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高校课件

2023-10-12 13:15:09 高校课件

【#实用文# #高校课件#】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高校课件”,请将此页面加入收藏夹以便日后阅读。教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教师在撰写教案时不能随便对待。良好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

高校课件【篇1】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经调查研究,虽对城市商业区广场休憩空间给予分析,并提出一个规划设计解决方案,但由于时间、经历与研究水平所限,研究过程仍有诸多课题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为使城市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准则更加精准与健全,望后续研究对其他类型广场空间,如住宅型、宗教型、政治型等单一进行空间调查分析,增加对商业区广场的调研,研究结果更有助于更明确的界定各广场空间配置准则,以验证本研究对商业区广场的相关定位。

杨旭华.都市商業區廣場設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

蔡金滿.使用者於廣場之動態遊憩行為與空間知覺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

郭瓊瑩.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艺术家出版社1993.

李佩穎.商業廣場中身體支持物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

MoughtinyCliff.王淑宜譯.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

AlexanderChristopher.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1994.

McAndrewFrancis.T.環境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

齐延成.广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连接”——以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和谐中兴广场及休闲廊道设计方案为例.设计..

高校课件【篇2】

摘要:截至目前,我国的整体发展已经不断向着老龄化的方向在发展,我国的总人数中六十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了16%。因此如何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进行保障是我国一些政府和相关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有所保障,近年来,国务院对养老服务建设工作不断增加,下达了非常多的意见和通知,让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与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相互结构,将其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在本地区建设养老建筑和相关设施,因此对养老建筑中的空间设计工作十分关注,下面文章将会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所显示的内容,我国在世界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上是最为严重的,在我国的人口总数在13.6亿,而其中的老年人也就是年龄在60岁以及以上的人口占到了2.1亿,这样的数据在未来的人口发展惯性中还会持续增长。同时因为独生子女的政策让我国这一代父母也即将进入到老年人的'行列中,这就代表很可能会出现一对夫妻需要照顾4个老年以及1个或多个孩子的严峻形势,同时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非常大,工作很繁忙,大多数时候对老年人的照顾都不完善,因此养老机构的建设成为了一些老年人的必要选择。

公共空间一般是包括楼梯、门厅以及走廊等进行活动的位置,属于人们在内部空间中进行交通的位置,因此从空间的面积以及流线型上都是其考虑的重点内容。在门厅设计中,很多老年人的行动并不方便,因此空间要保持开阔性之外,还要将其功能性进行提升,将一些扶手和休息椅设置在途中,同时对超市和一些办公区域进行服务,让老年人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温暖。其次,走廊是老年人与其他空间形成了联系的必经之路,因此保证线路中的通常之外,还要对内部的空间进行设计,能够在与空间之间形成一定的缓冲,如果一旦老年人发生意外突发情况,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进行缓解和适应,在设计楼梯灯要对公共环境进行同步设计,让老年人能够进行休息,保障老人在行走过程中随时都可停下休息。最后,在居住的空间上主要是从卧室以及卫生间两方面的设计工作进行提升。在卧室以及起居室进行空间上的设置时,要尽量保持空气的畅通度,整个空间能够向阳,同时避免出现噪声污染的问题,在卧室中也要设置无障碍基础设施,让存在肢体障碍的老年人能够有空间进行活动,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老年人,在采光方面要根据他们对阳光的需求度进行相应的调节,实时的对其进行控制,根据不同的空间设计方式与不同的老年人对于各种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进行相互协调。

在养老建筑进行一些细节的设计上主要是从下面两点上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老年人在自身的记忆力上在不断地衰退,很多情况中存在找不到自己所居住位置的情况,因此老年人在进行所接触位置的家门设计师要具备独特性,可以在老年人入住之后,根据日常对生活中的各种清晰的记忆来对家门进行设计,也可以将这些老年公寓的大门装饰成之前所熟悉的大门样式,也可以将儿女的照片贴在大门上,总之大门的个性化设计能够更加方便老年人找到自己所居住的位置。在养老建筑中的窗户设计师要对通风以及采光的进行充分考虑,可以采用下拉式窗户,这样能够避免发生安全和损伤问题,所采用的窗户要方便安全,要认真进行检查避免存在隐患。其次养老建筑进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在空间的设置上建议不要太大,避免老年人产生一种孤独空旷的感觉,同时老年建筑中的棚顶要相对高一些,避免存在压抑感,在建筑内部的色彩上要合理,尽量选择一些暖色系的颜色,让人能够感觉到温暖,避免采用一些棕黑色的色彩,总之要通过空间以及颜色的选择让老年人尽量感觉轻松愉快,充分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尽量去满足老年人对于自己所居住位置的要求

