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话剧青蛇观后感

2024-10-07 14:48:38 话剧青蛇观后感

【#实用文# #话剧青蛇观后感#】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9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话剧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1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减弱,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林县人的一种本色,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2

5 月4 日 ,雨后天晴,艳阳高照,我们项目部组织参观了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通过这次亲身实践活动让我们贴身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公元1436 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 年的514 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达三十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1960 年经林县县委研究决定: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引漳入林,这是解决水资料的根本措施。而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便动员全县10 万民众硬是靠一纤一锤,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 座山头,凿通211 个隧洞,架设152 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 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我们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汉双膝跪地,双手向天,似向苍天求救,老汉身后,放着一副空空的水桶和一根被压弯的扁担,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发生在"桑耳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杨老汉,刚刚取了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在大年三十一大早,杨老汉就挑着水桶到十里以外去挑水,井边挑水的人,队伍排得如长龙。好不容易,杨老汉打上水赶回家中,儿媳心疼公公,急忙去接,一不小心,两桶水打翻在地。儿媳望着洒在地上的水,泪流满面。她知道,没有了水,这个年就过不成了。公爹安慰她说:明天咱去邻家借水过年。可是,到哪去借呢?这比油还贵的水,谁愿意借?这些挑水回来的山民,为了保住桶里的水在半路上不被人抢,常常故意抓一把沙土撒到水里,使水变浑,回家等澄清后再吃。这位刚刚过门的儿媳妇,得觉自己太没用,对不起公爹,于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杨老汉含恨薄葬了儿媳,自己也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悬梁自尽……

我们又来到吴祖太的照片面前,照片上,是一位风华正茂的英俊青年。吴祖太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 当年,吴祖太的母亲病危,收到电报的他却仍然奋战在工地上。当第二封电报发来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去了。充满愧疚的吴祖太向着故乡的方向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而他身怀六甲的妻子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在去看望他的途中因舍己救人而壮烈牺牲……没过多久,当地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难得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 岁的生命……

红旗渠就是这样淌着血汗修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修建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红旗渠开闸那一天,聚集了上万名群众,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如蚁。望着哗哗的渠水,全场沸腾,人们欢呼着、雀跃着、笑着、哭着 …… 老人们激动得把脸贴在水面上,让泪水和渠水一起流。此情此景,我们的心也沸腾起来,恨不得能和他们一起欢呼 ……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由此产生的红旗渠精神更是伟大的。我想无论再过多少年,这种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修建红旗渠的人们!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血染红旗渠的英雄们!

谨向那些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3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

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加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咱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然而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

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然而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

然而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去观看了童话剧“八层半—密钥使者”,演员以丰富多彩的动作,精彩的语言和生动的背景描绘出地球污染的严重,童话剧“八层半—密钥使者”观后感。

这个童话剧的主人公名叫小笛。一次,妈妈带他到科学馆参观,不料小笛无意中触发了一个机关,开启了科学馆的八层半。可是,根据八层半的规则,妈妈是成年人,就应该变成不会说话的金毛狗。小笛为了走出八层半和让妈妈恢复原形,必须找到被狂风怪夺走的回归钥匙。虽然一路上坎坷不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热浪滚滚的沙漠,铺天盖地的黄沙,又大又深的冰窟,雷电交加的酸雨……同时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妈妈用无私的母爱创造了奇迹,妈妈恢复了!在与狂风怪的较量中,大家齐心协力、勇敢无惧,打败了狂风怪,使浑浊不堪的大地变得莺歌燕舞。以前,那天昏地暗的世界,如今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以前工厂的废气飘在天空,如今到处鸟语花香,整个世界生机勃勃,观后感《童话剧“八层半—密钥使者”观后感》。

我最喜欢童话剧中的小鹦鹉-“欢欢”。它时常爱犯糊涂而且还很调皮,常出一些馊主意,但他聪明正直,乐于帮助朋友们,满脑子的注意用也用不完。它那一身漂亮的羽毛使伙伴们赞不绝口。每个演员都演得非常生动,讲得娓娓动听,仿佛身临其境。不管是凄惨还是喜悦,都能打动我们的心灵。

