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狗十三观后感推荐

2023-10-20 13:15:17 狗十三观后感

【#实用文# #狗十三观后感推荐#】我们在影片中可以体会到心灵的净土,这时我们可以写下一篇观后感,记录我们从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和思想。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作品名中的哪些情节让你至今难以忘怀呢?请阅读以下为您收集的“狗十三观后感”相关内容,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请收藏起来!

狗十三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来自生活的电影,看似平凡,却极其残酷和心碎。

作为一部青春片,它非常与众不同:色调、影像都是灰暗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最后看似一个大团圆结局——女孩“成长”了,全家关于叛逆女孩与宠物狗的羁绊“解除”了,但所有观众的心却疼痛了起来。

然后我们开始回溯自己的青春,并开始感同身受——我们每一个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成为了大人眼中的“懂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损失和改变了多少?而这一切,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电影中有很多段落,拍得非常内敛,却触动人心。

比如女孩英语考了95分,本来很开心,父亲却突然把她带到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说:他是一个弟弟,并拉着他们一起去庆祝生日,宴会上,大家都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女孩被挤到角落,仿佛是个局外人。

弟弟把姐姐小狗惹怒,狗疯叫,爸爸打它,女孩蹲下身安抚,然后默默的就哭了,与其说她是在心疼狗,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同情。在某种程度上,她就像这只小狗,不被关心,不被重视,被鄙视和欺负。

之后狗咬伤弟弟,后母让爸爸将狗送到狗肉市场,女孩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后来女孩获得物理比赛一等奖,爸爸特别高兴,说不管什么要求都满足她。女孩要求知道那条狗被送到**去了,父亲把女孩带到一个流浪狗收容所去寻找,但那条狗已经不绝食了。

即便如此,女孩还是在车上对爸爸说了声“谢谢”。这句“谢谢”真像一把刀子——你把我的狗送走,现在它死了,我还要说“谢谢”,谢谢你的不杀之恩!

包括在接下来的庆祝活动中,我父亲的朋友亲切地为女孩点了狗肉。全家人都知道女孩刚刚经历了什么,但没有人说话,所以看着女孩。最终女孩还是微笑着说:谢谢叔叔,并“懂事”的吃了狗肉。

天啊,这也太残忍了!简直是把牙嚼碎了往肚子里咽!

还有最后,当女孩和表姐在大马路上看到一条与“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时,表姐冲过去询问,女孩却陷入沉默,当表姐问她为什么不把狗要回来,女孩却说:“我刚才好怕那只狗扑过来,幸好没有。”可走进胡同,女孩就哭了,她多么委屈呀!

那明明就是她最初的“爱因斯坦”,可她已经再没有能力要回它、收留它、养护它,因为她深深的知道,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如果“懂事”要以失去纯真、失去自我为代价,我宁可孩子们永远都不要“懂事”!

但这是我们社会大多数家庭的故事。很多家长总是单方面强调孩子要听话懂事。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他们的感受和内心的真实要求。

本片对于“女孩父亲”这一类家长也给予了客观的还原与冷静的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孩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但总体上是好的。他知道照顾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代价,但他摆脱不了中国父母的专横、自私、粗鲁和欺骗。

粗暴:比如父女第一次一起出现,就是父亲当着老师的面推搡女孩,还在学校里当众追着数落。第二次冲突更是全面升级,女孩为了寻找真的爱因斯坦,间接造成爷爷受伤,奶奶大晚上的单独出门。

父亲把所有的火都撒在孩子身上。他打骂孩子,甚至还拉着嘴用脚踢他,逼他认错。作为一个女孩,她折磨的很厉害,以至于她无法忍受。

欺骗:比如父亲和后母有了二胎,一直瞒着女孩;为了平息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想念,弄了一条假的“爱因斯坦”糊弄女孩;明明答应女孩一起去看天文展览,却在当晚带着女孩去参加饭局,还让女孩喝酒,结果错过展览。

纵观全片女孩与父亲之间产生的矛盾,大多数是由家长一方引起的,但最终家长却要求孩子要“懂事”,承担家长所犯错误的后果,这实在是有点不讲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皆是如此。

结尾处,女孩看着弟弟在滑冰场边哭边学滑冰。相比于女孩李婉,弟弟肯定是全家的中心,最受宠的人,但是他一样要经历一次次的摔倒、苦苦哀求、痛哭流涕之后被无视、被强迫着继续下去的命运。

难道,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吗?

经历各种挫折,扭曲内心的本性,然后变成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

好可悲啊……

ps:片名很有意思,《狗十三》,之前还有一部电影叫《血十三》。

这个十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我的理解,也许导演是在表达,片中的小女孩,像条狗,13岁的年轻人,对吧?

作者:蓝雨星城

狗十三观后感(篇2)

虚荣与伪善往往和我们的记忆开一个可怕的玩笑,这种感觉往往主导着我们的回忆,积极的记忆构建会美化我们的回忆。从心理学上讲,我们的记忆不是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青春记忆往往被美好的初恋、奋斗的阳光、欢快的情谊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滤镜、去掉美颜、去掉瘦脸之后呢?我们还记得青春真切的模样吗?

