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高校调研报告精选

2024-01-02 12:00:09 高校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篇1】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南京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xx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1241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85.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万人。近年来,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来自)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南京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96.84(比“九五”末高2.3个百分点);小学98.8(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初中95.5(比“九五”末高4.3个百分点);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个百分点)。全市目前还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48人(在职81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113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114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南京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十一五”南京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南京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xx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xx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十一五”南京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南京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十一五”南京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xx年达到65,20xx年达到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xx年达到60,20xx年达到7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xx年达到10,20xx年达到1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xx年达到40,20xx年达到50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3)、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从xx年开始,中小学新进教师全面实现本科化。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大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

高校调研报告【篇2】

我局党总支下属X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一个、离退休党支部一个、事业单位党支部一个,所属党组织党员人数XX人。近年来,在区直机关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党建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方式、促进发展”的思路,实现了机关党建工作、业务工作、中心工作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完成全局各项工作任务、建设创新型武进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扎扎实实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区科技局党组按照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区委指导检查组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较好地完成了3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局党组迅速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立足单位实际确定了活动的总体思路。坚持将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紧扣实践主题,突出部门特色,紧扣“践行科学发、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引领、服务武进建设”主题,围绕全区科技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开展调研,抓学习讨论、抓问题查摆、抓整改落实,将全局干部职工在活动中焕发出来的激情和干劲引导到推动重点工作上来,以工作成效体现和检验活动成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抓责任落实,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年初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把党建成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了党组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科学设定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严格考核,逐项兑现。形成了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上下同心共抓党建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抓组织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为促进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有效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员访谈制度,我局党组开展党组领导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的谈心活动,结成对子,搞好帮扶,沟通思想,加深感情,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局党组和各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武进”这一中心工作,重点从“党员队伍的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两个方面,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三大建设,努力做好“党的组织保障、党风廉政 保障、队伍稳定保障和安全保障”四个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年来,尽管我们在党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

1、一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还不到位;

2、是按照上级要求,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修订完善理论学习和机关党建管理等多项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形式,健全学习教育的考核和积极机制,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2、要认真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党支部成员要深入群众内部调查研究,探索解决党建工作中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3、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确定党内监督内容,定期检查党员和领导干部按规定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情况。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 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

4、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不懈完善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严格按制度要求完成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正常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坚持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

5、要抓好发展和党员管理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工作程序,切实落实发展党员“两公开”和失误追究制度,雅俗当即,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强日常管理,健全激励制度,形成党内表彰和行政激励的良性互动。

6、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抓好以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的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工作,定期征求基层单位和群众意见,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廉政监督。

8、坚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广大党员在全局各项工作中,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形成在工作中“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强化四个意识 在今后一个阶段,我局在党建工作中将着重强化“四种意识”。

1、“根基”意识。党的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所以抓好党建工作必须注意强化基层、打牢根基、夯实基础,这既是由党建工作自身性质决定的,也是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关注基层、服务群众的最直观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问题明显增多,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党建工作必须回归其本来面目,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抓实抓好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等方面建设,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地落实到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使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执政能力明显提升。

2、服务意识。党建工作的定位如何,决定了在开展党建工作中的工作切入点的问题,是关系到党建工作成效的大小问题。因此,我局坚定不移地将党建工作定位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角色上,走出就党建而抓党建的思维定势,为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创新型武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抓好党建、精神文明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继承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式、新途径、新办法,使党建、精神文明工作更好地适应加快发 展的要求。做到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活动载体创新方面,我们采用各项活动互为载体、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结合,形成齐抓共管高效率机制。

4、争先意识。争先创优是推动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推进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上新台阶的有效措施。我们通过开展各项争先创优活动,通过党建创行、精神文明创建、“文明科室”竞赛、行风评议、机关效能建设等争先创优活动,有效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增加外在压力和动力,营造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切实发挥了各项工作“走前头”作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夯实思想能力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夯实作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提高党务干部素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开创全区科技创新建设的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高校调研报告【篇3】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现状,揭示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改革对策与建议,课题组走访了多家旅游高校,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作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据统计,到2003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生人数459004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19968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9322人。三年过去了,这个数据伴随着不断前行的旅游业,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规模虽然在增长,高校旅游专业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办学缺乏特色,文化课设置统得太死,教学侧重理论性的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等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直接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专业人才不专业,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三)学不致用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一直困扰中国教育领域的常见问题。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学不致用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知识更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得旧的知识体系面临修改、扩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结合,部分院校安排的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提高学习主体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层面的实践技能。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课程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等类似课程,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

2.专业基础课方面,旅游学类课程极不成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效用。旅游学科的主干课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但这些课程多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往往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结合性较弱。

3.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的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在实习课程中,旅游企业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实习岗位几乎全部是一线服务岗位。同时为了节省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串换岗位。这样一来,学生既不能熟悉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也很难接触到最基层的管理岗位,更不要说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了,管理技能无从得到锻炼与提高。

4.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流于形式。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的同时,系统性差,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纸上谈兵,理论性也不强,也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五)师资培养不畅

缺乏旅游专业的师资,大多高校的师资是从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差。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