观看这场童话剧,让我明白了美好的环境都是大家向往的,恶劣的环境使世界变得不再安宁,接二连三的灾害频繁发生,使动物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也会让着可爱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可怕。还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很重要,如果不保护环境,会带来可怕的地震,巨大的海啸,疯狂的龙卷风、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缺水难熬的旱灾、让城市变得汪洋一片的水灾......让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让多少团圆的家庭变得分崩离析。作为一名小学生,为了美好的环境,就应从身边的的小事做起。如果每个人多种一棵树,空气就能变得更加清新也能绿化环境,让没有家的小鸟们重新有了自己的家;如果工人们少砍伐一棵树木,大地就不会有过多的愤怒,所以,要提倡多种花草树木,少开汽车,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让人们和谐共处,给动物们一个美好的家园。整个世界会变得绿草如茵、欣欣向荣。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5

我们学校今天再次组织我们去红塔礼堂观看了青春校园剧话剧《希望1+1》。

这个故事情节感人生动,让我完完全全沉尽在了里面……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7位同学的背后都有自己不寻常的感人故事,洋洋的爸爸生病在床两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给他看病,家庭全都由她的妈妈维护,由于家境贫困洋洋辍学在家自己自学,借此机会帮助妈妈干活;还有家境不同的磊磊、小不点、瑞雪、班长、大帅和灰太狼。其中最让我感动;最让我回味的就是磊磊和他的妈妈那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

磊磊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的男孩子,在学校里,同学们互相攀比自己的爸爸妈妈,攀比自己的家境,攀比自己家的车房。在学校里磊磊谎称自己的妈妈是处长爸爸是局长,其实那他的妈妈是卖煎饼的,爸爸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她只是怕同学们笑话他,嫌弃他。

有一天,天快下雨了,磊磊的妈妈担心他被雨淋到,辛苦的来为他送雨衣,磊磊不但没有谢妈妈,还要赶妈妈走。一边推一边说:“不是说不让你来学校吗?”原来磊磊骗同学说自己妈妈是处长,所以给妈妈订了“三不准”。他嫌妈妈太脏,坚决不穿雨衣,把妈妈推走了,妈妈刚走一会,就晕倒在了路上,幸好,妈妈被路过的洋洋和小不点救起,送到了医院。磊磊知道了这件事后和爸爸来到了医院,医生找到磊磊爸爸,对他说:“磊磊的妈妈被检查出了晚期胃癌,半年前就是了。”磊磊和爸爸一下子呆住了。磊磊爸爸说:“半年前她只对我说,没大碍!”磊磊后悔万分。一会儿,磊磊见到了妈妈,妈妈脸色苍白。磊磊看到妈妈憔悴的样子,跪在地上痛哭。磊磊的妈妈虚弱地说:“我……是他的……姨妈,他的妈妈……是处长,在……外地……,还……还没回来……”磊磊的妈妈还履行磊磊告诉她的诺言,不在别人面前说她是磊磊的妈妈。磊磊听了,哭得更加厉害,哭是不能再让病症消除,磊磊的妈妈去世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被这真诚的一幕打动了,被这所有的所有感动了。

……

这个话剧让我感动、这个话剧使我流泪、这个话剧让我懂得了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这个话剧让我懂得了明白母爱的伟大、这个话剧让我懂得了一切的一切……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6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7

9月9日厂党总支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入党誓言”学习党章·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1995年4月,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参观红旗渠让我们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彰显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凸显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红旗渠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不论是在年仅27岁就牺牲在作岗位上的吴祖太身上,还是在开山炸石蹦掉三颗门牙的除险队长身上都清晰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闪耀着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的光芒。

今天我们学习继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强化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重拾记忆,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全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红旗渠精神将引领我们战胜困难,鼓舞斗志,走向胜利。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8

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挖;没有住宿,住山洞……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坚强,红旗渠工程才能克服这些“拦路虎”。杨贵的勇气,还在于他的敢作敢当,为了给工人们吃上粮食,向检查组坦白了私自动用国库粮食的事,并且一人承担责任。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并不是林县人的杨贵可以为这条红旗渠献出一切啊!

