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观后感(篇1)
3月21日集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历史话剧《大清相国》,演员们用精彩表演完美诠释出主人公陈廷敬青年得志,风光无限,从此跻身官场,在波澜诡谲的顺治、康熙二朝中历尽磨难,凭借自身的不断总结和他人的警言而位极人臣,后全身而退,名载千秋,充分体现出了主人公陈廷敬性格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在这部戏中,演员不仅表现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连续性,而且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从最初的书生意气、年少轻狂到后来的沉稳老练、股肱之臣。刚刚参加科举之时,他天真无邪,但是,经历过科考舞弊案,险些命丧黄泉,宦海的起伏十五年的闲归故土之后。
他领悟到“等、忍、稳、狠、隐”五字的为官要诀。
陈廷敬,山西泽州人士,历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的总编修等职。
他力惩贪腐、为国为民。凭借着智慧、勇气先后查处了山东巡抚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云南巡抚王继文**案,解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在大案要案调查的背后,陈廷敬确着实把自己逼到了绝路。
被触犯了利益的亲王贝勒、权重之臣,处处对陈廷敬设计陷害。陈廷敬面对一次次诘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小心应对,却从无后悔。
他不结朋党、洁身自好。康熙一朝,索党与明党之争曾经难解难分、不可开交。想入朝为官,或拜在索额图门下,或拜在明珠门下。
更有像高士奇般的机关算尽之徒,貌似投靠明珠,实则授意于索额图。但是,陈廷敬从入值以来,既不与索额图同流,也不与明珠合污。明珠、索额图耗费心力地拉拢陈廷敬,最终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大清相国》剧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话剧观后感(篇2)
阿罗西斯修女演得最好。人物和演员几乎融为一体,天衣无缝。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拥有美好的生活、丰富的社交的女性,怎么能把一位50年前修道院里典型的虔诚而刻板的修女演得那么神似,气质那么贴合,对我来说真是个谜。
詹姆斯修女是一个毫不费力的表演。如果不是节目后的沟通,我甚至认为阿罗西斯修女会是一个真正的节目-所以我说文小影是最好的。如果让观众感觉是“本色演出”,我觉得至少说明演得不落痕迹。
穆勒太太演得很流畅。我还没看过剧本。如果我是对的,穆勒夫人应该是非裔美国人。她对整件事的态度起初是不可思议的,但只有在听了她的叙述之后,她才能意识到,实用主义哲学是使自己能够承受人生苦难的唯一途径。
表演者流畅的表演甚至让我想起,如果蔡教授敢在现实生活中与这位表现力超强的表演者发生争执,我只能向蔡尧教授致以最良好的祝愿和深切的同情。如果还有机会当面致以安慰的话,我会说:“从小就以口才着称的蔡教授啊,你也有今天!
”弗林神父的表演者在剧后交流中提到他对人物的四种设定。我根据全剧的表演做出的判断是,这次演出是按照第三种设定来演的——以前有,这次没有。当然,这个判断很主观,完全是个人感受。
这个角色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从戏剧延伸到了外部,从50年前到10年前到现在。他被怀疑,试图挣脱怀疑,他几乎就是《怀疑》这出戏本身。我敢说,无论是谁,非“非职”也罢,着名演员也罢,这个人物的表演都会是个挑战。
我看过焦晃演的《钦差大臣》,北京人艺的《茶馆》、《蔡文姬》、《小井胡同》、《甲子园》、《窝头会馆》等,七八部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怀疑》这样的剧目,让我感觉与当代对接起来了。这非常难得,尤其在这个“戏剧是自由的”只能作为目标的时代。
坦率地说,像《甲子园》这种在最后来一番****的剧,没的让人恶心。北京人艺要是有能耐应该给《茶馆》加个第四幕,都不用动太多脑子,前三部的套路都不用变,具体情节从《天注定》里面随便拿过来一段就可以。批判、反思、怀疑才应该是戏剧或者艺术的使命和天职(此处可以加一个“之一”)难道不是吗?