(六)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由此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七)教学方法呆板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旅游教育工作者们几乎都有同感,很多高校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走访与调查,课题组对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学生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实验室设计布局及设备配置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对其中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做了归纳总结。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合作,旅游管理学院拥有一支闻名于国内外的师资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成果成为世界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旅游管理学院的学历教育在强调旅游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范式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一流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饭店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展管理系。学院办学经验丰富,早在80年代初就开办旅游专业,为国家首批开办本科旅游专业的院校;办学特色明显,毕业生具备了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能力,适应我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一批学历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广泛、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师资队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业界的联系有力地支持了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建有实习基地。办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具有设备齐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

旅游管理学院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办的互承认学分授予两校学士学位的项目,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

(二)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以酒店管理、餐饮科学与管理为特色,同时设置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专业。

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三所著名的旅游高校合作,设计了专业的培养方案,聘请了他们的专家学者来院担任专业教师,同时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引进美国的原版教材,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出版了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系列统编教材,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很高的,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的,除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以外,其中部分教师出国进修、留学,大部分教师都有社会兼职,有担任行业内国家级评委的、有担任考评员的、有担任饭店总经理的,等等。除了完成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该系教师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发表学术论文等,在全国旅游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师大旅游学院),现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旅游高等院校。设有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财务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烹饪与餐饮管理等8个专科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酒吧实验室、烹饪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办学实力雄厚。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训:坚定顽强,团结紧张,遵守纪律,讲究风尚。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注重应用能力、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从严治校,以学校就是饭店的观念,把旅游行业的文明规范与旅游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旅游教育、培训、科研、咨询、管理等五大功能。其专业师资的整体优势、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方针和良好素质的毕业生赢得了国内外旅游界盛誉。学校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OMT)的成员,亚太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的副主席,全国旅游高校协作会理事长之一,并载入了世界著名旅游高校的榜册。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院校缔结了姐妹院校关系。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意大利对外烹饪学院等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烹饪文化研讨会。

(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11月,是国家旅游局在中西南地区的重要培训基地。学校在教学上遵循一保三强化的原则,即保证基本理论的学习时数,强化外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下设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商品研究所和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在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长期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多位外籍教师,学校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汉庭顿大学、俄克拉亥玛州立大学、英国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南亚尔伯达理工学院、新西兰东方工学院、越南河内旅游学院、西贡旅游与酒店学校等多所高等旅游院校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

该校特别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及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把职业能力训练分为三个能力平台,十类技能,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自由组合各实训模块。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通过实训教学得到提高,也因此受到各地旅游企业的欢迎。从毕业生情况看,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相当一部分学生刚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担任主管领班,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零适应”的目标。

(五)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

复旦大学旅游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事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懂得并掌握旅游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胜任旅游企事业管理、旅游教学与科研,以及旅游宾馆、国际旅行社、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及各类涉外机构的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外语等。

在专业录取上,复旦大学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过选拔考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名额是有限的,而且考试选拔,落下的一年专业课程以后也要通过选课修完学分。不过,对于喜欢旅游专业而在高考中错失机会的人,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针对旅游专业知识广泛这一问题,除了基础教材要求学生购买外,专业教材几乎是自愿购买。每学期开学,专业教师都会列出很多关于学科的各种参考书籍,学生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单纯每科给学生订一本教材要好,由于老师所讲授知识、讨论案例很多都在参考书目中,很多同学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各种资料,积累大量专业知识。此外,复旦大学格外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每年的第六学期及部分寒暑假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周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学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完成调研的课题报告。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调研资金,采取学校拔款、自筹资金、企业赞助等手段,对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995年,自建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以雄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背景为支撑、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紧跟世界旅游学科发展潮流,积极地面向社会培养熟悉现代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开拓意识的适用型人才。

学院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与国际上一些知名旅游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聘用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扩大与国际交流的舞台,加快旅游管理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种定位,使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形象。

1997年,召开“西式餐饮与中国市场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旅游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全国旅游与高校协作会;1999年,召开“世界旅游与酒店管理名校会议”;2001年,启动与英国萨里大学的4+1、2+2联合办学项目;2001年,倡导并主持召开首届 “中国旅游论坛”(CTA);2002年,承办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APTA)第八届年会;2004年,承办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中日韩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签署了科研协作等多方面的谅解备忘录。

在实践环节,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其中杜菲咖啡厅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环境幽雅。这里既是学院专业课实践环节教学和对外培训的课堂,又是向东财校园内广大师生提供西餐、酒吧、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地和活动中心。学院的服务与技术性课程如服务技术与礼仪、鸡尾酒调制、西餐食品制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在杜菲咖啡厅讲授和训练,并可以在服务运营的实战环境中得到强化、锻炼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服务与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策划与实施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这些教学设施和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下设的饭店管理中心可以对社会饭店、餐饮等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根据专业特点及借鉴国际上一流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学院始终在积极寻求和探索具有特色的学生专业学习方式与培养模式。近几年来,突出的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旅游产业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每年都将大四学生送往高星级酒店、大的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使学生获益匪浅,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经过专业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目标也更加清晰,为学生就业也打开了绿色通道。近三年来的合作伙伴:北京天伦王朝大饭店(五星)、北京凯悦饭店(四星)沈阳皇朝万豪酒店(五星)、沈阳高登大酒店(四星)、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五星)、大连希尔顿酒店(五星)、大连海景酒店(五星)、大连东方大厦(四星)、大连凯伦饭店(四星)、大连国旅等。