在养老建筑中应用的智能系统包括智能空调系统、智能医疗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1)智能空调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更多采用的是集中和整合化的控制方式,让老年人对于温度的感知以及温湿度的调节上有更多选择,通过智能化调节方式,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2)智能医疗系统。这项服务是通过在老年人身上配备相应医疗仪器达到的。比如智能手环、微型监测设备等。通过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对老年人的心跳以及血压等进行实时的控制,对数据进行监督控制,掌握其身体具体情况,意外发生时也可以快速采取措施,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3)智能照明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在室内灯光控制控制中采用智能控制方式,能够在行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阴暗位置上灯光和光纤进行调节,保持在明亮的环境中,避免发生安全问题。综上所述,通过对各种环节的设计工作,让老年人在进行养老建筑居住的过程中更加的舒适和便捷,这对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来对此种建筑的实用性进行提升,积极的为老年人切实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设计工作人员自身来说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提升,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罗彬.医养模式下养老建筑的康复空间设计研究.东南大学,.

曹兰.养老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中央美术学院,2015.

曾凤,朱明君.养老建筑特征解读与公共空间设计方式探寻.江西建材,,(11):29+31.

高校课件【篇3】

要使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同步提升,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管理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高校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正确处理发展规模与办学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构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现代课程体系、科学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的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责任制。高校的党政一把手要做名副其实的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抓教学质量,把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单位,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紧紧围绕进一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嘶。要通过不断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规章制度,教师,学生及其他因素),通过科学的监控和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重视文件系统完善,建立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要求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工作有章可依,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要全员参与。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被监控和评价的对象。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使学校的相关部门、教师、学生都参与进来,必须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变成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的积极行动,从根本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质量反馈系统是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教学检查和考核,以及开展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领导听课等活动,形成多条教学信息交流反馈途径。要注意反馈系统不仅包括学生、督导人员等向校(院)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反馈汇报,更要包括上级对下级提出的改进意见及注意事项的反馈,这样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高校要把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对应聘人员在素质能力、学历、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并进行严格的审批。通过对上岗人员的考核和培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层次,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秀人才进入教学管理岗位,认真配备好教务处和各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应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新进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骨干的培养培训,定期系统轮训一次,让新上岗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增强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尽快领会工作的实质,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同时,高校要鼓励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继续进修高层次的学历,使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其次,举办定期的考察及研讨班。让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听取知名同行专家的讲座,或到著名高校参观、考察、交流,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第三,要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各高校要制定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好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了初步的分析,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从追求规模扩张转移到追求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校课件【篇4】

摘要:文章从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材的编写不够系统, 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落后三个方面入手, 对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同时对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提出具体建议, 即整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自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我国永久落户之后, 跨文化商务交往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有效避免跨文化商务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和误解等问题, 对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实施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是培养学生商务礼仪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为社会输送商务礼仪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 对于我国跨文化商务礼仪交流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现状来看, 实现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面临着诸多困难。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笔者将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会直接影响商务礼仪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商务礼仪实训教学设施主要涉及教学场地和教学配套耗材等方面内容, 按照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实施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实训教学设施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的不够完善, 对于商务礼仪课程创新任务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导致相关改革创新战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 教学方式单一。从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所开设的商务礼仪课程, 以大课为主, 多采用讲授式, 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商务活动中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商务礼仪课程是一门偏技能型课程, 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且容易把该门课程变成一门“礼仪规范”说教课程, 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的礼仪技能。这不符合教学改革环境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目标。