修建红旗渠需要全民参与。9岁的小吱吱跟随姑姑到工地为民工端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的工人吃上饭,她独自走上上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今天要肩负历史的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话剧青蛇观后感 篇9

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终于出炉,可以逐级进行审核了!许多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朋友们期盼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早日上映,而且拍一部红旗渠电影也确实是多少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该片将于六月份公映。

不是因为我是林州人,我写《大国工匠》小说带着红旗渠的情结,改编成电影《归来仍是少年》就有了多少神秘的故事,也不是因为我是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总编剧,就去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我也没有大编剧的资本,这部作品也仅仅是我编剧的处女作,在业界我连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剧都够不上格。要不是去年我去杭州参加《我的工匠爷》夏衍文学奖颁奖活动,谁会知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剧,而且敢写红旗渠,敢编剧红旗渠电影,而作为从事宣传工作的公务员,我感觉这是我的职业,我应该尽力去做,没有夸张的资本,更没有那个必要。

我只是对红旗渠有情结,我了解红旗渠,我知道红旗渠需要用生命去书写,拍电影也需要带着感情去拍摄。即使手法再高明,如果不了解红旗渠精神的实质,融入不到红旗渠里面,再大的本事也不好发挥,我不能说这部电影剧本有多好,一剧在于一本,剧本的精神实质把握我还是有信心的,不是因为文笔,作为一个开始干了外科医生后又从政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我只是一个会写病历的人,也会写些公文的人,尽管我也是河南作协会员了,但我不承认我会写,我只承认我是用心和用生命去书写,因为无论写作多辛苦,对为红旗渠而牺牲的八十一位先辈,这些都不值得一提。

如果剧本或电影误导了观众,背离了作为红旗渠人渠二代或渠三代的基本品格,那就是犯罪,不可饶恕的罪过,而且红旗渠本身的故事就是一个传奇,无论怎么去表现都显得不足。由于我一直在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拍摄现场,我被剧组的所有朋友们的辛苦努力表示敬佩,在杀青的时候我讲过一句话,我说这次拍红旗渠电影体现的是红旗渠精神,或说用红旗渠精神拍摄了红旗渠电影,充分体现了所有参加剧组的演职人员的当代传奇,特别是作为老戏骨白志迪,曾经在《无论是雨戏还是夜戏,那宏大的场面或悬崖的凌空除险都有拍摄的艰难,而且随时有许多危险隐患,从片花中可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当演员们正在腰系绳索的时候,一个拳头大的石头从空中跌落,无论砸到谁的头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洞中岁月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王宝玉同志作为林州市委书记,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历来很重视,他不仅作为电影的总策划,对如何传播红旗渠精神在电影里表现有明确要求,而且他的风格和做派最不喜欢做虚头滑脑的事情,不干则已,干就干出特色,干出效果,干字当头,严字为基,把每一天干的有意义,干的有价值,这些都融入了剧组的指导思想。

在拍摄期间王宝玉同志又专门慰问剧组同志们,并亲自叮嘱我“抓好双创拍好戏”,两项工作都不误。作为市委市政府对一部电影如此重视,亲自指导细节,可见在如今的视听时代,不得不佩服作为一个现代型领导的战略眼光。所以在拍夜戏的时候,我也经常陪剧组通宵达旦,通过和剧组同志们一起战斗,我才真正感到作为电影艺术家的艰辛艰难和他们对艺术执着的敬业精神。

推荐阅读

上一篇:新任校园老师自我介绍经典七篇 下一篇:2025销售培训总结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