三、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围绕着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我们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专业建设怎么样?办学定位如何?合理开设哪些课程?应该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为了讲好这些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学如何与科研结合?可以在哪些领域深入?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学者,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研究。

罗兹柏从高校旅游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课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赵鹏认为,为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提出了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型课程结构。马勇等人则提出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教育优化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层次分析。

课题组综合了各家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旅游专业办学经验,提出了旅游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优化人才布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我国的旅游管理院校虽然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还没有出现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必须首先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优化办学结构。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制定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办学规模 ,教育投入 ,校舍与教学设备配置 ,以及每个院校按可以设置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教学要求等。根据现有的旅游院校的办学水平,撤销一批办学水平差的旅游院校 ,支持距离相近、学科能优势互补的院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几所旅游院校 ,并定期对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将竞争机制纳入教育范畴 ,以保证规模效应的形成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的旅游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定位不清,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经贸类院校办旅游专业易突出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 ,而外语院校办旅游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上的培养。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状况在旅游教育与培训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同时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 ,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专业思想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失去信心和厌烦感。这种分化造成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构成了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的金字塔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研究生应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人才,本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在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构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定位

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的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级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谈到理论功底,他们似懂非懂;谈到专业技能,他们一知半解;做一线的业务员,他们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这也是造成行业内人员流动较大的原因之一。

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专业设置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正确区分拥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和较大市场发展平台的专业,是旅游内部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的不精和就业的不畅。相当一部分具有敏锐市场触角的学校已经开了专业设置区分的先河,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开设了韩国语导游本科专业,适应韩国旅游者来华的需要。,事实上就是针对市场以语种为专业区分的标准开设的新的方向。此外,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同质专业异质化的途径。

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为适应 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着重提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因此 ,我们认为在旅游教育中 ,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 ,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课程优化

我国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实践性很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综合性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都不强的结果。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通常专业方向广,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国内的旅游院校往往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很相近,普适性强,但往往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强的结果;最后,在课时分布上,国外的旅游院校课时量大且集中在专业课上;而国内的旅游院校在课时量本身就少的前提下,还要开设许多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少的可怜,几乎不可能完成与国外旅游院校同样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

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该模块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专业课程模块奠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完成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下一步就是要根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每种专业方向都应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的课程。例如,要培养食品服务方向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食品服务程序管理,采购,食品服务布局与设计,食品服务与宾馆成本控制,食品服务业管理服务、传统食谱,饮品管理,高级食品管理等课程;要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酒店就业计划,餐馆、宾馆与机构餐饮设备,酒店设施管理,宾馆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销售服务,酒店与旅游可行性研究与企业开发等课程。而不是每一种专业方向都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酒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在课程优化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开设选修课以弥补这些知识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在运行中发现,这些知识的获得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理想的途径是靠自学。可以向学生推荐大量参考书目,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依赖性强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考试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加强教学。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量增加学术讲座课程,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学习参考等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性。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领域,都有一两套公认的、被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这也是该学科课程生存发展的最强劲的支撑点。在我国旅游界,有很多先进的教材,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些最新版本的教材,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适合专业培养计划的教材。但不管是选用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该是规范的,不能自说自话,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要体现出对旅游业实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尽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但不能照搬,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行业发展及其内容都会存在差异。教材要有一段时间的固定性,应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增删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甚至应用教材要灵活,可以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是行业发展的新的动态,不必拘泥于教材。

5.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即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师多数由外语、经济、历史、地理学科改行 ,他们大多专业功底欠佳 ,实践经验太少,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所以行业经验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毫无工作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经验缺乏,我们说,只有有一流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想学生动手能力强,老师的动手能力及其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管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和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每年选派几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6.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院校必须考虑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旅游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例如,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专业要求有景观景点活动沙盘、模拟名山名园景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等。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在筹建、使用、人员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动作模式。关于校外实习基地,也应有适当的合作模式。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以上饭店中各有一些,而目前部分高校实训基地往往局限于饭店。为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训基地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客源,如旅行社团量较大,能保证学生一定的跟团学习次数及独立带团次数。其次,双方有合同确认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合乎要求的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及实习教学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保证在实习期间实行岗位轮换,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及福利条件。要建立实训教学指导小组,只派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保证实习实训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与其实习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理论研究。

7.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习惯了过去那种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沿用三段式,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弊端日见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了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这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最突出的弊病。只有彻底转变现念,才能尽快实现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也日趋多样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我们教学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旅游业做出贡献的关键所在。

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 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是我国旅游教育应该吸收和消化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和提高。

8.探讨多领域合作

应鼓励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协作办学,保证旅游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旅游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使理论更好的指导服务于实践。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休斯顿大学建立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即为一成功范例。国内的许多旅游院校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要重视与国际的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教育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植的有利环境。

高校调研报告【篇4】

一.赞助

生生活丰富多彩,活动也是精彩分层,每次举办活动,经费自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团委的拨款,校会的收入,剩下的就需外联出去拉赞助了。

1.方式

a.合作赞助

I. 免费但不直接提供资金与物品。如北广与华尔街英语中心合作将于下周对校内学生做问卷调查,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以及与海文学校合作,发起爱心助学活动,为30名贫困同学提供免费的考研培训,以及出国考试培训、四六级英语考试培训;与北京五星环宇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合作,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费的国际商务谈判培训(对外费用高达15000元)与英伦敦工商会考试局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办关于LCCIEB考试咨询;与北京典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关于电子商务网上营销认证的咨询讲座及报名。

