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对老师读后感(实用十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老师读后感 篇1
近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对老师读后感 篇2
站在这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已有八年有余,工作中遇到种种问题有些可以很快解决,但有些却因着心的浮躁被遗弃在尘埃里了。生活的挤压、人心的躁动、社会的评价,读书似春雨般珍贵。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学会自我调整,安静的看书是最好的心灵慰藉。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早在秦校长列出的书目中的一个,曾经的初读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读,醍醐灌顶。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现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
1、“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啊,没人可以否认教师工作时间安排的紧张,早7晚7点,老师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来,我也曾为此困惑烦恼,可文中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会让我受益终生,“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对,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只有用书籍填满人生的长河,累积的人生厚度和深度才不致被时代淹没。过眼的永远是云烟,沉淀的才是经典和真理。
2、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
现在整个中学教育界都在呼吁教学要向课堂要质量,实现高效课堂,废除满堂灌,实现学生之主体地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素质教育的雷声隆隆,但很多教师唯恐“放手”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降低,不愿也不敢“放手”
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不敢妄言,个人认为语文课上重视思维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安排要重视思维训练,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学习过程。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用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着指导意义。期待着你和我一样受到启发。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我们看看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读后才能体会到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
亲爱的老师们,热爱你的学生吧,把无限的信任和赞美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吧。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记住亨利?海涅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个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学生。
对老师读后感 篇3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对老师读后感 篇4
前段认真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主要是写教师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良多。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己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师》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的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
正如文中的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却看不到前方的路标,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
对老师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好书——《感恩老师》这本书中介绍了41个的感恩老师小故事,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艾拉的三位老师》。三位老师所教育的'方法各不同,而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别。它给我的启示是:好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及学习方法,同时在施教的过程中将理解与爱心一并施与。他们无言的关爱像温流流过,温暖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铭记一生。(.)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起床晚了,当我回到教室不敢进去,那时我胆小害羞,只管抱着门柜不放。老师不但不打我不骂我,还幽默地说:“嘉茵,是不是最喜欢教室的门柜?”回家也让
妈妈叫人做一样的门柜。我一听笑嘻嘻地放手进去上课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师的爱心有很多。我渐渐的成长,全是老师用爱心呵护,用汗水浇灌的。
老师用语言播种,用彩色笔耕田,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我的内心深处将永这感谢老师。
对老师读后感 篇6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师带给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二是平日里的学习与体悟,学习与体悟如果是自觉的超功利的行为,那么就会成为你人生的修养的“法门”,你会非常通畅:学问的通达与为人的练达;你会非常的厚实,在你身上个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备”,浑身闪耀魅力的光彩来。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他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进长,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是呀,可能当每位教师初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里的明星。可是由于众多诱惑,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后,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后每个人所达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时候拿这个标准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吗?你现在位于幸福第几层,你能做到哪一层?
三、“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但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纶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长或许还会授意老师:这小子不听话,任老师揍他!可现在,教师“为所欲为”的两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还能只当个教书匠?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当然教师的不作为不应被宽容,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应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关程序。
读书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记得有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读书对教师而言可能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孩子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对老师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借阅了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许是出于对后进生的关爱吧,我对那些只要能帮助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内容特别在心。所以,书中提到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一小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复阅读了三遍,觉得受益匪浅,借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感受。书中写到:“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
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因为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们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经常会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他们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促使它加强工作。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
对老师读后感 篇8
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对老师读后感 篇9
我看过许多书,有《成长阳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方夜谭》等,可是这本《感恩老师》让我深受感触。
忘不了,春风化雨的笑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细密牵挂的叮咛,鼓起我们前进的勇气。太阳般的温暖,春雨般的`和煦,清泉般的甘甜,老师的爱,流淌在我们的心怀。
您曾为索取过什么,却总是默默付出,对于平凡的生命中,您酝酿出了多少奇迹,多少美丽。
从幼苗长成大树,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洒落其间;从雏鸟变雄
鹰,有多少展开的羽翼将躯体托抱;从萤蛹为蝴蝶,有多少温暖的关注点点相伴……
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恩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力量;感恩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温暖……老师,谢谢您教育了我这么多年,教育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老师,我永远感谢您!
对老师读后感 篇10
在小语界,闫学老师是大家崇拜的名师,可是我没有听过她的报告,也没有看过她的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这本书是我看她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很接地气,好像和读者面对面谈话一样,让人如沐春风,又引人入胜。读后也让我想给自己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读书要背诵优美精彩、有用的段落。
闫老师读过《瓦尔湖》,泰戈尔的《新月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我也读过。她读过这些书许多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她还背诵里面的段落,有时整页整页的背诵,这些语言天长日久化为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当她有感受要发表时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我就非常惊讶。大人也要这么读书吗?
小时候读书还经常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无形中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认为看书就只看书,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法,用词的准确,以及蕴含的道理。没必要背诵。对于精彩的段落也是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我错误的认为边读边背诵这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大人读书呢,就是增长一下见识就行了,大概内容了解就行了,原来我错了。所以我给自己的建议是,以后读书要背诵优美,精彩有用的段落,对于好书,要多次的阅读。
建议二:要阅读有坡度的书。
我自认我读的书不算少。现在回想起来读的书目几乎都是内容简单,一读就懂,我一直和学生一起阅读,所以学生读什么书,我也就读什么书,因为我们班加入了全国性的“班班阅读”课外阅读机构,每月一本书,都是国内外的名著。我和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算下来也应该读了将近100本的课外书。学生阅读的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那内容就非常简单了。我也读我们教师专业方面的书。比如,薛瑞萍老师写的一系列的书,窦桂梅老师写的全部书,好多名师的书,我都成套买回来,好好研读。我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还要思考这样设计的原因,收获也很大。他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做法我常常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但是总觉得自己提高不快。现在回想起原因大概也有我只是读好理解的书,只是在模仿名师,却没有追溯根源。我还记得听过哪位名师推荐的冯友兰的《中国时间简史》这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中外哲学基本知识,我买到这本书读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艰涩,我看不懂,当时就想这本书不适合自己,至今这本书还束之高阁。看了闫学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读一些对自己来说有坡度的`,有难度的书,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难以理解的,多读几遍,还要找和这本书相关相近的书读读,就能很好的理解了。然后把此书读懂后,自己的认识肯定会上几个层次。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第二个建议。
建议三:要坚持读书、教书、更要坚持写作。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书和写作的关系,我也曾经写过很多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心得等。但是总是断断续续,特别是薛瑞萍老师,把自己带的班级日常事情、心得等,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我当时很受启发,也要像她学习。但是没有坚持下去。每一次都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坚持写下来,但是总是没过几天,由于这事那事就耽误了,于是就有了许多次的开始,许多次的半途而废。
其实闫老师说的很对,有时你心里有一个想法,当你写的时候,那种想法会很具体,而且认识的比你心里想的更完美,更高一个档次。我也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要想让自己提高,就必须坚持读书,教书和写作。天天读书,做读书笔记,天天对自己的工作心得记录下来。现在写作多么方便,对着手机口述,字就出来了,稍微改动一下,文章就出来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我想我再努力大概也没有名师那么大的成绩,但是只要按照我自己的这三点建议做,我会比以前的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