第三, 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落后。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商务礼仪实践经验以及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两个方面[1]。但是从高校商务礼仪教学现状来看, 由于该课程任课教师大多为学院教师, 没有丰富的商务礼仪实践经验, 虽然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但是仍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基本需求, 对于商务礼仪实训教学的效果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基本行为规范, 标准的商务礼仪可以为一个人在商务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也是表现个体商务交际能力、内在文化涵养及基本道德修养的外在形式。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的实践训练, 在保证学生提高商务礼仪道德修养的同时,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气质, 规范商务活动中待人接物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务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商务礼仪在各个商务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当前, 商务礼仪课程成为高校重要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掌握良好的商务礼仪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生的日后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 传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发展十分必要。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重要作用, 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基础环节, 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需要根据教学改革环境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要求, 结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材, 对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形象礼仪、交际礼仪、接待礼仪、涉外礼仪及公共礼仪等多项课程内容进行汇总, 从而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商务礼仪的'整体知识结构。

第二, 实践教学常态化。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需要建立在实践教学常态化的基础上, 在部分商务礼仪课程项目讲解结束之后, 应该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通过系统的情景式课程任务布置,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教学知识点。实践教学常态化, 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 任务书设计标准化。之所以要求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遵循任务书设计的标准化, 是因为任务书设计的标准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同时, 根据商务礼仪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任务书,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商务礼仪课程任务书的设计主要包括任务名称、学时、组别、组长、成员、课前任务、组内讨论、客户实训、组内互评、小组自评及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

从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所用教材除了基础的《现代交际礼仪》之外, 涉及的商务礼仪教材资源还有很多, 但是这些教材或书籍大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对于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与应用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较少[3]。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想要进一步保证商务礼仪教学质量和提高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效率, 还需要对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秉持着商务交流活动与职业能力的创新原则, 以商务礼仪职业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主线, 在突破传统课程教学限制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 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比如, 按照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基础知识体系, 对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以下调整。即职业形象礼仪模块教学—应聘礼仪模块教学—特定商务活动礼仪模块教学—商务宴请礼仪模块教学。其中各个模块中的课程教学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细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商务礼仪相关知识。

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务交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商务礼仪在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 需要充分认识到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提高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效率, 进一步稳固商务礼仪的持续发展。以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东盟商务礼仪教学为例, 由于东盟各国在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对已经形成且约定俗成的东盟商务礼仪进行明确。比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模拟中国商务人员与东盟国家商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情景, 通过对东盟礼仪中独特的合十礼、双手握手礼等见面礼仪, 以及宴会礼仪中文莱禁酒、柬埔寨忌杀生, 印度尼西亚在用餐之后需要剩余少许食物等一系列礼仪的实践认知教学,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礼仪的理解与感受[4]。

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是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将学生的商务礼仪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考核中, 可以结合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25%。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等几个部分;第二, 商务礼仪课程中各个教学模块的情景模拟成绩, 这部分成绩可以适当占据总体成绩的40%左右, 通过对学生在各个教学模块中的实际表现情况, 将其汇总到总成绩考核中;第三, 综合商务礼仪课程情景模拟实训成绩, 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据总成绩的35%~40%。对于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来讲,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3~5人的学习小组, 然后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商务交流活动情景, 赋予学生不同的身份, 然后通过对学生在各个不同商务交流活动场景中的表现, 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生产管理工作中, 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经济活动对于高校商务礼仪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 需要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过程中, 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推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比如, 凭借互联网平台自身开放性的特点, 建立包括课程教学标准、电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重难点教学指导、微课教学视频、案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参考资料及相关习题等多个部分在内的商务礼仪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式的商务礼仪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 利用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 为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对于提高商务礼仪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应该从整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 以及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真正认识到商务礼仪创新的重要性, 才能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为我国的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1]张正新.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 (6) :64-65.

[2]卫苗.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 (1) :101-105.

[3]肖如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32 (12) :83-85, 90.

[4]武少玲.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研究[J].品牌, (5) :232-233.