II.商家提供宣传材料(或不提供),由校方帮助其宣传或代理,商家付劳务费。例如。票务代理,中青院代理北京音乐厅和中心公园音乐堂门票业务,校方有相应提成。

III. 免费派送。北海珍珠总公司在北航派送滴眼液,肯德鸡在北京免费发放优惠券等。这种宣传方式对商家而言投入底,收效快,同学也较易接受。

IV.供勤助岗位。燕京啤酒公司,方神咖啡集团在北航招收勤助俭学人员。

V.联合展卖。商家提供商品并有一个合理的价位,校方提供场地及组织人员(及财务管理等)。如北广的书市及服装展卖。在书市上,各种出版社,各式新书和旧书,品种多样,价格低廉,质量较好。在服装展卖上,衣服的档次为中低档,价格在200-800,打折出售。校方收取摊位费急管理费。而同学也免去了交通之苦,且价廉物美,质量也有较好的保证。这种做法对于地理位置较偏的学校更是值得借鉴。但同时也应指出,展卖本身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是热闹场面所带来的对环境、空间、公共设施的压力,导致脏、乱、差的现象,此外,交易过程中的“三包”问题,质量问题也缺发明文的规定加以规范。同时,商业盈利行为对校园大学生的思想的冲击也应引起注意。

b.收取场地费。

比如北大联系或者是商家主动要求到其校园办展览,校方会根据场地的大小、人流量的多少、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来定夺场地费的多少。例如北大的三角地(较为热闹,设施较好)一个4方米以内的展位需1000天。150人的大教室每晚1000元,300人的大教室每晚1500-3000元(具体价位再考虑设施的使用而增减)。校会先向学校申报所需场地,收入14上缴学校。

c. 提供设备。由公司为学校活动提供材料及用具。如北理、北科的攒机大赛便是由电脑公司提供电脑零件、攒机工具等。

d. 提供布置会场,邀请嘉宾及媒体。中财的“美宝莲化装晚会”,公司支付20xx元布置会场,并请来了媒体,现场小游戏及派送化装手册及试用装,受到良好效果。

e.互相宣传。如中财的“调焦看时代”辩论赛。与某网络公司合作,网络公司负责将中财及其活动发布到网上,扩大其影响。而中财则负责为该网络公司在校内作宣传,双方互惠互利。

2.特点

a.针对性.根据活动性质、内容而定。如体育节联系体育用品公司。北广便利用学校自身的特点,拉到了《瑞利》杂志、《中国娱乐报告》等这类较为时尚的娱乐性较强的媒体,这类媒体的赞助资金较为丰厚,而且一旦合作,便可以保持长期的合作。

b.结合同学需要。从同学们日常关心的角度出发,联系一些商家来做咨询或讲座。如北广联系“美宝莲”以及“雅芳”化装公司在学校开设美容护肤讲座,学生会负责组织工作。

c.地域性。一般的,各大学的外联部门都将重点放在学校周围的商家上。或是小店铺或是大公司。一旦合作,则力争把这种合作关系固定下来。

d.特色性。各校会根据各校自身的办学特点,邀请一些与本校专业相关的教授学者前往讲座。如北广容易邀请到文艺界名人,而北体则更易邀请到体育界名人。所以,各校应充分发掘自身魅力,从本校特色出发,寻找外联突破口。

e.通过采访各高校的外联情况,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现状:只有活动精彩足够吸引人,才能吸引商家的赞助;只有活动一直精彩,并能精益求精,商家才乐意与你长期固定活动,“因为做生不如做熟”,合作频繁,便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沟通的消耗,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我们不止一次听某校外联负责人提到,因为他们校活动精彩,很多商家主动上门要求赞助。所以,结论便是: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活动的质量,再加强外联的手法与技巧。

f.人情味浓厚。首经贸学生会本着“互惠”的原则寻找合作伙伴,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他们拉取赞助通常不以学校名义出面,而是靠个人与校外人员的私人交情。

g.在不违背原则,不放弃应得利益的前提下,尽大可能满足公司要求,因为一项合作活动成功便能带给双方利益,商家有了利益便会寻找第二次合作,学校便能开始与之谈条件.尽量投其所好,将名校效应与公司资金良好结合,扩大活动规模,提高活动质量,丰富校园文化.

h.直接找品牌的总代理商,总代理商决定权大,一旦决定便能很快执行,且数额较大,合作范围广。

3.权额:

(1)由预算额决定,通常预算额低于实际开销的数额。

(2)由宣传费,原料,成本费,人工费,奖品费,机动费等组成。

(3)有的权额较大,如瑞丽杂志社赞助“广院之春歌手大赛”的数额为2万以上。

二,回报形式

(1)冠名权。给与合作企业各种晚会,体育赛事等活动的冠名权或者提供其他广告,宣传形式以收取赞助费。一般收费为5000元以上。例如:北大中秋节获中国移动通讯公司35000元人民币的赞助费,所提供的宣传形式则以“同升未明月,共享移动情”作为晚会的主题语,并邀请中国移动北方区总经理在晚会中发言,以及在校宣传标语上印“中国移动”的字样。还有中国移动赞助的12万元为北大挽留公寓区的所有公寓安装窗帘,并邀请京华时报等媒体对此事加以报道。以这种方式与北大进行合作的传统单位有中国移动通讯,健力宝公司,恒安集团。主动要求和北大进行赞助活动的企业数目很多,而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多是北大首先提出合作事宜的,一是合作较为固定,双方的要求都较为固定的确定下来的,这些公司的赞助资金较大,较为稳定。