****算哪门子的艺术?!
话剧观后感(篇3)
"鸟人",一个在北京方言中含有骂人意味的名词,成了一部优秀话剧的题目。乍看一下,觉得怪异,然而看完全剧,不禁击节赞叹,剧作家过先生借助老北京人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元素——养鸟,刻画了一幅幅众生百态图。其深刻的寓意自不必说,光是巧妙精致的构思、幽默生动的老北京语言,就让人叫绝,林连昆、梁冠华、何冰、濮存晰等优秀话剧演员的出色表演,更是此剧的亮点。
帷幕拉开,一群养鸟爱鸟之人正在交流着各自的经验,他们给鸟吃的是小米拌鸡蛋,用的还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小罐子,每天定时遛鸟,注意着不让鸟受惊吓,不让鸟学到"脏口",因为那是不入流的……浓厚的老北京市井气息,其乐融融,悠闲自得。我不禁想起以前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些都构成了老北京人日常的生活元素,在现代人繁忙琐碎的生活中,这群养鸟遛鸟的人,似乎更体现了生活之原生态的乐趣。
正在我羡慕这种生活的时候,一个精神分析医师丁保罗出现了。他非常自信地指出:这群养鸟的人都有心理问题,他们只能和鸟交流,对人却很冷漠。(真不知他的"冷漠"印象从何而来?我看到的,是一群人其乐融融的交流)所以,他出资并要求他们住院治疗疾病。丁保罗是一个在海外出生成长的人,想着要用自己的知识来造福祖国。然而,他对祖国的文化几乎一窍不通,不知道"狗不理",不知道"江姐",更不用说去了解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所蕴藏着的深厚文化韵味了。所有老北京人心领神会的幽默元素,在他眼里,都成了可以进行精神分析的资料,条分缕析,一一贴上标签,归为心理疾病一类,"俄狄浦斯情结"、"死亡本能"……,这些专业的心理学名词一个个接连往外蹦。当胖子被定位为一个准杀人犯,三爷成了即将被杀的权威,这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文化冲突了,在我眼里,丁保罗的行为,几乎带有一种强迫症的意味。
有句话说:"当你有一把锤子时,看什么都是钉子。"丁保罗就像这样的人,拿着"精神分析"这样一把锤子,看到什么都想敲打敲打。"精神分析"是他仅有的武器,是他看待世界的惟一方式。
有意思的是,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丁保罗让胖子戴上厚厚的眼罩,对他进行了一番云遮雾罩的分析,胖子不太配合,"不老实",甚至用京剧唱腔调侃地唱到:"上级的名单,我知道,下级的名单,我也知道,要想让我出卖同志,休想!"一旁的三爷则很安静,当鸟类学家称赞三爷很"老实"时,剧作家让丁保罗自己满怀优越感地说出了这样的话:"那是假象,别让他蒙了。凡是有一门专长,称为专家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他们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到一个点上,对其他的事物一无所知,因此缺乏全面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你别看他现在老实,一遇到施展他本领的机会,他就会失去控制的。"真是太讽刺、太辛辣了!当丁保罗这样评价别人的时候,是否想过,他的行为,恰恰也是这样的呢?这种荒谬,让人哑然失笑。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都有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囿于经历和教育的局限,我们的思维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坦然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也是一种智慧,而丁保罗这样的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自以为是地固守一种理念,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毛病和问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了可以投入的爱好,心理会更积极健康。养鸟,就和集邮、书画等一样,是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而丁保罗却偏偏认为这是心理疾病;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舞蹈艺术,在丁保罗眼里,欣赏芭蕾舞却无异于窥阴癖……林林总总,让人感觉到,丁保罗有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他仿佛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神,凌驾于其他人之上。别人都有病,只有他是清醒的、明智的,健康的。
智慧深藏于民间,三爷很快就认识到了丁保罗的荒谬可笑。在话剧的末尾,一场包公三堂会审的戏,把丁保罗痛快淋漓地嘲讽了一番,原来这个高高在上的精神分析专家,也有普通人的欲望,他认为是疾病的行为,在他身上一一存在。这出戏是全剧的高潮,极具娱乐性,让人捧腹,又引人深思。
(说到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最最关键的是对人的尊重和接纳。而我在丁保罗身上一点都没有看到这些,这是一个心理医生最最基本的素质,丁保罗却不具备。三爷在说养鸟的经验时,讲到给鸟"开食","光给食不行,你得懂得它的心哪!"三爷这个心理学的外行,却比丁保罗更懂得尊重的价值。哪怕是一只鸟,也是需要尊重的,何况是人呢?)
戏剧还刻画了陈这样一个鸟类学家,这是一个多少有点猥琐和刻板的知识分子形象,口口声声要保护鸟类,却把珍贵的活褐马鸡做成了标本。这样的行为,就有了很强的反讽意味。
鸟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鸟笼当中。除了丁保罗以外,三爷也有,他热爱的京剧没有人继承,在失落中养鸟自娱,当发现了黄毛这个好苗子时,软硬兼施,也不管黄毛乐意与否,就要收他当徒弟……京剧,是否也是三爷的鸟笼呢?
