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孟母三迁读后感(分享十一篇)

2024-06-05 10:33:18 孟母三迁读后感

【#实用文# #孟母三迁读后感(分享十一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1

海感恩溪,方使其博大;山感恩地,方使其高峻;花感恩地,方使其多彩。感恩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当一个人学会感恩时,他便少了一份抱怨和悲观;上善若水,感恩若泉;生命因感动而精彩,心灵因感恩而美丽。---题记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用亲身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句话。

孟子是伟大的,但是他走向伟大的路却是她的母亲用心血和汗水铺成的。

我想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已经知道今天所说的话题了吧---孟母三迁。也许你已经听说过这个故事了吧。它讲的是因为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大人们哭拜,孟子的母亲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孟子的学习所以搬到集市去,但是他又模仿大人们做生意,于是孟子的母亲再次搬家搬到学府附近,为孟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然而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由于孟母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我被孟母的行为打动了,当更让我感动的是孟子对母亲的回报。是的,他成功了。但他成功后,并不是享受人们的赞誉,而是用生平所学回报母亲。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这句话不正好证明了他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吗?

是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学会感恩,亲情变的愈加温暖;懂得感恩,友情变得更加紧密;有了感恩,社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恩与爱是好朋友,学会了感恩,你便能与爱同行。在感恩中成长,在成长中绽放,在绽放中提升价值,相信祖国明天的朝阳会更红。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2

很多小朋友都和我一样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可是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他家原来住在坟墓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不好好学习,因此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就跟着别人学习礼节和知识,发奋读书,后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我们成长是很重要的。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三次搬家操碎了心,付出的太多了,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可亲可敬!

现在有很多父母为了生活把孩子都丢给爷爷奶奶或者是托管所,我们班上都有好几个留守儿童,他们平时都缺少父母爱,缺少父母爱的孩子容易内向、自闭、自卑,不够自信。可是我的妈妈不怕辛苦,无论她在哪上班都把我带在身边,每天起早贪黑的接送我上下学,每天坚持送我去练钢琴,我是一个很幸福的孩子哦,我为我妈妈点赞,我妈妈也是一个很伟大的母亲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辜负妈妈的希望,长大以后好好孝敬妈妈!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又一次品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再一次被孟母的行为所感动。《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年幼的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惜一次又一次地搬迁,当搬到学馆旁居住时,孟子受到读书人的影响,渐渐明白了读书的好处,从此爱上了读书。孟母见此情景便决定在学馆旁定居。

《孟母三迁》被视为教育的经典。然而,现在的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努力一点儿也亚于孟母,有时甚至超过孟母。

我的父母在诸多方面就是如此。为了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每当我在家写作业时,我的爸爸妈妈就尽量的控制自己不发出声响;因我家临街,各个店铺里传出的歌曲声以及街上的嘈杂声异常响亮,爸妈觉得对我的学习有影响,所以决定搬家。其实不仅是我们的小家,社会这个大家庭也在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着:在学校二百米以内不准建立网吧、高考期间考场附近不准鸣笛……

除了环境以外,父母还在我们成长所需的物质上也是精挑细选。现在的许多食品被不法商贩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催熟剂、塑化剂、防腐剂……因此爸妈在我的饮食上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爸妈在我的交友方面也特别关注。他们常说和学习习惯好的人经常在一起,你也会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反之,则不然。所以,我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一般都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网络上也有许多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东西,有个别人甚至因上网成瘾而荒废了学业。因此,爸妈对我上网的时间有所限制、所玩游戏的类型有所筛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所做出的努力。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父母的良好教育……

总而言之,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已超过了古代的孟母,所以作为孩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比孟子更用心去学习呢?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贫寒,她和丈夫靠捕鱼维持包括四个孩子在内的艰苦生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她突然发现女邻居因穷困过度而死,只留下两个孤儿时,经过一番思考,她将那两个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朴的渔夫也与她不谋而和,决定共同抚养这两个孩子。

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这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在当今这个富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一切往“钱”看,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灵贫穷。作为一名小学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灵富裕。不仅要使自己心灵富裕,更要使人们的心灵都富裕起来。

