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2025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2024-12-10 16:32:02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实用文# #2025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快来参考课件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 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 (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 (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2、圈数探索:(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浏览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判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1)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顺序,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顺序,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3)观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教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习题讲练。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能力练习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考: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五、全课小结,延伸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和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课件1]

8和99和275和66和812和18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3/4=9/( )3/4=( )/24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习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例3: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④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例4: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口答填空.[课件5]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课件7]

1/4和2/32/3和5/63/8和5/65/12和5/48

2,P117.1

3,P117.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2,4

板书设计: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4页的例题1【⑴、⑵】。

二、学情和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加、减法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由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所以例1中的第(1)题充分借助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把抽象数学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思维难度。例1中的第(2)题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宜抓住“化异为同”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过程与方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给下面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12 1/6和3/8 5/15和6/15 9/12和7/12 4/24和9/24 2、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1/5+2/5= 3/7+2/7= 1/9+5/9= 4/7-1/7= 11/15-11/15= 7/12-5/12=那么请问同学们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国家要召开第29届奥运会,到那时,五湖四海的朋友会来到我国。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的城市环境,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指名2-3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指名2-3名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1)、纸张和食品残渣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是食品残渣多,还是危险垃圾多?怎么列式?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师:你能想办法把加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小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为什么不能像同分母分数加法那样,把分子直接相加。教师课件演示:

把这两个阴影部分合在一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结果是多少?

(因为这个图形,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出,它是平均分成几份,表示了几份的。也就是不同单位的图拼在一起,无法表示相加得到的结果到底是多少。)指着合并后的图形:最好是把圆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就可以看出等于多少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份。

列式:3/10+1/4=6/20+5/20=11/20

师:通过计算,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94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纸张和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那么你能计算出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少多少吗?学生独立解答。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同桌交流完,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列式:3/10-3/20=6/20-3/20=3/20

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四)、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1)、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些,你能自己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吗?

(2)、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3)、完成教材第94页“做一做”的第2题。

问:在做完整数计算题我们都要验算,那么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

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4)、计算下面各题。

2/3+5/6= 9/10-11/15=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

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3.能约分的要约分,且要化成最简分数。

4.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 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 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我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 变式练习:

师:2005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P67~68例1、例2、例3及练习十五第1、2、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呢?(学生思考后会说,可以是任意数。)

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

并用等式表示:x +3=9(教师板书)

二、互动新授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

(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 +3-3=9-3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6.出示教材第68页例2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x =18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个题。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解题过程: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3,解得x =6。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x =18

3x ÷3=18÷3

x =6

质疑:你是根据什么来解答的?

引导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让学生尝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出示教材第68页例3,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此题是“a-x ”类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 ”,但x 在等号的右边,不会继续做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 ”。

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x ”。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和9+x 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继续解题。学生继续完成答题,汇报。

8.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

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自主计算解答,并集体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1、2、7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XXX是XXX的好朋友。如果他这样介绍:XXX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有关这个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根据12个小正方形摆成的不同长方形的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

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

1、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 × 5=60 45 ÷ 3=15

11 × 4=44 9 × 8= 72

2、8是倍数,4是因数。…………… ( )

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2、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3、5、9、18、20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有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谁能把这6个数中18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2、3、9、18都是18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只有这4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18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18的所有因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全部找出来。

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不同作业。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师:出示18的因数有:1、18、2、9、3、6;

你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吗?看着这个答案你能猜出一点吗?

生:他是有规律,一对一对找的,哪两个整数相乘得18,就写上。

师:他是用乘法找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可以用除法找。用18除以1得18,18和1就是18的因数。再用18除以2……

师:用乘法和除法找都可以,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更容易呢?

生:乘法。

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也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集合圈图)

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

突出要点:有序(从小往大写),一对对找

(哪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

用我们找到的方法,试一个。

课件出示:

填空:

24=1×24=2×( )=( ) ×( )=( ) ×( )

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

再试一个:16的因数有( )

师:一个数的因数,我们都是一对一对地找的,为什么16的因数只有5个呢?

生:因为4×4=16,只写一个4就可以了。

师:观察18、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因数的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三个方面观察。

生:18的因数有6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8.

16的因数有5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6.

师:谁能把同学们的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起来。

边交流边板书:

因数: 个数 最小 最大

有限 1 它本身

2、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但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那么一个数的倍数,怎样找呢?找一个小一点的,2的倍数,请你们在纸上写。

师:停,写完了吗?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那怎么办?

生:不能全写下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没写完的。

师:你写得这样快,有小窍门吗?

生:用这个数有顺序地乘1、2、3、4、……

先写2,再逐个加2。

板书:2的倍数:2、4、6、8、10……

师:2的倍数也可以这样表示。(出示用集合圈表示的2的倍数)

找出3的倍数:3、6、9、12、15 ……

观察2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倍数 : 个数 最小 最大

无限的 它本身 无

师:找出30以内5的倍数:

生:5、10、15、20、25、30

师:这一次你找到了哪几个?为什么不加省略号呢?

课件出示:30以内5的倍数的集合圈图。

引导学生抽象地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结论,向学生渗透从

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 )是4的倍数

( )是60的因数

( )是5的倍数

(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 )是1的倍数。

师: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 五年级下册数学日记 | 五年级数学课件
上一篇:小学生黑板报图片内容大全(收藏三篇) 下一篇:演讲稿范文200字以上(精品8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