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篇1
参观清华大学吉林省白山市通煤实小三年四班肖舒瀚金秋时节,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从公共汽车站下车之后,第一眼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正大门,上面刻着这所学校的名字,接着,我们上去台阶之后,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中间种着一片草丛,两旁又有两栋很高的楼,看整个样子,就有着一种非常雄伟的感觉,听妈妈说:“清华主楼,建于五十年代,现在是电机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所在地。”妈妈还说:“爸爸年青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主楼的自动化系学习过。”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心想:爸爸在这学习过,他一定非常自豪,我长大也要像爸爸一样在这里学习。
清华大学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正前方竖立着一块石碑,这个就是清华大学师生的校训,它要让学生们时时刻刻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看了之后,心里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地,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换的林山,玲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两侧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境”,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地陶醉了,心想:我小的时候一定要努力,长大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清华学子。
清华大学呀!你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好学校,我将时时刻刻把你追求和向往。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篇2
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几颗顽皮的星星似乎在朝我眨眼睛,风吹过花草。此刻,躺在床上的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今天在厦大发生的一幕幕如电影一般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令我深刻感受到它的历史悠久和学习气氛的浓厚。
在去厦门大学前,我十分兴奋地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网上是这样评价赞美它的:学术成就高大上,校园风光美如画。我看后更是对厦大憧憬、向往。终于在2021年8月28日,我作为少通社小记者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厦门大学。走进了气派的校门,在不远处看到了图书馆和颂恩楼,这颂恩楼一共有21层楼,厦大的最高建筑。一路看着厦大的风景,真是名不虚传的。“人在画中游”,游到了科学艺术中心,又游到了芙蓉湖,这湖中最初只有六只黑鸭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就在这儿的广场背对芙蓉湖和颂恩楼拍了一张合影,最后我们又游到了餐厅,吃完了午餐,准备了下午的行程。
下午,烈日当空,我们个个大汗淋漓,但是当走进了芙蓉遂道,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条遂道全长1.10公里,净宽8米,净高4.5米,我最欣赏并喜欢其中的一幅皮卡丘。从芙蓉遂道走出来,我们又来到了无人机的课堂,讲课的姐姐教我们区分航天器和航空器,还教我们一些有关无人机的知识,在厦门大学,无人机的团队就像一匹黑马,没有任何人的指导,并且在每次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也自已动手拼装,试飞。这令我感到厦门大学的莘莘学子如何从无到有的力量。
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校史馆和鲁迅纪念馆,这儿的建筑中西融合,从校史馆我了解到了厦大是从1927年4月6日建校,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从厦门大学走出的知名人物数不胜数:陈景润、余光中、张高丽……这令我由衷钦佩,即钦佩这儿的历史悠久,又钦佩这儿人才倍出,与学习气氛浓厚。听闻鲁迅先生也曾经在这儿任教过,厦门大学还专门设有鲁迅纪念馆,使我更深的了解到鲁迅的平生,还有他当时在这儿任教的经历,与环境令我感到厦大师资的庞大。我想: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和厦门大学一样好的大学。
躺在床上,这时,我已经睡着了。我梦见我已经是厦大的学子,我梦见了我在厦门大学里试飞无人机,我梦见……。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篇3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ldqu;三八国际妇女节&rdqu;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ldqu;国际妇女节&rdqu;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ldqu;国际妇女节&rdqu;,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ldqu;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rdqu;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篇4
今天是我北京之旅的第四天,早上我们游玩了宛如人间仙境的颐和园。下午,我们参观北京大学。
在北大哥哥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大学的体育馆听教授的演讲。听完演讲之后跟着这位哥哥参观北京大学。校园里到处是古色古香的房子,青砖、灰瓦。我们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这可是校园里最现代的建筑了。我看着高大的图书馆,心想: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书吧,如果我能走进图书馆去看看这些书,那该多好呀。我们还参观了高高的博雅塔,是整个校园中最高的建筑,清清的未名湖,还有古老的钟亭。哥哥告诉我们,最早的时候上下课的铃声,就是敲这口钟的。
哥哥还带我们走了状元桥。过了状元桥就到了北京大学的正大门,大门上挂着写着“北京大学”四个字的匾。我们在校门口和哥哥合了影留念。在回宾馆的路上我在想:北京大学是最好的大学,我要努力学习,争取来这儿学习。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篇5
"最近喜欢听歌。很疯狂地听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