高校课件【篇5】

关于高校说课稿

一、教师说课活动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授课教师将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把握与运用处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清楚地叙述和展示出来,同行和专家向授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简言之,说课即说“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说课时间一般规定为20分钟。

二、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与一般原则

(一)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

通过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可以了解:

1.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情况,教师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3.教师对任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主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理解与把握。

4.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建设情况: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研究制订,选用、编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资料,参加实验室建设,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工作,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情况。

5.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探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掌握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特点的情况。

6.教师“一专多能”情况,就是教师是否能够同时承担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能力;深入不同专业专门化技术领域,适应高等教育专业多变性、多样性特点情况;教师掌握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知识,了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情况。

(二)说课的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3)实效性原则----说课的根本;

(4)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三、教师说课活动的内容(观测点)

授课教师说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说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化,以指导性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态度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课程教学大纲,树立为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思想,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因此,说课首先应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即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起的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局出发说明本课程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说明确定课题重点、难点及理由、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说明本节课内容有关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章节的联系;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说出本节课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要求;本节课时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也要根据教学大纲说明课程设计的思想、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2.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选用教材(含讲义、指导书、视听教材)情况,说明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于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是如何弥补的,教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信息资料清单(含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附件(如图片、数表、资料等)处理要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减处理的理由和依据,适当增加大纲尚未编入的有重大价值的.最新科技成就和生产技术成果的材料。实验教材是否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3.说教学方法、手段

说教法和学法,要注意坚持使教法、学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重点“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说如何教学方法选择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③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④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等。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适用于职业教育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适当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能否融“教、学、做”为一体,如何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如何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状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说明课外辅导方法、作业、考试考查等教改举措;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能否取得实效。

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训场所、设备和方式)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进行开放式教学,预期效果如何。

4.说学情(即教学对象分析)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原有基础知识、能力、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生活经验和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及其原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分析。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怎样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所采取的对策;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观点、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全方位的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和改进教师教的方法联系起来,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法指导在理论上弥补了重视老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缺憾;在实践上,学法指导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真正的衔接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5.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清楚一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合理预设的教学程序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清楚地说明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使用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要说清楚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高校课件【篇6】

摘要:该文是关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设计系对于空间设计课程所做的教学研究。纵观中国教育过去的历程,教育规模飞速扩张,国际化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是有关空间设计体验教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的研究较少,这也是当前大学教育课程中,开展空间、材料和建构的研究显得后继乏力的主要原因。基础研究不是指环境设计入门课程,而是关于设计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研究。该文主要探讨空间设计课程,通过从自然元素的提取延伸到空间的设计方法并得出设计思路,创设较为完善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实施要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更多地借助具有较强体验感的模型进行感知和获取。该课程与设计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必须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空间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强调体验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中国的建筑设计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空间、材料和建造的兴趣逐渐兴起。这种变化最先于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一批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新的建筑形式除了突显出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学术支持。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不但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阐述与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如今的空间设计教育滞后于设计实践。教育的滞后尤其反映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而言,国外很多艺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的形式主义方法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它们除了凸显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还通过设计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如今,国内对空间设计概念和实践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建筑空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欠缺。

其一,对比研究法。将传统的建筑教学思维模式与建构体验式教学方法相比较,研究建筑构成的特点与优势。其二,设计实践法。利用建筑构成实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概念设计。其三,经验总结法。归纳授课情况和学生的最终成效,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

在传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书本式教学思路,传授学生确切的思维要领,并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重新梳理模型和图片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建构设计方法。此建构方式的重点是通过对限定空间的模型制作,强调对空间的观察和对比,通过尺度感和光影效果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理念。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是在现有空间设计教学基础之上,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从自然中拓印元素,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通过各种要素探讨生成空间的可能性,将所有的可能性通过排列等方式得到一个合适的、具有尺度感的理性空间。这一建构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以模型制作作为设计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紧密联系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逐渐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模型操作与空间观察的循环,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学到新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能。

首先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概念,而后运用这一概念组织空间和形式,经过研究多种模型材料,完善空间的形式与表现,最后将真实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空间中,转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真实空间,并衍生出一套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延伸到环艺专业的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讲授、指导学生操作实践、交流座谈和论著宣传等途径进行推广,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研究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理念,对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延伸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院的关注和重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工作得到了保障。建设师资力量、延伸课程时间、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与书籍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几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设计指导,我们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理论阐述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并转换为设计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梁宇舒.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对话.室内设计,(4).