戏剧的最末是这样的一幕,一个人推着三轮车准备离开,他打开了鸟笼的门,看着笼子里的鸟自言自语:"没养几天啊,怎么放了也不飞啊?"是啊,鸟类很快就习惯了笼子的束缚,而我们人呢,也是如此,也往往很快就习惯了思想的牢笼。这,似乎是最可悲的事。
话剧观后感(篇4)
话剧读后感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名字叫《黑猫警长之雷霆出击》话剧。那里的人物有白猫警长、小鹿警官、小狗警官、大灰狼、独眼狼、单眼狼、臭狐狸。
去的那天,凉风习习,非常的冷。可我还是很早的就到了电影院,我兴奋不已。在话剧开始前,我大声地唱歌、背古诗、读课文,可热闹啦……
话剧开始了,出现了独眼狼、单眼狼,他们被关进大牢里,外面有很多士兵守卫。就在这个时候,臭狐狸代表大灰狼来看他们。它手里拿着一盒曲奇饼干,说:“我特意代表大灰狼来看你们了,这盒饼干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当年大灰狼和你们一起坐牢,可是被一场海啸分开了,这次我们找到了你们,特意送来饼干,表示一点心意……”
狐狸走了,卫兵也走了。独眼狼和单眼狼食偷偷地把曲奇饼干盒打开,他们发现盒子里面有一个纸条和一把万能钥匙,他们说:“这一定是大狼给我们的。”然后他们说,这两天一定会来一场大大的雷阵雨,所以要它们趁雷阵雨和雾气很大时把门偷偷打开,逃出去。
当然,这个计划成功了。半路上,突然听到黑猫警长的声音,他们拼命的逃,逃到了一家超市店门口,因为今天有雷雨,超市提前关门。他们突然想起自己手中有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就用万能钥匙把门打开,进入超市偷走了很多东西,把肚子也填饱饱的了。
可当出来的时候,发现黑猫警长把他们包围了。这时,大狼和狐狸从四周杀来救他们,于时他们冲出了包围。坏蛋们一起逃啊逃啊,突然发现黑猫警长在前面拦住了他们,白猫警长和小鹿警官在后面拦住了他们,使他们无路可逃,又被关进了大牢。
一会儿,狐狸、大狼、单眼狼、独眼狼趁他们休息又逃出了大牢。哈哈,他们逃出去时候被黑猫警长发现了,最后他们被打的落花流水……再一次被关进大牢。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当警察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责任重大,很危险。这部话剧告诉我们,不管多强大的敌人,无论敌人有多么耍花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用聪明的智慧和努力打败任何困难。我也要像黑猫警长一样,遇事不退缩,坚持不懈,不怕苦难,多动脑筋,努力学习去取得好成绩。
【写作指导:从思维分析写作失分的原因】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物化产品形成前都有一种思维在活动。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是考生思维外化和物化的产品。笔者年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总的来看,考生失分点很多,但根本原因是考生的思维“失分”了——
以为话题作文只要扣上话题就行,不注重审题立意。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以“话题”为主,并且被普遍叫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话题作文给不同的考生提供了有话可说的空间,不会闭塞思路,不会让考生写不出文章来。但话题作文也日益显现出其弊端,那就是高考作文产生了大量的套用文、克隆文,甚至有些得了高分甚至满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考失去了信度和公允,也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命题者在命题上加强了限制,提示语更具规范和科学,再也没有“可以编故事、写寓言”等宽泛的要求,就连“文体不限”也改成“文体自选”了;另一方面拟定了更加实用到位的评分细则。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再也不能“扣上话题,信马由僵”了。
从作文阅卷实践操作来看,阅卷者大都看重审题立意,将是否切合题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今年的作文题提高了审题立意的难度,题意立得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作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得分的重码。得低分者大都是离题和偏离题意的。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眼里容不下沙”的文章,语言表达相当不错,本应往高分里打,因为偏离题意,只得了40分。
追随上年高考作文思路行文,不注意变化。求新、求变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但若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就是“黄胖夯年糕——吃力不讨好”,这也是失分的点。因为阅卷者大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以前的高考作文非常熟悉,你想“驾轻就熟”——偷懒,那给你的回报就是低分。今年阅卷中还是发现了此类考生,这些考生拟的题目就是过去考过的,比如“人生的选择”“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从构思到材料几乎全是上年的高考作文。
以为创新就是形式新奇古怪,不注重思想深刻。
有些考生只是在形式上创新:一会儿总经理日记,一会儿四幕剧,一会儿给联合国写信,一会儿去太空旅行……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是字典辞源里找来的字汇词汇。”这就告诉我们:锤炼思想,是在作文根本处下功夫;思想深刻,才会让人刮目相看。
话剧观后感(篇5)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时,我们全校师生坐在椅子上在操场上看一些人表演课本剧,《渔夫和魔鬼》、《小燕子垒窝》。
第一部教科书的内容如下:渔夫在海边用渔网捕鱼。当网到达瓶子时,瓶子里住着一个魔鬼。渔夫打开瓶子让魔鬼出来。魔鬼出来了想吃这个渔夫。
最后,渔夫又用他的智慧把魔鬼放进瓶子里。我觉得,那个渔夫演的还不错,把动作都做的蛮好的。魔鬼一出现,我们就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衣服太难看了!
