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认识圆柱体教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需要借助教案来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那么,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以下是《圆柱的认识》教案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形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生态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
2、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一说下面物体的面都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是生态的。首先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圆柱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汇报。
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教师: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板)
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有效地思考,依赖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学习生态资源。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高要怎样?和什么垂直呢?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师生演示)老师斜着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的长度怎样?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小结,现在你头脑中圆柱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圆柱在木板上滚过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平,会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板书:面积=长×宽)。
那么,点击出示讨论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请在小组中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生一道演示、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转化过程。
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
2、点击、;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点?你还学会了什么呢?我们是怎样指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直接计算侧面积比较困难,我们把它沿高剪开、拉平,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就能很容易地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化曲为直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巩固练习:
教师: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1、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会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
2、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3、判断对错。
4、为这个易拉罐设计一个包装纸。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圆柱的平面图、圆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20页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20页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20页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一根一头拴着一个小球的绳子甩动,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再让学生结合书第2页2、3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 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⑴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⑵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⑴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能说一说你现在知道了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吗?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1、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2、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3、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若干个圆柱实物,其中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包装纸的圆柱体。
2、学生准备若干个圆柱体实物。剪下书第127页的图形,胶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1)请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c=πd c=2πr
(2)口答: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
2、(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准备的圆柱体,请学生回答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一样吗?如果让你给这个圆柱设计包装纸,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1、学生口答
2、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探索
1、圆柱的认识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1)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充分感知,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圆柱的认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3、教师指着实物说明,圆柱的上下两面叫做圆柱的底面,然后请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底面大小怎样?
4、让用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然后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的面?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7、(1)口答,练习一第1题
(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8、教师拿出一个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教师示范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然后贴在黑板上。
9、提问:你发现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1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1、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圆的周长设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
1、学生仔细观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回答
5、学生演示教师准备好的两个底面
6、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面的感觉。
7、请学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底面、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8、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柱上画出一条高。
9、学生动手操作
10、学生讨论
11、学生汇报
12、求出圆的周长
c=πd或c=2πr
5、教学例1
6、解决问题
12、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3、学生完成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
课内作业:练习一第2题
回家作业:1、练习一第3题
2、任取一个圆柱体实物,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五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全课总结: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平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四、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五、课堂检测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六、全课小结
七、教学反思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4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独立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或按照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剪刀、线、尺