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孔子观后感16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观后感 篇1
周五下午,我们五年级在学校多功能厅集体观看《孔子》纪录片,这部电影令我很受教育。
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几条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对我们教育很多,比如说: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喜欢学,不会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他,也没有教他的必要。这句话给我们的教义是十分大的`,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要对学习抱着喜欢的态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这样老师才会对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师见你学习态度好,必定会想:“他(她)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也会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不会让老师天天一副“苦瓜脸”对着你,岂不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我同样记忆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们虽然谈不上“千古流芳”,但这样做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论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曾几何时,他为了传播这正确美好的思想而到处颠沛流离!为了改变这纷争世界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为了对后人的正确教育、启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精髓还活在人们的心中!
孔子观后感 篇2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没机会看。昨日午时,学校说全体师生一齐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齐,“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可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必须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立刻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孔子观后感 篇3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观后感 篇4
电影《孔子》中得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得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得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得三城,维护了鲁国得尊严,提出堕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得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得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得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得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得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得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得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得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得,他得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得,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得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得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得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得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得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得一种情愫。简单得人物出场,寥寥得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得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万世得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得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得孔子是这部电影得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得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得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得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得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得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得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得游子应有得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得生命个体得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内心埋下不同得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个时代得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 篇5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观后感 篇6
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给个话儿啊!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它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是课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无趣刻薄,死守着所谓的诗书礼乐的一个书呆子,一个迂腐的人而已。
在观看完孔子这部影片后,我为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颜。
孔子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圣人。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这体现在他在朝堂上舌战群儒,要求废除以活人来祭祀的传统陋习的仁义。
在对待公山狃时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这句话不仅令人展开笑颜,也是全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原来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个人,而在这份幽默之下体现的是孔子的仁爱之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我想这是孔子一直以来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来都主张以礼来治天下,也时时刻刻遵守着礼乐仁义,从未背弃过,面对自己的妻子也尝尝以礼待之,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同样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他们并不是死守着刻板古礼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君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采。
孔子是鲁国人,每当他去面见鲁君之时都以复杂而又饱含敬意的周礼来面见鲁君,即便是没有人在。他也从不会怠慢,而是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在对待古礼古法上,孔子无论何时最谨慎的那一个。他那不是虚伪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体现,孔子时时刻刻以君子之礼在约束自己。
孔子饱读诗书,有着满腹才华,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亦或是礼法他都有着很深的见解,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才华。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重用,在鲁国时被三桓势力制约,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却又一片真心错付了鲁君,鲁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地位。但却野心勃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孔子成了一个可怜可叹的牺牲品。
孔子不得已远走他乡,前后去了许多国家,开始传授自己所信仰的道义,他的弟子们也遍布全国各地。所谓桃李满天下也不过如此,在传授道义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许多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若是说孔子在面对艰难时有所退却,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圣人了吧!若是说孔子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
孔子以自身来告诉世人什么是《诗》《书》《礼》《乐》。若是说之前的我还对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点作为现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话,现在的我却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便是他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他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对待其弟子时也是言无不尽,知无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尽管他年过半百,他依然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价值。依然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缺少一种这样的精神,缺少一种对礼的认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就会实现大同,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当代的国情的。
孔子观后感 篇7
被热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 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非常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与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观后感 篇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汇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地位是“天纵之圣”的高度。
记得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题目是《孔子拜师》,文中讲述的是关于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研究孔子。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CCTV—10科教频道播出《孔子》,我看了两遍,感受颇深!拿起笔想写下观后感,想写的话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孔子生于前551年,去世至今2017年已经有2568年了,这位早已为全世界认可的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就连外国的老师及教授都对孔子十分有研究。还有许多外国人给自己取中国名字名姓孔,还是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看后让我大开眼界,不做井底之蛙!我要学习孔前辈的懂得孝道、感恩之心、做人、处事言行之道;同时还有学习修身养性、立大志、低调做人,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大海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是一条小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寻找前行的力量。我要拾起国学,让自己从中找到属于我的闪光点!
妈妈语:第一次挑战观《孔子》有感,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孔子观后感 篇9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 篇10
近些天,我阅读了《孔子的故事》一书,感受颇深。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问道求政、辗转仕途、周游列国到孔子逝世的经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学”这一章中,孔子跟随乐师师襄子学习周礼中的“乐”。一天,师襄子传授了孔子一首乐曲,孔子练习了四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练习的很好,便想继续传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却说自己想再练习几天。几天后,师襄子来找孔子,孔子说自己还要再练几天。数日后,师襄子经过孔子屋门口,立即被那动人的乐声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许久才缓过神来。进屋后,却发现疲倦的孔子刚刚睡着。师囊拿了一件外衣给孔子披上,孔子猛然惊醒,告诉了师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师襄子惊叹不已。孔子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境界,而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清的,为了这一天,孔子刻苦练习,反复用心体会,凭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弹奏出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曲子,令人赞叹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会眷顾我们。
孔子观后感 篇11
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以前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看了《孔子拜师》这个故事后,我全明白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行走时发现两个孩子在争论,便上询问。当两个孩子从孔子学生口中得知自己面前的就是孔子时,就请孔子回答他们争论的事。可孔子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两个孩子讥笑大学问家也有不懂的地方。孔子的学生问孔夫子,他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孔子告诉他做人要好学,不懂就是不懂。过一会儿,孔子问一个孩子许多难题,都难不倒他,可孔子却答不上他的.问题。孔子甘败下风,决定拜他为师。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虚心好学,不能不懂装懂。对啊,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你看,孔子那么大一把年纪,人们还把称作大学问家,可他呢?遇到不懂的地方,还是要请教人,还向刚出茅庐的黄毛小子拜师,多么值得人学习,佩服啊!想想现在,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可体育呢?德育呢?动手能力呢?有许多人会超过这些佼佼者,那些好同学,是否也应该向他人学习呢?别人出色,你可以学习,补你的不足呀。而不该在别人有了进步,作出成绩,得到荣誉时就不高兴。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总之一句话,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观后感 篇13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到曲阜参观著名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首先,我们去了孔庙。在中国,孔庙有很多,但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应属位于山东曲阜市南门内的第一座孔庙,它又称圣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东方三大古建筑群。我们沿着护城河慢慢向前走,导游阿姨边走边介绍说:“护城河是一条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顺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地走到了孔庙。
走进大门,“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生辉。“这个石门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来历呢?”我心里暗想,终于,我把这个疑问说了出来,“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这就是金声,以击磐告终,这就是玉振。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个小典故,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导游阿姨应声回答,真不愧是导游阿姨啊!
走完孔庙,那当然要走走孔府啦!孔府是孔子的子孙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厅、有大堂、有楼房。东边是庙,西边是学堂,中间是建筑物。建筑物十分高大、雄伟。孔府的后花园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锦鲤,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孙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仪成队。
曲阜三孔,雄伟壮丽,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
孔子观后感 篇14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
孔子观后感 篇15
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知道自己绝不是小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
孔子观后感 篇16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于是有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