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读后心得5篇

2023-11-12 20:39:41 论语读后心得

【#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读后心得5篇#】当自己对所学知识有了新的看法和见解时,应老师要求我们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技能提升方式,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心得体会呢?

论语读后心得(篇1)

从《论语》中,除了我们对孔子个人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了解到他所处的重大的历史背景,即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周分封制到后期大大地削弱了**集权,诸侯在地方独立性过强,从而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周天子大权旁落,先前制定的象征等级的礼乐已不具规范作用

“你把自己变成了蜡烛。在黑暗的心脏,你微弱但顽强的光辉在四面的飙风中艰难地闪耀”这是鲍鹏山在其诗集《致命倾诉》孔仲尼篇的话。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硝烟四起,孔子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致力于自己的的理想与抱负,立志要通过学***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现出了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是乱世里的光与希望。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言论的著作,通过阅读《论语》,穿越时空,我们与这些春秋儒士对话,去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去认识这样一群独特的学生,去聆听他们那响彻千年的吟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他当晚死去,都可以。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年少即有志向,“学”,不仅仅是启蒙之学、谋生之学、谋仕之学,更是贯穿世间一切的真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是执着的,仁义的,谦逊的,乐在其中的,同时,他又是痛苦的,悲伤的,奋进的,他在《论语》里的每一句话无不体现着他的感情与思考,他带领着他的学生在一条旷古之路上奔跑。《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孔子注重君子、仁德、善良、礼仪、忠信、六艺,主张克己复礼,崇拜着尧舜禹这样的上古君王,一直以周公旦为心中的榜样。孔子成长的鲁国是西周周公旦的封地。周礼是周公旦立的,以鲁国的自然礼制为主。孔子三岁丧父,由年轻的母亲颜徵抚养长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儿时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可见,孔子儿时即对礼仪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在礼仪上有所造诣奠定基础。孔子坚信周礼的社会是和谐的,是美好幸福的,是人人礼让友善的,是秩序井然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东周的礼崩乐坏,诸侯僭礼,是仲尼所无法忍受的,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所以,他反对国与国之间的征伐,反对诸侯对周天子的不敬不忠,“卫灵公问陈(阵)与孔子。孔子对曰: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讲求美德,有一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并亲自付诸实践。《论语乡党篇》有言:“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孔子主动为没有人负责收殓的已故朋友料理丧葬。“(孔子)寝不尸,居不客”、“(孔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孔子)不拜”,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出孔子的儒雅与人格魅力。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仲尼认为住的地方,要看仁德才好。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可见,君子当如此!

说到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私塾的创始人。其实在孔子以前,就有传统的儒业,《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严肃地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钱穆《孔子传》云:

“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惟孔子欲其**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论语》中体现的孔子对美好品德、学术真理的追求使儒剧变,鲍鹏山《孔子传》道:

“令‘儒’脱胎换骨,由术士进而为六艺专家,再进而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任重道远的君子儒,这正是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之一”,自此,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俸禄,更是精神上的富足与人格塑造。就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作为万世师表,才教出了这样一批优秀而又独特的学生,像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就深受孔子君子儒的影响,《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便是一个例子。而孔丘在教育思想上也别有建树,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

从《论语》中,除了我们对孔子个人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了解到他所处的重大的历史背景,即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周分封制到后期大大地削弱了**集权,诸侯在地方独立性过强,从而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周天子大权旁落,先前制定的象征等级的礼乐已不具规范作用,即礼崩乐坏,从《论语》中也可看出这一史实。《论语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即一佾,八佾是天子用的,六佾是诸侯用的,四佾才是大夫用的,而季氏作为大夫却用八佾,可见礼乐已崩坏到何种地步。同样是在《八佾篇》,还有“季氏旅于泰山”一例,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山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是严重的僭礼。

到这里,我无不为孔夫子悲痛。

礼崩乐坏虽不正当,但,毕竟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落后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主的没落,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新生的封建经济的成长才促成了这在仲尼眼中不能容忍的一切,而这一切又确实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仲尼的理想就是获得真理,恢复周礼制度、停止战争,君王实行德政,百姓能够得到教化,社会能够秩序井然,没有动荡不安,没有饥荒,没有权利的争夺,可是……他的理想早已注定无法实现,也许,他意识到了,他在历史车轮面前毫无力量,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自己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奋斗了一辈子,周游列国,历经坎坷,千辛万苦,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用,自己的祖国也飞灰湮灭。鲁哀公十四年,仲尼七十一岁了。

鲁大夫西狩捕获一头麒麟,孔子从这只受伤的象征圣君的麒麟身上,预见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他落泪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本该安度晚年,却噩耗连连,自己的儿子去世了,亲近的**也相继死亡,这给暮年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仲尼病倒,最终,圣人的悲剧落幕。

子击磬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孔子感慨没有人知道自己啊,《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如果仲尼知道自己的儒学有孟子、荀子传承发扬,知道自己的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知道自己的儒学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知道自己的儒学已经流淌到了一个民族的血脉里,该有多好!即使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深深地铭刻着儒家思想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闪耀着孔子思想的光辉!《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中国孔子**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在其《孔子激励代代人》中说到:“孔子做人很成功。孔子做事也很成功:

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这位慈祥老人,永远对我们满怀期待,他一直温柔敦厚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相信,和谐世界美好的未来在于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能够做到!为天地立心,为活人立命,为生人承继绝学,为天下开平安门!

论语读后心得(篇2)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任何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欢声笑语,再好的朋友也会发生矛盾。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斤斤计较,把不顺心的事情都压在心底。太计较心里就会产生怨气和怒气,时间长了排不出去,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聪明的人肯定不会这样。任何事情,多找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再加以改正,也可以使自己得到进步,当我们宽容地原谅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到轻松和快乐。有时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能化解许多的矛盾,所以宽容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健康,赢得友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宽容的气度,换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愿大家都有一颗高尚美德的宽容之心。

论语读后心得(篇3)

论语读书笔记篇1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育而无歧视,也就是说,受教育者不应分为高低贵贱、贤愚,而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种思想突破了教育等级制的界限,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并将教育扩展到了平民群众,这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是启发式和归纳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

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个例子,如果他不能推导出三个原理,我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启发和引导的基础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论语读后心得(篇4)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论语读后心得(篇5)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故事读后心得 | 名著读后心得 | 读后心得感悟 | 大业读后心得
上一篇:2023化工安全心得体会 下一篇:节约心得体会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