(2)参与组织权,赞助公司有权利对活动的策划实施和宣传提出意见。如农大校会由公司做出宣传方案,校会作出少许改定,同时在宣传上,先由公司作出宣传,随后学校跟随一起做宣传。

(3)有权担任现场颁奖嘉宾。

(4)赞助公司有权在活动期间在校内进行积极宣传,如悬挂企业的宣传条幅,广告画,发放有关宣传资料,设立展台,做海报等。

(5)有权在演出时作出语言文字上的宣传,主持人鸣谢,作为嘉宾致词,或在台上打出赞助商广告语。

(6)有权在赛后和校方一起接受媒体采访。

(7)对于体育类活动,赞助方可以出席开闭幕式,运动员服饰和各种设施可以标明各种文字和图案。

(8)将赞助商的标志,口号,特色印于书面总结中。

(9)各类赛后,如有展板展出,展板上有赞助商的名字。

(10)提供奖品及标识物等,如优惠卡,幸运抽奖,奖品上可以印其标志。

(11)各类活动的入场卷上,可表明赞助商家的特征的文字或图案。

三.作对象

(1)北广主要有瑞丽杂志,美宝莲北京总代理,麦当劳。媒体由BTV,娱乐新干线,凤凰卫视。

(2)北航联系的媒体主要有:《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大学生》。雨泉在北航的演唱会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整个专版,有力的宣传了北航的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3)北大主要有:中国移动,健力宝公司,恒安集团。固定有三大媒体:北京电视台,京华时报,北方青年报。

(4)北科,CCTV,BTV,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

四,外联策略

(1)联系公司

a,大规模的打电话,找出几家有意向的商家,再约见面,通常联系总经理和广告主管。

b,通过网络

c,带上计划书等材料和他们见面,用语礼貌,策划书内容计量详细,包括投资所需要的经费,所能提供的宣传方式(也可以由赞助商决定)

d,用各种方式与广告公司搞好关系,便于外联工作。

e,于赞助方交谈时,重点放在赞助商的利益上,并强调解释活动会办的有声有色,不会搞砸他们的牌子

f,外联工作通常在活动前大约一个月。

g,涉及到大规模的活动,校会与赞助商签订合同,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2),友好往来

a,电话沟通,电话问候,节日时短信问候或者网上贺卡问候。

b,学校有大型活动或者party也可以拉其来参加。

(3),联系嘉宾

1,联系沟通用语

a,邀请嘉宾要派专人登门,和他商量细节问题,活动结束后发出感谢信,赠送礼物,表达谢意。

b,嘉宾自己坐车到学校,校会负责接待。

c,如果嘉宾来的过早,会被请上专门接待室,校会派人买快餐,让嘉宾就餐。

d,如果嘉宾来的过晚,校会会让其他节目上场或者临时安排一些活动。

f,提前联系,一个星期前就可以联系了。

2,表达谢意

a,赠送礼物

b,生日致意,查明其生日日期,表示祝贺。

(4)联系媒体

a,举办较大规模活动时,校会外联部可以打电话通知媒体。

b,请媒体支付一定费用,如北京理工请媒体的预算为600元。

c,帮助媒体完成电视节目,如CCTV实话实说找北大完成了一个关于环保的节目。

d,各校共同的心得:首先真实地向对方阐述活动情况,切忌能虚作假,其次需要热情,交往一次以后,便于对方成为朋友,经常保持联络,节日要问候。

e,通过活动来吸引媒体。如满文军在农大的个人演唱会不用校会主动联系,媒体都会主动联系,于媒体的联系主要靠活动。

(5)校际联系

一个活动几所高校联合举办,共同宣传,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如北航,北航举办的许多活动都是校际之间展开的,如“妙士杯”明日之星素质大赛,校际赛是北航公共关系部主办,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办,而活动场所则是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外还有学院路八大高校篮球联赛等校际活动。这种方式加强各校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相互吸取经验,弥补缺陷。我校的地理环境比较偏僻,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6)与学术类艺术类之间的交流合作

a,图书馆。中青与海淀图书城众多书商联系,举办了中青第一届书市,并展出大批新书,好书并以极为优惠的价格出售,深的老师与同学的欢迎。中财联系多家出版社,图书馆在校内举办书市,有大量的国旗刊物出售,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同学。

b,音乐厅。中青代理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在校内售票,并负责为其宣传。

c,研究中心。中青与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联系,为同学提供假期勤工俭学的机会,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d,文化中心。北广与悟性环与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青与鹰之巢俱乐部。合作进行了宣传,该俱乐部为每位会员提供了一张会员卡,能享受与俱乐部和的娱乐场所,机构的最低价格。同时该俱乐部还可以免费赠送歌星见面会门票,提供轻松文艺空间等服务;此外,中青与“首都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协会”以及“程军文艺工作室”联系,这些机构为中青员提供了如韩红,水木年华等个性的门票。

e,展览馆。中青与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展览馆联系,提供广大同学免费参观网络与电子工业产品等展览的机会。

