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观后感 篇1
含着一口热血看完了《大闹天竺》,竟无语凝噎,我可能看了一场假电影,竟然找不到一句可以夸赞的地方。大概停顿了3秒捋一下剧情,居然是一片空白,这部套用西游壳子的电影拍的如此不留痕迹,唯一惊喜是最后的彩蛋,为致敬六小龄童而出现的齐天大圣归来花果山这段镜头,熟悉的音乐响起瞬间百感交集。猴年春晚六小龄童没能登上春晚舞台,在这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出现的时间很短也是出尽风头,似乎前面99%的剧情铺垫就为了最后的升华,当然也圆了王宝强的童年梦想,不只是执着武术少林求学的功夫梦,更是一个演孙悟空的梦,连带着唤醒观众们的西游情怀。
每个人都有一个导演梦,却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转型成为一名好导演,即便是有过很多经典角色的好演员,演而优则导的定律并不普适。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和99%的汗水,但这1%的天赋比那99%的汗水还重要。暂时无法评判王宝强的导演天赋,但从这部处女作来看,他对喜剧的认知还停留在表情动作的阶段,除了一路上的打闹搞笑抖包袱,实在看不出影片的精神内核,结构与叙事也显得僵硬杂乱,像是古人堆砌辞藻强行凑出一篇锦绣文章,除了好笑似乎找不到别的内涵,我想王宝强对电影的追求也不局限于此。张艺谋、冯小刚都在演艺圈拿过影帝,他们的标签始终是一名导演,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卖飞起,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演员,跨行跨界玩的风生水起的充要前提是有天赋,诚然王宝强确实是一名敬业拼搏的好演员。
《大闹天竺》本身是一部公路片,拍摄套路脱胎于徐峥的《泰囧》,异域风情、语言不通、人在囧途是几个重要卖点,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同样的东方古老文明和人口大国,和我们确实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自然引出啼笑皆非的故事。沾着西游记的光,如武空、唐森、盛唐集团、金角银角杀手、花果山一样的小楼,试图还原一款西游记的现代版,将西天取经的故事变成了找遗嘱继承财产的行程,妖魔鬼怪的`打斗拦截也转化为杀手们的觊觎追杀和文化不通的误会冲突,用金钱、暴力、阴谋来架构一个新的世界脉络,只是角色们的智商都有点欠费,不是笨手笨脚就是傻头傻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笑料百出,至少在搞笑这一块做的还算凑合,就像赵本山后期的小品,尽管立意和笑点为人诟病,又是乏善可陈的大环境下的一道好菜。
徐峥驾驭影片的能力在《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都得到了票房与口碑的检验,荒诞背后总是折射出温馨与感动,在脑子里留存一丝暖意。《大闹天竺》却不得其法,只模仿了身形而忽略了神髓,豆瓣评分3.9分简直是啪啪打脸,是同期5部贺岁档影片的最低分,评价也是一边倒的差评,用16年形容王宝强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观影感受:宝宝心里苦啊。马蓉事件将王宝强推上了2016年百度指数曝光率最高的明星,从傻根、许三多等角色积攒下的口碑与人气,让大家都惊呼:心疼宝宝,也希望他从阴影走出重新站起,对《大闹天竺》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狠,尽管票房还在走高,《大闹天竺》的水已经深不可测,白客与王宝强的混搭造型已经够杀马特,还有岳云鹏在装傻柳岩在露肉,我还是没有弄清他俩存在的意思,以上不是越南的洗剪吹,也不是中国的非主流,而是印度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真想给他们全打码。
少林寺观后感 篇2
昨天,我和姐姐一起到正大广场看电影——《七小罗汉》。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座寺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七个小和尚。有一天,师傅却不告而别,徒留七小罗汉镇守山门。正在这时,一帮人听说深山的寺庙里有一个珍宝,所以化妆成一些游客混进寺庙,跟小和尚们开始打斗,打到了师傅的禁地时坏老大九纹龙找到了珍宝,小罗汉们不知所措,就在这时,他们的师傅来了,他们听着师傅敲的音律心法——“罗汉阵”,原来是这法宝很厉害,九纹龙一下子就被七小罗汉的绝招——罗汉阵给打得惨不忍睹。
看完了电影,在我脑海里一直在想:在《七小罗汉》里,当发发被九纹龙他们“绑架”到了深山里了,小罗汉们用师傅教他们的“狼烟法”提醒了发发。随后发发骗九纹龙珍宝就在深山里,小罗汉们又相仿设计做了好多陷阱,用自己的真功夫,最终九纹龙他们被一网打尽,发发也回到了朋友们的身边。最后,当九纹龙找到法宝时,他们团结一致,斗智斗勇,把九纹龙打得惨不忍睹。
我喜欢七个小罗汉们,他们坚强、团结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大家的困难解决掉。
少林寺观后感 篇3
前几天,我去大地数字影院观看了一部正在热播的爆笑功夫武打篇电影:《七小罗汉》。
《七小罗汉》讲的是:在深山老林里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七个小和尚,老和尚是师父,七个小和尚的名字分别叫:多多、来来、米米、发发、索索、拉拉、西西。每天,师徒几人就在这庙里练功、生活。有一次,师父下山给人看病去了,七个小和尚就在家里闹翻了天,正在他们闹得欢的时候,来了一伙坏蛋,想把少林寺禁地里的盔甲和一些文物偷去拍电影。为了保护寺庙和文物,七小罗汉和坏蛋们展开了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大战,七小罗汉们齐心协力,使出了“罗汉阵”将坏蛋打败了,还将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一起做事时要有团结心,不能甩下同伴独自去做,要不然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来的。一定要向七小罗汉那样,互相帮助,互相团结。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一把筷子就能牢牢抱成团了。
