安利科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在他生活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他为了保护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朱利奥不被马车撞到,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把脚骨压碎了,经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别人的同学是有的,但像他这样了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同学,我们就不一定有幸遇到了。看到这一个故事,令我想到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钟里,竟没有一个路人上前搀扶。等到120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去世约20分钟了。同样是两个值得帮助的人,但是遇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得到了别人舍命相救,一个去世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罗贝蒂简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为安利科身边有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之间无法摧毁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母永无止境的爱!我相信如果有了这些品质,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一定是世界上生活的最美好的人!

爱的教育笔记读后感600字篇4

一场漂洒的雨过后,阳光带着清新的空气飞来。我从抽屉中翻出“六一”儿童节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书名是《爱的教育》。

翻开书,扉页上写有两行字:学会感恩——妈妈。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这是一本从四年级学生埃瑞克的角度来记叙他所发生的事情,并写到日记本上。书是一个个小故事串连在一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小抄写员》的故事。

叙利奥的父亲是铁路工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他帮杂志社抄写。叙利奥不忍心看父亲辛苦,便在父亲停笔后,晚上帮父亲抄写。但是因为睡眠不足,一天晚上,竟然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父亲严厉批评了他,他想说出来真相却忍住了。可是每天晚上抄写已成为了习惯,那天晚上,叙利奥又起来了,不小心碰倒了一本书,心中紧张,生怕惊动父亲,但是他没有想到父亲已站在了背后了,父亲明白了一切,父子俩紧紧抱在了一起。

父子间的感情是宽广博大的。“一个人爱别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爱时,那么这个人是最幸福的”。难道不是吗?叙利奥爱自己的父亲,竟忍受委屈。他把一切埋在心底,因为他爱爸爸,爸爸也爱他。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每当妈妈叫我洗一下碗,扫一下地时,我都是极不情愿的,经常要妈妈用一些东西“贿赂”我。“拿人的钱嘴短”,我拿了妈妈的东西,又不好意思不为她分担家务活,但我干活时总会假装带着一副极尽全力的样子,来骗取妈妈对我的信任。有时尽管妈妈贿赂我,我也不去做某件事,所以经常会让妈妈生气。

我被叙利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打动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各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总是会抓住父母对我们的万般溺爱,进行攻击,父母们就无可柰何了。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要把书中的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心中。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5)

开学已经四天了。我一直在备课,每天上课。我很忙。我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省在我自己的范围内太过封闭,但我还是需要向老教师学习。

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有着不同的精彩生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寻求和完善,寻找和适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

叹服。说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我肯定不如李希贵,所以只能谈一点共鸣。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他过去做班主任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谈话可以在15分钟内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

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的是班主任而不是系主任?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

有时我们的老师常开玩笑说,学生很好,哪个人是学校的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重要,要有好的表现,学生都非常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在系主任面前?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过去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框架,把学生分成行政班级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

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真实、合格的公民,他们能够遵守法律和纪律,随时尊重每一个人,而不是一味地屈从于某件事。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为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我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下面两点很感人。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利益,而且由于评价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所以需要谨慎使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然没有任何奖金或证书的表扬,但它激励着每个人继续前进。

事实上,这样的 “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坚持要给每个孩子过一个不同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我也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写上我所有的爱。

不管过程是什么,相信这个真理的力量是无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父母从不给孩子单独行走的机会,他就永远不会长大。

例如,大自然失去了培养他们独立性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的改变似乎解决了学校长期以来的安全隐患,但同时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在没有接触李希贵这个人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比如“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详情回复

发表于 2016-6-2 00:09

ljalang 发表于 2016-6-2 00:09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 ...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王婷婷

在没有接触李希贵这个人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比如“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等等。这个暑假里,我从《面向个体的教育》里真真切切地领略了李希贵博大的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启发。

李希贵现任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但纵使头顶着这么多闪光的头衔,却反而使得他的师生观和教育观更加瞩目。

一、师生观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造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教师只有在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能帮助校长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

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

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观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录取中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位在马术方面已经很有造诣但中考成绩差距很大的学生报考了十一学校。是录取还是放弃?学校校务会经过讨论,打破常规录取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

他们的想法就是宁肯放弃百分之百的重点率,也要为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要为老师们的教学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一所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6)

一。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一本书。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本让孩子们能够阅读和忍受的书。

——摘自第三章《关注教育的本质.让每个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

感悟: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优秀的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

2. 什么叫教育?可以这样回答:

有一种基本方式,叫陪伴。什么叫师德?有一种回答:

当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休息,我们可以放下许多自己的私事,陪伴在学生身边,成为孩子们强大的支撑力量。

——摘自第三章《关注教育的本质.有一种教育叫“陪伴”》

感知:学校应该是教育的场所,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一个教学场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领导也许忙于应付上级检查,也许忙于自己的私事,而把学校工作中育人这一块搁置了;我们的老师可能要繁重的教学任务,而琐碎的工作要远离学生。

学校有多少领导和老师能冷静下来,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处于学习和生活的矛盾时期,我们如何能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校长和教师的陪同和鼓励下,将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7)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爱教育读后心得(篇8)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知道,教育不是为了选拔人才,也不是为了把人分**才和傻瓜。当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给了每个人成功的机会和可能性。

当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时,我们就不再怀疑,这些有成就的人才的成功将是必然的!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

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对我们的老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更重要了。对此,我深有同感。

在我看来这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幼儿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我决定去了解她的家人,希望能从那里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

在幼儿园,她总觉得老师、孩子和孩子歧视她,对她漠不关心,所以她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结。老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耀着每一个孩子,温暖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头疼孩子。

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儿童的真挚爱能够影响甚至转化儿童的心理动机,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关心和教育这些孩子,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来协调离婚双方与孩子的关系。我决心用行动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唤起她的自尊。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我自己的努力,而是号召全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帮助和合作,帮助她走出困惑,走向成功。孩子渐渐变了,变得开朗起来,特别是和孩子们一起玩。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推荐阅读

上一篇:开学第一天心得体会6篇 下一篇:医药培训心得(收藏1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