(7)与社会的交流

a,募捐

b,运动会志愿者的参加。

五,外联各项具体的费用见《北大女生节预算列表》

外联工作是一个精细复杂的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复杂的,所作的事情是琐碎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及极大的热诚。

高校调研报告【篇5】

**职业技术学院办学12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省民办高校中的“优秀学院”、“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示范助学组织”、“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统战工作,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学院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充分认识民办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伟大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在这个大好形势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0%,在校生超过了3500万,正在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我国民办高校从1982年创办以来,短短24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至2005年,全国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已达228所,在校生近百万人。        民办高校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统战工作的任务也在逐渐加重,中央规定的12个方面的统一战线成员,除了宗教界人士外,其余11个方面的人士都有,因此,加强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而且可以使我们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加强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也有利于推动民办高校和谐、协调、稳定地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做好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是民办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民办高校基本上是靠自筹经费创办起来的,国家不给拨款。据统计,39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办高校,学费占学校收入的比例:100%的有14所,90%以上的有9所,80%以上的有8所。靠学费收入维持办学和发展,成了民办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然而, 实际上仅靠学费收入来维持学校的办学和发展,又是相当困难的。         加强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可以拓展民办高校与海外经济界人士联系的渠道,吸引外资进入民办高校。我们党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建国初,陈嘉庚等一批海外华侨,就是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慷慨解囊,兴办教育事业的。**学院在创办之初,也因为得到了一位香港企业家的资助,才胜利地走出了办学的第一步。大宇学院由于加强了海外联谊工作,邀请到了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担任名誉院长,使学院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还可以密切民办高校与国内民营企业家的联系,当他们了解民办高校,看好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看到投资于民办高校可以获取合理回报时,就会大胆地将资金投入民办高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加强了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能更好地将民办高校的法人代表和举办者团结到党的周围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做到和党同心同德,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大办学投入,实现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做好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人员组成。据统计,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普遍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民办高校,如果不加强统战工作,这支庞大的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便很容易处于游离状态,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人关心,业务进修提高无人过问。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民办高校党的组织必须加强统战工作,关心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进步和业务水平提高,为他们解除各种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育人的工作,从而保证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民办高校的统战工作    &n

高校调研报告【篇6】

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推荐选拔工作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省上分配我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各5个名额,最终我县仅2人通过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评审,首席技师全部落选。从推选结果来看,我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大投入,完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为推动全县提速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37496人,技师以上1850余人,但高层次拔尖人才却相对不足,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县管拔尖人才被纳入省农业专家服务团专家13人,此次推选工作更体现出这一问题。

一是行业发展不均衡。从申报范围来看,农、林、水、果行业8人,教育系统2人,交通、陶瓷、文物旅游等方面各1人,煤炭、水泥、铝业等传统产业方面无一人申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等新兴产业也缺乏领军人才。

二是高层次人才较少。我县累计已评选县管拔尖人才共253人次,具备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条件的人却太少,省首席技师的申报人数更少,只有2人。

三是县管拔尖人才实力不强。我县申报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13人中,多数人员获奖层级较低,部分个人奖项排名靠后,还有一些是5年以前的奖项和业绩。申报省首席技师人员业绩不显著,均未通过省委人才办评审。

二、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因素初显,但人才建设任重道远

这次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推荐选拔工作中,我县申报总人数达15人,较往年明显增加,通过评审人数也首次达到2人,这在除西安外的其他地县也是少有的。特别是个别单位拔尖人才集中出现,今年通过评审的2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1人来自县公路局,目前,全县累计共有14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有3人出自公路局,2人为在职路桥专家。在看到这些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我县人才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人才观念淡薄,对高层次人才重视不够。许多单位和领导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但面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人才发挥作用的长期性,又出现了“叶公好龙”现象。部分单位安于现状,有的认为暂不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不如一般人员好用、好管理;有的认为最需要的是资金,不是人才;有的说,企业不景气,引进人才也留不住。这些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体制不活,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县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个别部门主动性不够,甚至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受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优秀人才引进也比较困难。

三是人才投入少,工资待遇低。我县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部分单位财力不足或重视不够,相关待遇较低影响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我县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高新技术少,缺少大型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强有力的吸引人才载体,也缺少能使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和空间。企业拿不出高工资、好待遇给人才,就难以吸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

四是教育培训不够,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除教育、卫生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比较多外,其他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都比较少,不同程度存在“实用主义”的问题。部分单位认为培养人才花费物力、人力、财力,而且不一定留得住,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存在“多使用、少培训”或“只使用、不培训”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县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造成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的原因。

三、外引内联,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一要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可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对引进的人才,在个人职称评审,配偶、子女就业及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要优先考虑。企业等用人单位可实行多元化分配机制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各级政府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正高级职称的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且具有博士学历或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给予一定数量的安家费。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可先安排工作,享受正式人员同等待遇,随后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还可以参考招商引资的做法对引进了重点人才做出贡献的中间介绍人予以奖励,鼓励人人参与引才。