他头上戴着面具,面具的嘴巴上有两个尖尖的、长长的牙齿:他身穿毛茸茸的衣服,手戴着毛茸茸的手套,手套上面有长长的指甲。我左邻右舍的女生都抓着男生的衣服,我的心里也凉飕飕的。
可是在渔夫祈祷的时候,魔鬼既然作在了一张空椅子上,椅子两边都是学生,他还摸摸那个孩子的头,可好玩了。
第二部教材主要讲:凤凰仙子教小燕子、小麻雀、猫头鹰、老鹰和鸡窝。起初,凤凰教他们要有耐心,但鸡、猫头鹰和老鹰都在争论谁最有耐心。最后,只有小燕子做了一个漂亮的窝。
我认为燕子是这个故事中最有耐心的,所以她能把事情做好。我也从中得出一个事实:只要你有耐心,你就能把一切都做好。
这次教材剧的演出,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生活的真谛,希望他们以后能有更多精彩的演出。
话剧观后感(篇6)
话剧《最美村官段爱平》观后感
——在大爱与小爱中寻找最美
从未想过坐在剧场里,零距离体验一把话剧的魅力,总觉的这就像吃“西餐”,与老百姓是有些距离的。适逢山西省话剧院自编自导的《最美村官段爱平》在同煤巡演,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幸运观众,全程**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既然是带着任务来的,整场演出我个人看的比较投入用心,当然对整个话剧的主旋律,是了然于目的,那么当日所有演出的重心我就把它放在了如何去表现“最美”两个字。既然是最美,我想肯定是能打动人、鼓舞人、震撼人;既然是最美,肯定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能把观众带入特定情景,与主人公一起纠结,一起痛苦,一起难受;能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善良与人性,最后赚取观众的眼泪。
但整个场面下来,个人感觉有些瑕疵,不尽如人意。**如果你不提前做好功课,我认为你不会很好地进入剧本,跟不上演出的节奏,因为情节跳得太多,缺乏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如果你事先对人物的命运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真的是一个门外汉在看。
我前排的一位观众在话剧进入尾声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段爱平的老公已经去世了。这糟心的导演啊!
小结:剧情比较接地气,表演也比较勤奋,就是说表演不够。
也许大伙看出来了,我今儿是来吐槽的。
个人觉得整场演出下来,主人公的形象似乎并没有高大起来,也感觉不到“最美”,典型事迹挖掘不够深刻,最后主题难免表现平平。当然,我这里不是吐槽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只是觉得剧情整体安排、设计、衔接不给力。用十场的戏份,近2个小时的演出,如何把段爱平一个普通村官的最美,真实、直观、深入、贴切的表现出来,我想是需要精巧严谨的构思。
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如果适当加入些前情概要、人物旁白或者演员内心独白,我想对整个剧情的发展一定会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每场更替的时候,剧情的变化就有些生硬了,或多或少会感到一些莫名其妙。例如:
段爱平为了建养老院,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后来老伴撒手人寰……这个情节的表现,个人觉得最有遗憾。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个默默付出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是如何付出,怎么支持,给些笔墨去刻画一下另一半,我想对表现主人公的形象一定会锦上添花。很遗憾,剧中至始至终也没有交代这个男人的命运……悄悄的、安静的就无端蒸发了。
糟心的导演啊。
当然,演出还是要紧扣主旋律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正面事件,主人公的正面形象才能达到目的。然而,这样的题材、类型和刻意塑造的人物都偏离了创作的初衷。
我们想去营造一个学劳模、争先进的氛围,但是很多时候这些“高大上”的标杆,在老百姓眼里只是一部教材了,没血没肉,不疼不痒,偶尔感动过后,就随手丢掉了。
段爱平不是神,她是人,是个小女人,但也有柔弱的一面。如果我是一个导演,我想我会围绕两条线索设置一个情节,开始一段叙事,在大爱和小爱中找到最美的。
一条明线:就是她带领全村老小一起发家致富的情节,例如给村里盖学校,建养老院,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修水渠……在这些众多的故事情节中,选取一两件典型的事件进行挖掘、刻画,重点表现她的大爱。
一条暗线:这是关于她身边最亲密的人,三口之家命运的起伏。例如:
他老公从得病、发病、治病,最后死亡的过程;还有她的女儿出嫁的情节,作为一个母亲居然会忘了女儿出嫁的日子,这其中包含了多少酸楚和无奈;最后把视线回到主人公身上,从她被诊断为淋巴癌,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等等的细节中去感受她的小爱。
这样来表现人物,我觉得只是接地气,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这个时代的英雄太多了,但英雄的悲剧色彩太多了。我们希望身边的英雄们在奉献大爱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小爱,在大爱和小爱中找到最美的。
张日峰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