曹保平导演、张雪迎主演的电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观的镜头,朴素、真诚的演绎,把一份真实乃至现实本身的青春样子还原出来,弥足珍贵。电影于2014年荣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并提名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经过五年漫长时间的打磨,如今看来历久弥新。影片的感动和震撼从不因时间流逝而缺少,反倒因为其中所表现出的真切和真挚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广受赞誉。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十三岁的青春期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住。果静林饰演的父亲忙于事业,而且再婚又有一个儿子。故事从李玩收到父亲送的一条狗开始,也围绕着两条狗的到来以及两条狗的离开展开,让这个现实的故事充满了隐喻和多义。

李玩给狗狗起名为爱因斯坦,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andEinstein,直译的话就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可以解读为两条狗,也可以理解成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和最后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李玩。当然,还有一层隐喻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应该用一套统一的、世俗的成规却塑形,最后还要美其名曰长大了懂事了真乖。这些日常的对话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每一个观众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厅、学校的教室,看到那个低着头说对不起,我错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会改的承诺。

《狗十三》就是这样,它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别妥协,别伪善,或者至少别忘记我们曾经的年少模样,也在不断敲击我们的心门,再归来还是少年吗?

青春期的李玩总以为大人会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对天文展的钟爱;大人们也总以为孩子会体谅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顾爷爷扭伤、奶奶迷路、爸爸应酬忙碌。两代人各自期待对方的理解,但却都说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谢谢你,哪怕一句对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上接到妈妈电话,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听到《再回首》,父亲泪流满面,但还是顾全面子伸出手挡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国式家庭中沟通失语表现出一种痛感,但也恰是这击中人的痛感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沟通的起点,它表现了太多的不能沟通,其实也表达了太多希望亲人间多一些沟通。李玩期许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现,那样在这个时空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完成。希望电影这个时空中无法完成的,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完成。

《狗十三》没有滤镜和美颜,却收获了口碑和掌声,不仅获得业内人士团赞,更是被KOL、影评人大V倾情推荐。希望看完电影的我们会说出或听到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狗十三观后感(篇3)

周末得空看了一下《狗十三》。

每个孩子不是生来就带有说明书,每个家长也不是培训之后才上岗,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要完全站在某一方上去批判另一方。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1、并不是单亲家庭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家庭健全的也会发生。父母全工作,没空照顾孩子,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缺乏沟通和管教时,孩子就容易叛逆,当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用暴力解决,不要推卸责任,还是要多沟通的,不要完全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观点。

2、只读国学经典有用,其他无用之论。国学是值得去读,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读还是不读,要看个人所处环境和兴趣等。小孩子虽能按大人意愿学国学,但他并不懂其中含义。

3、当你某一科学习好时,老师和家长还会要求你不偏科,其他科目也一块好。

4、任何困难都不能让自己堕落,李玩经历了许多心酸之事,但她依然是向上的,她能懂得分界线在哪里,而不去跨越它!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不会左右你的看法!

狗十三观后感(篇4)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篇5)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改变,狗十三的情节对大多数家庭早已不存在,但是在老一辈我相信是存在过的,那时青春时的锋芒吧。

当我看不到结尾时,我想到了老师的家庭对孩子们的伤害。除了重视男孩胜过女孩,也有家长只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老式的教育,真的伤害了很多人。

而看到后面,通过李玩不再与之相认 ,我想是怕再次失去,养狗的都知道,失去自己的狗狗会有多心痛,而最后让弟弟的行为来彰显姐姐,是为了突出姐姐吧,他所受的苦,他所经历的事,他的卑微与无助,让我们更加清楚看到那时候的孩子吧

至于为什么叫狗十三,狗是爱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龄,确实,从一只狗狗的离开,到再次接受另一只狗狗,有过无奈,也曾试过抛弃,我想,是因为李玩内心的勇敢,与坚强,让结局变成这样,不是很富贵,但是很和谐,如此我们应该也会知足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6)

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7)

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

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

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一开始,小女孩李玩正在谈论平行世界。因为这段时间我根本没看到剧透,我以为这会是文艺片的基调,永远不会说人的话。接下来的情节让我发现我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但在父母和老师的干预下,她修改了学业,选择了英语。

这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中,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们改变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陪他们去参加人际关系晚宴,让孩子们放弃一点点找狗

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次,不愿意把悲伤的声音放在人面前,所以我们的许多眼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中。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有时候只有我知道我有多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但是李玩显然还不是能够完全倾吐情绪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她吃下红烧狗肉说谢谢叔叔的时候,也许家里人看到了她变得“懂事”了,但是其实她的内心只是更加压抑和绝望了。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观后感推荐 | 狗的观后感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上一篇:高级职称自我鉴定怎么写(精选12篇) 下一篇:护理岗前培训自我鉴定范文(3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