二要加快现有人才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广开培训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着力提升人才素质。积极协调省内外高校,在我县开办培训基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到来铜开展培训、传授经验。建立重要高层次人才脱产培训制度,每年安排拔尖人才脱产培训3个月,对重点拔尖人才定期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等,力争在一个任职期内使全部县管拔尖人才轮训一遍。

三要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培训,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技术人员的摇篮。xx职业技术学院可开设水泥、苹果等相关专业,培养适合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xx工业技术学院作用,把我县建成西北煤炭基层人才培训基地。各区县职业技术学校,要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培养适用专业人才。

四要增加人才工作投入。增加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养、资助、奖励各类人才。探索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走向县场化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使各类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要扩大宣传,形成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媒体上的宣传,调动各类人才积极参政、议政,成为党委、政府的“专家智囊团”。要在组织上多关爱、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怀人才,激发各类人才投身、建设的热情,营造人尽其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高校调研报告【篇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本次省厅举办的高校思政工作调研座谈会,也希望能和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多多学习,多多交流。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我院开展的具体活动,举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新媒体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们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在此期间,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思政环境的变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总书记对于开展高校思想工作提出四个要,其中一点就是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这就说明把新媒体和思政工作结合起来是大势所趋,而这样顺应潮流的趋势也贴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我们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把提升 “新媒体素质”作为我们思考的方向,发展的方向,行动的方向,坚持的方向。

那么如何运用新媒体呢?简单地说,如何更好地利用那些有一定受众的社交软件平台呢?我举两个例子。刚入校的大学生,可能对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概念很模糊,虽然不能否认有些孩子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也有比较明确的入党动机和目标,但绝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其实是不明确的。所以我们辅导员作为学生认识党、了解党,到最后真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第一把关人一定要做好引导,并在日常的思政工作中都要给学生一种渗透式的教育。但是枯燥的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们就应该创新工作平台和教育手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拿我们院系举例,我们在新生入学后的新生教育工作中,就有一项是党史党情的教育。最初就是给大家比较严肃地讲述历史,后来我们开始浏览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相关模块,看看学生们怎么想,他们有什么好点子,最终采取了一种新模式。我们搜集网络上、微博上比较热门的一些宣传片、纪录片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并以多种形式发表观点和看法,并且我们也会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里宣传主流思想,转发并评论学生精彩言论。例如一个三分钟的中共国际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让孩子们深受感动和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班级微群里、QQ群以及班级邮箱里都发表观点,相互交流,互相探讨,他们说“一些普通人的画面与语言,塑造了一个每个人都在追寻梦想的中国形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也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中国梦添砖加瓦”。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入党动机,而且有些孩子还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相关视频制作软件制作了一些班级的宣传视频、班级电子留言簿等,这让我们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提高我们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始终注重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质”。2016年下半年学生党支部、院团委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我们都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帮他们办他们喜欢的活动,帮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活动办好!为了办好“理性爱国”的主题班会,我们和思政老师一起合作,结合团中央微博的宣传推广,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给大家播放90后乐团天府音乐创作的嘻哈歌曲《南海南海》,《This is China》,学生们也深受启发,有的拍了DV介绍身边的党员榜样,有的也改编歌曲,有的创作画作、电子杂志等,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热爱祖国,但要理性爱国的情绪。

例子挺简单,很多兄弟院校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创新,其实都说明了新媒体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必须顺势而为,针对性的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也要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注重实效性,增强自觉性,以积极地态度,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全新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加强文化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高校调研报告【篇8】

近年来,xxxx县按照"科技兴农,人才强县"的指导思想,狠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农村各类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建强农村人才队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日前,笔者对xxxx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县现有农村各类人才25967人。其中乡镇党政领导人才307人,农村科技人才562人,农村中小学教师6091人,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272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81人,农村实用人才17054人。全县农村各类人才队伍中,获得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10735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354人,获得中级职称的4621人,获得初级职称的5760人。

二、主要做法

1.狠抓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一是建强组织机构引领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情系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主要抓手。二是依托活动载体促进农村人才开发。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先后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联户带创奔小康"、"乡村夜话"和"农村实用技术大联赛"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成效显著。三是坚持办点示范带动农村人才开发。首先是树典型,发挥辐射作用。结合农村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农村人才典型的培育力度,先后共培育出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典型示范户1247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其次是建基地,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区分类别、合理布局"的原则,挂牌建立农村实用技术示范基地,并很好地发挥了基地的作用。三是办协会,发挥指导作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区域实际,坚持"技术共享,资金互助,集中管理,规模发展,统一营销"的发展模式,带动和培育了一大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2.狠抓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一是借助基地定点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培训,并请相关专家现场进行技术辅导,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实用技能。二是组建讲师团流动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流动讲师团",分种养、加工和营销三个专业授课组,到农村进行流动授课。三是赠送技术资料自我培训。免费向农村实用人才赠送《农村实用新技术》、《庭院经济手册》等乡土实用技术教材7000多册,赠送活页技术资料30000余份。

3.狠抓农村人才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管理服务机制。主要是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在人才密集的4个乡镇设立了人才服务站,对农村人才实行动态服务、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一些业绩较突出的农村人才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利于及时地提供帮助和服务。二是建立农村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工作,致力于提升农村人才的层次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使用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先后推荐了1xxxx多名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农村人才进入县内企业中担任管理和技术骨干,吸纳了600多名农村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组织;优先启用1500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担任村组干部。