今年暑假,我来到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那儿。一天,我和妈妈一起买菜回来,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不知怎么的摔倒在地,看表情老奶奶摔的不轻,在地上痛苦的呻吟,过往的行人,有的驻足观看犹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谈论着,老人为什么会摔在这儿——我和妈妈急忙走过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询问老人的电话,联系了她的家人。这时,旁边有人急忙阻拦说:“老人扶不起,电视上经常播放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周围的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和妈妈没有理会,不一会儿,老奶奶的家人来了,千言万语的感谢,并没有如人们所说的“扶不起”。人们给予我们赞许的目光。我们也给大都市里的富裕人们竖起了榜样。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爸爸妈妈在此打工,物质上,我们是贫穷的,但在心灵上,我们是善良的,美好的,我们更要把这美好的精神发扬光大。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民工 李 女士为了给儿子小华得到更好的教育,进行了多次的“迁徒”:从山西农村迁到县城,再从县城迁到省城,相继更换了三所学校,却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几天前, 李 女士在整理小华的书包时,发现小华在日记里写到:“妈妈,求求你,不要再换地方了,城市里的学生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一样!”“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求求你了!”儿子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心里感触很深,我觉得 李 女士做得不对,她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就武断地决定,这样只会遭来孩子的叛逆。由此,我想到了《拔苗助长》的故事:一农夫为了使他种下的禾苗长得更快,就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一截,最后倒致禾苗全部死光,庄稼颗粒无收。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不遵循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也一样,急着让孩子一鸣惊人,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嘴上说是爱他,可行动上却是害他呀!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的话必会事与愿违。孩子想要自由飞翔,做家长的也应该反思反思。

家长们,请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吧!我们需要自主更需要快乐!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6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7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说:孟子的学习环境不好,他妈妈只好搬了三次家,最后孟子搬到了书院,书院的学习环境安静,很适合学习,就这样孟子在书院天天学礼仪和知识,经过孟子的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孟子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读完故事,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操碎了心,连续搬了三次家,我的家人为了我的学习也含辛茹苦,特别是婆婆,经常接送我,我应该感谢婆婆和爸妈。现在学校和家人给了我们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学习孟子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不要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栽培,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人和学校。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8

自从我读完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就对这位伟大的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孟子的父亲早年去世,孟母细心的把孟子培育成一位伟人,都是因为孟子小时候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因此产生了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

第一次搬到了一个专门办丧事的店铺隔壁,孟子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学大人哭丧,看到大人们跪下,孟子也学着下跪。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并不适合孟子的成长,并想孟子长大了随便给人跪下可不是大丈夫的气节,于是就拉着孟子第一次搬了家。

第二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商人整天叫卖的不停。就这样,孟子和其他小朋友们也学起了叫卖。孟母看到了,想想这个地方也不好,还是影响到孟子的成长,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又离开了闹市搬了家。

第三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学堂的旁边,孟子经常听到学堂中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孟子也学起了他们,常常在教室窗外,听着老师讲课,看到老师也非常有礼貌,老师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孩子,就拿题目考他,孟子都对答如流,老师就让孟子到学校读书,孟母看到孟子有希望,非常高兴。

因此,我感觉到母爱的无私,没有什么可以比母爱更重要了。还有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成才,一个坏的环境却能毁掉人的一生。想到现在父母亲给我们创造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真的感到非常满足。

2013年我家农村搬到了县城高档小区御景花园,这里绿树成阴,四季花香不断道路干净整洁,楼前后到时整洁的草坪,生活在这里我每天的心情到是那么愉快!更让人羡慕的是县里最有名的实验小学就在旁边,每天学习轻松愉快。

我经常暗暗在想:爸爸妈妈难道你们也是受到了孟母的影响吗?可是你们每天去单位的路却更远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让爸妈笑口常开,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多伟大的母爱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望子成龙的苦心。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

《孟母三迁》读后感(通用4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母三迁》读后感(通用4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10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

在他小时候,他家住在坟墓旁,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子终于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读完《孟母三迁》,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们的严师,他们的严管对我们的未来大有好处。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11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学生推优演讲稿(收藏六篇) 下一篇:寝室断电检讨书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