总之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少林寺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王宝强自拍自演的电影。作为半路出家的导演在剧情的把握上,人物的刻画上,场景的布置上难免是有点粗糙的。从柳岩(吴静,悟净?)态度的前后转变,到贯穿全剧的王宝强脖子上那颗核桃挂坠引导他获得了金箍棒。剧情的改变过于的生硬。
这个电影其实讲了两个故事,明线为两兄弟在印度破镜重圆(搞基)的故事,暗线暗合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按照故事的完整性来说,这两个故事分开来拍成两个电影完全没有问题,且都能看。然而王宝强粗暴的把两个故事揉搓在了一起,刻意的想要增加电影的深度,实为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
观众们对《西游记》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在电影中寻找和自己记忆可以契合的共同点。既然拍的是《西游记》,那么导游就想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能够与观众共鸣的效果。然而《西游记》的故事太庞大了,所以只能撷取其中个别的故事片段的故事讲完。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完整的叙述《西游记》故事的同时,又因为商业化模式在电影中掺杂了大量的`打斗场景,极具搞笑性质的场景,使得王宝强根本把握不住电影的节奏,让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看起来成为了一盘散沙,一个由大量莫名其妙的片段组合而成的拼盘(故事?)。比如:白龙马的出现(悬崖顶上突然祥云笼罩,走出一匹白龙马),无任何的铺垫及后续情节,极为突兀。
再有一点得提一下的是,电影的末尾部分表达了对六小龄童的敬意。虽然在中国,六小龄童作为几代人心目中孙悟空的经典形象而存在,在电影中把六小龄童拉出来友情出演很可能博得观众的共鸣,对情感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甚至会流出眼泪。看似是对《西游记》IP电影的应景之举,实则在商业化模式的运作下,把情怀当卖点,为博取眼泪而去博取眼泪,在电影的人物刻画很单薄的整体之中,并不能表达出一种很强的感染力。
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些让人捧腹爆笑的情节,然而想要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并不能够只由大量的搞笑片段撑起来。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或一个思想,抑或是展现文化。而这部影片中却把我们中国人对印度的刻板印象(一个摩托车上站了10个人)给拍了出来,只是徒增笑料而已。《大闹天竺》作为一部商业片,打打闹闹,嬉嬉笑笑,图得是即时的快乐。当我们走出影院门,一阵风吹过,慢慢的也就都淡忘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少林寺观后感 篇5
列那是只小狐狸,它狡诈阴险,专门欺负森林中的小动物。它贪吃狠毒,做尽了坏事,它非常的可恶。但是,它在每次的行动中表现出的机智和聪慧,又让人觉得很佩服它。列那虽然从体格和力气上比不过狼和狗熊等动物,但是它却很少输给它们,它凭借的全是自己的机智。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列那狐虽然很聪明,但是它不应该把这种聪明用在贪吃狠毒上。它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帮助森林里的弱小动物,而不是残害它们。如果它真心帮助别人,别人也会真心对待它的,而不是处处提(di)防它。因此他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一个小动物愿意于他为伴。看了列那的故事,我感觉到对待朋友一定要诚实相待,没有好朋友是可怕的事情,生活中我们应该能够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悲伤,能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个朋友。
当然,列那的聪明机智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如果你对列那还是不了解的话,我建议你也快来读读这本《列那狐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那些小故事吸引的。
少林寺观后感 篇6
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早晨。我们学校组织放映电影,远远望去,在雾蒙蒙的操场跑道上隐隐约约能看到一座“绿色充气电影棚”,跟早晨的白雾融合在一起,美极了!好似一个仙境中的小岛。
我们放映电影的顺序是这样的:第一场是一到三年级,第二场是四到五年级。我们是第二场,在第一场放映中,电影棚里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这使我们原本就迫不及待的心,变得更加急切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我们看电影的时刻。
我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伍,按着座位顺序坐了下来。忽然,眼前一片漆黑,电影开始了,四个金黄色的大字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七小罗汉。这部影片非常精彩,大致讲得是七个会功夫的小和尚,一起战胜了偷宝藏的四个人。有时惊险的画面令我们看得胆战心惊,也有搞笑的场景让我们捧腹大笑,更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去思考……
时间飞逝,转眼间,这部好看的电影演完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各自的班级。通过观看这场电影,我明白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我还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