三、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素质不强。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全县农村各类人才总量仅占农村人口总量的3.1%,明显低于省市平均水平。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仍然偏少。在农村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量的7.1%,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量的1.4%。

2.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年龄结构趋于老年化。30岁以下的仅占7.6%,31-40岁的占29.4%,41-50岁的占46.8%,51岁以上的占16.2%。绝大多数的农村实用人才由于年龄偏大,思想偏于保守,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停留于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的行业上的占84.9%,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的人才仅占15.1%。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随着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成差异,出现县内优秀人才由农村偏远地区向城镇集中的现象,使得边远山区的人才队伍建设状况明显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和平区,影响了全县人才队伍的均衡发展。

3.流失严重,引进困难。由于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特别是和那些大中型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就业机会都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想留住本地人才、引进优秀人才,难度很大。

4.技术保守,影响力小。很大部分农村专业人才受"卖山、卖田,不卖手艺"、"教大徒弟饿死师傅"等狭隘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小农经济的想法,技术上保守,缺乏规模发展的观念,从而影响农村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真正起带动作用的农村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导致了整个农村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缺乏普及性。

四、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织的工作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分散的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要形成县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常性指导,加强对农村人才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人才解决一些生产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2.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强本区域农村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人才的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还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倾斜。

4.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加大对农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通过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开展"优秀农村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二是开辟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积极帮助他们申报技术职称评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高校调研报告【篇9】

通过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公司本部、各项目青年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

一、青年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二公司现有员工811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463人,占公司总人数的%。青年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03人,占青年总数的%。初级以上职称382人,占青年总数的%。青年人才中男性所占比例为405%,是女性的7倍。

二、青年人才队伍主要特征、存在的问题

(一)从青年自身方面来看:

一是绝大部分青年对初心、梦想有认知,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如何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态度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奋斗目标仍比较迷茫,同时对文化氛围等“软环境”的重视和依赖程度较大。

二是青年个体之间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劣势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有的员工希望公司充分考虑其能力特征、特性特点、职业兴趣等,适时调整职业发展目标;有的员工希望公司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需求、优劣势等。

三是青年员工的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他们视野开阔、理论丰富,善于接受新事务。然而,青年员工大部分集中在入职1-5年的基层岗位上,绝大多数人员均没有跨岗位工作经历。

四是有较大比例的青年员工表示平时几乎不会主动学习或很少学习。

(二)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

企业虽在近几年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各种因素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

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包括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订单班”模式,提前将大三优质学生选入“青苗计划”定向培养,从源头上提高人才质量,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定期交流联系机制,在校园招聘、人才培养上与高校进行长期合作,“青苗计划”成果逐步显现。虽然诸多人才引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大量人才,但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我们的人才引进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从人才流失情况来看:

近几年有部分青年离职,有的青年是因为工资收入不能满足其自身需求;有的青年是因为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换较为困难;有的青年因不能很好地了解、掌握生产流程、协调工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诸多原因造成部分青年离职。

三、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重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

一是强化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员工认清企业发展实际和战略目标,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敢担责、勇担难、善担险的工作作风,引导将青年员工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企业的跨越发展。

二是强化自主学习。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搭建各类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助推青年员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三是强化典型引路,选树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典型案例,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强化示范引导,大力弘扬争先奋进的良好氛围,凝聚艰苦奋斗的共识。

四是强化分类指导。针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协助其做好思想意识和职场身份转变;针对入职2-5年的青年员工加强“奉献、担当、忠企”的意识教育;针对入职6-10年的青年员工强化意志品质教育,鼓励到重难点项目磨练成长。

(二)重点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分级压实的责任体系。从公司层面,统筹建立压实人才培养责任体系,强化公司本部、各业务系统以及各项目部的人才培养主体责任,从功能发挥、职责定位与实际执行效果等方面,科学理清人才培养职责,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工作责任。

二是建立轮岗交流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轮岗交流制度,把握青年员工渴望学习的黄金阶段,促进青年员工不断在实践磨练中增长工作经验,克服“本领恐慌”。

三是加大青年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由各业务系统分管领导带头进行授课培训,各项目领导班子定期轮流对青年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专也要博,不断提高青年综合素质。

(三)重点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一是加大薪酬激励导向宣贯力度。引导青年员工认清薪酬激励导向的作用,体现公平公正的薪酬激励环境,激发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信息化平台将宣贯工作真正宣传到位,入脑入心。

二是切实落实好“青苗计划”的激励措施。对于达到我们的考核条件的青年,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考核并发放奖励,同时也要加大对获奖员工的宣传,树立典型,发挥“青苗”员工带头做好表率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公司上下学习先进,传递榜样力量。

三是严抓考核监督。将考核制度与奖惩紧密挂钩,设置考核投诉专线,及时处理考核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坚持“谁考核谁负责”的问责机制。

(四)重点为青年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规范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做到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同时要重点关注工资发放情况,确保不拖欠职工工资。

二是要联合工团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提供联谊交友的平台。

三是建立回溯机制。定期组织调研,及时了解公司广大青年员工思想动态,高效反馈员工提出的问题,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为青年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调研调研报告 | 挂职调研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 | 述职报告高校
上一篇:工地实习日记推荐10篇 下一篇:中秋国庆安全生产总结集锦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