高校课件【篇7】

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课题,它主要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全校师生的一个服务的模式和空间,为迎合师生的需求而建立,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娱乐,十分受欢迎,并且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身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开发。笔者在本文将会通过探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来龙去脉,完整而深入地解析共享空间的意义,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笔者先是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内容和功能,接着表达了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观点,最后从整体上给出了一份关于共享空间建设的计划。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在Donald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4):16-29.

陈维,阮海红.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为例.情报杂志,(2):148-152.

祁宁,张东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11):91-93.

高校课件【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高校课件【篇9】

人文素养展演活动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经典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

二、思政育人目标

1、提升与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2、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进步,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

三、育人主题

实践创新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本课程加强推行学生剧作表演、口语表达会、读书报告会、古诗词鉴赏会等多类实践活动,并举行年度人文素养展演,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五、实施过程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我校当下正处于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高速发展时期,面临从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型,因此加强我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品质和价值趋向,争做社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思维、有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充分彰显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地展示我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成果,有效提升学生全方位运用母语的能力以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以打造我校特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体系,形成自己的品牌。

(二)活动实施

1、活动主题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2、活动形式

经典诵读、戏剧表演、情境主持、创意配音等

3、活动要求

(1)可从哲学、历史、文学等经典著作中选题,也可以选用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题材;

(2)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健康,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兼顾思想性与文学性;

(3)鼓励在艺术效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4)每个节目表演人数最少5人,节目时长为8-20分钟。

4、参加对象

全校开设《大学人文基础》课程班级(每年约20个班级,800名左右学生)

5、活动流程

准备阶段:(每年3-5月)

(1)3月初各班级传达展演计划;

(2)3月中旬各班级选派同学并组队为各项展演做准备训练;

(3)4月-5月初举行展演节目排练。

全校展演:每年5月底或6月初

(三)活动内容

年度活动

节目内容

2018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人文短剧专场

1、人文短剧《幸福照相馆》

2、人文短剧《甄嬛后传》

3、人文短剧《趣味运动会》

4、人文短剧《感性与理性》

5、人文短剧《小心走路》

6、人文短剧《刘三姐》

2017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话剧专场

1、中国古典话剧《范进中举》

2、外国音乐剧《音乐之声》

3、中国现代话剧《沙家浜》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

2016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戏剧专场

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中国当代戏剧《欢乐颂》

3、外国戏剧《金苹果的传说》

4、中国现代戏剧《边城》

2015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1、国学荟萃

2、创意配音《东成西就》

3、中国现代戏剧《伤逝》

4、情境辩论《文学阅读与生活认知》

5、情境主持《电视购物》

6、外国戏剧《伪君子》

(四)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整台演出均采取全程拍摄并刻制成光盘,留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内容丰富、节目质量优良得到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充分显现了人文素养展演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精神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我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激发了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文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

高校课件【篇10】

通过调研与分析,国内商业广场休憩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广场空间为市民逛街休闲的重要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良好的商业区广场空间,不但可舒解城市拥塞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使用率,更可以提升市民假曰休息的生活品质;相反的,当商业区广场空间区位设置不当、空间设施不完全,广场周围环境与广场空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使用率低的情况下,致使民众拥塞于商圈内零碎的空间,绝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圈内购物游憩的品质。城市中广场大多数都具有众所皆知的主要功能或使用分类,但要成为受民众接受的广场,则需要透过周边商业建筑体的多样性,来引发持续性活动,才能丰富广场的活力。然而大多数的土地规划成为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但这些空间区位却不保证和周边商业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空间往往是死气沉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开放空间所引起的体验应有愉悦感、休闲感、清凉感、宁静感等,影响开放空间体验的因素主要来自实质环境属性,水景设施有重要影响。过去在广场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模式,最常见的便是在广场中间设计喷水池作为中心景观,随着游人数量的变化、经过人群目的不同,这些设计并非全部可以达到广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或提供充分休闲的游憩机能,通常只凭规划者的经验尝试,而广场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密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景观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与进入阻力,广场空间情境内容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有不同的游憩行为,相对于商业区广场硬件设施,都市广场中座椅与台阶等可依靠与休憩的设施明显影响广场空间的质量;而植栽、水景与地面铺设等景观设施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有正面的影响。

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案八篇 下一篇:银行面试自我介绍(汇编10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